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pdf,共(9)页,602.97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9e7cf8026fa660a1aa2f1828c3e9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2年10月7日8:00-10:30】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10月月考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法律之儒家化汉代已开其端。汉律虽为法家系统,为儒家所不喜,自汉武
标榜儒术以后,法家逐渐失势,而儒家抬头,此辈于是重整旗鼓,想将儒家的精华成为国家制度,使儒家主张借政治、法律的力量永垂不朽。汉律虽已颁布,不能一旦改弦更张,但儒家确有许多机会可以左右当时的法律。据《史记•贾生列传》,贾谊上疏
不满于当时王侯大臣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弃市之法而反复申论古时刑不上大夫的道理以劝文帝一事,可以概见其余。又《晋书·刑法志》云:“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法律在儒家注释之下,恐
已非本来面目,他们可以利用解释法律的机会,左右法律。同一法律条文因注释不同而改变其内容在历史上常有其例。王植奏称:“臣寻晋律文简辞约,旨通大纲……张斐、杜预同注一章,而生杀永殊。”以此例彼,可以推知诸儒章句对汉律的影响。除了法典内容已为礼所掺入,已为儒家的
伦理思想所支配外,审判决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可注意的事实,儒者为官既有司法的责任,或参加讨论司法的机会,于是常于法律条文之外,更取决于儒家的伦理学说。我国古代法律原无律无正文不为罪的规定,可以比附,伸缩性极大。这样,儒家思想在法律上一跃而为最高原则,与
法理无异。“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大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东汉应劭亦撰《春秋断狱》,其他以《春秋》决狱者甚众,散见“史汉”列传中。从遗留的狱辞中来看,可以说无不
以《春秋》、《尚书》为重要司法原则。儒家有系统地修改法律则自曹魏始。因事实上之限制,汉儒修改法律仅为零星的。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成立,必制定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律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有更多机会尽量将儒家的精华——
礼——杂糅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此种程序自魏晋便已开始,而北魏尤其是一大关键。可以说中国法律儒家化经魏晋南北朝已大体完成。(摘编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材料二:“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据说是汉代大儒董仲舒,按古籍所载,董仲舒积极地运用《春秋》中的微言
大义来裁断案件,成为当时司法界的一股风尚,这里试举一例: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
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上面文献,先是交待基本的案情,然后发表了董仲舒的判决意见。文中“断曰”之后的文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字,便是董仲舒的判决意见。当然,判词的内容很简短,但丝毫不影响表意的清晰和说理的严谨。值得注意的是,判词
引用了儒家的经典,包括《诗经》和《春秋》中的经义和原则。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以“春秋决狱”为形式和纽带,儒家经义和司法实践中的判词发生了关系。(摘编自赵进华《“春秋决狱”与古代的判词文化》)材料三:“春秋决狱”核心思想是重视主观心态,
实行“原心定罪”。“原心定罪”,语出《汉书·哀帝纪》:“《春秋》之义,原心定罪”。董仲舒对此阐释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从现代刑法学的角度来解释,所谓“本其事”,就是要理
清犯罪的客观方面;所谓“原其志”,就是要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思想,有无恶意以及恶意的大小。董仲舒这一主张既考虑客观案情,又强调人主观意图的因素,这是对法家只讲求客观事实的立法观念的否定。(摘编自李巍《“春秋决狱”浅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依据
A.产生核心思想发端B.基本完成代表人物C.影响D.主要方式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武帝崇尚儒术,法家衰落,儒家开始兴盛,儒家思想全面融入了当时的国家制度之中。B.贾谊反对王公与庶民同罪,这一史实证明了当时以法家思想
为基础的法律条文还有很多。C.作为儒家经典,《春秋》成为汉廷决狱的司法原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重要影响。D.甲的养子乙杀人,甲藏匿乙。董仲舒只根据《春秋》“父为子隐”一条经义就判定了甲无罪。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引述王植关于晋代法治情形的
说法去推测儒家的法律章句对汉律的影响,可能是因为缺乏汉代详实可考的史料。B.与汉代不同,曹魏以后的儒臣有编修法律的机会,儒家因此开始有系统地修改法律,儒家的“礼”随之开始渗入法典中。C.“春秋决狱”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法律的粗疏以及《春秋》在
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相关。D.董仲舒反对法家只讲客观事实的观念,主张不仅要“本其事”,更重要的是“原其志”,即要考虑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春秋决狱”儒家的重要经典《春秋》“原心定罪”,即考虑犯罪者的动机汉儒法律章句魏晋南北朝用儒家思想修改法律条文参与审判决狱汉儒影响法治
法律儒家化汉武帝黜法崇儒马融、郑玄、张斐、杜预等改变法律条文的内容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4.结合三则材料,请给“春秋决狱”下一个定义。(4分)5.上述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春秋决狱”,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青岛与山大老舍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地图的边儿上。在这里,可以遇见真的雾,轻轻地在花林中流转,愁人的雾笛仿佛
像一种特有的鹃声。在这里,北方的狂风还可以袭入,激起的却是浪花;南风一到,就要下些小雨了。在这里,春来得很迟,别处已是端阳,这里刚好成为锦绣的乐园,到处都是春花。这里的夏天根本用不着说,因为青岛与避暑永远是相联的。其实呢,秋天更好:有北方的晴爽,而不
显着干燥,因为北方的天气在这里被海给软化了;同时,海上的湿气又被凉风吹散,结果是天与海一样的蓝,湿与燥都不走极端;虽然大雁还是按时候向南飞,可是此地到菊花时节依然是很暖和的。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
着雁字,真能使人暂时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冬天可实在不能令人满意,有相当的冷,也有不小的风。但是,这里的房屋不像北平的那样以纸糊窗,街道上也没有尘土,于是冷与风的厉害就减少了一些。再说呢,夏季的青岛是中外有钱有闲的人们的娱乐场所,因为他们与她们
都是来享福取乐,所以不惜把壮丽的山海弄成烟酒香粉的世界。到了冬天,他们与她们都另寻出路,把山海自然之美交给我们久住青岛的人。雪天,我们可以到栈桥去望那美若白莲的远岛.......;风天,我们可以在夜里听着寒浪的击荡.....。就是不风不雪,街上的行人也不甚多
,到处呈现着严肃的气象,我们也可以吐一口气,说:这是山海的真面目。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它的特色总多少与它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山大虽然成立了不多年,但是它既在青岛,就不能不带些青岛味儿。这也就是常常引起人家误解的地方。一般地说,人们大概会这样想:山大立在青岛恐怕不
大合适吧?舞场、咖啡馆、电影院、浴场……在花花世界里能安心读书吗?这种因爱护而担忧的猜想,正是我们所愿解答的。在前面,我们叙述了青岛的四时:青岛之有夏,正如青岛之有冬;可是一般人似乎只知其夏,不知其冬,猜测多半由此而
来。说真的,山大所表现的精神是青岛的冬。是呀,青岛忙的时候也是山大忙的时候,学会咧,参观团咧,讲习会咧,有时候同时借用山大做会场或宿舍,热忙非常。但这总是在夏天,夏天我们也放假呀。当我们上课的期间,自秋至冬,自冬至初夏,青岛差不多老是静寂的。春山上的野花,秋海上的晴霞,是我们的,避暑的
人们大概连想也没想到过。至于冬日寒风恶月里的寂苦,或者也只有我们的读书声与足球场上的欢笑可与相抗;稍微贪点热闹的人恐怕连一个星期也住不下去。我常说,能在青岛住过一冬的,就有修仙的资格。我们的学生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冬啊!他们不会在毕业时候都成为神仙——大概也没人
这样期望他们——可是他们的静肃态度已经养成了。一个没到过山大的人,也许容易想到,青岛既是富有洋味的地方,当然山大的学生也得洋服啷当的,像些华侨子弟似的。根本没有这一回事。山大的校舍是昔年的德国兵营,虽然在改作学校之后,院中铺满短草,道旁
也种上了玫瑰,可是它总脱不了营房的严肃气象。学校的后面左面都是小山,挺立着一些青松,我们每天早晨一抬头就看见山石与松林.....之美,但不是柔媚的那一种。学校里我们设若打扮得怪漂亮的,即使没人多看两眼,也觉得仿佛有些不得劲儿。整个的严肃空气不许我们漂亮,到学校外去,依然用不着修饰。六七月之
间,此处固然是万紫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千红,士女如云,好一片摩登景象了。可是过了暑期,海边上连个人影也没有;我们大概用不着花花绿绿地去请白鸥与远帆来看吧?因此,山大虽在青岛,而很少洋味儿,制服以外,蓝布大衫是第二制服。就是在六七月最热闹的时候,我们还是如此,因为朴素成了风气,蓝布大衫一穿大有
“众人摩登我独古”的气概。还有呢,不管青岛是怎样西洋化了的都市,它到底是在山东。“山东”二字满可以用作朴俭静肃的象征,所以山大——虽然学生不都是山东人——不但是个北方大学,而且是北方大学中最带山东精神的一个。我们常到崂山去玩,可是我们的眼却望着泰山..,仿佛是。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能吃苦,
使我们静默。往好里说,我们是有一种强毅的精神;往坏里讲,我们有点乡下气。不过,即使我们真有乡下气,我们也会自傲地说,我们是在这儿矫正那有钱有闲来此避暑的那种奢华与虚浮的摩登,因为我们是一群“山东儿”——虽然是在青岛,而所表现的是青岛之冬。至于沿海上停着的各国军舰,我们看见的最多,此地的经济
权在谁何之手,我们知道得最清楚;这些——还有许多别的呢——时时刻刻刺激着我们,警告着我们,我们的外表朴素,我们的生活单纯,我们却有颗红热的心。我们眼前的青山碧海时时对我们说:国破山河在!于此,青岛与山大就有了很大的意义。(选自
《山大年刊》原载1936年版)6.下列对“青岛”与“山大”关联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山大位于青岛,但山大师生并不追求奢华,山大校园与烟酒香粉的青岛是截然不同的世界。B.与来青岛休闲娱乐的人
相比,山大师生对青岛的静寂感受得更多,这与山大师生静肃的态度有关。C.冬季的青岛因自然气候寒冷显得严肃,这种自然环境的“严肃”也成就了山大师生的爱国品质。D.青岛与山大拥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危难之时,弘扬强毅的“山东精神”,誓死捍卫家国。7.下列对文中事物的内涵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若白莲的远岛”既写出远岛的美丽、洁白,也有所隐喻,为后文写山大学子拥有高尚品质做铺垫。B.“寒浪的击荡”既是写青岛冬季的典型环境,也暗指了时代背景——青岛被列强入侵,处于动荡之中。C.“山石与松林”在中国诗词中常指代坚韧气节,但本
文作者并无此意,而是用它们来渲染环境的严肃。D.“泰山”在文中所象征的朴素、吃苦、静默的品质,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能上升到民族集体层面。8.试分析“众人摩登我独古”的语言表达效果。(4分)9.本文开篇所写的青岛春、夏、
秋三季的美丽、怡人,与本文的“严肃”是否协调?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10~14题。孔奂,
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少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每共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①坟素悉与仲宣②,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州举秀才..,射策高第。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侯
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寻遭母忧,哀毁过礼。时天下丧乱,皆不能终三年之丧,唯奂在寇乱中守持法度,以孝闻。及景平,司徒王僧辩先下辟.书,引奂为左西曹掾。梁元帝于荆州即位,征奂及沈炯并令
西上,僧辩累表请留之。帝手敕报僧辩曰:“孔、沈二士,今且借公。”其为朝廷所重如此。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
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时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令管记陆瑜言之于奂。奂谓瑜曰:“江有潘、陆之华
,而无园、绮之实,辅弼储宫,窃有所难。”瑜具以白后主,后主深以为恨,乃自言于高宗。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其梗正如此。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赠散骑常侍,本官如故。(节选自《陈书
·孔奂传》)[注]①蔡伯喈: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②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
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B.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C.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D.时侯景军士
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深相叹服”与“寻以相付”两句中的“相”都表示两者当中偏指一方,二者含义相同。B.秀才,指隋以后科举考试中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文中“举秀才
”正是此意。C.辟,指公府州郡自上而下擢用人才,再向朝廷推荐。文中司徒王僧辩先于皇上擢用了孔奂。D.“以居辅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中的“居”含义不同。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奂少
而好学,擅写文章,并且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沛国人刘显以蔡邕赠书王仲宣的旧例表示孔奂也应该得到蔡邕的赠书。B.孔奂为人恪守孝道,母亲去世时,他伤心过度,毁伤身体,超过了常礼。当时天下大乱,人们都不能服满三年丧期,而他却遵守礼法。C.王僧辩多次上表请
求留用孔奂和沈炯,梁元帝亲自写诏令回复,说明自己只是暂时将孔奂、沈炯二人借给他,足见朝廷对孔奂的器重。D.孔奂行事耿直,他上奏高宗,认为江总是文笔华丽之人,皇太子文笔本已不错,不用再跟从江总学习,应该选择老成持重之人来辅佐。13.把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4分)(2)瑜具以白后主,后主深以为恨,乃自言于高宗。(4分)14.孔奂被列为“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代表人物
之一,孔奂的“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书韩幹牧马图(节选)苏轼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尻脽圆,
肉中画骨夸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15.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诗首
句“舐笔”写画工惨淡经营的情态;“先生曹霸”写韩幹的师承,写出韩幹系出名门。B.苏诗第五句,描写画中之马华美照人的配饰;接着,以“自然”赞美了韩幹笔下马的形象。C.“玉花”,玄宗所乘马名,诗中指画中之马。“庭前”指庭阶上真马,“屹”表现二者的神貌。D.玄宗看到画十分满意,故“含笑赐金”;掌管马匹的
官员的反应,侧面表现了曹画的神韵。16.两首诗都写到了曹霸、韩幹,在处理上有什么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写出了以诚待人和
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2)《短歌行》中“,”写作者求贤若渴,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自己。(3)啸,是撮口发出悠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古人常以“长啸”“独啸”“吟啸”“舒啸”等表达超凡拔俗、洒脱豪迈的心志,比如“
,”。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小说中的“闲笔”,通常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某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却具有较强的表现效果。从
叙事的角度看,“闲笔”具有扩展小说的表现空间的功能。在小说叙事中,“闲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时候也表现为一种叙事行为。从语言行为来看,“闲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并置,通过这种语言并置加强叙事的情趣,营造一种诗意。而“闲
笔”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提升,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鲁迅小说《祝福》是这样开头的: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
,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一元一大盘”的鱼翅,①,而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小说阅读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小说叙事中的“闲笔”并不少,甚至可说是②。例如,高中教材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③这一细节,也展示
了“闲笔”的艺术功能。18.请在①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②处填写合适的成语;③处写出恰当的“闲笔”的例子。(5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0~22题。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
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摘自鲁迅《狗的驳诘》)20.本文设计“我”与狗的对
话,有什么好处?(3分)21.文中画横线部分为何用多个“还不知道”来分述铜银、布绸、官民、主奴呢?(4分)22.文中对“我”进行了辛辣讽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
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上面的文字选自《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相关内容。林黛玉强调学习诗歌要“记忆”“领略”和“讨论”。以上文字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
,引发深入思考。你对此有何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方顺贵谭坛吕静审题:杨晓康吴耀宇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
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