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1.42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d8b4244a731e7ef85cf96528a567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段素养调研高一年级地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2022年12月14日晚,某校天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观察到了双子座流星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流星
雨由小行星散落的物质与大气摩擦而成。太阳系的小行星多集中分布在()A.水星与金星之间B.地球与金星之间C.火星与木星之间D.地球与火星之间2.当日天文兴趣小组同学观察到的流星现象()A.气体燃烧B.轮廓模糊C.转瞬即逝D.拖着长尾3.双子座的亮星属()A.恒星B.行星C.卫星D.流星【答
案】1.C2.C3.A【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的小行星多集中分布在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ABD错误,C正确。故选C。【2题详解】当日天文兴趣小组同学观察到的流星现象是一闪即逝,转瞬即逝,C正确,A错误。星云肉眼观察呈云雾状,模糊,
B错误。彗星拖着长尾,D错误。故选C。【3题详解】双子座的亮星属于恒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太阳系中,按照与太阳的距离,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某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
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完成下面小题。4.“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B.适宜的温度条件C.
适中的日地距离D.稳定的太阳光照5.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A.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B.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C.公转方向
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D.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答案】4.B5.D【解析】【4题详解】“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
照条件并没有改变,ACD错误;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B正确。故选B。【5题详解】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
太阳较远,A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B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错误;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
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D正确。故选D。【点睛】天文学家有理由相信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木星一定为地球阻挡了很多小行星和彗星,从而保证了地球的安全,在地球足够安全稳定的情况下,生命才能从
基础到复杂一步步演化,并最终在地球诞生38亿年后出现人类文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小题。6.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太阳的能
量来自太阳外部的核裂变反应B.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C.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D.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7.实际上,画中的“乌鸦”其实是___,它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耀斑;色球层B.黑子;光球层C.日珥;日冕层D.太阳风;日冕层8.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答案】6.A7.B8.C【解
析】【6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符合题意;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B正确,不合题意;煤炭和石油均是地质时期
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C正确,不合题意;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少,所以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7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中间的三趾乌鸦,为太阳表面暗的区域,即黑
子,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B正确,AD错误。日珥位于色球层,C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当太阳黑子剧烈爆发时,太阳活动强,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C正确;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的是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A错误;地震与太阳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B错
误;云雨天气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而不是高层大气,且云雨天气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D错。故选C。【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
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9.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的是()【A.太阳耀斑的增强B.日冕物质抛射量的多少C.日珥爆发强弱D.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
正确;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日珥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ABC错误;故选D。10.下列能源利用方式与太阳辐射能无关的是()A.行进的卡车B.煤炭炉C.太阳能电池D.地热发电站【答案】D【解析】【详解】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自身释放的能量,而卡车用的石油、煤炭等是由于地质作用
太阳能转化成矿物能,太阳能电池直接利用太阳能,ABC不符合题意;地热发电能量来自地球内能,D正确。故选D。1861年,世界上第一个始祖鸟化石标本现世。据研究,始祖鸟具有羽毛、飞翼、骨盆和三前一后的四足后趾等鸟类特征,但始祖鸟的肋骨
后缘无钩状突起,也具有牙齿、分离的掌5骨和尾椎骨等爬行动物特征。下图为始祖鸟化石标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始祖鸟盛行的地质年代可能是()A.早古生代B.中生代C.晚古生代中期D.新生代12.关于生命的演化顺序,下列排
序正确的是()A.鱼类→三叶虫→恐龙→始祖鸟B.鱼类→两栖类→恐龙→猛犸象C.鱼类→始祖鸟→恐龙→猛犸象D.鱼类→两栖类→三叶虫→始祖鸟13.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科学家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可以()①模拟地表起伏的状态②判断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④了解地球的古地理环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1.B12.B13.D【解析】的【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始祖鸟具有爬行类特征,说明其是由爬行类动物演变而成,应与爬行类在同一时代,为中生代,B正确,
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12题详解】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比如三叶虫),中期出现脊椎动物——鱼类,后期部分鱼类演化为两栖类,AD错误;由材料可知,始祖鸟具有爬行类特征,说明其是由爬行类动物演变而成,应与爬行类在同一时代,为中生
代,猛犸象主要生活在第四纪冰川后期,始祖鸟应在恐龙之后,B正确,C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
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②④正确;无法模拟地表起伏的状态,①错误;人们通过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③错误。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早古生代对应藻类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对应蕨类时代和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对应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对应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国家宝藏》节目曾介绍过一件牛形青铜器——商“亚长”牛尊(如图),其原型是喜暖湿环境
的圣水牛,现已灭绝。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完成下面小题。14.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掘出有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A.元古宙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15.圣水牛生存时期黄河流
域的环境特征可能是()A.温暖湿润,草原辽阔B.寒冷干燥,风沙肆虐C.温暖湿润,湖沼遍布D.寒冷干燥,植被稀疏【答案】14.D15.C【解析】【14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含有
圣水牛骨骼的地层中拥有人类遗址,人类出现在新生代,因此该地层应为新生代,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中不可能人类遗址,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材料说:“亚长牛尊青铜器,其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温暖湿润,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
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而不是草原,C正确,A错误;寒冷干燥不适合,BD错误。故选C。【点睛】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中生代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
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02月06日09时17分在土耳(37.15°N,36.95°E)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
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此处地震震源位于()A.①B.②C.③D.④17.图中地球各圈层的特征是()A.①底部密度最大B.②厚度均匀C.③是最活跃的圈层D.④是地壳的一部分【答案】16B1
7.A【解析】【16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应为大气圈;②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应为地壳;③为海洋,应为水圈;④为位于莫霍面以下、软流层以上,应为上地幔顶部。地震发生在陆地上的地下,因此震源不可能位于大气圈和水圈,A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地震发生在土耳其,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39~41千米,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壳,没有位于地幔,B正确,D错误。故选B。【17题详解】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大气主要集中在大气圈(①圈层)底部,因此①圈层底部密度最大,A正确。地壳(②圈层)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陆地地壳中,海拔越高地壳越厚,B错误。最活跃的
圈层是生物圈,不是水圈(③圈层),C错误。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共同构成岩石圈,因此上地幔顶部(④圈层)不是地壳的一部分,是岩石圈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
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下
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完成下面小题。18.图示地区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N地附近地势变化显著C.由南向北逐渐增厚D.M地受地形影响显著增厚19.绘制该地地壳厚度剖面图时,其0千米为()A.海平面B.莫霍界面C.岩石圈底部D.软流层中部【答案】18.
B19.B【解析】【18题详解】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知,东部地壳厚度可低于38千米,西部山地高原厚度可达50千米以上,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由东向西逐渐增厚,A错误;N处附近等值线较密集,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说明此处地势变化显著
,B正确;读图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由西向东逐渐变薄,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的特征,C错误;M地地壳厚度小于42千米,受地形影响此处地壳较周边薄,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地壳厚度是指地表至莫霍界面的垂直距离,莫霍界面是地壳的下界,因此若绘
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莫霍界面,B符合题意;海平面、岩石圈底部、软流层中部都不是地壳的下界,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
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2023年5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十五和神十六两个乘组六名航天员会师于距离地面约350千米的中国空间站,这是空间站的第二次两个乘组在轨交接。完成下面小题。20.中国空间站所处高度位于大气层的()A
.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21.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通信联系的是()A.地球自转B.月球公转C.太阳辐射D.太阳活动【答案】20.D21.D【解析】【20题详解】对流层距离地面的平均高度约为10—12km,,A错误;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km的高度,B错误;臭氧层位于
平流层内,C错误;高层大气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50km以上,中国空间站距离地面约350千米,应属于高层大气,D正确,ABC错。故选D。【21题详解】太阳活动中的耀斑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通信联系,D正确;太阳辐射能够为
地球提供能量,但不会干扰航天器与地面通信,C错误;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都不会干扰航天器与地面的通信,AB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
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卡尔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
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读《飞屋环游记》剧照,完成下面小题。22.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的温度变化趋势为()A.越来越冷B.越来越热C.先热后冷D.先冷后热23.若“
飞屋”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时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二人途中感受是()A.一直平稳B.一直颠簸C.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D.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答案】22.D23.D【解析】【22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厚度在高纬度约为8—9千米,中纬度约为10—12千米,低纬度约为17—
18千米。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越云层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由于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冷后热,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题详解】对流层
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故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途中经过平流层再经过对流层。故二人途中感受为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故D
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对流层是对流最旺盛的区域,也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大气中的水汽,约有80%存在于对流层,因此它也是蒸发、云、雨等最经常出现的区域。平均而言,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大气对流过程中上
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5.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答案】24.C25.D【解析】【分析】【24题详解】气流上
升,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不呈鳞状,不呈条带状,A、B、D
错误,C正确。故选C。25题详解】积云主要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在寒温带针叶林地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热带雨林地带中,热带雨林地带纬度最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近地面的空气容易受热上升,因此积
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热带雨林地带,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积云是由水滴组成,但有时可伴有冰晶,它主要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联。积云通常在湿润地区和热带地区出现,但有时
也会在干燥地区出现。除非积云变成积雨云,否则不会出现阵雨,尤为正午后形成的云堆和积雨云表示阵雨很可能出现。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26.图1为太阳系模式图,图2为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图1中表示地球的是______(填字母),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______(填名称)。(2)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填行星名称)。(3)图1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4)指出图2中“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5)除图2所示因素外,请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有利条件_____。【答案】(1)①.C②.太阳(2)①.火星②.木星(3)①.2②
.太阳系(4)①.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条件。②.理由:“生命可居住带”与太阳的距离适中。(5)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有液态水。【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模式、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5个小题,涉及到太阳系行星轨道分布、天体系统、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
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1中表示地球的是C。太阳是能发光发热的恒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太阳。【小问2详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中
,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如图所示,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问3详解】图1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内,有地月系和太阳系两个天体系统,共包括2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
【小问4详解】图2中“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因为“生命可居住带”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适中,使其温度适中。【小问5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有: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地球
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除图2所示因素外,请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有利条件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有液态水。27.读“岩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
发生了地壳____(抬升/下沉)。(2)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则C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温暖湿润/寒冷干燥)。(3)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则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____代。(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
是____、____。【答案】(1)抬升(2)温暖湿润(3)古生(4)①.古生代②.中生代【解析】【分析】本题以岩层与化石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岩层的年龄的判读、地壳的运动对岩层的影响、根据岩层的特点推断时期、环境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岩层越
靠下,形成年代越久远,年龄越老,据图可知,A、B、C岩层中最年轻的是C岩层,最老的是A岩层。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形成高地,不易接受沉积,没有形成B岩层,或者已形成的B岩层在地壳抬升后,被外力侵蚀,因此导致
了B岩层的缺失。【小问2详解】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说明古环境适合森林生长,因此可知,C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小问3详解】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说明此时只是出现了鱼类,陆
地上还没有爬行动物,则根据所学可知,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古生代泥盆纪。【小问4详解】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完全销声匿迹;
海洋上50%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28.下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是____圈,b是____圈。(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____,c、d之间的圈层界面名称是____,该界面的深度
在陆地上比海洋上____(深/浅)。(3)c与d顶部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____,其位于____层之上;e、f之间的界面名称是____。(4)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十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
到达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变化更加明显的地震波是____,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答案】(1)①.大气②.水(2)①.地壳②.莫霍面##莫霍界面③.深(3)①.岩石圈②.软流③.古登堡面##古登堡界面(4)①.横波②.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解析】【分析
】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小问1详解】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在最外层
,应为大气圈,b应为水圈。【小问2详解】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从外向里是地壳、地幔、地核,c位于地下33km以上,因此c是地壳,d是地幔,它们之间的界面是莫霍(界)面,由于陆地的地势更高,所以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更深。【小问3详解】c和d项部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岩石圈,包括地壳以
及上地幔的顶部,其位于软流层之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e为下地幔,f为外核,两者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小问4详解】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横波(S波),其原因是
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所以横波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横波由于不能通过液体而消失。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大气垂直分层图(1)甲图中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
在____层,对高空飞机飞行最有利的是____层。(2)开发绿色冰箱主要是为了保护____(填字母)层中的臭氧;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____(填字母)层会被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A层气温垂直变化特点____,B层气温垂直变化特点____。【答案】(1)①.A##对流②.B
##平流(2)①.B②.C(3)①.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②.随高度上升温度上升【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图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
素养。【小问1详解】甲图中A是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B为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远距离高空飞行。【小问2详解】甲图中B层是平流层,该层中的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开发绿色冰箱主要是为了保护该层的臭氧
。甲图中C层是高层大气,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带电粒子流会扰动该层中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小问3详解】甲图中A是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甲图中B层是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上升温度上升。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如图
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年总辐射量(单位:108焦/平方米)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太阳能光伏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有专家预测今后3—5年内,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1)描述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点。(2)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的原
因。【答案】(1)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多。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2)我国能源需求量大;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图为材料,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
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为从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因此光照从东南沿海向北内陆逐渐增强,太阳辐射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强;青藏高原地区因为海拔高,
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而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成为太阳太阳辐射的低值中心。【小问2详解】我国由于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太阳能属于新能源,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环境的影响小;从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来看,太阳能资源总体较丰富。所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