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602.565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含解析.docx,共(16)页,602.56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87c2e70b4944b5ddf0ee219a7d00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

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

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2.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是先天的血缘关

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A.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B.抨击君主专制C.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D.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君臣则是后天

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契约关系,君主如果不能为天下,臣可以视君为路人,这就否定了君主的权威,抨击了君主专制,

B项正确;倡导君臣平等契约关系的背后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A项说法非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排除A项;“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反叛,排除D项。

故选B项。3.如图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卷首扉画为释迦牟尼向弟子宣说《金刚经》的场景,其后为《金刚经》正文。这反映出A.丝绸之路促进民族交融B.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地位C技术进

步推动文化传播D.宗教思想源于艺术想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局部)”、“卷首扉画为释迦牟尼向弟子宣说《金刚经》的场景”及所学知识可得,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使用,不断推动着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重点强调丝绸之路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没有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调强调的不是儒学地位的变化,而是印刷术的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排除B项;宗教思想源于艺术无法得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

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屯田所有权及其收成归属权的

变化使得唐代地方节度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排除A项;电田及其所有权和收成的归属权的变化不是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的表现,排除B项;节度使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

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

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故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江淮茶大量北运,茶铺及饮茶人增多,这说明饮茶习俗

北传并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材料反映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南茶开始北运”与此矛盾,排除A项;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且可能相互影响,但仅从饮茶习俗的趋同不能说明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排除B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成为新的经济重心,且材料只反映南方

饮茶习俗对北方的影响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6.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

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这表明,在该时期A.东亚地区形成了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B.东亚国家忽视引进文化应保持主体的选择性C.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双向输出成为主流D.唐朝凭借强大国力推动文化的对外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8世纪前后的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

心的汉文化圈,这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东亚各国在引进汉文化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汉文化与原生民族文化有机结合,B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汉文化对东亚国家的单方面输出,而非双向输出,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唐朝凭借强大国力推动文化的对外

扩张,D选项错误。故选A。7.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独尊局面仍未被打破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

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里面吸收儒家思想的“光宗耀祖”、“忠孝和顺”等观念,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地位相对稳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

佛教、道教思想的发展与儒学的关系,不是在强调儒学独尊的局面,A选项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材料信息无关,佛道挑战儒学正统与材料分析的佛教道教吸收儒家主张不符,CD两选项错误。的8.对秦汉和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

得较为准确的是A.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D.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答案】B【解析】【详解】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土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答案为B。鼎盛与革新反映了宋明理

学的特点,故A错误。创新与再造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C错误。倾覆与再建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D错误。9.辽圣宗时期推崇汉文化,不仅要求众将领选派伴读史书之人,还下诏“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篆,习读经史

”;此外,他还升科举,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如宰相张俭、杜防等。辽圣宗的这些举措()A.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B.表明了儒学在契丹处于主导地位C.导致了少数民族文明日益衰落D.利于推动辽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求众将领选派伴

读史书之人”“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篆,习读经史”“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圣宗时期,主张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任用汉人改革政治制度,这些举措有利于推进辽国的封建化

进程,D项正确;材料的举措旨在巩固辽国的政治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契丹文明的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10.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造成这样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C.中央王朝为防止地方割据D.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一级政区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较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威胁中央,故中央的会想尽办法来改变,C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与

保守性,与政府管理的行政区变化影响不大,排除A项;直到元朝才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排除B项;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需要与材料中的一级政区问题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元话本塑造了另类艺术形象。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敢于同封建“三从四德”进行抗争;《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酒店主女儿周胜

仙的形象中,包含着与封建婚姻相悖离的婚姻观。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传统伦理观念B.文学作品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C.统治者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D.士大夫阶层热衷于创作世俗文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所述可知,文学作品所

述现象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B项正确;A项中“瓦解”表述错误;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在发展,说明封建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12.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宋朝之后

,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正确;宋代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错误;理学形成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错误;佛教也有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

哲学,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学生可以从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3.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B.日益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C.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目的是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所以中国通商口岸

开放区域的逐渐扩大,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正确;近代的开放是通过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实现的,不是主动顺应潮流,故AC排除;题意没有体现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D排除。14.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在《中国

积弱溯源论》一文中说:“是故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这旨在说明A.清政府海权观念的淡薄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C.启迪国民意识的重要性D.清政府未发动民众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故

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体现的是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危患在于民众缺乏家国意识,强调的是启迪民智的重要性,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15.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

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强国B.

中国人自古以来勇于接受挑战C.中国人在被动中抛弃懦家思想D.中国已在近代融合到世界中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近代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不等于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且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排除。题干强调近代中国人勇于应付内外挑战,故B项“自古以来”的说法错误,排除

。中国先进人士在被动中抛弃儒家思想的说法错误,且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从中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可知,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向西方学习,融合到世界中去,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6.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

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在进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

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指的是从社会的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戊戌变法不具备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A、B两项都是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与材料中学者的观点不符,排除AB项;袁世凯告密不属于社会本身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

C项。17.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A.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B.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C.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D.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答案】B【解析】【

详解】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下诏,各级科举考试改试策论,不再考察《四书》经文,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影响教育发展,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科举制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A项错误;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没有使近代教育体制建立起来,C项错误;“改试策论”不能使统治者放弃

中体西用思想,D项错误。18.“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这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十送

红军》的部分歌词。歌词反映的的历史背景是A.南昌起义后红军进军井冈山B.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长征C.军队出征奔赴前线抗击日寇D.军队撤出根据地同国军决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体现了红军即将“下山”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下山”,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红军”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C项;材料

强调的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而非“同国军决战”,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其“活动的地区远远地离开了南京政府反革命的根据地,蒋介石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

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A.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标志B.扭转了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C.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D.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

而一举将其歼灭”和所学可知,红军长征摆脱了敌人数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D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指的是在这次会议中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材料

不能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当时国民党军事力量占优势,“扭转”一说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教条主义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0.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A.基本上结束

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B.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C.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D.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即东北地区纳入国民党版图,标

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B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统治下,新军阀割据依然存在,A不正确;C说法本身不正确;1927年大革命已经以失败告终,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国民党统一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国民党初期政治的把握,东北易帜后,国民党

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各地地方军阀割据的现象比较严重,以此作答即可。2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B.兴办实业成

为当时中国主流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的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可知这些政策都与奖励实业有关,故A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未反映兴

办实业是中国主流,故B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仍然存在,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故D错误。22.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

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不得已而又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该观点A.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B.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优势C.表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D.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

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可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在特殊的年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否定市场,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材

料并不是强调计划体制的弊端,排除C。23.在总结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经验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周恩来提出“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工农业要“两条腿走路”。这些认识A.加快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

分配结构调整B.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C.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D.防止了“左”倾错误干扰经济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既要重工业,又要农业”,结合一五计划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共八大的有关知识,可知这些认识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探索,B选项符合题意。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论十大关系》并未防止左倾错误对经济的干扰,D选项排除。24.有人说“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

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

识”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材料“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的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

‘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可以看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和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①④正确;依材料“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

的情况下”反映台湾当局没有积极沟通的诚意,因此②错误;“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说法错误,③错误。综上可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答案我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5.按照“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该法颁布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B.解决外籍人士个人所得税问题C.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经济D.计划经济体制下税制弊端严重【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80年”和“‘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可知,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特别是出于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家制定了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故A正确;B项为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B错误;

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所得税比重很小,弊端不算严重,故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中国古代的杰出的帝王在中国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超过重

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蓄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糜云。——《新唐书》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

帝初次南巡启銮。谂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

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摘编自曹水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

,概述秦始皇在行政制度创建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分别概括三位

帝王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答案】(1)贡献: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开创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措施: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世袭;东突厥地区不向唐中央纳税。(2)措施:多次

南巡;崇尚儒家文化和尊重汉族文化;重视河工治理,改善民生;武力平叛。原因:解决淮扬河工和大运河疏浚的财源问题的需要;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需要。(3)地位: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太宗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捍卫

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

,秦始皇在行政制度创建方面做出的些重要贡献是: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开创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根据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蓄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糜云”,可得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主要措施有: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世袭;东突厥地区不向唐中央纳税。(2)根据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康熙二十八年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多次南巡;根据材料三“……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崇尚

儒家文化和尊重汉族文化;根据材料三“……谂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重视河工治理,改善民生;根据材料三“……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可得出,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是:武力平叛。根据材料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财政需要和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康熙帝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从建立、巩固发展、和捍卫这一历程分别概括三位帝王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

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材料二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1653年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17

57年彻底击败准噶尔部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材料三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产生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

和材料三概括清朝“开疆拓土”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答案】(1)举措:①废除土司;②改派流官;③派兵驻扎;④改革赋税制度。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④改善土民的生活。(2)方

式:①武力统一;②设置行政机构;③册封少数民族领袖;④平定地方分裂势力。意义:①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或:加强中央集权);③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及积

极作用,要求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废土司为府、州、县”可归纳出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实行汉族地区同样的行政制度;根据材料“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可归纳出派兵驻扎;根据材料“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可归纳出改革赋税

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善土民生活等角度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清朝“开疆拓土”的方式和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和表格信息。关于方式

,据表格“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得出武力统一,平定地方分裂势力;据“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得出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据“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得出设置机构。关于意义,据“清朝

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得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8.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

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

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材料二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

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材料三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答案】(1)内涵:爱国主义、反抗精神、忧患意识

、自强不息等。努力: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2)理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

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3)典型事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的根基;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解析】【详解】(1)根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民

族精神的内涵主要是爱国主义、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等。努力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2)之所以说“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可以从抗战胜利的意义进行作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

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包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的根基;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

战争的胜利;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等。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

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

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

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

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析】【详解】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

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

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

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

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点睛: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

与反思。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

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