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354.0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共(20)页,35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36f26ee9b4f58600311b1deac584bc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全卷分试卷Ⅰ、Ⅱ,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

,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详解】因其母是正后,少子辛是嫡长子,得以继承王位,说明商朝末

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答案为D项。“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是在夏朝建立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商朝时期没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

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2.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

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C.诸侯之间征伐不断D.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先秦外交辞令的丰富化、多样化

、灵活化与诸侯国外交事务的增多有关,故D正确;材料主旨为先秦外交辞令的发展,而不是社会转型,排除A;B项“出现”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B;诸侯外交辞令的发展体现外交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战争所致,排除C。故选D。3.

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A.皇帝励精图治B.士族品行高洁C.皇权相对孱弱D.选官制度先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

,东晋、南朝门阀势力强大,世家大族在政治上非常强势,导致皇权孱弱,从而使依附于皇权的母后、外戚和宦官没有机会进行专权,故选C项;东晋南朝没有母后、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主要是由于皇权的孱弱,并非是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士族品行高洁和选官制度的先进,

故排除A、B、D项。4.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A.强化了君主

专制制度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C.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D.提高了行政的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传统宰相是制度性职务,对皇权的威胁较大,而临时性职务大多源于皇帝的需要,其官员大多是皇帝亲信,这有利于皇帝掌握事权,故答案为A项;材料

没有反映反腐、官员管理考核等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信息中职务和官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D项排除。5.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

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

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6.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西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A.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固C.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D.平民皇帝

变态的心理反应【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两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诛杀功臣主要是为了防止功臣威胁皇权,本质是强化专制皇权

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B项,“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封建统治残暴属于皇权专制的表现,排除;D项,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7.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

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的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了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

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故答案为A项。B项,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排除;C项,内阁参与决策不是合法化,排除;D项,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

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8.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

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不会出现位高权重的情况,故排除A项;

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涉及内阁的变化都不能体现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不能反映清代前期是否是以文治国,故排除C项;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内阁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已经不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清代相继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说明清代大

学士品秩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点睛】清代沿袭明代的内阁制度,同时也承袭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9.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答案】A【解析】明朝的“三司”互

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0.明初,废行

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答案】B【解析】【详解】布政使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A错误;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成熟,C错误;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地方机构办事高效,D错误。11.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D.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

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有利于削弱地方省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江南省由一省分为三省,未体现层级细化,排除A;江南省的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B;图片信息与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无关,排

除D。12.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重倒

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

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13.《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

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B.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C.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D.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

可知清政府官员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选项符合题意。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选项排除。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的说法与材料强调的官员对协定关税签订后洋洋得意的态度相矛盾,B选项排

除。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说法不符合史实,协定关税给中国的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灾难,D选项排除。【点睛】《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规定是一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

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14.如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A.废除了封建

土地所有制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可知,在分田上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可知

,可知,洪秀全对妇女观念上又深受理学影响,强调妻子要服从丈夫,强调“妻道三从”,这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据材料“当人们行走在街上时,……大多数人都是天足”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禁止妇女缠足;综上分析,太平天国冲击了妇女的固有角色定

位,C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处在战争环境没有实现,A错误;据材料“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分析可知,没有实现男女平等,B、D错误。15.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

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置对外交

往的机构、翻译国际法的教科书、免行叩拜礼、派驻外交使团等,都体现了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进步,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材料强调中国外交

逐渐步入近代化,而不是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而是强调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861年……总理衙门;1864年……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免行叩拜礼;1876年……派驻了外交

使团”等,紧扣晚晴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内容分析即可知道答案。16.西方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下列最符合此言论的战

争是A.中英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

"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的在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巡海迎敌;故威海卫战役,日军占领了黄海海面,并通过辽东战役,占领了花园口,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

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对守势”,A、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是奋起反抗的,与材料“采取绝对守势”不符,D错误。17.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

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A.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B.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C.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D.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各地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大总统

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B项;“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君臣等级关系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大总统陛下”或“圣安

”等字样的存在,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排除D项。18.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具体表现有: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展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

,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这反映了孙中山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B.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变化C.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D.明了彻底的反帝决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解题的关键是“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

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展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根据所学知识,五四之前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基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而题干说孙中山对于五四运动的支持,可知他对人民群众力量认识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D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B。19.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

。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39~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

争的相持阶段。由材料中的“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抵抗日本侵略

,不存在消除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地方体制的改革,不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也涉及战后谋划,C项仅体现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故排除C项。20.

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

喘息之机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双十

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A项错误;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B项错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1949年4月,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21.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

素是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中的工人党员比例

下降,农民党员比例迅速上升;而“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中的工人党员比例上升,农民党员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共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949年至1956

年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导致党员构成比例变化,C正确;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不能简单的断言工农联盟的发展,A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B错误;中国民主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故D错误。【点睛】1927年至1928年中共革命的中

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22.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和初稿的讨论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参与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制定参与的广泛

性,故A正确;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此时人大制度还没有确立,故B错误;“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和材料无关,故C错误;“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之一此时宪法还没有颁,布故D错误。

23.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

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志着政治协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1956年“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方针

提出,故B项错误。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故D项错误。【点睛】(1)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

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4.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

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任务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据此,立国外交出现在A.1949—1956年B.1949—1978年C.1

966—1976年D.1978—2012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49—1978年,中国外交处于本体自在阶段,此时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中国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

外,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可被概括为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而斗争,B项正确;A项时间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时间对材料解读不完整,排除;D项是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B。说明:中国长时

间对联合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即使在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也主要将其作为斗争外交和宣传主张的讲坛,对具体活动参与得较少。在前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中国游离于主流国际体系之外。25.下列不同

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

因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控制,这样中国在五十年代与苏联等东欧国家建交基础上,又同早已建交的瑞士、瑞典、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增进了友谊,又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意大利和奥地利互派商务代表,故B符合题意;A

项中与欧洲国家建交只有四国,与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符,A错误;C是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D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不符,D错误。26.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

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A.联美抗苏B.和平共处C.一边倒D.不结盟【答案】A【解析】【详解】1973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由材料“一

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可知为联美抗苏,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4年,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C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D项错

误。【点睛】中美关系的演变:敌视对抗、关系断绝→抓住契机、逐渐缓和→关系正常化、正式建交。27.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

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我国宪法

修正案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权的内容和没有反映出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加,故AB项排除。材料不仅除了体现出经济职能,还体现了习近平的思想,故D项错误。28.下表是内地与香港

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表,可知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内地支持香港经济发展,香港商人在内地投资促进内地发展,从而

达到内地与香港的贸易额总体都增加了,反映了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联系的密切。故选B;香港回归是1997年,材料是1997年之前的事,A错误;一国两制真正在香港问题上实践成功,应该是1997年香港回归,在这之前,香港和内地经

济的发展不是由于一国两制景影响造成的,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之前的表现,不是回归以后的表现,D错误。29.古代雅典,在公民大会审议城邦管理事务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穷人、

贵族或普通人”;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这说明在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A.雅典人与生俱来的权利B.界定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C.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D.政治家左右政局的主要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雅典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广大的奴隶、

妇女、儿童、外邦人被排除在外;材料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而在公民大会“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因为这些人是公民,故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公民演说自由,B正确;据公民的范围可知,不是每个雅典人都可以演说,而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

闭紧嘴巴”,故A错误;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是看他是否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C错误;D与材料无关。【点睛】雅典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广大的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被排除在外。30.“在古罗马,由于法律规范众多,每一个当事人都可以选择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法律

,这必然导致法规之间的竞争,而竞争也使得法律规范在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内容上也更加趋向合理。”这说明古代罗马法具有A.公正性B.无序性C.权威性D.开放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每一个当事人都可以选择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和“而竞争也使得法律规范在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内

容上也更加趋向合理”可知罗马法具有开放性,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审判的公正和客观,而是强调罗马法具有开放性,排除A。由材料“而竞争也使得法律规范在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内容上也更加趋向合理”可知是有序,而不是无序,排除B。罗马法具有权威性,但与材料强调开放性不符,

排除C。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

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摘编自《雅典的教育》材料二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

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

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并简析雅典教育形成的社会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答案】(1)主要内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形成的社会原因:雅典高度发达的工

商业奴隶制经济的需要;公民民主政治的需要(或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2)特点:国与家结合;地缘与血缘结合;由城邦发展为领土国家;城邦之间有统属关系;逐渐形成皇权、专制主义。【解析】【详解】(1)主要内容:根

据材料一“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可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

育。原因:根据材料一“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结合所学可以从雅典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奴隶制经济的需要、公民民主政治

的需要、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等方面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二“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可知国与家结合;根据材料二“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可知是地缘与血缘结合;根据材料二“诸侯分

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可知由城邦发展为领土国家;根据材料二“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可知城邦之间有统属关系;根据材料二“东方

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可知逐渐形成皇权、专制主义。32.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

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

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材料二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诉曾初步提岀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

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囯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

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

主权观念的变化。(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

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解析】【详解】(1)变化: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可知,国家主权观念淡薄;据材料二“1864

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诉曾初步提岀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可知,国家主权观念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李鸿章在

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囯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可知,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2)原因:据所学可从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

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等方面回答。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60年,忽必烈称帝,建元中统,封八思巴为国师。至元二年元旦,八思巴至乌思藏拉萨。在萨斯迦修建了塔庙,并为七座纪念前辈教主的灵塔树立伞盖、金铜法轮及金顶,用金汁写制显密经典

及般若等经二百余部,同时还向名师大德求学问法,增广见闻。六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向元世祖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元世祖大悦,随即颁行天下。次年,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大元帝师,赐玉印。作为帝师,八思巴向皇帝、皇后及太子讲经说法,祈求福寿,并广做佛事,佑国久安。八思巴在萨斯迦期间,免除了原

来还是由他任命的公哥监卜的本钦职务,以尚尊代之。同时,指定恰纳的遗腹子答耳麻八剌为萨斯迦款氏家族与教主的继承人。1280年11月22日,八思巴在萨斯迦中的拉康喇让中逝世,终年46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思巴改革的积极意义。【答

案】巩固了元朝在吐蕃地方的统治;加强了蒙、藏、汉等民族的相互了解与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保护了佛教各派的信仰自由;繁荣了文化事业。【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六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向元世祖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可知创造蒙古文字,繁荣了文化事业;根据材料“八思巴

至乌思藏拉萨。在萨斯迦修建了塔庙,并为七座纪念前辈教主的灵塔树立伞盖、金铜法轮及金顶”可知巩固了元朝在吐蕃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加强了蒙、藏、汉等民族的相互了解与团结、保护了佛教各派的信仰自由等方面分析回答。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恩格斯晚年的大量时间用来整理马

克思的《资本论》手稿,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史等重要经济学著作,同时还独立撰写大量富有战斗性的哲学、政治著作,比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5月26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1888年)等,另外,恩格斯联系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也撰写了大量的短文,比如:《卡尔·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等;恩格斯自己在积极参加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中,还有大量的

通信。在这些著作中,确立了他晚年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思想。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反思过去曾经提出的暴力革命理论,提出旧社会和平长入新社会的思想,普选制是一种全新的武器。面对实践,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提出资

本主义也有计划。以《资本论》一、二、三卷为整体,确立了费用与效用相比较的价值理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理论。——摘编自冒天启《对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思想的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恩格斯晚年的主要贡献。

【答案】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整理成整套的《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撰写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新经典文献;提出许多时代性的主张与思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恩格斯晚年的大量时间用来整理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资本论》第

二卷、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史等重要经济学著作,……”可知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整理成整套的《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根据材料“恩格斯自己在积极参加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中”与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根据材料“还有大量的通信。在这些著作

中,确立了他晚年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思想。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反思过去曾经提出的暴力革命理论,提出旧社会和平长入新社会的思想……”可知撰写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新经典文献;提出许多时代性的主张与思考,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