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188.091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答案.docx,共(16)页,188.09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dafa8dffcd2e9dc2e017134fad7e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有色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每题两分,总计60分1.C2.C3.A4.C5.D6.B7.B8.B9.B10.C11.C12.A13.B14.B15.C16.A17.B18.D19.B20.D21.B22.C23

.C24.D25.C26.B27.B28.B29.C30.C31.(每空2分,总计12分)果树→A→CC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32(每空2分,总计10分).C;能;胞

吐;突触间隙;兴奋33.(每空2分,第三小问4分,共8分)(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34.(每空2分,共10分)(1)抗体(2)A、D;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3)A组小鼠二次免疫产生了针对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4)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

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解析】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由题图可知: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液、丁为细胞内液。【解答】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

境是组织液和血浆,即图中的甲和乙,A错误;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B错误;C.甲状腺激素、葡萄糖、神经递质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C正确;D.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

缓冲物质,血浆pH在乳酸的作用下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故选C。2.【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体液间的关系,对内环境概念和组成的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

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解答】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A错误;B.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不

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B错误;C.内环境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激素、气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氨基酸、尿素、胰岛素、血浆蛋白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新陈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中,D错误。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点,熟知内环境的组成和组织水肿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①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①正确;②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通过毛细血管的物

质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③少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如果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则会引起组织液增多,③正确;④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引起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

肿,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关系A。4.【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明确内

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三种类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

2、水分、尿素等。【解答】A、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B、内环境中存在酶,如神经递质作用后需要内环境中的酶将其分解,B错误;C、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C正确;D、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

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C。5.【分析】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调节网络机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

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解答】A.免疫系统可及时的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B.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C.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

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6.【分析】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单位及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答】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B、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的方向,B正确;C、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

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要两个,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如膝跳反射,D错误。故选:B。7.【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方向,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A.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靠Na+内流形成,A项

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项正确;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由前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后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C项错误;D.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故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D项错误。故选B。8.【分析】本题考查

条件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解答】A.此过程为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B.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是位于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B错误;C.味觉是

在大脑皮层产生并结束,没有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即没有经历完整的反射弧,所以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活动,C正确;D.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一过程在突触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故选B。9.略10.【分析】本题

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解答】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B.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在脑干,B正确;C.患者若V

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而若S区受损则不能讲话,C错误;D.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功能,D正确;11.【分析】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据题干可知:成年后身高不足1米,智力正常,则该人应为侏

儒症患者,由此可判断该人是幼年时期体内缺少生长激素所导致的结果,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12.【分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当人遇到黑熊,感到极度危险时,胰岛素分泌

增加,血糖利用加快,A项符合题意;BC.当人感到极度危险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B、C两项不符合题意;D.当人感到极度危险时,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3.【分析】本题考查促胰液素的发现,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解答】A.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A正确;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小肠

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可以产生促胰液素,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C.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正确;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D正确;故B。14.【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理解,难度不大。【解答】A.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以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和靶细胞,A正确;B.激素起到的是调节作用,不能提供能量和催化作用,B错误;C.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C正确;D

.激素调节的特点具有微量高校的特点,D正确。故选B。15.【分析】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特点及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及理解能力。【解答】A.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较长,A正确;B.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B正确;C.调节因子不一定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如二氧化碳,C错误;D.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故选C。16.【分析】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素的拮抗作用是

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解答】A.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胰岛素是降血糖,两者对于血糖调节起着拮抗作用,A正确;B.生长激素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两者是协同作用,B错误;C.

雌性激素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雄激素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两种激素不属于拮抗作用,C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及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能促

进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二者作用不同,不是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A。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解答】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正确;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散热增加,因此要通过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B错误;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

,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以增强新陈代谢,温度高时,人体主要通过出汗形式散失大量水分,尿量减少,而低温时出汗减少,为了维持水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

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B。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解答】A.不同家庭成员体温不同,A错误

;B.同一年龄同一性别不同个体的体温不同,B错误;C.人体属于恒温动物,具有体温调节功能,可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人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C错误;D.同一个体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范围不大,一般不超过1℃,D正确。故选D。19.解: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

岛素增多,A错误;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D错误。故选:

B。1、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2、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0.解:A、浆细胞产生抗体,以抗原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B、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属

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D、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故选:D。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21.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

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A错误;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B正确;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不会同时起作用,D错误。故选:B。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

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

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识记人体

的三道防线;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2.【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植物没有内分泌腺,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特定部位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

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B.植物并非任一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都会导致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如植物的向光性和茎的背地性,B错误;C.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D.植物激素无催化作用

,而是起调节作用,D错误。故选C。23.【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B正确;C.苯乙酸、2,4-D等不是植物激素,是人工合成的植物

生长调节剂,C错误;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D正确。故选C。24.【试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胚芽鞘生长方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

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解答】A.b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在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后,可发生横向运输,c中胚芽鞘没有尖端,感受不到光的刺激,不会发生横向运输,A错误;B.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

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右侧能接受到光照,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正确。故选D。25.解:A、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

以保证背光面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A错误;B、由于受重力影响,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为抑制生长,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大于h,B错误;C、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

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AB区间,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面,C正确;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

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D错误。故选:C。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的刺激下,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又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浓度增大

,促进作用增强;而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则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反而逐渐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26.【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A.本图中的食物链有: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共4条,

A正确;B.若蜘蛛忽然全部死亡,蛇所处的营养级变为第四营养级,食物链缩短,获得的能量增多,蛇的数量会增加,B错误;C.在此食物网中,蛇处于第四、第五两个不同营养级,C正确;D.据图可知,青蛙和蜘蛛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D正确。27.解: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个体总数𝑁初次捕获标示数𝑀=再次捕获总数𝑛重捕的标志个体数𝑚,则𝑁60=7525,解得N=180只/10km2,即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18只/km2。故选:B。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

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𝑁初次捕获标示数𝑀=再次捕获总数𝑛重捕的标志个体数𝑚。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

识记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运用,注意题干涉及农田面积是10km2,最后结果还需要除以10。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解答】A.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D.在自然界

,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B。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营养结构和物质循环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分析题图:图中甲

乙丙分别表示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解答】A.图中乙是分解者,不是营养结构的成分,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B.图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没有无机环境,B错误;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C正确;D.图中的甲是消费

者,D错误。故选C。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解答】A.粪便中的能量是未同化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将来会被分解者利用,A错误;B.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还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

量D2、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2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2,B错误;C.W1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C正确;D.在食物链中能量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但信息传

递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C。31.解:(1)由题干信息“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则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A→C。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C。(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两

种或两种以生物我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种群密度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故答案为:(1)果树→A

→CC(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1.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2.化学信息:利用合成的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比如激素,含有代谢的尿液,甚至是体味。物理信息:物理因素,光声电热湿等。行为信息:生物的生理

活动所传递的消息。具有动作特征。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竞争的概念、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解:(1)由图可知,乙酰胆碱在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再达到突触后膜。(3)由图可知,酶D能使乙酰胆碱失活,酶D失活,导致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持续起作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故答案为:(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本题难度较低,考查考生识图的能力,并能理解突触

各部分的结构及兴奋的传递,把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33.【解答】(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只能沿着与胚芽鞘的接触面向

下运输。图示中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切面的左侧,导致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细胞的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3)表中信息显示:乙组左、右两侧琼脂块中

生长素的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导致乙组琼脂块左、右部分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左侧的量几乎相同,但明显小于甲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左侧的量,所以乙组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组琼脂块所引起的α

角。故答案为:(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分析】分析图表:甲、乙两组的自变量为胚芽鞘尖端是否被云母片完全阻隔。甲组的胚芽鞘尖端无云母片阻隔,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既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也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到琼脂块;乙组的胚芽

鞘尖端因云母片的完全阻隔,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但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到琼脂块,所以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基本相同,但明显低于甲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胚芽鞘之所以弯曲生长,是因为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只能沿着与胚芽鞘的接触面向下运输,造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分布不均匀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只能沿着与胚芽鞘的接触面向下运输;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34.【解答】(1)为确定A、B、

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2)分析表格步骤可知,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A、D。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

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组小鼠二次免疫产生了针对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

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故答案为:(1)抗体(2)A、D;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3)A组小鼠二次免疫产生了针对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4)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

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2、分析表格可知,A、B先注射抗原甲,然后A注射抗原甲,B注射抗原乙,能产生二次免疫的是A,同理推断D能产生二次免疫。本题考查免疫调节

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