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5 页
  • 大小 493.5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2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doc,共(25)页,49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fe9b79cc919aeed0040f67e0c0e50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鹤岗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满分60分)1.西周前期,“王臣”主要是周王的直接属臣,平时在国都附近活动。西周晚期,除周王以外的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这种变化表明A.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力增强B.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C.贵族世袭特权地位受冲击D.地方官僚队伍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从“直接属臣”到除周王以外的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可以看出,天下共主的范围在扩大,天下共主的理念日益凸显,故B项正确;西周晚期,因分封制开始瓦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削弱,排除

A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世袭特权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官僚队伍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2.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而“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

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枢权力实现了相互制衡B.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C.国家机器的效能逐渐衰落D.中央集权的强化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并结合古代中国的官制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制度,历代皇帝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实行了不同的政策,表明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臣地位的变化,未体现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不

能代表国家机器的效能逐渐衰落,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发生的变化,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错误。故选B。3.据此可知A.推行“推恩令”的条件更加成熟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郡国并行制下汉朝疆域不断扩大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A【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公元前195年到前144年,西汉的王国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王国的力量有所分散,强调的是推行“推恩令”的条件更加成熟,A正确,D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内部行政体制调整的问题,B排除;郡国并行制是在已有的疆域推行的,C排除。故选A。4.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

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科举制度虽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创时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的荐举制度的弊病,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不符合科举制的特征,排除;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B。5.中国古代某一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

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一制度A.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B.诱导了经商逐利社会风气C.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D.引起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古代科举制度下,向各阶层开放,能够扩大统治基础,因此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变动,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科举制注重文化知识的考察,并不能诱导社会逐利风气,排除B;科举制的实行,将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排除C项。6.下表是学者对清朝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进行的统计(数量:个;比例:%)。清朝的、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A.熟悉国际交往规则B.外交观念转型艰难C.力图摆脱条约体系D.成为列强统治工

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对外关系用语中,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不平等类用语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大量存在,反映出晚清外交及外交观念新旧转型的艰难,故答案为B项;A项内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可以看出,晚清政

府对外政策是遵守条约体系,排除C项;《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7.费正清在《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中说:“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

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条约口岸A.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特性D.导致近代中国的不断沉沦【答案】C【解析】【详解】费正清认为条约

口岸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体现了西方的强权,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人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窗口,由此可知,条约口岸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特征,C正确;条约口岸不是中国主动开放的,而是列强强加

的,A未凸显条约口岸是强权政治产物的特征,排除;B只强调了条约口岸客观进步性,未突出其破坏性,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只强调了条约口岸的破坏性,未突出建设性,片面解读材料,排除。8.1843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

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一史料可以说明A.中美两国可以平等贸易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权益C.中国关税自主权遭破坏D.清政府拒绝修约有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两国派

员公平酌办,意味着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即不需要修约,以上史料说明清政府拒绝修约有合理性,D正确;《五口通商章程》是中英之间签署的,排除A;题干无法判定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权益,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口通商章程》损害了国家主权,排除B;《南京条约》中中英协定关税标志中国关税自主

权遭到破坏,排除C。9.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A.洪秀全融合了西

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B.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C.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D.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思想脱离了当时中国国情,因此其思想不可能在革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必然会出现口号和结果的背离,故

C项正确;材料表明洪秀全仅仅是借助了西方宗教的形式,没有体现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地宗教的融合,排除A项;平均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和西方宗教无关,排除B项;太平天国思想的口号虽然有矛盾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对当时的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

选C。10.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B.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D.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

,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多个国家组织的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扩大侵华权益的战争,由此可知,“维和”是指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故答案为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标不是推翻清政府,也不是针对改良派,排除A、C项;《辛丑条约》对中国勒索赔款,但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排除D项。1

1.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

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过程中,义和团显示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粉碎列强瓜分中国梦想,D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强调的是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因受到中国人民抵抗而转变了对华殖民策略,“庚子赔款”加重中国百姓负担与孙中山强调的内容不一致,排除A;孙中山显然认为面对侵略,中国人的抵抗是有重大意义的,排除B;《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与题干中孙中

山强调的方向不一致,排除C。12.1910年草拟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侍郎、巡抚有奏事之权,但应经过内阁总理大臣。此项规定引发朝臣质疑不满。几经商讨,次年最终颁布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例应奏事人员须经“国务大臣带领入

对或代递”,除“特旨召见及法令有特别规定者”。这表明当时A.内阁危及君权B.立宪之路艰难C.内阁权力失控D.君主权力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1910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内阁官制》草拟规定中明确了侍郎和巡抚有直接奏事之权,这有宪政的色彩,但是最后

颁行的《内阁官制》中却限制了侍郎和巡抚的奏事权,说明近代中国的立宪之路较为艰难,B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并未危及皇权,排除A;C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主旨涉及的是侍郎巡抚的奏事权而非君权,排除D。13.“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

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甲午战争的刺激B.辛亥革命的影响C.五四运动的推动D.国民大革命的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各种‘主义’

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新观念新思想的传播,故B正确;甲午战争后仍然是清朝统治,故A排除;五四运动

之前中国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排除;国民大革命开展于1924年,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14.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

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A.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揭开B.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C.各阶层民众关注社会运动D.革命统一战线逐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社会民众普遍关注国家事务,所

以当时茶馆中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表述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五四运动,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是反帝反封建斗争揭开序幕的时间,故A项错误。民族民主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开始传播,故B项错误。统一战线是中共成立后倡导形成,故D项错误。15.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答

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可知,材料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是随着中国革命不断深入,工人阶级不断觉醒而诞生的,故A正确;而BCD选项都是中

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故BCD不选。【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采用排除法比较简单,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而BCD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所以排除。16.1926年,蒋介石在北伐军总司令的就职宣言中向北方军人宣称:只要你们向义输诚,即引为同志,“决无南北畛域之见,

更无新旧恩仇之分”;张作霖此时也宣称他只知救国,而“绝无南北新旧之见”;孙传芳在对蒋宣战的最后通牒中,称“不知南北,不问党派,惟知有民宜爱,有国当保”。三人的言论反映出A.南北地域观念逐渐消弥B.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增强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新旧政治力量

已达成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三人都主张打破南北地域观念,强调国家统一,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

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三人言论发表正是北伐战争爆发之际,新旧政治力量达成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7.影响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党员总数(万人)工人党员比例(%)农民党员比例(%)1927年五大前5.85

0.818.71928年6月13.010.976.61949年底448.82.559.61956年1250.48.852.4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D.中国民主

革命任务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年中共五大上工人党员比例占50.8%,而农民党员比例仅18.7%,而1928年,距离五大不到一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到10.9%左右,而农民党员比例上升

到76.6%。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五大召开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同一年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多农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的指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同样,1949年底工人党员比例为2.5%,到1956年上升到8.8%,而农民党员比例则从59.6%下降到52.4%,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当的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由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所以城市工人党员的比例开始上升。因此,造成两次党员比例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故答案为C;表格数据本来就显示中共是工农联盟组成,没有比较不能说发展壮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革命统一战线、不能体现出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BD错误。18.

下表所示为毛泽东生平年表(部分)。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活动体现了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民主革命B.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诉求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基本形成D.毛泽东路线在中央领导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毛泽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

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革命运用高潮的到来,这种合作方式是当时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诉求,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民主革命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也是在1927年之后

,故排除C项;D项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9.据日本战史资料记载,“八路军的斗志极为旺盛,共产党地区所有民众,连妇女,儿童都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对付中共军队,犹如切割根深蒂固的野草,费尽力气而又毫无成效,真正是无能

为力”。这反映出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形势发生转变C.八路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D.全面抗战路线作用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产党地区所有民众包括妇女和儿童都积极参加到抗日行动中,以至于日本人认为对付中共军队感到无能为力,表明中共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给日本侵略者沉重

打击,作用显著,故选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A错误;单从材料不能判断八路军成为抗日的主力,C错误。20.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方针要求加大宣传“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随后,中共报刊在

报道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1946年,中共军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做法旨在A.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B.契合新的政治斗争需要C.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D.宣传民主革命的双重性【答案】B【解析】【详解】日本投降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在宣传中

强调“解放者”概念,1946年,中共军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举措强调了中共在法理和舆论上的正当性,契合了新的政治斗争需要,B正确;日本投降后,国内民众希望和平,而“解放者”的概念也是在收复失地时所用,与调动民众参战积极性无关,排除A;收复失地本身说

明解放战争有利局面向中共转向,排除C;中共举措与民主革命双重性无关,排除D。21.我国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再到电子表决器;从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到无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其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

主导性地位,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这表明我国A.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民主发展方向B.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人民代表大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

发展。依据材料可知,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可以增强表决的真实性、准确性,减少某些干扰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更好地保障代表们行使自己的权利,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

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主发展方向由国家性质所决定,技术发展不能影响民主发展方向;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表决方式的变化,不是政治体制的改革;D选项错误,表决方式与群众基础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2.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

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答案】C【解析】【详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党制度,再依据材料中“核子”“小”而重,“电子”“轻”而“自由”,且“环绕”“核子”的相互关系可知,毛泽东这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了“核子”与“电子”的关系,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应该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主要应该依靠“一国两制”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不能体现

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排除。23.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继续敌

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因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控制,这样中国在五十年代与苏联等东欧国家建交基础上,又同早已建交

的瑞士、瑞典、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增进了友谊,又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意大利和奥地利互派商务代表,故B符合题意;A项中与欧洲国家建交只有四国,与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符,A错误;C是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D是80

年代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不符,D错误。24.杨度1906年创办鼓吹君主立宪的《中国新报》,1915年组设筹安会,公开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22年加入国民党,为民主革命奔走甚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秘密党员身份坚持党

的工作,直到离世。杨度的转变A.反映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B.是时代要求和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错综复杂D.成为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写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杨度的行为转变并结合中国的发展过程可知,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导致救国的方式不

断的变化,杨度的转变正是时代要求和其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B正确;杨度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时代对救国方式的影响,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变化,而不是错综复杂,C错误;共产主义的

蓬勃发展不能反映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社会状况,D错误。故选B。25.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好的国家形式和三种不好的国家形式,它们一一对应分别是:君主制和暴君制,贵族制和寡头制,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在此,亚里士多德区分“好坏”的标准是A.掌握政权的人数数量的多少B.统治者产生方式是

否民主C.政府决策方式是否相对理性D.政体中民主适用范围大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和暴君制、寡头制和暴民的统治的对比可知,这几种国家形式的区别主要是在政府决策上是由谁来做决策,是否合理,故选C;暴民的统治下掌握

政权的人数数量并不少,所以标准并不是掌握政权的人数数量的多少,排除A;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是决策是否理性,并不是统治者是怎么产生的和民主适用范围的大小,排除BD。故选C。26.就私人下水道,古罗马裁判官规定:授权人们为了清扫下水道而进入邻人的房子并拆开地

工人要把因修理下水道的需要而拆除的物恢复原状,为此,他要订立潜在损害的要式口约,承诺对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但如果碰到蛮不讲理的邻人,这个令状即“禁止邻人使用暴力,不让下水道得到清扫和修理”。据此可知该罗马法令A.保护私有之财产B.注重司法程序C.偏重书

面契约精神D.重视公共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古罗马裁判官授权清扫下水道的人“进入邻人的房子”,“禁止邻人”阻止清扫下水道,清扫方要口头承诺赔偿清扫行为造成的财物损害,据此可知,罗马法重视规范民事行为,保障公共利益,D项正确;

“保护私有财产”只是对材料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是对整个材料的全面解读,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注重“司法程序”,B项错误;“偏重书面契约精神”与“要式口约”不符,C项错误。27.1689年至1727年,无论是威廉三世还是乔治一世等“外国国王”均缺乏对英国国情

的了解,这段时期,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英国这一现象A.反映出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激化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D.表明国王权力受到了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内政事务掌握在大臣手里

,而作为国王的“外国国王”对英国国情缺乏了解,这对后来责任内阁制形成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不能说明政府确立了核心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议会的内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排除D。故选B。28.187

7年5月,发生了法国共和派西蒙内阁打击教权主义的活动,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材料反映出当时法国A.政治力量

对峙严重危及共和制B.总统拥有较大实权C.保皇派获取到了政治上的优势D.社会发展尚不明朗【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可知,此时法国总统拥有较大的实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

不出危及共和制,故A项排除;1875年共和派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取得胜利,故排除C项;共和制度已是发展的趋势,故D项排除。29.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体现

以上规则的通行做法是A.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B.改革完善议会民主制度C.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改革D.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民主政治过程中,都离不开宪法和法律

的保障,其通行做法都是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故D正确;A不符合美国和德国,排除;B不符合德国,排除;C不属于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排除。30.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

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答

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

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点睛】本题学生需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原则即可作出判断。31.下表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部分修正案条

款的主要内容。这些修正案的共同主旨是主要内容序号时间国会不得制定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或剥夺公民和平集会和请愿的权利的法案1条1791年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4条1791年无论何人不

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5条1791剥夺生命、自由和财产年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和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14条1868年所有公民不得由于肤色、种族的区别或曾被强制劳役而受到选举权的限制15条1870年A.维护联邦制度B.彰显天赋人权精神C.防止

权力滥用D.完善三权分立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这些宪法修正案条款基本内容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防止权力的濫用,故答案为C项;A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必须维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说明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排除B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32.有学者认为,1871年后德国的帝国议会被一般人称为“国会”,实际上名不符实,帝国议会的最大权力就是拒绝预算,由此,德意志帝国逐渐形成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政党林立)这一奇怪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德国()A.仍实行封建君主制B.形

式上建立起代议政治C.政党已经参与决策D.政治体制本身自相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1871年宪法颁布以后,政党林立、帝国议会的权力很小,体现了当时德国只是在形式上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为虚,B选项符合题意;18

71年后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选项错误;政党林立、国会名不符实不能说明政党参与决策,C选项错误;议会制度和政党政治不发达,体现的是德国政治的保守性,不能说明其政体自相矛盾,D选项错误。33.《巴黎公社公报集》中写道:“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和获得城市应享的

特权……如果说巴黎公社超出了它正常的职责范围的话,很抱歉,那它要回答凡尔赛政府的战争挑衅。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这说明巴黎公社A.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B.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C.指导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D.核心目标是实现平等【答案】

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来看,巴黎公社的目标是建立共和国,争取自治权,对全国政权的要求也仅仅是有工人代表参加的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因此其指导思想并不是马克思主义。C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巴黎公社争取自治权的目标,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是当时世界进步的主流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材料未反映,B错误;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的目标是争取自己的自治权,D错误。故

选C。34.1623年,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一书出版。书中认为,私有财产是一切社会邪恶的根源。书中的太阳城居民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一切财富和产品均为公有,由公职人员分配。太阳城20岁以上的公民出席每月举行的民众大会,大会有权提

名和更替一般官员。这一主张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B.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C.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D.蕴含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23年康帕内拉提出的“私有财产是一

切社会邪恶的根源”、“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一切财富和产品均为公有,由公职人员分配”等思想和主张提出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故B正确;这一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故A错误;这一主张没有提出实

现的方法,具有空想性,不可能调动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故C错误;材料主旨信息体现不出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故D错误。35.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

,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会议上马克思关于

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得到了22个国家代表的通过,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影响不断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

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不是在此时期才确立的;D选项错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主要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6.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前临时政府的成员普遍认为“他们自己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那些像‘土地问

题’等重大问题只能留给未来正式的议会机构解决,结果时机错过了,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俄国”。该学者旨在强调A.缺乏权威和责任感的政府加速革命到来B.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具有一定偶然性C.议会的缺失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D.不合时宜的法治思维激化俄国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

“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可知,临时政府成员内部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回避现实问题,导致“时机错过”,故选A项;材料只是认为临时政府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不是强调革命的偶然,相反临时政

府的做法必然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革命,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法治问题,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紧扣关键信

息分析解答。37.二战结束后,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认为,短期内苏联的威胁并非来自它的军事扩张,而是来自于心理上的扩张。因此,美国的应对之策是重建欧洲国家的信心并利用苏联集团内部的矛盾,最终实现迫使苏联转变外交思维的目的。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苏联军事实力无法与美国抗衡B.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突

出C.美国与苏联军备竞赛逐渐升级D.筹划建立北约符合这一判断【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美国的应对之策是重建欧洲国家的信心并利用苏联集团内部的矛盾,最终实现迫使苏联转变外交思维的目的”并结合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可知,美国为了限制苏联的发展,重建欧洲恢复他们的自信,使他们与美国结成紧

密的联盟,进而堵住苏联扩张的渠道,降低了卫星国对苏联的信心。D正确;材料中美国的做法正是因为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相抗衡,A错误;此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是在资本主义阵营建立之后,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想要遏制苏联的发展,军备竞赛逐渐升级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38.1969年

9月,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在向联合国大会所作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12个月中,国际形势仍在恶化。……我几乎说不出整个世界在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什么进步。……而且,我强烈地感到时间愈来愈不够用。”该报告A.对当时世界形势作出了错误猜测B.指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和平存在较大隐患C

.理性分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认为美苏争霸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由“我几乎说不出整个世界在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什么进步”可知,吴丹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材料仅反映了

吴丹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作了一个悲观的评述,并不能说明其观点的正确与否,故排除A,B符合题意;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下,且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苏争霸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39.下

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年份条约1963年《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1967年《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1968年《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1971年《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19

72年《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间的严重对峙,

甚至造成了世界动荡,所以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在内,军备竞赛回归理性和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推动,都是催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扩散协定的原因,B正确;20世纪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A与材料不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

而不是双方均势,C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大格局对峙局面结束,故D说法违背史实。40.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件,它们作为阶段性的事件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同样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起到了一个标志

性的作用,能够使我们较为清楚地看到世界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据此可知,这些事件A.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B.推动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C.促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巩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

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件”结合所学有1967年欧共体建立,形成以欧洲联合对抗美国;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增强国际争取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促进国际关系发展;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

善;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这些事件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选A;70年代美苏关系出现缓和,B错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C错误;世界多极化没有形成,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古至今,我国

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一部族一宗族一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摘编

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

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

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摘编自俞可平《中

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

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答案】(1)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

会的良性发展。(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两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3)趋势: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

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等信息可从血缘、家国同构、君权至上、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易生暴政等方面分析即可。(2)根据材料二时间“1901年1月29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

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3)根据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信息

可从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分析作答。42.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

统,流衍于后世。——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材料二《十二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

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材料三政治意义上的“宪法”

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1)依据材料一、二,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2)依据材料三,指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答案】(1)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2)表现形式:英国没有统一的成文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习惯和先例构成;美国宪法是由1787年制定的成文宪法及宪法修

正案构成英国宪法是历经几个世纪的渐积而成,美国1787年宪法由制宪会议制定。理解:从13世纪的《大宪章》到17世纪的《权利法案》及其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王在法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具有尊重传统、渐进创

新的特点【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十二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家父

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等信息从中国法律重刑法、重血缘、德礼互补;古罗马以私法为核心、强调程

序、公法与私法并立等方面概括两者的不同。(2)表现形式:依据材料二信息“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

、习惯和先例”联系英国宪政形成的过程、美国1787年宪法等相关所学知识从英美两国法律发展的特点和差异方面分析概括作答。认识:依据材料中“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的信息结合英国宪政发展的史实及其君主立宪政治演进的特点相关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作答。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

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

的历史考察(1945-1952)》材料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33

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伊始,起到新中国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

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从1953年至1955年,周恩来又几经酝酿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一条既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又直

接指导外交、外事部门制定对外政策、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外交方针。——摘编自张颖《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2)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影响:实现了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民主制度的稳定;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树立了美国的“大国形象”;维护了美国国内经

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扩张。(2)变化:以西欧为主转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实力的增强;与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的需要。(3)特点: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独立

和主权(两点二取一);和平外交。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认可,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解析】【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

欧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尤其是对西欧的援助,实现了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民主制度的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客观上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根据材料“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可知,美国对外援助树立了美国的“大国形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对外援助,消化了本国过生经济产能,维护了美国国内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对外援助带有遏制苏联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扩张。(2)变化:根据材料“为

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可知,美国对外援助以西欧为主转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原因:根据材料“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

开始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从资本主义世界格局来看,这一时期西欧实力的增强;根据材料“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可知,美

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目的之一是与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的需要。(3)特点: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有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特征;根据材料“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从1953年至1955年,周恩来又几经酝酿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和平外交。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

得国际社会认可,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