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1.440 MB
  • 2024-09-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4)页,1.44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15d0b57c7fab410e8dc02e30fd9d1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一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二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

理念三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2.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

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这种局面()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C.宣告了官学体系的瓦解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3.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

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这表明()A.地方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七国之乱是汉朝地方割据的表现C.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D.汉朝借七国之乱加强了

中央集权4.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时期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解读最合理的是()历史现象历史背景A魏晋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求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战乱频繁,生活物资匮乏B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

体兼精,世称“书圣”北民南迁加快了民族交融C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国家颁行《唐本草》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的D晋代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空海来华佛教在东亚深入广泛传播A.AB.BC.CD.D5.两税法确立了“支留合送”的税收分配方案,将地方税收总额分为留州、送使、

上供三部分,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由此可见,两税法()A.削弱了藩镇需据的物质基础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D.保障了封建经济的良性运转6.如图是现存于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刻石的拓本。713年,唐中央遣鸿胪卿崔忻册封靺鞨首领,

其归途经旅顺时留下此刻石题铭。该刻石可用于研究()A.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辖B.唐蕃之间封贡关系C.政府推行边疆屯戍政策D.中日民间贸易往来7.北宋时期,二程(程颢、程颐)从天理的高度,具体地阐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至亲人伦关系,提出“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夫妇,人伦之本,故当先正”“夫妇之道,不可不长久”“女正则家道正”等主张。这些主张()A.力图重构儒家信仰体系B.背离了先秦儒学伦理观C.蕴含着知行合一理念D.促进了男女地位的平等8.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

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崩地解”指遭受外国入侵B.是对君主专制度弊端的反思C.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9.《职贡图

》由朝廷敕命绘制,一般描绘朝贡国向皇帝觐见纳贡情景,贡使形象往往野蛮和怪异。图为清代乾隆年间谢遂所作《职贡图》中的西洋贡使形象。据此可知,当时()的A.闭关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国人天朝上国观念松动C.中西文化交流有所扩大D.朝廷接受男女平等思想10.历史学家陈旭麓

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围绕这场战争,说法正确的有()A.中

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领土主权开始丧失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1.自鸦片战争起,清廷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厘金本来源自民间用来修葺寺庙的自发筹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廷允许厘金就地征收并留用,且各省被赋予自行筹款的权力。这一

定程度上说明()A.清廷财政制度逐渐实现近代化B.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C.厘金制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清朝中央政权机构发生了变异12.《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中毛泽东自述:(1911年)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注:应为《民立报》,

作者系音译),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感动,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中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君主立宪政体B.毛泽东此时尚分不清革命

派和立宪派的主张C.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孙中山尚未回国D.属于二手史料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或片面性13.一战结束后,《国际联盟盟约》初稿十一天之内便突击完成,制定过程中根本顾及不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但其部分内容却相继被列入对德、奥、

保、匈多国和约内,并分别成为其中的第一部分。这反映了()A.“大国一致”原则发挥了巨大作用B.战后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维护C.列强在国际法运用中双重标准D.大国强权政治操纵国际秩序的的14.1919年初,布尔什维克承认

村社自治,遵守村社的传统和规矩,基层苏维埃常响应农民要求,同意在村社大会或乡民大会上选举产生贫农委员会,征粮委员会由村庄各阶层的代表组成,不仅仅限于当局确认的“贫农”,从而平息了广大农民的反抗。这反映出苏俄()A.政治对现实的妥协B.农业集体化的基础薄弱C.民主革命的曲折性D.新经济政策的

影响有限15.如图为学者用的两种统计方法(艾伦、亨特和希梅尔)对1928—1940年整个苏联人口人均消费情况统计图。由此可知()A.统计数据都具有主观性B.苏联经济结构有所调整C.只有一种统计比较准确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6.19

38年3月12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苏联政府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制止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关系B.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优势C.绥靖政策到达历史顶峰D.

国际协调机制有待健全17.下图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第五章战后初期的世界历史性变化……………(204)一、亚洲战争促发革命(205)“印度重新发现了自

己”(208)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213)缅甸的新生(217)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221)以色列的诞生(225)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230)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18.2

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国对抗中,“厨房”一度被赋予了新寓意,充当了“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在众多博览会上,它被美国政府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国政治家眼中,“厨房”并不仅是一种国家形象隐喻,还扮演着“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这些反映出当时()A.美苏争

夺焦点是中间地带B.霸权主义已不得人心C.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D.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19.二战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西方社会的福利增长呈现出刚性升势,但其经济增长却是周期性地在萧条与增长之间摇摆。因此,在某些时刻,西

方社会普遍出现“超水平的社会福利”。最符合材料中“某些时刻”表现的是()A.20世纪40年代末,“马歇尔计划”实施B.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化浪潮兴起C.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持续蔓延D.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活跃20.下图反映了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对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

的是()A.“故障”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B.“经济全球化”已不再是时代的潮流C.“国际机构”有IMF、WB、WTO等D.“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来自发达国家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少数民族政权与大一统材料一辽朝的《鲜演大师墓碑》有“大辽中国”的说法。《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

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辽史·世表》则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并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时,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黄帝次子

“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朝)”,宋为南朝,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1)依据材料一、概括辽夏政权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二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地区一览表(部分)少数民族名称

开发地区百越岭南、东南沿海地区和山区巴、蜀、蛮、僚、俚西南肃慎、东胡、鲜卑、乌桓(丸)、靺鞨、高句丽、奚、契丹、女真、满等东北匈奴、鲜卑、丁零、突厥、回鹘、党项、蒙古、回、维吾尔等北方、西北羌、吐谷浑、吐蕃(藏)等青藏高原高山族(台湾“原住民”)台湾岛材料三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即取消兵车,改为骑兵,同时改穿紧身窄袖、便于作战的“胡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统一内外蒙古后,就根据蒙古长期形成的习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决了游牧民族聚居区的行政管理难题。(

2)依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贡献。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

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材料二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那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

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

地。——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材料三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家。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

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华工出洋现象。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

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

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和德国

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

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我们今天再次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并使处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识出现严重过载。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

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旧的知识范式已经没有办法从容应对新的世界问题,它并不是完全过时,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程亚文《新知识短缺的历史与今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进程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新场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识范式”上人类需要坚

持的旧传统和新突破。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一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

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二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三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

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题意可知,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人口大量集中的中心聚落,说明当时出现了定居生活;根据“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可知当时出现了剩余产品,定居生活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主要

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工商业得到独立发展、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也都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排除AB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

不符,排除D项。2.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这种局面()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C.宣告了

官学体系的瓦解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并且借助聚徒讲习的

方式传播其思想。不管是德治还是法治,或者仁政,其共同点都是为了重新构建社会秩序,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标志着官学统治地位开始瓦解,排除C项;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材料未涉及儒法之争兴起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

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这表明()A.地方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B.七国之乱是汉朝地方割据的表现C.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D.汉朝借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

中国)。据题意可知,七国之乱之后,“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这充分表明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又采取诸多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是正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

规律,但这不是本题的指向或立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平定七国之乱后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是B项所说的内容,排除;C项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题干材料所能充分表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4.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选项中,对

这一时期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解读最合理的是()历史现象历史背景A魏晋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求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战乱频繁,生活物资匮乏B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北民南迁加快了民族交融C孙思邈完

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国家颁行《唐本草》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D晋代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空海来华佛教在东亚深入广泛传播A.AB.BC.CD.D【答案】D【解析】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

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在东亚广泛传播,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同时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排除

A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家学渊源和个人的刻苦练习,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B项;唐代在医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时代发展的反映,并不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且唐代仍是传统的雕版印刷,排除C项。故选D项。5

.两税法确立了“支留合送”的税收分配方案,将地方税收总额分为留州、送使、上供三部分,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由此可见,两税法()A.削弱了藩镇需据物质基础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D.保障了封建经济的良性运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使得地方所留税额得到限制,削弱了藩镇需据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在封建社会下,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无法被遏制,土地兼并的根源是私有制,排

除B项;两税法确立了“支留合送”的税收分配方案,无法体现中央税收名目是否增加,排除C项;材料表明两税法削弱了藩镇需据的物质基础,未涉及封建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6.如图是现存于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刻石的拓本。713年,唐中央遣鸿胪卿

崔忻册封靺鞨首领,其归途经旅顺时留下此刻石题铭。该刻石可用于研究()A.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辖B.唐蕃之间封贡关系C.政府推行边疆屯戍政策D.中日民间贸易往来【答案】A的【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713年,唐中央遣鸿胪卿崔忻册封靺鞨首领,其归途经旅顺时留下此刻石题铭”,并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唐代靺鞨族发展起来,中央政府派遣鸿胪卿崔忻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知刻石可用于研究唐朝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

;靺鞨族位于东北,而吐蕃位于西南,排除B项;政府推行边疆屯戍政策强调在边疆进行开放,与材料中册封不符,排除C项;该刻石题铭只是保存于日本的拓本,与中日民间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北宋时期,二程(程颢、程颐)从天理的高度,具

体地阐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至亲人伦关系,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夫妇,人伦之本,故当先正”“夫妇之道,不可不长久”“女正则家道正”等主张。这些主张()A.力图重构儒家信仰体系B.背离了先秦儒学伦理观C.蕴含着知行合一的理念D.促进了

男女地位的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材料信息显示,二程(程颢、程颐)从天理的高度,具体地阐述了家庭中父子

、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至亲人伦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主张面对儒学面临的危机,力图重构儒家信仰体系,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主张并没有背离先秦儒学的伦理观,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

心学的理念,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理学的主张加剧了男女不平等,而不是促进男女地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8.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

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崩地解”指遭受外国入侵B.是对君主专制度弊端的反思C.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

中国)。据材料“‘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可知,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出现变化,是指对君主专制度弊端的反思,B项正确;“天崩地解”指明清时期出现一些新变化,遭受外国入侵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非主张推翻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明清之际还没有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9.《职贡图》由朝廷敕命绘制,一般描绘朝贡国向皇帝觐见纳贡情景,贡使形象往往野蛮和怪异。图为清代乾隆年间谢遂所作《职贡图》中的西洋贡使形象。据此可知,当时()A.闭关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国人天朝上国观

念松动C.中西文化交流有所扩大D.朝廷接受男女平等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由材料可知清代西洋贡使的形象由野蛮和怪异的形象变成了比较写实的文明形象,这说明乾隆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和

列强殖民扩张,中西方之间文化交流扩大,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有所增加,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仍旧存在,排除A项;天朝上国观念松动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男女平等思想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排除D项。故选C项

。10.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围绕这场战争,说法正确的有()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丧失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后(中国)。据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

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得出是1840-1842年鸦片战争,符合鸦片战争信息的是B项,B项正确;A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到《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A项;C是在1851-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勾结的,排除

C项;D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11.自鸦片战争起,清廷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厘金本来源自民间用来修葺寺庙的自发筹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廷允许厘金就地征收并留用,且各省被赋予自行筹款的权力。这一定

程度上说明()A.清廷财政制度逐渐实现近代化B.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C.厘金制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清朝中央政权机构发生了变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

,为了筹集军费应对太平天国运动,“各省被赋予自行筹款的权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地方权限增大,清政府中央集权呈现式微态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厘金制度的兴起、发展,并非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排除A项;厘金制度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材料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

料没有体现中央政权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中毛泽东自述:(1911年)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感动,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中提出,把孙中山从日

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君主立宪政体B.毛泽东此时尚分不清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主张C.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孙中山尚未回国D.属于二手史料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或片面性【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我深受感动,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中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

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可知,毛泽东此时尚分不清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主张,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君主立宪政体的论断,排除A项;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据材料无法得出此时武昌起

义已经爆发,孙中山尚未回国的论断,排除C项;《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属于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13.一战结束后,《国际联盟盟约》初稿十一天之内便突击完成,制定过程中根本顾及不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但其部分内容却相继被列入对德、奥、保、匈

多国和约内,并分别成为其中的第一部分。这反映了()A.“大国一致”原则发挥了巨大作用B.战后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维护C.列强在国际法运用中的双重标准D.大国强权政治操纵国际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

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欧洲)。根据“制定过程中根本顾及不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但其部分内容却相继被列入对德、奥、保、匈多国和约内,并分别成为其中的第一部分”可知,一战后的《国际联盟盟约》制定过程非常匆忙,但最终还是被列

入对战败国的合约内,由此说明大国强权政治操纵了国际秩序,所以才会在短时间内匆忙炮制了这个盟约,D项正确;“大国一致”原则是二战后期组建的联合国实行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国际联盟盟约》的制定,未体现出战后世界的状况,排除B项;“双

重标准”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1919年初,布尔什维克承认村社自治,遵守村社的传统和规矩,基层苏维埃常响应农民要求,同意在村社大会或乡民大会上选举产生贫农委员会,征粮委员会由村庄各阶层的代表组成,不仅仅限于当局确认的“贫农”,从而平息了广大农民的反抗。

这反映出苏俄()A.政治对现实的妥协B.农业集体化的基础薄弱C.民主革命的曲折性D.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有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9年的俄国。根据材料“征粮委员会由村庄各阶层的代表组

成,不仅仅限于当局确认的‘贫农’,从而平息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时期,布尔什维克为了获得内战的胜利,实行余粮收集制,而当时布尔什维克在农村基层的力量相对薄弱,承认村社自治一定程度上利于动员村社力量,为内战提供物质支援,A

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排除B项;1917年3月12日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排除C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图为学者用的两种统计方法(艾伦、亨特和希梅尔

)对1928—1940年整个苏联人口人均消费情况统计图。由此可知()A.统计数据都具有主观性B.苏联经济结构有所调整C.只有一种统计比较准确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

0世纪(苏联)。根据材料信息1928—1940年苏联人口人均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推动了人均消费的上升,D项正确;统计数据相对客观,并不都具有主观性,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

涉及人均消费情况,无法体现苏联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中两种统计方法数据整体趋势类似,而且材料数据出现不同,需要更多史料进行验证,排除C项。故选D项。16.1938年3月12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苏联

政府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制止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关系B.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优势C.绥靖政策到达历史顶峰D.国际协调机制有待健全【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世界。材料“苏联政府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制止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体现的是英法等国对德国的侵略采取的是绥靖政策,说明的是国际协调机制有待健全,D项正

确;A项错在决定说法绝对化,国家性质是影响外交的因素之一,排除A项;当时是资本主义制度占据优势,排除B项;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17.下图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

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第五章战后初期的世界历史性变化……………(204)一、亚洲战争促发革命(205)“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208)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213)缅甸的新生(217)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221)以色列的诞生(22

5)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230)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后初期

(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亚洲很多地区在战后进行了反殖运动,20世纪50年代亚洲殖民体系瓦解,D项正确;材料的目录中没有体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的事件,排除B项;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是在一战前,排除C项。故选D项。18.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大国对抗中,“厨房”一度被赋予了新寓意,充当了“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在众多博览会上,它被美国政府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国政治家眼中,“厨房”并不仅是一种国家形象隐喻

,还扮演着“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这些反映出当时()A.美苏争夺焦点是中间地带B.霸权主义已不得人心C.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D.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关键信

息“厨房”“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可知,当时大国冷战对峙渗透到社会生活层面,说明的是冷战具有隐蔽性,D项正确;中间地带指的是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材料未涉

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兴力量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19.二战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西方社会的福利增长呈现出刚性升势,但其经济增长却是周期性地在萧条与增长之间摇摆。因此,在某些时刻,西

方社会普遍出现“超水平的社会福利”。最符合材料中“某些时刻”表现的是()A.20世纪40年代末,“马歇尔计划”实施B.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化浪潮兴起C.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持续蔓延D.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活跃【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欧美国家)。根据材料“西方社会的福利增长呈现出刚性升势,但其经济增长却是周期性地在萧条与

增长之间摇摆。因此,在某些时刻,西方社会普遍出现‘超水平的社会福利’”可知,20世纪70年代由于“超水平的社会福利”导致经济危机“滞胀”发生,因此,西方国家又减少福利支出,体现了福利增长呈现出刚性升势,经济增长却是周期性地在萧条与增长之间摇摆,C项正确;20世纪40年代、20世纪五六

十年代末福利持续增长,但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AB项;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活跃和“超水平的社会福利”没有关系,且9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增长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20.下图反映了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对

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故障”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B.“经济全球化”已不再是时代的潮流C.“国际机构”有IMF、WB、WTO等D.“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来自发达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

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1世纪初世界。题干漫画中经济全球化出了“故障”,国际机构充当维修人员正在检修故障,意思是国际机构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结合所学,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机

构为协调全球经济事务、推动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故障”主要是一些“逆全球化”的主张和行为,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重要原因是这一体系存在弊病,不能完全视之为坏事,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仍是不可逆转的

时代潮流,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来自多方面,且从材料看不出“来自发达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少数民族政权与大一统材料一辽朝的《鲜演大师墓碑》有“大辽中国”的说法。《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

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辽史·世表》则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并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时,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

黄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朝)”,宋为南朝,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1)依据材料一、概括辽夏政权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二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地区一览表(部分)少数民族名称开发

地区百越岭南、东南沿海地区和山区巴、蜀、蛮、僚、俚西南肃慎、东胡、鲜卑、乌桓(丸)、靺鞨、高句丽、奚、契丹、女真、满等东北匈奴、鲜卑、丁零、突厥、回鹘、党项、蒙古、回、维吾尔等北方、西北羌、吐谷浑、吐蕃(藏)等青藏高原高山族(台湾“原住民”)台湾岛材料三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

,推行“胡服骑射”,即取消兵车,改为骑兵,同时改穿紧身窄袖、便于作战的“胡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统一内外蒙古后,就根据蒙古长期形成的习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决了游

牧民族聚居区的行政管理难题。(2)依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贡献。【答案】(1)特点:华夏认同(自称为炎黄子孙);与宋并立,共奉“中国”。原因:辽夏政权为证明各自政权的合法性,加强统治;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加深;辽夏政权统治范围兼跨农耕区和游牧区,

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响。(2)贡献: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中国辽阔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使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质文明被中原汉族学习模仿,丰富汉族的日常生活;创造适合的边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

王朝沿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和西夏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辽朝……有‘大辽中国’的说法。……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西夏李元昊……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

鲜卑自称为黄帝……之后”得出华夏认同(自称为炎黄子孙);据材料“辽人……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得出与宋并立,共奉“中国”。原因:结合所学从证明政权合法性的政治

意图、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政权并立的现实局面等方面分析。据材料“辽朝……有‘大辽中国’的说法。……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西夏李元昊……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黄帝……之后”得出辽夏政权为证明各自政权的合法

性,加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加深,辽夏政权统治范围兼跨农耕区和游牧区,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贡献:据材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地区一览表”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中国辽阔疆域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基础;据材料“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得出创造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使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质文明被中原汉族学习模仿,丰富汉族的日常生活;据材料“历代都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实

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统一内外蒙古后,就根据蒙古长期形成的习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决了游牧民族聚居区的行政管理难题”得出创造适合的边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王朝沿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

。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的的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材料二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那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

”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材料三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

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家。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

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华工出洋现象。【答案】(1)特点:南朝时期:持续不断:被动迁徙与自行流动同时存在;以自北向南迁徙为主。明清时期:以经济移民为主;跨境迁徙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向较为多元。(2)评述:晚清华

工的出洋与近代西方殖民掠夺、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密不可分,也与东南沿海老百姓生活艰难、受海外致富华人的影响有关(任意三点);可以折射出晚清中国已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华工成为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工出洋推动了美国等海外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传播了中国文化。(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与明清(中国)。特点:南朝时期:据材料一“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得出,持续不断;据材料一“统治阶级……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将南方少数

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自行流动”得出,被动迁徙与自行流动同时存在;据材料一“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得出,以自北向南迁徙为主。明清时期:据材料二“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郧阳地区,陕西的巴

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得出,以经济移民为主;据材料二“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得出,跨境迁徙进一步发展;据材料二“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得出,人口流向较为多元。【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

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评价:从背景、特点、影响等方面分别评价。据材料三“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急需大量劳动力”“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可知,晚清华工的出洋与近代西方殖民掠夺、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密不可

分,可以折射出晚清中国已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华工成为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东南沿海老百姓生活艰难、受海外致富华人的影响有关;华工推动了美国等海外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传播了

中国文化。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

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

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我们今天再次生活在一

个新的世界,并使处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识出现严重过载。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

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旧的知识范式已经没有办法从容应对新的世界问题,它并不是完全过时,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程亚文《新知识短缺的历史与今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进程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

的新场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识范式”上人类需要坚持的旧传统和新突破。【答案】(1)衰落: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成功:科技革命广泛开展;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2)原因:欧

洲历史上有共同市场;法国和德国关系的改善。影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盟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旧传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发挥作用。新突破:出现了新治理机制,如

二十国集团正在全球层面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在地区层面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衰落方面,据材料一“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可得出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据材料一“传统的欧洲体系

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成功方面,据材料一“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

治革命的传播”可得出科技革命广泛开展;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

前”可得出欧洲历史上有共同市场;据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可得出法国和德国关系的改善。第二学问影响,从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等角度思考即可。如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逐渐成为世界重要

的一极;世界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盟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三“与七十多年前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旧传统有联合国、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发挥作用。据材料三“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突破有出现了新治理机制,如二十国集团正在全球层面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中国在地区层面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