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涡阳县第一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10月)生物答案.docx,共(19)页,184.2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5d46354845ed7c81bb99f630d603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级涡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参考答案1.CBBCCABDDCBBDCCBDCDDCBACD26.总光合速率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CO2浓度NADPH和ATP增大光照强度、提高C0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27.(1)有丝分裂后期Aa
Bb(2)(第一)极体ef(3)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28.(1)实验①的F2个体褐色:红色:白色=9:6: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实验②的F1个体眼色在雌雄个体之间表现有差异。(2)全部为雌性(或雌:雄=1:0)3褐色:4红色:1白色(3)取实验①F2中的褐色眼雄鸟分别与白色眼雌鸟杂交,观察并
统计后代的眼色。若后代全部为褐色眼,则所取的F2中褐色眼雄鸟即为纯合个体29.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自然选择隔离30.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淋巴液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无机盐、蛋白质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分析】分析
题图:图中①是真核生物中的衣藻,②是真核生物中的草履虫,③是真核生物中的变形虫,④是原核生物中的细菌,⑤是原核生物中的蓝藻。【详解】A、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因此图中生物的细胞中都有核糖体,A正确;B、属于真核生物的有①②③,B正确;C、图中细胞
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D、⑤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C。【点睛】2.B【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葡萄
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单体,所以说蛋白质、核酸、多糖是碳链为骨架的多聚体;蛋白质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等,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详解】A、葡萄糖不含有N,A错误;B、血红蛋白是蛋白质,含有N元素,DNA是核酸,含有N元素,B正确;C、纤维素
的元素是C、H、O,不含有N,C错误;D、纤维素属于糖类,不含有N,D错误。故选B。3.B【分析】细胞器分布的归纳: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详解】①大液泡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组织细胞,即玉米的叶肉细胞中有大液泡,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②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有核糖体;③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即玉米叶肉细胞中含有,而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有叶绿体;④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玉米的叶肉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⑤高尔基体与
植物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所以,玉米的叶肉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均含有的一组细胞器是②④⑤。故选B。【点睛】4.C【分析】1、据图分析,1表示细胞壁,2表示细胞膜,3表示细胞核,4表示液泡膜
,5表示细胞质,6表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外界溶液,7表示液泡。2、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
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详解】A、图中2细胞膜、4液泡膜、5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A错误;B、图中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也可能处于动态平衡,此时6处的浓度不一定大于7处的浓度,B错误;C、图中1是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
,具有全透性,则6中充满了外界溶液,C正确;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其颜色逐渐加深,D错误。故选C。5.C【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A正确;B、高温条件下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因而使酶失活,而
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不会破坏空间结构,即高温、低温都使酶活性降低,二者的作用实质不同,B正确;C、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由于胃蛋白酶在pH=10时已经变性失活,故胃蛋白酶的活性将不变,C错误;D、酶促反应的速率可以用底物单位时
间的减少表示,也可用生成物单位时间内的增加表示,据此可知,如果以淀粉为底物,以淀粉酶为催化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则酶促反应的速率既可以用淀粉的分解速率表示,也可以用淀粉水解产物的生成速率表示,D正确。故选C。【点睛】6.D【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
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
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人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故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37℃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A错误;B、酶不能提供能量,只起催化作用,B错误;C、pH为3时,唾液淀粉酶可能已失活,因此将溶液pH由3上升到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
性将不变,C错误;D、新鲜猪肝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D正确。故选D。7.B【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
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
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详
解】A、皮肤创伤后,选用透气的创可贴,增加通气量,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A正确;B、人体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乳酸,此过程不生成CO2。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是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生成的,B错误;C、醋酸杆菌为需
氧菌,利用醋酸杆菌发酵制作食醋时,应给予充足的O2,C正确;D、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D正确。故选B。8.B【分析】1、光合
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氧和[H],氧直接以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则被传
递到叶绿体内的基质中,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到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中去;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变为储存在AIP中的化学能。这些ATP将参与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的
化学反应。2、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自由扩散:①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②不需要载体;③不需要消耗能量。(2)协助扩散:①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②需要载体参与;③不需要消耗能量。3、主动运输:(1)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
输;(2)需要载体;(3)需要消耗能量。4、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详解】A、由图可知,此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有水的光解、ATP的合成等过程,属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A正确;B、H+由叶绿体基质进入类囊体腔属于主动
运输,消耗能量,B错误;C、线粒体内膜能利用还原氢与氧气结合产生大量的ATP,图中在类囊体膜上H+的顺浓度梯度的推动下促进了ATP的合成,这一机制与线粒体内膜ATP的形成相似,C正确;D、O2在类囊体腔中产生,首先需要穿过类囊体膜达到叶绿体基质中,在穿过叶绿体的
两层膜结构到达细胞质基质中,在穿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这过程穿越了4层生物膜,,D正确。故选B。9.D【分析】分析题图:细胞分裂图中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体由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判断该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图中②为着丝点,①、③为同一着丝点连接的
染色单体,④为染色体,⑤、⑥、⑦为染色体,⑧为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⑨为中心体;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点数目一致。【详解】A、动物细胞进入分裂期后,在中心粒组成的中心体⑨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
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A正确;B、由分析可知,④是由染色单体①和③组成的一条染色体,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②相连,B正确;C、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点数目一致,细胞中有4条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有8条染色单体,C正确;D、该细胞下一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点
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不再有染色单体,有4×2=8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8个核DNA,D错误。故选D。10.C【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
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
代谢减慢。【详解】A、同一植株的根尖和叶肉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C、正常细胞的寿命与其分裂能力无关,而与其承担的功能有关,如心肌细
胞寿命很长,但不能分裂,C正确;D、动物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D错误。故选C。11.A【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叶形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显性
,所以可设宽叶的基因型为AA和Aa,窄叶的基因型为aa。根据亲代植物群体杂交结果为5:1,说明亲代宽叶群体中产生的a配子为1/6,A配子占5/6,结合宽叶群体中存在两种基因型(AA和Aa),进而推出亲代宽叶中AA:Aa=2:1。【详解】由分析可知,亲代
宽叶中AA:Aa=2:1;因此,将亲本宽叶植株自交,只有Aa自交能产生aa,故F1中窄叶植株的概率为1/3×1/4=1/12,则宽叶植株宽的概率为1-1/12=11/12,因此子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1,A
正确。故选A。【点睛】12.B【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白色色素在酶A的催化下转变为粉色色素,粉色色素在酶B的催化下转变为红色色素。酶A由a基因控制合成,酶B由b基因控制合成。这样可知A___为白色植株、aaB_为粉色植株、aabb为红色植
株。【详解】A、根据基因对花色的控制途径,可知基因型为AABB亲本为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亲本为红花植株,F1的基因型是AaBb,为白花植株,A正确;B、F2中,白花:粉色花:红花=12:3:1,B错误;C、在F2的白花植株中,杂合子的
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C正确;D、F2的粉色花植株中,纯合子(aaBB)所占的比例为1/3,D正确。故选B。13.D【分析】图1纵坐标是同源染色体对数,A~F表示的是有丝分裂,CD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
目加倍,FG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为n对,H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图2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为减I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此可知该动物体细胞正常染色体数目为6条。【详解】A、图2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为减II后期图,由此可知该动物体细胞正常染色体数目为6条,图1纵坐标是同源染色体对数,A~F表示的是有丝分裂,CD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核DNA数=染色体数=12(个),A错误;B、图2细胞为减II后期图,对应时期为图1的HI段,B错误;C、FG段表
示减I,可发生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D、DE段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同源染色体对数下降为n对,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同源染色体对数降为0对,都是细胞一分为二的结果,D正确。故选D。14.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
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详解】A、根据F2中的性状分离比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B、过程①为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项正确;
C、过程②为受精作用,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C项错误;D、受精作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成活率如果不相等,就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D项正确。故选C15.C【分析】分析系谱图:甲中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
,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种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儿子,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但女患者的儿子正常,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中双亲均患病
,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分析,甲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所以二者不一定相同,A正确;B、乙中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中若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B正确;C、如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父亲可能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D、家系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若再生一个女儿
是正常(aa)的几率是1/4,D正确。故选C。16.B【分析】细胞类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它们的遗传物质均为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因此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A、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含有DNA
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正确;C、除了少数只含RNA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余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C错误;D、绝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错误。故选B。17.D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3、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
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1个DNA分子,DNA复制后,着丝粒分裂前,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A正确;B、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由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不同的DNA分子其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正确;D、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错误。故选D。【点睛】18.C【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
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故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
进行结合,A正确;B、同卵双生的个体遗传物质相同,故其差异可能与DNA甲基化有关,B正确;C、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等修饰,则无法进行转录,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导致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C错误;D、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合成RNA的过程。与转录有关的酶是RNA聚合酶,D正确。故选C。【点睛】19.D【分析】由题意知,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说明X染色体缺刻会使雄性致死,即X-Y致死,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详解】A、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可知,X-Y个体死亡,A错误;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
B错误;C、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由于F1产生的雌配子为XR∶Xr∶X-=1∶2∶1,且由于X-Y会死亡,所以F2中,雌蝇都是红眼,雄眼中红眼∶白
眼=1∶2,即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5/7,C错误;D、F1雌蝇产生的配子XR∶Xr∶X-=1∶2∶1,雄蝇产生的配子为XR∶Y=1∶1,又因为X-Y致死,所以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D正确。故选D。20.D【分析】1、达尔文自
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据图分析,农药使用之后,害虫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但一段时间过后,害虫的数量又逐渐增加。【详解】AD、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样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的个体,并非在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才产生抗药性变异,A正确,D错误;B、据图分
析,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B正确;C、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生存下来的害虫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正确。故选D。21.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保留的是具有适应性状的个体,在杂合子中可能存在不利基因,A错误;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C、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C。22.B【分析】由题意知,基因型为HbSHbS患镰刀型细
胞贫血症,只含一个致病基因的个体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杂合子的生存能力最高,消除疟疾后,HbAHbA生存能力增大,HbA基因频率升高。【详解】A、正常情况下,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不
存在等位基因,即基因HbA和HbS可存在于不同的染色体组中,A正确;B、消灭疟疾后,HbAHbA生存概率增大,HbA基因频率升高,HbS基因频率会下降,B错误;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患者的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状,可以用显微镜检测,C正确;D、杂合子对疟疾具有较强
的抵抗力,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D正确。故选B。23.A【分析】血红蛋白和DNA聚合酶是细胞内的物质,通道蛋白细胞膜上的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
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详解】A、O2、胰岛素、血浆蛋白、H+可存在于细胞外液,都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B、DNA聚合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Na+、葡
萄糖、尿素可存在于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A。【点睛】24.C【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②④⑤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红细胞变成弯曲的镰刀状,⑥是红细胞,A正确;B、患肾炎疾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②,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图中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其具体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D
、受热的皮肤组织因蛋白变性坏死,失去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动态平衡的调节能力,会有大量组织液渗出,不能及时回流,滞留在坏死层和表皮之间,将死亡组织撑开,形成水泡,D正确。故选C。25.D【分析】1、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
生存的场所;血浆是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存的场所。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①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②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人体淋巴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流入血管,因此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A正确;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
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的维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Na+、K+泵,该泵通过消耗能量把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把细胞内的Na+泵入细胞外,从而维持一个不平衡的状态,C正确;D、机
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D。26.总光合速率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CO2浓度[H]和ATP增大光照强度、提高C0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分析】
对图甲分析可知: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在25℃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明显大于15℃条件下的。对图乙分析可知,a点是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CO2浓度;a~b段随着二氧化
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在b点时光合作用达到最大;b~c段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二氧化碳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c点改变环境条件后,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加,直到再次达到平衡状态。【详解】(1)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速率为0
,因此图甲表示光照强度对实际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故图甲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总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n时,该植株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P点时,植物在25℃条件下比在15℃条件下光合速率高,原因是温度为25℃时,与光合作用有关的
酶的活性较强。(2)图乙中ab段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因此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c点时,增强光照,光反应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多,有利于暗反应的进行。(3)通过以上信息可知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光照强度、提高CO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等来达到增产的目的。【点睛】根据题中的曲线图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结合题意进行解答便可。27.(1)有丝分裂后期0AaBb(2)(第一)极体ef(3)基因突
变或交叉互换【分析】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乙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丙图:ab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e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
中期;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甲细胞相同,均为AaBb。(2)该生物为雌性动
物,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对应于丙图中的ef段。(3)从乙图细胞看出由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B与b不同,在由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8
.(1)实验①的F2个体褐色:红色:白色=9:6: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实验②的F1个体眼色在雌雄个体之间表现有差异。(2)全部为雌性(或雌:雄=1:0)3褐色:4红色:1白色(3)取实验①F2中的褐色眼雄鸟分别与白色眼雌鸟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眼色。若后代全部为
褐色眼,则所取的F2中褐色眼雄鸟即为纯合个体【分析】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其中雌性是两条异型性染色体(ZW型),雄性是两条同型性染色体组成(ZZ型),与XY型性别决定恰好相反。据此分析作答。(1)根据实验①的F2性状分离比为9褐色:6红色:1白色,可以得出控制鸟类眼色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
定律,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①和实验②的亲本都为纯合子且为正反交实验,而F1的表现型存在差异,且存在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说明有一对基因位于性(Z)染色体上。(2)若用A/a和B/b表示两对基因,则实验①的亲本雌雄可以分别用aaZbW和AAZ
BZB表示,F1的雌雄基因型分别为AaZBW和AaZBZb,F2的白眼个体的基因型为aaZbW,只能为雌性;实验②的亲本雌雄可以分别用AAZBW和aaZbZb表示,F1的雌雄基因型分别为AaZbW和AaZBZb,F
2眼色表现型褐色A_ZB_的概率为3/4×1/2=3/8,红色A_Zb_和aaZB_的概率为3/4×1/2=3/8和1/4×1/2=1/8,总为4/8,白色aaZb_1/4×1/2=1/8,即F2眼色表现型(不考虑性别)及比例是3褐色:4红色:1白色。
(3)亲本和F1中的褐色眼个体意外死亡,现欲从F2中筛选出纯合褐色眼雄鸟,只有实验①的F2褐色个体存在纯合子的可能,而白色眼雌鸟的基因型是确定的,所以取实验①F2中的褐色眼雄鸟分别与白色眼雌鸟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眼色:若后代全部为褐色眼,则所取的F2中褐色眼雄
鸟即为纯合个体。【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表格中的子代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可以确定遗传类型。根据性状是否与性别有关可以确定遗传方式。29.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没有发生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种群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
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
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就形成了地下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2)第一年基因型号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
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发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点睛】本题
结合曲线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0.D细胞内液A组织液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无机盐、蛋白质HCO3-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1)由图可知,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A、B、C共同构成内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
2-等离子有关。(4)②代表O2,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