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43.4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59602b0ba5330cf340127f5f259f13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下学期周南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轻形似、
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率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
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
、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
…可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黄庭坚“韵”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晋代人物品评的“韵”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
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偁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
、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趣”,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游”“玩”“戏
”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加不计工拙,不受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的“尚法”大师贬
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
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提倡“率意”“即兴”“无意”“无法”,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于新而新意自
生,有法而不为法缚,挥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材料二: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他在《笔论》中说:“夫书,
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蔡邕所说的“意”是指书法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西晋时期,“意”开始逐渐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强调学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
羲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求书法创作要“有意”,表现书家的情意。至此,“意”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道路。“意”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意”理解含糊不清,提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意”在书学理论中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墨趣味。古代书论中“意”指思想感情的大概是从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武帝论书启》
中赞扬其书曰:“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其“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
风骚之意。”“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摘编自孙倩《宋代书
法“尚意”之“意”及其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B.苏轼推重颜、柳、杨
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臼,敢于“变古法”“出新意”,富有创新与个性,“不为世所汩没”。C.黄庭坚的书法创作,采用了“伯乐相马”之法,只重“韵”意,不论工拙,观其作品,可以感知他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D.“意”的概念并非宋人首创,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当时指书家创作前的一种自发
的心境和情绪,并未涉及神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诗歌意境苍凉惆怅,书法也有感而作,用笔率性自由,这正是他“意造”主张的生动体现。B.黄庭坚提出的“余意”见解
,要求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其倡导“韵”的思想实质,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C.米芾的“趣”,偏重主体性灵与意趣,带有“游”“玩”“戏”的特点,更为内在,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D.南朝的王僧虔厘清了“意”的含义,陶弘景明确了“意”的思想
感情指向,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宋代书法“尚意”观点的一项是()(3分)A.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B.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C.点为侧,
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D.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4.苏轼和米芾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红岩(节选)罗广斌、杨益言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刑讯室前,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余新江一惊,眼
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江雪琴!”“是她!看,江姐出来了!”“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
入难堪的沉默。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
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可是江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刑讯室里
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声。“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在那斑斑血
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现在愿意说了吧?”魔影狂乱地移动着。“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没有回答。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钉!”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
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说不说?”没有回答。“不说?拔出来!再钉!”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把她泼醒!再钉!”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
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作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
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是谁?天刚亮,就唱起了《囚歌》。迎着阵阵寒风,久久地守望在风门边的刘思扬,听着从楼下
传来的低沉的歌声,一边想着,一边了望那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坡。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只有墙头上的机枪,闪着寒光的刺刀和密密的电网,依然如故…….刘思扬的心潮澎湃
着,血在翻腾。“江姐回来了!”签子门边的余新江,回过头来,告诉大家。一阵脚步声,人们又一齐涌到牢门边。只见江姐被两个特务拖着,从铁门外进来了。通宵受刑后的江姐,昏迷地一步一步拖着软弱无力的脚步,向前移动;鲜血从她血淋淋的两只手的指尖上
,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人们屏住呼吸,仇恨的烈火在心中燃烧,眼里噙着的泪水和江姐的鲜血一起往下滴……一阵高昂雄壮的歌声,从楼八室铁门边最先响起。江姐在歌声中渐渐苏醒了。她宁静地聆听了一下,缓缓地抬起她明亮的双眼,像要
找寻这歌声发出的地方。目光一闪,江姐仿佛发现了从楼八室传来的,许云峰的信任与鼓舞的眼波。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胜过任何特效的药物,一阵激烈的振奋,使她周身一动,立刻用最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积聚起最后的力量,
想站定脚步。她摇晃了一下,终于站稳了。头朝后一扬,浸满血水的头发,披到肩后。人们看得见她的脸了。她的脸,毫无血色,白得像一张纸。她微微侧过头,用黯淡的、但是不可逼视的眼光,望了一下搀扶着她的特务。象被火烧了一下似的,她猛然用两臂摔开了特务,傲然地抬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
歪倒倒向女牢走去。“呵…….江姐!”大家禁不住喊出声来。可是,江姐只跨了几步,便扑倒了。蓬乱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围绕江姐受刑的情节层层展开,以竹签
穿指为高潮,着力刻画巾帼英雄江姐的形象。她经受酷刑而意志坚定,赢得了革命同志的尊重与敬佩。B.江姐从容镇定的语音引发狱友的回忆。小说通过狱友们回忆江姐刚被押进渣滓洞那天的情形,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C.《囚歌》原为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重庆渣滓洞时创作的一首白话
述志诗。小说中狱友吟诵《囚歌》既是明志抒怀,更是对江姐革命精神的礼赞。D.选文对共产党员许云峰的形象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寥寥几笔表现共产党人身陷囹圄仍同志情深的革命热忱。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红岩》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又寓意革命者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不但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且达到撼人心魄
的效果。C.“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余新江对江姐的关心、担心,担心江姐将要经受更重的折磨。D.选文主要采用对话式推进情节发展。作者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对话,使小说叙事节奏加快,情节更加紧凑。7.“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清丽悠婉、铿锵坚毅的《红梅赞》,被誉为“中国歌剧的里程碑”。全曲虽然一字未写江姐却字字都是江姐;一句未提英雄,却声声赞英雄。请简析小说是如何描写“傲雪红梅”这一形象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他们,倒在了祖国西南,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小说多次出现“暗夜”“黎明”等环境描写的句子,请根据划线句谈谈这样写作的表达效果。(6分)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
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
,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
其无有,乃止。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眜、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
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
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B.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C.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D.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
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B.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意:怀疑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D.汉王以为然然:正确是对的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久之,汉王患之
”中,两个“之”的意思不同。B.“汉王以为然”和“何以解忧”中的“以”意思相同。C.“陈孺子之为宰”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中的“为”意思不同。D.“乃封其金与印”和“乃出黄金四万斤”中的“乃”意思相同。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
不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简析陈平的人物形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
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4.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
”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
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15.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曹操借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姑娘对爱人的思念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前屋后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栽种了许多树
木,吸引了大批游客。17.(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
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眼前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画面。(2)“月”这一意象常见于古典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到___________,无限放
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___________,而好书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
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他酷爱读书写作,有时看书___________,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
___________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19.依次填
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废寝忘食卓越不凡B.沁人心脾息息相关宵衣旰食卓越不凡C.沁人心脾休戚相关宵衣旰食卓尔不群D.心旷神怡休戚相关废寝忘食卓尔不群20.文中画波浪线的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
人受用不尽的“书”。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①?一般的隧道会从两端向中间同时掘进,但对长隧道而言,这种方法会使效率变得非常低下。于是,人们将长隧道分割为若干短隧道,在多个点位同时施工,这便是“长隧短打”。例如,在山谷的一侧寻找距离隧道较近的地表位置,横向开挖一个施工洞,即
横洞。一部分施工人员和设备由此进入主洞,开辟出新战场。当隧道的埋深较浅时,就在隧道上方地层较薄处开挖与地面连通的坑道。若坑道沿着斜上方延伸,是为“斜井”:②,是为“竖井”。有了横洞、斜井和竖井,隧道的施工面增加,可.同
时多点作业,挖掘效率显著提高。当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时,一个更加高明的帮手——平行导坑挺身而出。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与主洞平行的先导洞。它先于主洞开掘,既可以为主洞探明前方的地质情况,又能利用横向通道和主洞连
接。每条横向通道可以增辟两个作业面,极大地加快施工进度。在个别情况下,一些平行导坑会成功“转正”,通过拓宽和砌筑,成为一条真正的隧道。比如连接西安与安康铁路上的秦岭Ⅱ线隧道,便是③。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众多的长隧道终于有了建设的可能。22.下列句子中的“可”与文中加点的“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雨这么大,路这么滑,摔一跤可不得了。B.这可不是小事,回去我们再商量商量。C.人工智能可提高临床医疗的精准度。D.你可知道最近几年小华过得怎么样?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青春,如同初升的太阳,散发着温暖而耀眼的光芒,也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黑暗与光明交织中探寻前行的道路。在《沁园春
·长沙》中,毛泽东以青年学子的视角,展现了在革命浪潮中激昂的青春色彩,那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不懈追求;而闻一多的《红烛》则通过红烛这一意象,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奉献精神的赞美,以及面对时代挑战时
的坚定与无畏;茹志鹃的《百合花》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战争背景下青春爱情的纯真与坚韧,展现了青春在苦难中的温柔力量;铁凝的《哦,香雪》则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乡村少女的内心世界,见证了她在时代变迁中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成长与蜕变。时
值国庆,75年风雨兼程,祖国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南中学拟邀你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以“青春与时代”为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请结合上述至少一篇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述你与时代的成长故事;也可以就这
一主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阐述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周南中学2024年下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1.C(“只
重‘韵’意,不论工拙”错误,原文为“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是“突出强调‘韵’……‘工拙要须其韵胜耳’”,可知选项曲解文意。)2.A(B.“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错误,结合
“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主张‘意造’‘观韵’‘真趣’”可知,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尚意”的。C.“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错误,原文为“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
法理论家相形见绌”,只说其评论超过“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米芾和苏黄各有自己独特的见识,文中没有比较三者的高下。选项曲解文意。D.“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错误,原文为“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
对‘意’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可知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是在宋代确立的。)3.B(A.由“尤所偏工”可知重工拙;B.由“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知是“尚意”的;C.
为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是用笔法则,讲究笔势,运笔之法,不是“尚意”;D.偏重字势和书法的整体布局,“尚法”。)4.①苏轼从“意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到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②
米芾从“重趣”的角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法“无平淡天成之趣”,缺乏主体自我的情趣。(每点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5.D.“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错误,没有“话语”,原文说的是“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没有说话安慰。故选D。(3分)6.B
.“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错误,应该是从侧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故选B。(3分)7.①语言描写。面对敌人的拷问江姐语言斩钉截铁,刚直有力,如“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一
句表现了江姐对党忠诚、严守党的秘密的坚定意志。②肖像描写。通过受刑后的江姐“浸满血水的头发”、毫无血色的脸以及“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等描写,表现江姐的坚贞不屈。③侧面描写。通过狱友的见闻与感受正衬江姐,如记忆中“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
心的刚毅神情”这段描写再现了江姐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神。通过敌人的色厉内荏反衬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答满三点给4分)8.①小说开头几段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又为人物出场渲染了黑暗萧瑟的氛围。同时“暗夜”“夜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
暗示紧张的政治氛围。②人物形象方面,“天亮了”太阳升起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肃杀冷寂的气氛,暗示了政治形势的严酷,侧面烘托革命者英勇无畏的形象。“枯黄了的野草”“落叶飘零”,暗示了白色恐怖中的动荡时局,“光秃秃的树干”展示了革命者的坚贞不屈。③情节方面,“深沉的暗夜”“星光黯淡了,已经
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刚升起的太阳……”时间推移,景物变化暗示江姐整夜遭受酷刑,狱友们也在“痛苦的关切”中备受煎熬,体现了革命者对敌顽强不屈和同志间的真情。④主题方面,江姐在“深沉的暗夜”被残酷折磨却不向敌人屈服,体现江姐等共产党员身陷黑暗而内心充满光明,体现了他们信仰坚定、
意志坚强,歌颂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每点2分,任答三点满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9、D(翻译: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10、C11、B1
2、(1)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把它们看得很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得分点:“重”,意动,把……看得重;“以”,因为;“附”,依附,归附。句意1分)(2)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详细地
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得分点:“使”,使者;“具”,详细地;“果”,果然。句意1分)13.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心怀大志、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①通过写分肉及陈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陈平为人公正,心怀大志。②通过写
他渡河遇险时马上解开衣衫裸露身体来洗清嫌疑,表明了他的机智勇敢。③对汉王献计实行离间计体现他的足智多谋。(一点1分)【参考译文】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
匀。父老乡亲们说:“好啊,陈家的孩子做主持!”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以前陈平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
陈平就逃离了那里。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
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
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但是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
,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昧等人作
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在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
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A15.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意境
:(2分)用意:①内容上,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②结构上,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2分)【解析】(14)B项,“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错误,是没有好酒;C项,“对温暖
的渴望”无中生有;D项,“滞留京城”错误,注释中“解送回长安”。故选A。(3)颔联,诗人是借景抒情,通过对黄昏时飞雪状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之情。结构上作用,本联中“急雪”呼应了题目“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18.(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9.A20.C21.①修辞:排比。(1分)②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1分)渲染了他对读书的
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1分)【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沁人心脾: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是一个动宾短语,一
般用作谓语和定语,这里说的是“会让你感到”,后面应接状语,故应选用“心旷神怡”。第二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息息相关”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休戚相关”
适用对象比较狭小,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这里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有密切关系,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祸福关系,故应选用“息息相关”。第三处,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
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这里形容的是吴伟老师读书勤奋,忘记了睡觉,故应选用“废寝忘食”。第四处,卓尔不群:超乎寻常,与众不同。卓越不凡:形容洞察力强
,见识卓越。这里形容的是吴伟老师因酷爱读书而“功成名就”,强调的是吴伟老师的知识丰富,见识不凡,故应选用“卓越不凡”。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做到”和“境界”不搭配,应将“做到”改为“达到”,排除
AD;二是语序不当,“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的表述逻辑语序不当,按照习惯,应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放在“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之后,排除B;三是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前
加上“使自己”。C项的改法最恰当。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理解修辞效果的能力。从句子的结构上来看,“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这句话是形容吴伟
老师酷爱读书,呕心沥血,潜心钻研,三个短句都是围绕着这个话题在进行阐述,且“穿行”“遨游”“飞舞”语气一致,句式结构和谐。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使用了排比手法,由三个短句构成,句式灵活,读起来节奏感较强,朗朗上口,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字林”“书海”“知识”充分体现出吴伟
老师“书是他的生命”的特点,“字林中穿行”“书海里遨游”“知识的天空中飞舞”则体现出他在沉浸于书本中时所感受到的自由心境和快乐感受,强调了他在读书时获得的乐趣。(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22.C23.①长隧道是如何修建的呢(2分)
②若坑道沿着竖直方向延伸(2分)③由平行导坑“转正”而来(2分)【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汇语境义的理解能力。文中的“可”表示可以。A.“可”表示对事实或程度的强调;B.“可”表示对事实或程度的强调;C.“可”表示可以;D.
“可”表示是否。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一般的隧道会从两端向中间同时掘进,但对长隧道而言,这种方法会使效率变得非常低下。于是,人们将长隧道分割为若干短隧道,在多个点位同时施工,这便是‘长隧短打’”可知,此处介绍的是长隧道的修建方法,而问
题也应针对长隧道的修建提问,故可填“长隧道是如何修建的呢”;②根据前文“坑道沿着斜上方延伸”是为“斜井”可知,此处意思是坑道延伸方向是竖直的,“是为‘竖井”,故可填“若坑道沿着竖直方向延伸”;③根据“在个别情况下,一些平行导坑
会成功‘转正’,通过拓宽和砌筑,成为一条真正的隧道。比如连接西安与安康铁路上的秦岭Ⅱ线隧道”可知,空处意思是西安与安康铁路上的秦岭Ⅱ线隧道就是平行导坑“转正”的,故可填“由平行导坑‘转正’而来”。四、写作(60分)作文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主题式材料作
文题。题中具体素材全部来源于第一单元课文,重在体现教考结合,引导高一学生重视课堂,学会迁移。“青春”与“时代”只是两个空洞的话题,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内在的联系是什么?需要同学们结合材料做深入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
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的发展应该与时代环境同向而行,同频共振。材料中的毛泽东、闻一多、茹志鹃、铁凝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都用自己的方式锤炼品德修为,把青春撒播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面对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周南学子能
从先辈(从材料)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这是审题的重点。毛泽东告诉我们要以“激昂的青春色彩,书写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不懈追求”;闻一多告诉我们“面对时代挑战时应坚定无畏、乐于奉献”;茹志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正经历着怎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应始终保持“纯真与坚韧”,予苦
难以温柔的力量;铁凝则告诉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永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把自我之青春根植于家国情怀,以创造更耀眼的青春价值。写作时,可以写成记叙文,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述自我与时代的成长故事,但根据写作任务要求必须联系至少一则材料,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精心构思、巧妙穿插。但更
容易操作的是写成议论文,以并列式或递进式的结构展开,从材料中先辈的做法中汲取精神养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做出自己的理性思考与探讨,重点回答好怎么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