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详解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3.947 KB
  • 2025-0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详解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详解.docx,共(8)页,23.94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2c07013ea240062d141cbb232b8d7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BCDA6---10BDDCA11--15BBBAB16--20CABDC21--25AABAB26--31DDDCCC部分解析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遗址不仅发现了石

镞、石刀、磨盘、磨棒等大量石器,还发现了许多笨重无耳的筒形陶器,上述石器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反映出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农业生产生活已经走向稳定,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区域文化,无法推断出“区域文化间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不仅反映了家庭日常生活

,还涉及培育谷物的筒形陶器,排除B项;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4350─3950年,国家初始形态产生,要晚于红山文化时期,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周平王死后,

桓王即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结合春秋时期分封制的遭到破坏的表现分析。依据材料“周平王死后,桓王即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诸侯国不服从周天子

号令,甚至与周王室兵戎相见,这反映了西周原有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兼并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强调争霸战争郑国获得胜利,故C项错误;“开始”的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

,故D项错误。故选:B。3.【答案】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来解答。根据地图“合纵连横形势”可知,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外交和军事策略,反映了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社会现实,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ABD三项均与“合纵连横”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4.【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秦小篆作为统一的标准书体颁行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了文字,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提高国家

治理能力,故选D项;文字的实用性会受到时代、地域和使用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实用性是相对而言的,并且秦始皇选择小篆作为全国的统一文字也不是因其实用性,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选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即使是战国时期各地也不是封闭状况

,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中期后各地铁器不仅形制相近,且产品标示也以所属郡国名的简称或编号作为标示,这表明铁器生产呈现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严禁私人铸铁,从而

使得铁器生产呈现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趋势,故选A项;制铁技术的突破对铁器产品的编号和命名影响不大,排除B项;私人制铁业竞争意识增强的结果是更加注重铁器品牌的建设,而不是出现统一化的趋势,与材料中现象的逻辑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

铁官营政策,禁止地方郡国制铁,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将象征皇帝的佛像供奉进鲜卑族游牧生活的传统居室”“经历了从‘穹庐’到‘殿堂’的转变”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穹庐”属于鲜卑族的传统民居,里面供奉象征皇帝的佛像,从“穹庐”到“殿堂”意味着鲜卑族在不断“

汉化”,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间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故选B项;佛教中国化完成于唐朝,排除A项;北方民居演变是“表象”,材料要求分析民居变革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鲜卑民居吸收汉族文化而发展变化,并没有涉及鲜卑政权的政治运作,无法体现国家治理

体系,并且此时国家治理体系不可能达到“成熟”的程度,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客户……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荫庇”可知,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体

现了当时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选D项;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土地买卖较为频繁,但材料信息仅涉及地主招募客户,不涉及土地买卖,排除A项;宋代士农工商等级明显,且宋代依然是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两者并未处于平等地位,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产

生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0课所学辽朝南北面官可知,辽朝在国家礼仪、服饰等方面贯彻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南、北面官制在礼仪制度方面的延伸,故选C项;“混乱

”不合史实,与辽朝因俗而治相悖,排除A项;“抬高了”不合逻辑,与契丹族本来处于统治阶级上层相悖,排除B项;“封闭”不合史实、逻辑,与辽朝实行“汉仪”“汉舆”等相悖,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费信、马欢、巩珍据跟随郑和下西

洋的经历而编著了不同著作,据此可知,题干所述三部书可用于研究古代中外关系的发展,故选A项;据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可知,他并没有到达大西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题干所述及的几部著作都是关于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与“财政”无关,并且费信、马欢、巩珍三人主要生活在明代前中期,与“后期”无关,排

除C项;题干所述及的几部著作都是关于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努力加强道德修养

,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体现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B项;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材料并没有涉及王阳明强调个性自由,其强调的是王阳明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致良知”,排除A项;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王阳明对君

主专制的批判,排除C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三种解释中“北方人南下”“东北民族崛起”“草原民族的东移”,均说明游牧民族的特殊影响,使得北京成为首都具有了政治意义,故选B项;只有解释一强调了地理位置问题,其他两个解释没有提到,排除A项;只

有解释二强调了东北民族作用,所以金朝建都功劳不是其共性因素,排除C项;只有解释三强调了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所以D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康熙帝命人绘成《御制耕织图》,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蚕桑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且“亲题序一篇”,可知康熙帝重视自然经济的发展,

坚持传承以农为本的思想、政策,故选B项;“文化专制”不合题意,应为“农本思想”,排除A项;“精耕细作”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统治者重视农业相悖,排除C项;“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不合题意,与《御制耕织图》是政治绘画相悖,排除D项。15【答

案】B【解析】表格中出版物的作者都是士大夫阶层,著作内容涉及边疆治理、军事建设、国防方略等,说明鸦片战争前后,部分士人日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思考救国之道,故选B项;表格显示的是部分官员的著作,他们的主张能否被采纳并实行,题干没有体现

出来,因此不能得出边防建设成效显著的结论,排除A项;这些书籍的主题都是对国家安危和国防安全的关注,本质上不属于思想启蒙,其影响也仅局限在士大夫阶层,无法得出思想启蒙广泛开展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出版物的作者多是科

举考试的进士,其著作能够表现其对国家与民族前途的关注,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意识的体现,但这与其治国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曾国藩在军中推广儒家文化和制定军队纪律,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军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和纪律要求,来加强军队的

内部凝聚力,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军人思想方面和纪律方面的要求,采用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不能体现军事训练的近代化,排除A项;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军事制度,而曾国藩编练的是湘军,排除

B项;彰显天朝威仪气度主要表现在礼仪制度和对外交往等方面,材料显示的是曾国藩对军队的管理,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军事失利,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

动性。此后,清政府对内压榨人民,对外委曲求全,而大幅增加的苛捐杂税最终导致贫苦农民铤而走险,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与材料“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不符合,

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改良运动,目的并不是要推翻清王朝,且发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描述的时间阶段不符合,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是在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大大加深的

背景下发生的,与材料“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不符合,且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9年秋,早于八国联军侵华,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生......主要投身于军事工业和近代海陆军”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的留学生归国后

,为军事工业的创办和近代海陆军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有利于国防力量的增强,故选B项;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与本题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工业不是民用工业,排除C项;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富国强兵的目标没有实现,排除D项。19.【答案】D【解

析】据材料“我国多地遭遇特大旱灾”“垫付采买了大量赈粮并亏本承运”“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多地遭遇特大旱灾,轮船招商局为了救灾处于亏本状态,同时为保证西征军饷,清廷暂缓购置军舰

,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迟滞洋务运动的发展,表明中国近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过程中的困境,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边疆危机”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并且洋务运动持续至甲午中日战争,此时并没有“阻断”,排除A项;材料并没

有涉及来自民间的救济经费,涉及的是轮船招商局的垫付等,并且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处于辅助地位,排除B项;材料突出洋务运动发展的困境,并不是突出“救灾能力”,并且材料只反映了轮船招商局在救灾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不足以证明整体救灾能力的提升,排除C项。20.【答案】C【解析】据材料“订货在失和之先”、“以示信用”、“这些煤炭,正是日本进攻中国的军舰燃料”,材料反映出以李鸿章为首的清朝官员不明国际形势、不懂外交原则,一味死守所谓契约精神,这是晚清统治腐

朽无能的表现,体现了这时期清廷的战败与统治腐朽相关,故选C项;作战策略是指在军事行动中决定战役、战斗和战术的计划,材料未反映战争中的作战策略,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甲

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但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晚清统治的腐朽,即战争失败的部分原因,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据材料“(1900年)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可知,材料涉及的是“东南互保”事件。“东南

互保”以地方外交文件形式阻止了西方列强对苏杭和长江内地的武装入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但“东南互保”目的是维护各自的地方利益,使得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故选A项;“东南互保”目的是维护各自的地

方利益,而不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B项;“东南互保”涉及清朝地方势力与外国之间的协议,不涉及清政府,排除C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南方多个省纷纷独立,“东南互保”不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标志,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1901年,

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B项;当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而不是殖民地深渊,排除A项;材料表明西方人对中国国家主权的关注,而不是对近代化进程的关注,排

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人马士对《辛丑条约》签订的看法,并无列强侵华方式变化的相关描述,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据材料“件件依了洋人的……多久是洋人的了。”可知,陈天华认识到清政府只图苟全,已经是洋人控制的政府,故号召人们不要再听从这样

的政府,这体现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意识,故选B项;据材料“你看满洲的政府…件件依了洋人的…朝廷,多久是洋人的了。”可知,陈天华抨击清政府丧失国家主权,材料并没有呈现其思想的局限性,故无法说明他没有超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项;据材料“你看满洲的政府,只图苟全一己……多久是洋人的了。”可知,陈天

华认识到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提出于1905年,排除D项。24.A【解析】据纲要上册第18课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

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与材料“(辛亥革命)是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相合,故选A项;“专制制度”概念混淆,应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实现了”不合史实,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依然盘踞在中国,排除C项;“完成了”不合史实,应为“未完成”,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据材料“民国初年的立宪政治

以失败而告终”、“经国民之投票推他做皇帝也”可知,民国初年的立宪政治虽然失败,但袁世凯是借立宪国体名义获得国民投票试图复辟帝制的,这反映出立宪政治影响国人的思想取向,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采取的手段,而不是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评价,排除A项;袁世凯能

够通过国民投票做皇帝,说明民主平等理念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项;参政议政的核心是政治参与,包括投票、选举、公民论坛和公民投诉等方式,仅通过国民投票不能说明国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日趋高涨,排除D项。26.【答案】D【解析】据材料“众多的社会话题”、“孔教……马克思主义宣传与社会主义讨论

”可知,《新青年》社会话题的广泛性体现出当时国人对帝制复辟和军阀统治的不满,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路,故选D项;《新青年》文章涉及众多的社会话题,并非简单的“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坏,并没有得到

巩固,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动摇了传统文化地位,与材料“众多的社会话题”不符,排除C项。29【答案】C【解析】据材料“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等信息可知

,毛泽东强调了民众、政治动员、军民一致等在抗战中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思想,故选C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了持久战的思想,认为国民党方面也是持久抗战的重要力量之一,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是1937年9月,排除B项;材

料中的观点为中国抗日战争指明方向,非亚洲,排除D项。30.【答案】C【解析】由材料“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可知,日本旨在通过对陪读重庆的轰炸,对国民党施加压力,迫使其投降,故选C项;重庆轰炸带来了民众巨大的恐慌,这是结果不是目的,排除A项;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加紧对中国的战略进攻,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排除B项;由材料“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平民”可知大量平民的伤亡是轰炸的结果而非目的,排除D项。31.【答案】C【解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

斯同盟,实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和惨烈牺牲,死死拖住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部分陆军兵力,赢得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尊重,所以才有了外交上的高光时刻,故选C项;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抗日战争期间并未强势增长,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于中国抗日战争抵抗了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减轻了英美等国战场上的压力,才有了英美等国对中国在外交上的尊重,且中国外交政策上的亲美反苏,只能得到美国的尊重,而不会得到英国的尊重,排除B项;抗日

战争时期处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最严重的时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并无全面复兴的环境,也并未实现全面复兴,D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38分。32.【答案】(1)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任答两点即可)发展

: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任答两点即可)(2)评价: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防弊之政”,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

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8分)【解析】(1)第一小问继承,结合所学知识,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注重强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在中央也沿用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地

方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发展,在中央,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实际上相权分为决策权和执行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同时改变了秦朝时期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以举孝廉的方式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在地方,为了更好地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设置刺史制度,借此加强中

央集权,同时再继续沿用郡县制的基础上,增设封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思想上,改变了秦朝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做法,积极推崇法家思想,汉朝则尊崇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2)据材料二“以防弊之政,作立国

之法”可知宋朝的制度建设主要建立在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基础上,实施的是“防弊之政”;据材料二“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可知宋朝在分化事权的基础上,不断分割相

权和地方权力,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据材料二“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可知宋朝统治者注重国内的社会建设,对周边政权采取守势,有利于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分化事权的原则、实行养兵的做法和大量岁币,

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造成国家出现了“三冗两积”的现象。33.【答案】(1)西方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2)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中日《

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展的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任3点6分)【解析】(1)由材料一“咸同年间(1851—18

7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一时期面临着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原因之一是西方列强侵略;1851—1865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也是原因之一;由于列强的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结合材料一“‘洋务清火汤

’”可得,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既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领导者,所以从这两个事件及其结果出发去思考作答。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看,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中日《

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洋务运动的结果看,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展的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3

4.(1)时间:1921年。(2分)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分,如答“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也可给1分)。(2)名称:遵义会议。(2分)理由:会议开始

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4分)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