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PDF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726.457 K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pdf,共(7)页,726.4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2de17f9d70d4eacfae684e4327e146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皮山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段素养调研高一年级历史一、选择题1.犁耕是良渚文化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同以前的耜耕生产相比,犁耕不仅可以提高工效,更好地改变土壤结构,而且也为条播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积的开发。这

反映了当时()A.农民阶级劳动工具单一B.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C.农业生产水平有所发展D.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2.下图所示为二里头遗址墓葬的构成简况,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B.青铜农具是

主要生产工具C.实证了传说中夏朝的历史文化D.夏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其中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下列与西周有关的是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立子以贤不以长”③“万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④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

等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民族交融、华夏认同C.夷夏观念开始消失D.战国七雄已经形成5.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奴隶主所拥有的国有土地逐渐转变为

土地私有制。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广泛要求进行社会革新,推动诸侯国走上了变法的道路。这反映出这些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社会根源是A.中央集权政治思想提出和盛行B.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D.各诸侯国君主支持变法6.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

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A.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C.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

担7.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铁犁牛耕推广B.华夏文化认同C.百家争鸣形成D.礼乐制度崩坏8.

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述:“夫物不产丁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A.任用商鞅变

法B.采取远交近攻C.网罗天下英才D.连接各国长城9.一般认为,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其主要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血缘为纽带的政治传统被彻底废除B.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C.

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D.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10.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D.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11.《汉书·诸侯王表》中说:“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这种做法()A.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B.引发了七国之

乱C.基本沿袭秦朝D.奠定“文景之治”的基础12.下图所示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漫画。据图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A.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D.强化了君主专制的统治13.某著作是中

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实际成书于汉代,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该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唐本草》C.《千金方》D.《黄帝内经》14.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1

5.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

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16.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这样写道:“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可见马端

临认为孝文帝改革()A.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B.为北魏的分裂灭亡埋下了伏笔C.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17.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

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A.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重了农民的负担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18.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

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19.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曾称:“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

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一主张体现了()A.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B.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C.平等开明的民族意识D.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20.《晋书•段灼传》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

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太平广记》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所述现象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B.官员选拔权收归中央政府C.科举取士得

到社会认可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21.《新唐书·百官志》云:“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之;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

。”据此可知,中书省负责()A.草拟诏令B.审核诏令C.执行D.独执宰相之职22.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D.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财产为主23.隋文帝时期一面崇儒,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又令所有学校都要勤训导、严考课。同时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使儒学中的“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的

不同特点逐渐融合。这主要是因为隋朝()A.新交通运输方式开创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商业贸易不断发展D.国家的统一与发展24.《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

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25.史学家向达指出:“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

…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A.兼容并包,全面繁荣B.故步自封,落后潮流C.百家争鸣,儒墨显学D.门第淡化,控制松弛二、非选择题26.国家“大一统”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

追求与圭臬,是其治国理政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

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

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

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汉朝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和理念,并简要说明

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我们有何启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利用考试进行官员选拔。隋文帝正式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

举制正式确立……公元1905年,清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

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钱穆《国史大纲》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过去曾认为科举制几乎一无是处,现在从事考试工作,有了一些体

会,又查了一些资料,感到原来的认识不全面。”杨学为《对科举的再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论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说明须有史实依据)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摘编自《资治通鉴》卷226唐德宗建中元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

变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两税法实施的背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