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1.421 M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1.42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e11064adb59eff8228fd26fcf7694f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B.自主神经系统只包括传出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组成C.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而不是大脑和脊髓组成,A错误;B

、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B正确;C、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但不直接调节血管,C错误;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

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D错误。故选B。2.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

刺激,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A.在b点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电位由负变为正B.f点刺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其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

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D.该图中有两个突触小体,两个突触【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

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详解】A、b点接受刺激后,Na+内流,神经

纤维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A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其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B正确;C、在b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刺

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C错误;D、该图中有2个突触小体,1个突触,D错误。故选B3.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B.若细胞外

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C.当5-羟色胺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D.神经递质、激素、酶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反

射。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改变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递质与受体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不进入受体细胞。【详解】A、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依赖于大脑皮层,但痒觉和痛觉的形成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B、当神经细胞兴奋时,

Na+会内流,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B正确;C、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而非进入受体细胞),会引起突触后膜

膜电位变化,C错误;。D、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而酶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分子,D错误。故选B。4.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

列不正确的是()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B.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是神经调节,未体现体液调节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

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负反馈调节。【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

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B、视网膜为感受器接受暗信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褪黑素作用下丘脑体现了体液调节,B错误;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反馈调节,C正确;D、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

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D正确。故选B。5.如下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实现在B.若甲刺激为血

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详解】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所以②过程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实现,A错误;B、若甲刺激

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

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且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D错误。故选C。【点睛】6.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

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通过血液运输至靶细胞B.ADH与ADH受体结合能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C.H20通过[③]自由扩散过程,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D.M蛋白可

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水平衡的调节:①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②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

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详解】A、ADH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运输至垂体,再由垂体释放到血液,经血液运输至靶细胞,A错误;B、由题图分析可知,ADH与ADH受体结

合后能调节[①]ATP水解过程,但不能为M蛋白供能,B错误;C、2HO通过[③]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C错误;D、M蛋白可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D正确。故选D。7.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血浆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答案】D【解析】

【分析】内环境(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详解】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中,这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中,而不是在血浆中,B错误;C、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D、血浆中乳酸和碳酸氢钠(缓冲物质)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故选D。8.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下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体

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b,c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淋巴B.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bC.水分子必须依赖转运蛋白才能由b进入aD.内环境稳态是指4种体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答案】A【解析】【分析】1、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

由此可见,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分析图: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详解】A、据分析可知,a、b,c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

和淋巴,A正确;B、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a,细胞内液,B错误;C、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由b进入a,不需要蛋白质,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指b、c、d三种体液组成的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A。9.下图为过敏性哮喘

发病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抗体。当同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过敏介质,引起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原首次

进入机体时,会引发组织胺释放,从而导致过敏性哮喘症状的出现B.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时,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C.若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则所用激素应对免疫反应起抑制作用D.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反应强烈、发作迅速,不具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

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详解】A、同种过敏原再次(非首次)入侵时,才会引发组织胺释放,导致出现过敏反应症状,A错误;B、据图可知当同种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时,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B错误

;C、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过强导致的,激素抑制免疫反应来辅助治疗过敏反应,C正确;D、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反应强烈、发作迅速、具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错误。故选C。10.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A.实验一

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鞘尖端的弯曲生长D.实验四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生长素【答案】D【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实验一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实验二说明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促进生长;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实验四中胚芽鞘尖端产

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详解】A、实验一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尖端感光向光弯曲生长,否则直立生长,说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A正确;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用琼脂片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

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D、实验四中说

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但不能说明该化学物质是生长素,D错误。故选D。11.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大量合成生长素B.生长素合成和分布的主要场所是植物体的未成熟组

织C.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不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D.呼吸抑制剂可以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2、运输:胚

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详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因此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生长素,而不是大量合成,A错误;B、植物体的未成熟组

织具有分生能力,是生长素合成和分布的主要场所,B正确;C、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呼吸抑制剂能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但不影响非极性运

输,D错误。故选B。1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

大的增长速率C.在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注意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B【解析】【分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其适用范围为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样方法常用取样方法有: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应用

的前提条件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详解】A、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A错误;B、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

正确;C、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范围较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C错误;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D错误。故选B。【点睛】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m

m×1mm×0.1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有1mm×1mm×0.1mm,B正确;向血细

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计数时,需统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故选B。14.超强台风使某海岸的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经过一年的人工和自然修复,现有植被分布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该海岸上枸杞和柽柳之间的竞争程度比獐毛和白茅之间的竞争程度强

D.互花米草虽能保滩护堤、消减海浪,但其繁殖快速,修复选用需慎用【答案】B【解析】【分析】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详解】

A、群落是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物种组成越丰富,群落越复杂,A正确;B、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这是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该海岸上枸杞和柽柳都处于超高潮带,獐毛和白茅分别处

于不同的潮带,因此枸杞和柽柳之间的竞争程度比獐毛和白茅之间的竞争程度强,C正确;D、互花米草虽能保滩护堤、消减海浪,但其繁殖快速,威胁当地的物种,需慎用,D正确。故选B。二、多选题15.科学家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细颗粒物(PM2

.5)可影响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相关推论正确的是()A.若观察到呼吸道黏膜及其分泌物受损,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B.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C.若观察到B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说明免疫监视功能受到影响D.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答案】

ABD【解析】【分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此时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要经过吞

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破裂。【详解】A、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B、细胞因

子是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B正确;C、免疫监视功能是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而B细胞参与的是体液免疫,C错

误;D、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所以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ABD。16.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如CMTM6、PD-L1等。CMTM6基因表达受到干扰会抑制PD-L1基因表达。PD-L

1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以“逃逸”免疫系统的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肿瘤细胞表面的CMTM6和抗原都可能是该细胞特有的产物B.采用抗PD-L1抗体作为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的同时还能缓解病人免疫力的下降C.CMTM6基因表达受损的肿瘤细胞更容易

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D.部分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答案】ABC【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详解】A、分析题意“

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如CMTM6、PD-L1”可知,且结合题图可知,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故肿瘤细胞表面的CMTM6和抗原都可能是该细胞特有的产物,A正确;B、采用抗PD-L1抗体作为靶向药物治疗肿瘤,可以避免药物对其他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还能避

免T细胞的过度凋亡,缓解病人免疫力的下降,B正确;C、由于“CMTM6基因表达受到干扰会抑制PD-L1基因表达”,而“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以逃逸免疫系统的识别”,故CMTM6基因表达受损的肿瘤细胞,无法诱导T细胞凋亡,不能逃逸免疫系统识别,

更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C正确;D、肿瘤细胞被识别和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错误。故选ABC。17.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

腺激素来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甲,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K+将大量内流D.方式丙中激素的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答案】ABC

D【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分析图解: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

放抗利尿激素;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错误;B、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乙,B错误;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

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大量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D、方式丙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神经系统将兴奋传至内分泌腺,引起内分泌腺分泌某种激素,这就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没有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称为效应器,这里的

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D错误。故选ABCD。18.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为评估其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血糖浓度80一120mg/dL)均分别注射适量普通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试剂的种类B.对糖尿病小鼠而言,普通胰岛素的降糖效果更持久C.注射普通胰岛素的正常小鼠更容易出现低血糖晕厥D.研究结果显示,IA比普通胰岛素调节血糖更具有优势【答案】CD【解析】【分析】1、血

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

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试剂的种类及不同血糖的小鼠,A错误;B、对糖尿病小鼠而言,IA的降糖效果更持

久,B错误;C、注射外源胰岛素的正常小鼠血糖更低,更容易出现低血糖晕厥,C正确;D、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小鼠来说,IA调节血糖能力比普通外源胰岛素好,对于正常小鼠,普通外源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与IA差别不大,因此IA比普通胰岛素调节血糖更具有优势,D正确。故选CD。19.

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不同生根剂对紫叶紫薇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生根率=生根的扦插条数/全部扦插枝条数100%。A.用浓度为1200mgL−的NAA溶液浸泡扦插枝条3h

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B.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C.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D.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减弱【答案】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

实验的自变量有生根剂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插条的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率。图示表明各实验组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清水组;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效果逐渐增加,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

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用浓度为1200mgL−的NAA溶液浸泡扦插枝条3h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是促进作用相对较弱,A错误;B、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C、随着ABT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

用增强,随着ABT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增强,C正确;D、随着NAA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用减弱,随着NAA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减弱,D正确。故选CD。三、非选择题:20.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

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

______,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_______,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

图中除b点外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4)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___________。【答案】(1)①.效应器②.d③.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

①.神经递质②.胞吐③.一定的流动性④.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神经中枢②.a、c、d、e(4)①.受体②.兴奋或抑制【解析】【分析】分析图甲: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传入神经、f为感受器,d为突触。分

析图乙:图乙是图甲中d所示的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分析图丙:①可以代表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③处共有3个突触。【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

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中的B是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小问2详解】缩手反射时,突触小体(A)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胞吐是由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因为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小问3详解】丙图中因为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

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b点,图中除b点外a、c、d、e点可产生兴奋。【小问4详解】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点睛】熟记并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21.如图1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图2中c~f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器官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1中表示内环境的是__

__________(用标号表示)。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O2浓度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处的O2浓度,④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③④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人

体保持体温稳定是机体代谢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刺激后,图2中下丘脑分泌物质c增多,则物质c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引起e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e的含量偏高时,_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会减少,使e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可见,e分泌的调节中既存在_____________调节,又存在_____________调节。(3)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

,排汗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一体液调节”)。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所释放的_____________增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导致尿量减少。(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的器官是___________。【答案】(1)①.①③④②.高于③.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④.④

处蛋白质含量高于③处(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③.c和d④.分级⑤.(负)反馈(3)①.神经调节②.抗利尿激素③.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①.神经—体液—免疫②.下丘脑【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图2中c、d、e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e激素反过来会调节c和d激素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激素f为抗利尿激素。【小问1详解】图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

,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其中表示内环境的是①淋巴液,③组织液,④血浆;若②为脑细胞,a处的氧气在运输到b处的过程中,被组织细胞消耗了一部分,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④是血浆,④渗透压(可以理解为物质浓度的大小,溶质越多,渗

透压越大)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是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③组织液。【小问2详解】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受到寒冷刺激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作

用于垂体(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e);甲状腺激素e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高时,会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反馈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d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c和d的含量减少;在该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又存在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机体发热时,温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皮肤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多,排汗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排汗会导致血浆中水分减少,渗透压

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物质f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小问4详解】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

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等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参与体液调节。【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激素调节以及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

,主要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22.Ⅰ.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如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a过程是_______________免疫(填“体液”、“细

胞”或“无法确定”),细胞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细胞②被活化需要________个信号刺激。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2)图中细胞①-⑤中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___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Ⅱ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下图是HIV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3)据图可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

的宿主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4)图1中A阶段,HIV侵入人体内环境后一些可以与B细胞接触,另一些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传递给_______________细胞,后者发生特定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受刺激后分裂分化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5)HIV侵入宿主细胞后,主要依靠________________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有些艾滋病患者容易患肿瘤,这是机体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低下导致不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答案】(1)①.体液②.B淋巴细胞##B

细胞③.两##2④.细胞毒性T细胞(2)①②④##①④②##②①④##②④①##④②①##④①②(3)辅助性T细胞##T细胞(4)①.辅助性T②.浆细胞和记忆B(5)①.(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②.免疫监视【解析】【分析】1、B淋巴细胞(或B细胞)被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1)B细胞活化

第一个信号: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B细胞活化的第二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

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就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2、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

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

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3、细胞免疫过程: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此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4、题I图中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②是B淋巴细胞(或B细胞),细胞③是浆细胞,细胞④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⑤是抗原呈递细胞,物质甲

表示细胞因子,物质乙表示抗体,a过程表示体液免疫,b过程表示细胞免疫。【小问1详解】图中a过程有抗体参与,表示体液免疫。由图和分析可知,细胞②B淋巴细胞(或B细胞),其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由图可知,细胞④可以将靶细胞裂解,是细胞毒性T细胞。【小问2详解】图中除了⑤抗原呈递细胞和③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外,其余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即①②④。【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从第2年开始,HIV浓度不断上升,而辅助性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说明HIV侵入人体后主的要的宿主细胞是

辅助性T细胞(T细胞)。小问4详解】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分析,HIV侵入人体内环境后,有一部分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发生特定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受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小问5详解】根据细胞免疫过程分析

,能够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的是(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因此有些艾滋病患者容易患肿瘤,这是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导致不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和艾滋病为题材,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

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的名称,并能够分析出各物质的名称和两个字母代表的过程的名称,掌握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并能结合题图和题意准确作答。23.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农作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

的是曲线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2)图乙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高浓度的细胞分

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3)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

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和根的生长情况,该实验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若类似物浓度较低,可用________法(填“浸泡”

或“沾蘸”)处理插条。【答案】(1)①.2②.d(2)①生长素②.促进(3)①.乙烯浓度②.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等量蔗糖(4)浸泡【解析】【分析】1、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1代表双子叶植物、2代表单子叶植物,

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2、分析图乙:植株存在顶端优势现象,去除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顶端优势解除。故根据图解变化,可推知激素甲为生

长素,激素乙为细胞分裂素,图示过程去顶芽前,顶芽产生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顶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生长受到抑制而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而细胞分裂素一直在增加,促进

植物生长,两种激素是拮抗关系。【小问1详解】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2;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既抑制双子叶杂草

的生长,同时又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激素甲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激素乙是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看图可知: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促进。图乙说明植物的生长发

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小问3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对照组为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该实验证明植株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4)若类似物浓度较低,可用浸泡法,若类似物浓度高,则用沾蘸法。【小问4详解】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若类似物浓度较低,可用浸泡法,若类似物浓度高,则用沾蘸.法。【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

相关实验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4.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________

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直接决定因素是______________。(2)研究种群或群落的特征,常用调查法,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

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条,此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而对植物调查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__。(3)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条件下,种群

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_______(填“增大”“变小”或“不变”)。(4)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个锥形瓶装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在一定时间内为“S”型曲线,a点之前限制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原因是__

_______,a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5)利用规格为“0.1mm|1/400mm2”的血细胞计数板,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统计锥形瓶中酵母

菌种群密度。培养液稀释104倍时,其中1个中方格显微示意图如右上图所示,且该中方格酵母菌数量恰好等于5个中方格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则此时酵母菌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个/mL。若要准确计数视野中活菌,可用台盼蓝将______酵母菌染成蓝色。按以上方法定期检测

并将其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答案】(1)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①.3200②.标记重捕法③.随机取样(3)不变(4)①.空间资源有限②.营养物质的减少(

5)①.抽样检测法②.2.4×1010③.死亡④.数学【解析】【分析】标记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小问1详解】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可以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都会使种群密度增加。【小问2详解】第一小组在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

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可计算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200×160÷10=3200条;此方法为标记重捕法,常用该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对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通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实验误差。【小问3详解

】“J”型曲线的公式可用Nt=N0λt,增长率=增长量/初始量=(Nt-Nt-1)÷Nt=λ-1,增长率不变。【小问4详解】密闭的锥形瓶内空间资源有限,酵母菌种群增长存在阻力,限制其数量增加;a点后营养物质的减少,部分酵母菌死亡,酵母菌

数量下降。【小问5详解】抽样检测法可以统计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密度,即从锥形瓶中取一定体积(如1mL)样液,计算其菌株数,然后再乘以总体积;酵母茵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5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5÷25×400÷

0.1×10000=2.4×1010个,密度为2.4×1010个/mL;死细胞可以被台盼蓝染成蓝色,对活酵母进行计数,不需要统计被染成蓝色的个体;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点

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密度调查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