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201.270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0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23)页,201.2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bdfbded5ca3a7d54b21c24482c90e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

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

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3.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统治者

“无为而治”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C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

展,故D排除。4.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D.农业

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嘉湖地区农民的每月的安排主要围绕日常生活生产展开,体现了自给自足的性质,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地区分工协作,排除AC;“均衡发展

”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腐朽的封

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阻挠,故B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

入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只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形式,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是外部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6.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

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答案】A【解析】从“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的变化说明了官府对工匠控制的削弱,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故D项错误。点睛:明确“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变化,从而分析出答案。7.《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

泥。由此可知,汉朝A.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B.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C.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D.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可知,政府对商业活动

实行区域性的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故选C。材料仅涉及“市”的划分,这不代表整个城市有明确的规划,排除A;仅从齐鲁封泥无从得知各地城市是否完全一致,排除B;区域化的管理是为了规范商业活动,而不是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如果是限制,也就

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个不同的“市”了,排除D。【点睛】“由此可知”提醒考生一定要尊重材料,切不可自己结合书本知识随意发挥想象。8.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传入中国。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

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到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

界物资物种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故D正确;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新航路开辟前,故A错误;材料没有奴隶贸易的信息,故B错误;此时澳洲还没有发

现,故C说法错误。9.市场是资本主义进展的一大因素,当时,资本主义差不多在欧洲萌芽,人们急需扩大市场。而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美洲大陆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大愿望。……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句中省略处最准确的表达是A.东方的原料+美洲的奢侈品+非洲

的劳动力+西欧的贸易指挥B.美洲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西欧的贸易指挥C.美洲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西欧的劳动力+非洲的贸易指挥D.西欧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美洲的贸易指挥【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

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殖民者携带好欧洲生产的商品、枪支;向非洲各部落提供枪支弹药,挑起非洲各部落之间的冲突,然后用手中的商品换取获胜方的俘虏,并把他们运送到美洲或出卖;或利用这些廉价的黑奴为他们在美洲殖民

地进行劳动,开采矿山、种植橡胶等,获取美洲廉价的原料及黄金等贵金属,运回欧洲;并用掠夺的贵金属换取东方的奢侈品来满足自身需要,这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B符合史实;A、C、D错误。10.如图是l857年至l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

增长示意图。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德国生产与资本的集中B.国家统一是德国卡特尔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C.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大企业时代到来D.半专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德国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答案

】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857年至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

产才能赢利,所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的表述与题干中l857年至l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不符;B选项错误,德国是1

871年才完成统一的;D选项错误,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曾经明确指出:“西人学求实际。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

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这表明他A.已初步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B.已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C.已开始反思儒家文化的局限性D.已觉察到中西政治的差异性【答案】B【解析】“西人学求实际”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的是曾国藩已经意识到西方科技先进之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

料根本就未涉及洋务运动的缺陷以及儒家文化的局限性,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代表,阶级局限性使他不会觉察到中西政治的差异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

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2.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A.A—B段B.B—C段C.A—B段D.D—E段【答案】D【解析】【详解】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

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1949——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合理调整工商业,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因此不是一直呈下降的趋势。D—E段明显错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和C三个阶段均是正确的阶段特征,排除。【点睛】

梳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形成。原因:洋务运动诱导;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本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清政府为了扩大财源税收放宽开办厂家的限制2.19世界末20世界初,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原因:辛亥革

命后,资产阶级上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众自发的爱国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思想;最重要的是,一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内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入侵。3.1927-1949(国民政府前10年-新中国成立)曲折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前10

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抗战时期,日占区对当地企业实行“军统治”,国战区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与美国签订卖国条约,美货涌入,挤压国货,国民党实行苛捐

杂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4.1953-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3.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

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謇的企业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大力支持,官府对其征收的各项税收也较低,这些都反映了政府对

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的扶助,故C项正确。A项,张謇为民族资本家,大生纱厂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本国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普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无法说明,排除。14.1957年,我国超额

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但到“二五”计划结束的1962年,“二五”计划的所有指标都没有完成,实际完成数的平均值只有19%。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A.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落实不到位B.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C.中苏关系的破裂增加了新的压力D.“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产生

了严重干扰【答案】D【解析】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落实不到位、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的破裂均属于“二五”计划没有完成的具体的原因,但是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才是造成了“二五”计划没有完成主要原因,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5.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千元)占总资本的(%)商办4639079276.3官办和官督商办862949623.7合计549120288100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A.列强放松对华

经济侵略B.民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甲午战后,清政府暂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故B正确;A是一战时期,排除;C不符合材料信息,

排除;D项是1927年后,排除。16.1978年后,随着农村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显现,日益造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态势。这一态势A.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解体B.催生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化【答案】C【解析】【详解】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显著,必然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无关,排除A;国企股份制改革是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排除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乡镇企业,其本身是合法的,D表述错误

,排除。17.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

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A项错误,当时是在50年代初期,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谈不上向共产

主义过渡;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项错误,三大改造的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不是迈向共产主义。;【考点定位】必修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18.“高产卫

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

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不仅发生于农业领域,也发生于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故排除①;由题目中的信息“‘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可知②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高产卫星’一词……1958年有85篇”可知③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1960年

……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可知④的表述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

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答案】C【

解析】【详解】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20.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

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此时汽车还

没有出现,排除D项。21.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这

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些都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说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所以答案选C,排除D。从材料并不能得出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排除A;国有经济依

然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排除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的转变2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

发展政策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答案】B【解析】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是特区特殊性的表现,不是“实质”,故AD项错误。当时全国都是实行计划经济,而在经济特区可以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不受计划经济的

约束,故B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方针的确立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故C错误。23.197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

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A.率先实行农业改革B.开辟经济特区C.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D.成为沿海开放城市【答案】B【解析】率先实行农业改革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和四川省广汉县,故A项错误;1979年中国开设了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

为经济特区,故B项正确;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开放经济特区之后的1985年,并非广东省的“先行一步”,故C项错误;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是在经济特区之后的1984年,故D项错误。24.(史料实证——近代婚姻习俗的趋势)194

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增加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表明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C.政府操控婚姻习

俗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中婚姻仪式的变化和过去相比改观较大,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B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一个个例,不能代表广州人民的观念,A错误;政府并不是操控婚姻习俗,故C项错误;D中完全西化说法绝对。点睛:中国社会内

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风俗的冲击和挑战;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风俗的主张,如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吸食鸦片,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

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维新运动以来的社会风俗改革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详解】25.1933年,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法规都需要由总统批准,总统有权修改或补充;在

行业内部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总统可以强加一个他自己的法规;经总统批准的法规,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美国A.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B.立法权转移到总统手中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力图防止企业盲目竞争【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各行业法规都需要由总统批准,总统有权修改或补充”“在行业内部……总统可以强加一个他自己的法规”等信息可知,以总统为首的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得到加强,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对材料信息解读错误,排除;D选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6.有

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A.农业危机工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B.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C.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D.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工业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为了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金融方面的措施是为了逐步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社会民生方面的措施主要是

提供社会保障和增加就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对应错误,排除A、B、D项。27.克林顿政府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对美国的“新经济”认识错误的是A.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B.实现了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同时

并存C.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美国的“新经济”出现于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该经济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新经济模式出现,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十年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A、B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8.苏联自1928年起

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苏

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工业化实现,从而减少了机器的进口,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就对苏俄进行了技术封锁,故A项错误;1937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正在缓解,故B项错误;机器进口量的大小和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时注意时间信息“1937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因此减少了机器进口。29.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是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

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入人心B.新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C.新经济政策损害部分人利益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了老俄共(布)党员对新经济政策的不理解。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

入人心,故A错误;材料没有新经济政策损害部分人利益的信息,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说法错误。30.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农民不堪忍受

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苏俄农民反对当时政府的,是因为在1921年以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31.俄罗斯某学者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没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没有进行

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答案】B【解析】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认清斯大林模式的真正弊端,而只是单纯批判斯大林本人,故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打破

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认清斯大林模式的真正弊端,并不是强调探索性和开创性,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批判个人崇拜,而是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32.为了解决斯大

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答案】D【解析】结

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B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C只符合

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知识分析比较即可。33.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中亚重镇塔什

干发表讲话,称苏联“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任何威胁”,并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意图是A.巩固中苏同盟,应对美国霸权主义B.缓和中苏关系,改善苏联外部环境

C.借鉴中国经验,深化苏联改革步伐D.调整对华政策,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苏联‘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任何威胁’,并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信息可知,这表明苏

联领导人关于赞扬中国发展的言论有助于缓和两国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效不显著且在与美争霸中居于守势,勃列日涅夫的此番讲话主要是为了改善苏联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未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攻势,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同盟关系就已破裂;C选项错误,此时中国改革刚起步,“借鉴中国经验”明显与史实不符,此外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修补,不可能深化苏联改革步伐;D选项错误,苏联意在缓和中

苏关系,而非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4.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逐步建立B.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D.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B正确;国际经济新秩

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D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35.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

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答案】B【解析】““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体现出欧盟政策的一致性,“带

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又体现出欧盟政策的不能完全一致性,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性,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欧盟内部政策,不是国际地位提高,A错误;材料没有其他世界力量对比,得不出多极化趋势信息,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欧盟经济政策,不是政治一体化,D错误。36.阅读《2013—20

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表》,从中可知年份世界经济增长率(%)发达经济体增长率(%)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20133.31.15.020143.41.84.620153.11.94.020163.21.94.1A.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低于新兴经济体B.世界经

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C.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业已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远远超过发达经济增长体,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因此说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C正确;据材料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而不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A错误;据材料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B错误;据所学可知,当今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错误。37.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2019年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选民要求从全球势力

手中收回控制权(主权)。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而是要求各国建构新的机制保障民众利益,并对世界保持开放。这说明A.逆全球化现象的泛起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盛行C.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D.革新国内政治是全球化的前提【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提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一个要求合作的世界中恢复主权。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来孤立各个经济体,而是要求在公民和他们的领导人之间形成新的社会契约,从而使每个人在国内都感到足够安全,并对世界保持开

放。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力量已经促成一种新经济和新型全球化,两者都需要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来保障公众利益,表明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故C选项正确;逆全球化是指,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材料中“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

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说明不是逆全球化现象,故A选项错误;霸权主义(hegemonism)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强权政治是指一种以强权关系

维持国际秩序的资产阶级国际政治。材料没有体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故B选项错误;“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而是要求各国建构新的机制保障民众利益,并对世界保持开放。”说明,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趋势,材料没有涉及革新国内政治的问题,故

D选项错误。3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其中“中国需要世界”体现在()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加,地位举足轻重B.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

的不利状况C.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D.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加,地位举

足轻重、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均是在强调“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但是并不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才能表明“中国需要世界”。故B项正确。考

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需要世界”【详解】39.下面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以下论断正确的是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B.b

理论崇尚自由放任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滞胀”【答案】D【解析】【详解】a理论出现于1776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之际,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自由主义经

济政策,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是因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减少国家干预以刺激经济发展,故选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A;b理论出现于1936年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应该是国家干预理论,不崇尚自由放任,排除B;罗斯福新政开始于b理论出现之前,排除C。故选D。40.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明朝张翰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主张和材料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把握明朝时期经济特征和材料信息,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材料突出农末业适均

,强调比例适当,故C正确。A项与作者主张相反;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二、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须新的收入,而终武帝一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就一直未曾停

止过。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卖一项……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但其余诸项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

料二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年份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70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

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

7%。——刘伟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该时期中国人均GDP仍然在低水平徘徊

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措施: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或将最有利可图的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官营贩运;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等。(2)变化:总税额大幅度上升;农业税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工商杂税收入数额持续大幅上升,取代农

业税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原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关税增加;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近代工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数额上升。(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动荡的社

会环境;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

卖一项”可以得出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根据材料“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官营贩运,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等。(2)第一小问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农业税收入、商杂税收入、总收入的数额和比重可以看出变化是总税额大幅度上升。农业

税比重缩小;工商杂税收入税额持续大幅上升,取代了农业税成为清政府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第二小问的原因,根据表格中的时间,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可以知道,原因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税增加;近代工业的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上升。(

3)第一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三“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可以得出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做答即可。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

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共产党宣言》材料二英国就业人口比重(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生产

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的表现。发生这种改进的直接动力是什么?(2)从1841年至1877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英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从生产方式、政治变革和国际格局三个方面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世界面貌。【答案】(1)表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如答其他机器发明亦可);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动力: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2)变化:农业和

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提高。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主要影响: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3)生产方式:西欧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

的过渡。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国际格局: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解析】【详解】(1)《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所以《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生产工具的迅速

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主要有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交通的极其便利”的表现主要有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

运输条件。这种改进的直接动力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2)根据材料二中就业人口比重的图示可以看出,与1841年相比,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中工业人口比例更多,农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带来的影响结合

所学可知主要是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3)工业革命对世界面貌的表现在生产方式方面是西欧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过渡。表现在政治变革方面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表现在国际格局方面是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7150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