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共(19)页,1.446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ef0dec7d0cfb2b1b00c467edbad7d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1至专题4)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S:32Cl:35.5F
e:56I:127第Ⅰ卷(共42分)一、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1.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鉴别消石(KNO3)与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该鉴别
方法利用的原理是A.受热升华B.颜色反应C.焰色反应D.丁达尔效应【答案】C【解析】【详解】含有钾元素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火焰呈现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该原理为焰色反应,C正确;正确选项C。2.盐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盐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NaClO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消毒
杀菌B.NaHSO3有还原性,可用于漂白纸浆C.NaCl易溶于水,可用于工业电解制备钠D.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抗酸药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NaClO有氧化性,可用于消毒杀菌,消毒杀菌就是利用
了NaClO的强氧化性,A正确;B.漂白纸浆是利用SO2的漂白性,B错误;C.工业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来制备金属钠,与氯化钠是否易溶于水无关,C错误;D.NaHCO3可用于制抗酸药物,是利用了其能和酸反应生成CO2,与NaHCO
3受热易分解无关,D错误;故选A。3.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疮疾的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化学式:15225CHO)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B.236.0210个青蒿素分子的质量约为282gC.1
mol青蒿素的质量为282gD.282g青蒿素中含有A15N个碳原子【答案】A【解析】【详解】A.根据青蒿素化学式15225CHO可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82,摩尔质量为282g/mol,A错误;B.236.0210个青蒿素分子物质的量约为1mol,
质量约为1mol282g/mol=282g,B正确;C.1mol青蒿素的质量为1mol282g/mol=282g,C正确;D.282g青蒿素的物质的量为1mol,1个15225CHO分子中含有15个碳原子,282g青蒿素中含有A
15N个碳原子,D正确;答案选A。4.已知AN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30.1molLKNO−溶液中离子总数大于A0.2NB.1.1g的2TO,含有的质子数为A0.5NC.5.6gFe与足量S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0.3ND.21molCl和Fe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
为A3N【答案】B【解析】【详解】A.溶液体积未知,无法确定溶液中离子数目,A错误;B.T2O的摩尔质量为22g/mol,所以1.1g2TO的物质的量为0.05mol,一个2TO含有10个质子,1.1g的2TO,含有的质子数为A0.5N,B正确;的C.5.6
gFe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与足量的S反应生成FeS,转移电子数为0.2NA,C错误;D.21molCl和Fe充分反应生成23molFeCl3,Cl元素由0价下降到-1价,转移电子数为A2N,D错误;故选B。5.下列离子方程式
书写正确的是A.向4NaHSO溶液中滴2Ba(OH)溶液,恰好使24SO−沉淀完全:224242HSOBa2OH2HOBaSO+−+−+++=+B.向2FeI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2322FeCl2Fe2Cl++−
+=+C.向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2223CaSOHOCaSO2C2OClOlH+−++++=D.过量2CO通入2Ca(ClO)溶液中:223ClOCOHOHCOHClO−−++=+【答案】D【解析】【详解】A.4NaHSO为强酸酸式盐,完全电离为Na+、+H、
24SO−,2Ba(OH)为强碱,在离子方程式中写离子符号2Ba+、-OH,恰好使24SO−沉淀完全,4NaHSO与2Ba(OH)物质的量关系为1:1,-OH过量,+H完全反应,则离子方程式为22424HSOBaOHHOBaSO+−+
−+++=+,A错误;B.2FeI为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写离子符号2+Fe、-I,2+Fe、-I都具有还原性,二者还原性为-I>2+Fe,通入少量氯气时,-I被氧化,离子方程式为2-22Cl2lIIC−+=+,B错误;C.漂白粉
有效成分为2Ca(ClO)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224Ca3ClOSOHOCaSO2HClO+Cl+−−+++=+,C错误;D.2Ca(ClO)为强电
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写离子符号,2CO为非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写化学式,2CO的水溶液为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过量2CO转化为3HCO−,故离子方程式为223ClOCOHOHCOHClO−−++=+,D正确;答案选D。6.海洋是一座巨
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如图是从海水中提取若干种化学物质的流程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除去粗盐中的24SO−、Ca2+、Mg2+等杂质,①中加入试剂的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B.②中包含制
取MgCl2溶液、无水MgCl2及电解熔融状态的MgCl2几个阶段C.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D.氯碱工业中氯气在阴极(与电源负极连接的电极)处生成【答案】B【解析】【分析】由流程可知,海水晒盐得到粗盐、母液,①为粗盐精制,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
3溶液→过滤(BaCl2溶液在Na2CO3溶液添加前添加即可)后加盐酸得到NaCl,NaCl、水、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第②步中先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在HCl气流中加热防止水解,浓缩结晶得到MgCl2•6H2O,再在HCl气流中加热获得无水氯化镁,电解熔融氯化镁制
取Mg;第③步将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第④步中溴单质被还原为溴离子,第⑤步中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此过程的目的是浓缩、富集溴单质,以此来解答。【详解】A.选项中的试剂添加顺序中,钡离子最后无法除去,则加入的药品正确顺序为:BaCl2溶液
→NaOH溶液→Na2CO3溶液→过滤(BaCl2溶液在Na2CO3溶液添加前添加即可)后加盐酸,A错误;B.第②步中先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在HCl气流中加热防止水解,浓缩结晶得到MgCl2•6H2O,再在HCl气流中加热获得无水氯化镁,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M
g,B正确;C.第③步将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第④步中溴单质被还原为溴离子,第⑤步中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C错误;D.电解池中阳极(即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则氯碱工业即电解饱和食盐水中氯气在阳极(与电源正极连
接的电极)处生成,电极反应为:2Cl--2e-=Cl2↑,D错误;故答案为:B。7.推理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进行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预测及分析错误的是A.试管内CCl4层溶液褪色,说明Br2具有氧化性B.试管中的红色花瓣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C.试
管中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锥形瓶内的Na2SO3体现强还原性D.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有白色沉淀,说明有24SO−生成【答案】C【解析】【详解】A.二氧化硫与溴单质、水反应生成硫酸和HBr,导致试管内CCl4层溶液中B
r2逐渐减少而褪色,反应方程式为:Br2+2H2O+SO2=2HBr+H2SO4,故说明Br2具有氧化性,A正确;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则可使试管中的红色花瓣褪色,B正确;C.锥形瓶中发生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试
管中产生大量气泡,但无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说明锥形瓶内的Na2SO3体现强还原性,A错误;D.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二氧化硫与溴、水反应生成的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则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有白色沉淀,说明有24SO−生成,D正确;故答案为:C。
8.用NaCl固体配制10.1molL−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或说法正确的是A.将5.85gNaCl固体放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准确定容B.定容时仰视,配制的NaCl溶液浓度偏高C.固体溶解、
冷却后将溶液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D.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A.固体应在烧杯中溶解,容量瓶不能用来稀释溶液或溶解固体,故A错误;B.定容时仰视,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配制的NaCl溶液浓度偏低,故B错误;
C.溶液不能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应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与容量瓶的接触点要位于刻度线以下,然后洗涤、转移、定容,故C错误;D.容量瓶最后都要加蒸馏水定容,故先前有一些蒸馏水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D正确;故选D。9.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气体(杂质)方法ASO2(H2S)通过酸
性高锰酸钾溶液BCl2(HCl)通过饱和的食盐水CN2(O2)通过灼热的铜丝网DCO2(HCl)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SO2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氧化为硫酸,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选;B.HCl极易溶于水,通过饱和的食盐水可以除去Cl2中的HCl杂质,故B不选;C.铜与氧气反应,与氮气不反应,能够达到除杂目的,故C不选;D.HCl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够达到除杂目的,故D不选;故选A。10
.以混有2SiO的3MgCO为原料制备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酸浸的离子方程式为2322O=CO2HCOH−+++B.浸出渣的成分是2SiOC.母液的主要溶质是4NHClD.固体X是()2MgOH【答案】A【解析】【分析】盐酸酸浸,3MgCO可溶,2SiO不溶,滤渣为2Si
O,浸出液中主要成分是2MgCl,加入氨水沉镁,23224MgCl2NHHOMg(OH)2NHCl+=+,母液主要溶质是4NHCl,固体X为2Mg(OH),以此解答。【详解】A.盐酸酸浸,3MgCO是微溶物
,不可拆成离子,故A错误;B.盐酸酸浸,3MgCO可溶,2SiO不溶,滤渣为2SiO,故B正确;C.加入氨水沉镁,23224MgCl2NHHOMg(OH)2NHCl+=+,母液主要溶质是4NHCl,故C正确;D.沉镁过程中,加入氨水沉镁,23224MgCl2NHHOMg(OH)2NHCl+
=+,母液主要溶质是4NHCl,固体X为2Mg(OH),故D正确;故选A。11.Mn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利用粗MnO2(含有杂质MnO和MnCO3)制取MnO2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酸浸的目的是将杂质
溶解B.氧化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5C.操作X和操作Y均为过滤D.用热NaOH溶液吸收氯气的过程中,1mol氯气被吸收,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5mol【答案】D【解析】【分析】由流程图可知粗MnO2(含有杂质MnO和MnCO3)
加稀硫酸,MnO和Mn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MnSO4,过滤得MnO2和MnSO4溶液,用NaClO3氧化得MnO2沉淀过滤可得MnO2;【详解】A.MnO和MnCO3均能溶于稀硫酸而MnO2不能,故酸浸的目的是将杂质溶解,选项A
正确;B.“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氧化剂为NaClO3还原剂为MnSO4,比例为2:5,选项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操作X和操作Y的名称均为过滤,选项C正确;D.用热NaOH溶液吸收氯气的过程中发生反应6N
aOH+3Cl2=5NaCl+NaClO3+3H2O,1mol氯气被吸收,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5mol3=53mol,选项D错误;答案选D。12.2NaClO是一种高效的漂白剂,实验室中一种制备2NaClO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NaClO的漂白原理与2SO不同B.每生
成1mol2ClO有0.5mol224HCO被氧化C.反应2过程中,22HO作氧化剂D.粗产品经重结晶可得到纯度更高的2NaClO【答案】C【解析】【分析】反应Ⅰ中NaClO3在硫酸作用下与草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O2,吹出的ClO2在溶液中与加入氢氧化钡溶
液、H2O2反应,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ClO2被转化为NaClO2,过滤除去碳酸钡沉淀,在滤液中加入硫酸钠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钡得到NaClO2溶液,再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粗产品NaClO2,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2NaClO的漂
白原理是依靠其氧化性,2SO的漂白原理是与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的物质,2NaClO的漂白原理与2SO不同,故A正确;B.反应1中3NaClO生成2ClO过程Cl元素由+5价变为+4价,224HCO反应生成2CO过程C元素由+3价变为+4价,每生成
1mol2ClO有0.5mol224HCO被氧化,故B正确;C.反应2的反应之一为Ba(OH)2+ClO2+H2O2=BaClO2+O2+2H2O,反应过程中Cl元素由+4价变为+3价,2ClO作氧化剂,22HO作还原剂,故C错误
;D.粗产品经重结晶可得到纯度更高的2NaClO,故D正确;故选C。13.钠在液氨中溶剂化速度极快,生成蓝色的溶剂合电子,如图为钠投入液氨中的溶剂化图。钠沉入液氨中,快速得到深蓝色溶液,并慢慢产生气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钠的密度比液氨大B.溶液的导电性增强C钠和液氨可发生以下
反应:2NH3+2Na=2NaNH2+H2↑D.0.1mol钠投入液氨生成0.01molH2时,Na共失去0.02mol电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钠沉入液氨中,则钠的密度比液氨大,故A不选;B.钠在液氨
中溶剂化速度极快,生成蓝色的溶剂合电子,溶液的导电性增强,故B不选;C.钠和液氨可发生以下反应:2NH3+2Na=2NaNH2+H2↑,故C不选;D.0.1mol钠投入液氨生成0.05molH2时,Na共失去0.1mol电子,故D选;故选:D。14.实验室分离Fe3+和Al
3+的流程如下:已知Fe3+在浓盐酸中生成黄色配离子[FeCl4]-,该配离子在乙醚(Et2O,沸点34.6℃)中生成缔合物+-24EtOHFe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下口
应倾斜向下.B.分液时,应先将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C.分液后水相为无色,说明已达到分离目的D.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答案】A【解析】【详解】A.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下口应倾斜向上,A错误;B.分液时,密度大的液体在下层,密度小的液体在上层,下层液体由分液
漏斗下口放出,下层液体放完后,密度小的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B正确;C.Fe3+在浓盐酸中生成黄色配离子,该离子在乙醚中生成缔合物,乙醚与水不互溶,故分液后水相为无色,则水相中不再含有Fe3+,说明已经达到分离目的,C正确;D.蒸馏时选用直形冷凝管,能使馏分全部
转移到锥形瓶中,而不会残留在冷凝管中,D正确;答案选A。二、填空题(共4题共58分)15.完成下列问题。(1)饮用水中的3NO−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为了降低饮用水中3NO−的浓度,可以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将3NO−还原为2N,其化学方
程式为:322210A16NaNO4NaOH10NaAlO3N2HO++=++。①上述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氧化产物是_______(写化学式);若反应生成11.2L(标况下
)的2N,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AN。②用双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322210Al6NaNO4NaOH10NaAlO3N2HO++++=。③请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____23322__Fe__H__NO__Fe___NO__HO++−++=+
+。(2)食品工业经常使用23NaCO和3NaHCO作膨松剂。室温下,向含3.07g某膨松剂试样(2332xNaCOyNaHCOzHO)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含碳元素微粒的物质的量随pH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①图中B点溶液溶质
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②图中A点所含23NaCO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提醒:注意纵坐标的数量级)③pHa时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④某同学用酒精灯对该试样固体充分加热至恒重,从开始至恒
重固体失重______g。【答案】(1)①.N②.2NaAlO③.5④.⑤.233228Fe10H2NO8FeNO5HO++−+++=++(2)①.3NaHCO、NaCl②.0.00625③.322H
HCOHOCO+−+=+④.1.8775【解析】【小问1详解】①10A1+6NaNO3+4NaOH=10NaAlO2+3N2↑+2H2O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A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被还原的元素是N,氧化产物是NaAlO2;根据反应前后N元素化合价可得,生成1molN2转移电子数
为10NA,若反应生成11.2L(标况下)的2N,2N的物质的量为0.5mol,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5NA,故答案为N;NaAlO2;5;②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A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Al失去30e-,N得到30e-,则双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答案为
;③Fe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3价,N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1价,由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可知离子反应为8Fe2++10H++2-3NO=8Fe3++N2O↑+5H2O,故答案为8Fe2++1
0H++2-3NO=8Fe3++N2O↑+5H2O;(2)①图中B点时碳酸钠与盐酸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同时生成氯化钠,则B点溶液溶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NaCl,答案为NaHCO3、NaCl;②图中A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相等,设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为xmol,发生反应Δ
223232NaHCONaCCOOO=++H,由图可知0.01-x=0.0025+x,解得x=0.00375,则A点所含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375mol+0.0025mol=0.00625mol,答案为0.00625;【小问2详解】①图中B点时碳酸钠与盐酸完全转
化为碳酸氢钠,同时生成氯化钠,则B点溶液溶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NaCl,答案为NaHCO3、NaCl;②图中A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相等,设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为xmol,发生反应Δ223232NaHCONaCCOOO=++H,由图可知0.01-x=0
.0025+x,解得x=0.00375,则A点所含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375mol+0.0025mol=0.00625mol,答案为0.00625;③pH<a时碳酸氢根离子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离子反应方程式为H++-3HCO=H2O+CO2
↑,答案为H++-3HCO=H2O+CO2↑;④对该试样固体充分加热至恒重,最终得到碳酸钠,由Δ223232NaHCONaCCOOO=++H可知,0.0025mol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为0.00125mol,则最终得到碳酸钠为0.01mol+
0.00125mol=0.01125mol,其质量为0.01125mol106g/mol=1.1925g,可知用酒精灯对该试样固体充分加热至恒重,从开始至恒重固体失重为3.07g-1.1925g=1.8775g,答案为1.8775。16.工业上以侯氏制
碱法为基础生产焦亚硫酸钠(225NaSO,能溶于水)的工艺流程如图:(1)反应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2)反应Ⅱ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3)关于该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反应反应Ⅰ中应先通入2CO,再通入3NHb.
反应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该流程中,2CO可以循环使用d.溶液乙的结晶产物是硫酸铜晶体(4)反应Ⅲ包含多步反应:第一步:∙∙∙∙∙∙第二步:322522NaHSONaSOHO=+为了减少产品225NaSO中的杂质含量,理论上需控制第一步反应中气体反应物与固体反应物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5)已知225NaSO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与亚硫酸盐一样具有还原性。写出酸性条件下与2I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答案】(1)32234NaClNHCOHONa
HCONHCl+++=+(2)323222NaHCONaCOCOHO++(3)cd(4)2:1(5)225224SO2I3HO2SO4I6H−−−+++=++【解析】【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氯化钠溶液与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沉淀和氯化铵,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和含有氯化铵的滤液;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硫化铜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溶于水的碳酸钠反应、干燥得到焦亚硫酸钠;氧化铜溶于稀硫酸得到硫酸铜溶液,硫
酸铜溶液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的【小问1详解】反应Ⅰ中氯化钠溶液与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32234NaClNHCOHONaHCONHCl+++=+。【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反应Ⅱ为碳酸氢
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3222NaHCONaCOCOHO++。【小问3详解】a.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大,先通氨气使溶液呈碱性,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生成HCO-3的浓度,有利于促进更多的NaHCO3析出,a错误;b.反应Ⅱ为碳酸氢钠
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c.由分析可知,反应Ⅱ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做反应I的反应物,可以循环使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c正确;D.由分析可知,溶液乙为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d正确
;故选cd。【小问4详解】由分析可知,反应Ⅲ为二氧化硫与溶于水的碳酸钠反应、干燥得到焦亚硫酸钠,由第二步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第一步反应为Na2CO3+2SO2+H2O=2NaHSO3+CO2,则反应中气体反应物二氧化硫与固体反应物碳酸钠的
物质的量之比为2:1。小问5详解】由题意可知,已知225NaSO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与亚硫酸盐一样具有还原性,225SO−和I2反应生成4SO−和I-,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为:225224SO2I3HO2SO4I6H−−−+++=++。17.
数形结合思想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和图像作答:I.完成下列问题。(1)如图为含氯元素物质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A.乙、丁均属于电解质B.丙的酸性强于碳酸C.乙是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可取代甲成为自来水的消毒剂D.
戊→己必须加还原剂才能实现(2)400℃时,戊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己,另一种盐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II.某无土栽培所用营养液中含有244KClKSONHCl、、三种溶质,实验测得部分离子的浓度如图甲所示,取200mL样品加水稀释,测得+4NH的浓度(c)随溶液体积
(V)的变化如图乙所示:(3)图甲中X是___________。(4)营养液中24KSO与4N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III.某实验小组向2100mLFeI溶液中通入2Cl,溶液中3+2FeI、,的物质的量随通入的2Cl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与水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5)由图可知,2+Fe与-I还原性强弱为2+Fe___________-I(填“>”或“<”)。的(6)从开始通入2Cl到()2nCl=0.12mol时,溶液中:()()3+2+nFe=nFe___________,此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C(2)KClO4(3)24SO−(4)1:2(5)<(6)①.23②.2Fe2++Cl2=2Fe3++2Cl-【解析】【分析】根据含氯元素物质的“价类二维图”,甲是Cl2、乙是ClO
2、丙是HClO、丁是HClO4、戊是KClO3、己是KCl。【小问1详解】A.乙是ClO2,自身不能电离,ClO2属于非电解质,故A错误;B.丙是HClO,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故B错误;C.ClO2是
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可取代Cl2成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故C正确;D.KClO3加热分解为KCl和氧气,KClO3→KCl不须加还原剂就能实现,故D错误;选C。【小问2详解】400℃时,KClO3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
KCl,根据化合价升降规律,另一种盐是KClO4;【小问3详解】根据稀释前后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变,0.2c1=1.6×1,c1=8mol/L,营养液中铵根离子的浓度为8mol/L,根据电荷守恒,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4KNHCl0.
9mol/L+8mol/L-9mol/L=4mol/L22ccc++−+−=,图甲中X是24SO−;【小问4详解】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4mol/L,所以营养液中24KSO的浓度为4mol/L,铵根离子的浓度为8mol/L则
4N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8mol/L,所以24KSO与4N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小问5详解】根据图示,氯气先氧化I-,所以2+Fe与-I的还原性强弱为2+Fe<-I。【小问6详解】2I-+
Cl2=I2+2Cl-,氧化I-消耗0.1molCl2,可知I-的物质的量为0.2mol,原FeI2的物质的量为0.1mol,从开始通入2Cl到()2nCl=0.12mol时,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消耗0.02molCl2,氧化
Fe2+的物质的量为0.04mol、生成Fe3+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溶液中()()3+2+nFe=nFe0.042=0.1-0.043,此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18.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xCeMn
O−,催化空气氧化CO的效率。回答下列问题:步骤Ⅰ制备CO在通风橱中用下图装置制备CO(加热及夹持装置省略),反应方程式:2HCOOHCOHO⎯⎯⎯→+浓硫酸(1)装置A中盛放甲酸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2)从B、C、D中选择合适的装置收集CO,正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a→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h(每空填一个接口标号)。______步骤Ⅱ检验CO将CO通入新制银氨溶液中,有黑色沉淀生成。(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步骤Ⅲ探究xCeMnO−催化空气氧化CO的效率将一定量CO与空气混合,得到CO体积分数为1%的气体
样品。使用下图装置(部分加热及夹持装置省略),调节管式炉温度至120℃,按一定流速通入气体样品。(已知:25IO是白色固体,易吸水潮解:25225COIOI5CO++=)(4)通入11.2L(已折算为标况)的气体样品后,继续向装置内通入一段时间氮气,最终测得U形管内生成
了20.1016gI。①能证明CO被空气氧化的现象是_______;②CO被催化氧化的百分率为_______;③若未通入氮气,②的结果将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5)探究气体与催化剂接触时长对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时,采用_______方法可以缩短接触
时长。(6)步骤Ⅲ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答案】(1)分液漏斗(2)a→d→e→c→b(3)()()343322CO2AgNHOH2AgNHCO2NH+=++(4)①.石灰水变浑浊②.60%③.偏大(5)增大气体样品流速(6)尾气出口未加防潮装置(
或其他相似表述)【解析】【分析】在通风橱中用下图装置制备一氧化碳,用A装置制取一氧化碳,该气体中含有甲酸蒸气,故用水除去甲酸,再用B装置排水收集一氧化碳气体,排出的水用E中的烧杯接收。根据气体样品通过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硫酸吸水,一氧化碳在H中
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被石灰水吸收,J中的浓硫酸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干燥的一氧化碳和25IO,进而测定生成的碘的质量,计算一氧化碳的被氧化的百分率。据此解答。【小问1详解】装置A中盛放甲酸的仪器为分液漏斗。【小问2详解】用C除去甲酸,B收集一氧化碳,E接收排出的水,故接口连接顺序为a→
d→e→c→b→h。【小问3详解】一氧化碳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银,同时生成碳酸铵和氨气,方程式为:()()343322CO2AgNHOH2AgNHCO2NH+=++。【小问4详解】一氧化碳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浑浊。碘的物质的量为0.1016g0.0004mol254g/mol=,则结合方程式分析,还有0.002mol一氧化碳未被氧气氧化,11.2L气体为0.5mol其中一氧化碳为0.005mol,则被氧化的一氧化碳为0.005-
0.002=0.003mol,则被氧化的百分率为0.003100%=60%0.005。如果没有通入氮气则计算的未被氧化的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减少,则被氧化的百分率增大。【小问5详解】增大气流速率可以提高催化效率。【小问6详解】:25IO是白色固体,易吸水潮解,
但该装置出气口未加防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