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docx,共(23)页,429.7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3afe9b44253db1f9a74ebaa1ee7f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秋期高中二年级历史月考试题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
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该典故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有影响力B.周幽王的昏庸腐败C.分封制维系统治的作用尚存D.女子地位有所提高2.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
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控制3.某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时说
:“(该制度)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并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由此可知,该学者所述制度应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督抚制4.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
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于法律至上政治传统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5.法
国的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通常是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比如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这说明法国的三级会议()A.代表各阶层的利益B.促使国王与教皇紧密合作C.利于强化国王权力D.使法国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6.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
利益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7.1912年,组党之风遍及全国,政党团体数目有300多个,最后演化成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国民的.的党)、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政党民主党、以袁世凯为首的共和党和统一党。同年冬,第一届国会正式选举,全
国各党各派积极活动,议员竞争十分激烈。这一局面的出现()A.反映了民主思潮的传播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转型C.增强了民众的参政热情D.遏制了封建势力的膨胀8.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
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C.适应了抗日战争需要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9.1953年12月,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某次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
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样的会议在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召开A.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B.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法律和组织基础D.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10.宋代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大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
1908年梁启超写《王安石传》,王安石从此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A.王安石的文学造诣精湛B.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C.王安石对后世影响深远D.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11.2002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
…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平民)”。商鞅变法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措施是()A.什伍连坐B.奖励军功C.严刑峻法D.奖励耕织12.西汉选官制度中明经科主要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
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仕,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A.思想活跃有助于选官制度发展B.人才选拔契合统治思想C.察举制的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D.汉儒习经成为社会潮流13.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
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也称集簿)。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中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据此可推知,秦汉时期的这一制度()A.杜绝了地方官吏造假的现象
B.具有农耕文明国家治理特点C.一定程度缓解土地兼并问题D.使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14.清朝科举实行分省取士制,也就是在本省内依额选佳卷录取。乾隆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势必至于江的浙大省,取中人数居其大半,而边远小省
,或至一名不中,殊非就地取才之意。”此举旨在A.缓解江浙地区人才积压的状况B.促进文教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C.体现公平公正以选拔最佳人才D.吸纳各省人才以巩固统治基础15.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
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
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16.据《旧唐书》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被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
乎。更彰朕之不德也……何有不察其本而一概加诛,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这反映了唐代A德主刑辅礼法结合B.废除旧法创立新法C.减轻刑罚轻罪轻罚D.关注民生以民为本17.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内容表明,当时中国()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
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18.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到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5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务员法》,2002年到2008年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B.逐渐走向
法制化、科学化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1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
特点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20.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家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
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下列对乡约演变解读正确的是()A.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B.促成了礼法在乡村的完美结合C.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2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虽然诞生于奴隶制时期,但它是建立在奴隶制私有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根据这种经济在
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与创新,对西方封建国家的商品经济来说同样具有适用价值,并肩负起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该观点意在强调罗马法A.适应了罗马经济发展的需要B.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C.确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D.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22.“英美法系”和“大
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致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这说明两大法系的共同特征是A.突出法官作用B.以成文法为主C.强调法律至上D.以判例法为主23.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
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B.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C.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D.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24.1
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著书立说,而且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新报》等数十种报刊杂志。康、梁等人的做法()A.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B.奠定了政治变革的基础C.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25.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
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29题1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两汉时,中央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宋代时,监察法
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取责。清沿明制,并加强了对中央部门
和各省官员的监察,在此基础上,清朝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材料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
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
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
”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
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
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
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
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此后有关科举制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变法通议》指出:“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而梁启超在《官制与官规》(1910年)中又提及:“夫科举非恶
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
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关于科举制存废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
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如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
、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如《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田宅”条:‘凡盗卖、换易及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
,杖五十。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杖八十,徒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摘编自项晓基《中国古代民法的再思考》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大革命前,法国法律都是用来保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手段。法
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密多种多样。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1804年《拿破仑法典》推出,又称《法国民法典》
。除《总到》外,分为三编,分别是: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力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获取法”是对各类财产获取权方法的规定,其中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摘编自梅汝璈《拿破
仑法典及其影响》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法与《法国民法典》内容的相通之处,并分析1804年《法国民法典》出台的原因。2023年秋期高中二年级历史月考试题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该典故
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有影响力B.周幽王的昏庸腐败C.分封制维系统治的作用尚存D.女子地位有所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各
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可得出诸侯都来救驾,这是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说明分封制维系统治的作用尚存,C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而不是原始民主,排除A项;周幽王的昏庸腐败并不是材料要强调的主旨,也不是侧面所反映的,排除B项;当时女子地位
并不高,排除D项。故选C项。2.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可知,唐代宰相人数是西汉的七八倍,同时唐代的宰相权
力远小于西汉,说明宰相的权力在不断的削弱,皇权在不断增加,D项正确;中外朝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权力分散,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在材料中体现的不充分,排除C项。故选D项。3.某学者在论述中国古
代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时说:“(该制度)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并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由此可知,该学者所述制度应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督抚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行省制度的特征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被称为宰相府的“派出所”或“流动的中央政府”,C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及督抚制均与宰相府的“派出所”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4.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
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
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习俗有利于消除差别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排除;材料信息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无关,排除C。【点睛】5.法国的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通常是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比如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
这说明法国的三级会议()A.代表各阶层的利益B.促使国王与教皇紧密合作C.利于强化国王权力D.使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重点强调法国的三级会议因国王寻求援助而召开,而且时断时续,
这有利于国王加强自身权力,C项正确;三级会议只是由教土、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并不能代表各阶层的利益,排除A项;国王通过三级会议反对教皇,而不是与教皇合作,排除B项;法国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君主专制而非君主立宪
制,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
盾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是指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现权力结构制衡,故B符合题意;党派之间的矛盾难以消除,故A不符合题意;“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体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掌握大权,但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兼顾
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故C不符合题意;南北双方的矛盾难以化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7.1912年,组党之风遍及全国,政党团体数目有300多个,最后演化成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政党民主党、以袁
世凯为首的共和党和统一党。同年冬,第一届国会正式选举,全国各党各派积极活动,议员竞争十分激烈。这一局面的出现()A.反映了民主思潮的传播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转型C.增强了民众的参政热情D.遏制了封建势力的膨胀【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参政热情.即使是立宪派和封建军阀迫于形势也组党参政,A项正确;北洋军阀控制了中华民国政权,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排
除B项;辛亥革命未充分发动群众,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仍然有限,排除C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势力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8.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
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C.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
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地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政
权建设的创举和探索,并非移植西方的议会民主,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团结了包括农民、地主、商人等在内的抗日力量,“调动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的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9.1953年12月,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某次选举大会后,
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样的会议在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召开A.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B.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法律和组织基础D.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
953年12月”“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正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这样的会议在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召开”,说明正在进行人民代表的普选,为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法律和组织基础,C项正确;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是195
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10.宋代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
石,大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写《王安石传》,王安石从此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A.王安石的文学造诣精湛B.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C.王安石对后世影响深远D.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时代的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当时许多既得利益者,招致他们的抵制,所以宋代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大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而梁启超曾是维新变法的代表
人物,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他宣扬王安石变法的功绩,是迎合当时时代潮流的表现。由此可知,这一变化说明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D项正确;“王安石的文学造诣精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个人立场不能决定历史认识,排除B项;材
料反映了从宋代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对王安石变法讳莫如深,所以不能说“王安石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1.2002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
也,不欲兴黔首(平民)”。商鞅变法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措施是()A.什伍连坐B.奖励军功C.严刑峻法D.奖励耕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根据“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平民)”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农耕的重要性,不要破农时,与商鞅的奖励耕织相符,D项正确;什伍连坐是基层的治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强调军事,排除B项;C项强调惩治,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汉选官制度中明经科主要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仕,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A.思想活跃有助于
选官制度发展B.人才选拔契合统治思想C.察举制的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D.汉儒习经成为社会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不少人以明经入仕,甚至官至高位,体现了人才选拔过程中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反映了西汉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现实,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思想活跃,且汉武帝之
后在思想上“独尊儒术”,排除A项;察举制选官以才能、品德为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成为社会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13.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也称集簿)。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中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
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据此可推知,秦汉时期的这一制度()A.杜绝了地方官吏造假的现象B.具有农耕文明国家治理特点C.一定程度缓解土地兼并问题D.使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
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地方长官每年定期向中央汇报,出土的木牍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等方面的统计数字,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农耕经济的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证农耕经济的发
展,因此秦汉时期这一制度具有农耕文明国家治理特点,B项正确。A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计户口、赋税等情况,和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地方统计户口、赋税等情况,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
选B项。14.清朝科举实行分省取士制,也就是在本省内依额选佳卷录取。乾隆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势必至于江浙大省,取中人数居其大半,而边远小省,或至一名不中,殊非就地取才之意。”此举旨在A.缓解江浙地区人才积压的状况B.促进文教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C.体现公平公正以选拔最佳人才D.吸纳各省人才以巩固
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省取士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基本政策,对于平衡各地的取士人数,保证官员队伍的多样性,扩大统治基础等起了作用,D项正确;材料与缓解江浙地区人才积压的状况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促进
文教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该制度不一定选拔出来的人才是最优秀的,排除C项。故选D项。15.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
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
.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6.据《旧唐书》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
法律,房强应当被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乎。更彰朕之不德也……何有不察其本而一概加诛,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这反映了唐代A.德主刑辅礼法结合B.
废除旧法创立新法C.减轻刑罚轻罪轻罚D.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更彰朕之不德也……何有不察其本而一概加诛,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可知,这表明了唐太宗德政意识浓厚,强调礼法结合,德主刑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废除旧法立新法”,B不符题
意;材料中“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可知,没有减轻刑罚;而材料“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被处死。”,这是房强因为弟弟而获罪,没有体现“轻罪轻罚”,C错误;D与材料无关。17.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
颁布的内容表明,当时中国()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1903年的学堂章程规定了三级教育,呈现出近代化的特点,但是其内容则是延续了传统的旧的学制,反映了此时新旧学制并立,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是否废除的情况,排除A项;近代教育事业起步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无法看出此时是近代教育的开始,排除B
项;C项“完全”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18.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到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5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2年
到2008年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B.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逐渐转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干部的考核与任用,这说明了我国干部考核机制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情况,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排除A项;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
源等方面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情况,没有体现人民当家做主,排除D项。故选B项。1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
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答案】B为.【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
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制定于法典之中,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华法系
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排除C项;《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排除D项。故选B项。20.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家士人教化乡
里的范本,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下列对乡约演变解读正确的是()A.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B.促成了礼法在乡村的完美结合C.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
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及所学知识可得,在加强地方管理时,乡约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C项正确;乡约并不是法治,排除A项;B项错在完美结
合,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2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虽然诞生于奴隶制时期,但它是建立在奴隶制私有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根据这种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与创新,对西方封建国家的商品经济来说同样具有适用价值,并肩负起促进资本主
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该观点意在强调罗马法A.适应了罗马经济发展的需要B.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C.确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D.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但它是建立在奴隶制私有经济基础之上的,……对西方封建国家的商品经济来说同样具有适用价值,并肩负起促进资
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可得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时代的法律,但其法律的精神与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罗马的影响,排除AD项;C项不是主旨,排除C项。故选B项。2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
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致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这说明两大法系的共同特征是A.突出法官作用B.以成文法为主C.强调法律至上D.以判例法为主【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是议会制定法律,依法行使行政权、司法权,体现了法律至上,C项正确;突出法官作用和以判例法为主是英美法系特征,排除AD项;以成文法为主是大陆法系的特征,排除B项。故选C项。【点睛】23.英国《自由大宪章》中
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B.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C.罗马法中蕴含
着天赋人权思想D.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其根源在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故D正确;英国和古罗马社会性质不同,因此两者的法律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只能认定英国继承了罗马法精神,排除A;B与题
无关,排除;题干中重在保护债权人,与天赋人权无关,排除C。24.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著书立说,而且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新报》等数十种报刊杂志。康、梁等人的做法()A.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B.奠定了
政治变革的基础C.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著书立说,而且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新报》等数十种报刊杂志,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
想启蒙作用,为政治变革(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B项正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而材料是维新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戊戌变法中的一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思想
的传播,排除C项;仅凭著书立说、创办报刊杂志是不可能缓解内忧外患局面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不会放弃既得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的25.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C.国共两党
阶级斗争的推动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34年—1945年中国。1934年代议机关叫苏维埃代表大会,而苏维埃是十年内战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体现了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1937年之后取消了苏维埃的称呼,因为这个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而1937年5月便取消了苏维埃的称呼,排除A项;机关名称的变化和对社会性质的
认识无关,排除B项;华北事变之后民族矛盾就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29题1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两汉时,中央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在中央设
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取责。清沿明制,并加强了对中央部门和各省官员的监察,在此基础上,清朝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材料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
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
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
代监察制度。【答案】(1)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用法律规范监察制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相互配合;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任四点)(2)积极:加强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惩治贪官污吏
,有利于澄清吏治;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任两点)弊端: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维护政治的稳定与清明。【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
:根据材料“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可知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材料“两汉时,中央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可知用法律规范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可知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材料“
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取责”可知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相互配合;根据材料“在此基础上,清朝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
度发展到顶峰时期”可知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小问2详解】积极: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加强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澄清吏治;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弊端:根据材料“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
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维护政治的稳定与清明。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
“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
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
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
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
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策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利用宗
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理下伏笔。(2)内容:礼法结合,德刑兼重;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强调执法严格。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
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解析】【小问1详解】策略:根据材料“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可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根据材料“在
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可知,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根据材料“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
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可知,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根据材料“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
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及所学知识,辩证评价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可知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理下伏笔。【小问2详解】内容:根据材料“他宣
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礼法结合,德刑兼重;根据材料“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
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可知,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材料“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可知,强调执法严格。作用:根据材料“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
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根据材料“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促进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此后有关科举制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变法通议》指出:“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而梁启超在《官制与官规》(1910年)中又提及:“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
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
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关于科举制存废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梁启超“科举观”嬗变,折射出其思想的与时俱进。论证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新式学堂建立,但八股取士无助于救亡图存,而且对新式学堂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因此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力主废除
科举。受科举制影响而形成的西方文官制度发挥巨大成效。梁启超受此影响,观念发生变化,看到科举制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提升社会读书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最终认识到科举制的弊端在八股取士而非制度本身,所以提出恢复科举
制的倡议。梁启超关于科举制存废的观点并不矛盾,说明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解析】【详解】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得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之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
超认为八股取士无助于救亡图存,因此主张废科举。根据材料“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的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得出美国的文官制度受科举制而形成,梁启超受此影响,认识到科举制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提升社会读书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
此而认识到了科举制的弊端在八股取士本身,从而主张恢复科举。因此科举制存废观点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如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
律》、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如《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田宅”条:‘凡盗卖、换易及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杖五十。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杖八十,徒
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摘编自项晓基《中国古代民法的再思考》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大革命前,法国法律都是用来保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手段。法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密多种多样。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
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1804年《拿破仑法典》推出,又称《法国民法典》。除《总到》外,分为三编,分别是: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力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
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获取法”是对各类财产获取权方法的规定,其中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摘编自梅汝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法与《法国民法典》内容的相通之处,并分析1804年《法国民法典》出台的原因。【答案】(1
)特点:历史悠久,民法与刑法混杂,未成体系;内容日益丰富细化。(2)相通之处: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与正义。原因:原有法律杂乱,标准不一;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需要(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争取民心,维
护拿破仑统治的需要。【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唐代
《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可得出民法与刑法混杂,未成体系;根据材料“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可知,内容日益丰富细化。(2)相通之处:从法律内容来看,根据材料“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
”“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可知,中国古代民法和《法国民法典》都是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众合法权益;从法律的目的来看,中西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与正义。原因:根据材料“法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
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密多种多样”可知,旧有法律杂乱,标准不一;根据材料“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力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可知,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需要(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
法规。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可知,争取民心,维护拿破仑统治的需要。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