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doc,共(12)页,39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4e17f40b99f222858e6f17d1310b8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届10月月考历史试题卷历史试题共4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商汤灭夏之
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A.承袭前代制度B.直接控制地方部族C.减少政局动荡D.强化同源共祖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汤、周武王在灭掉前
朝后,安抚前代旧贵族,保留其信仰等做法,旨在减少政局动荡,稳定统治,C项正确;承袭前代制度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商周统治者要直接控制地方部族,排除B项;商与夏、周与商属于不同部落,并非同源共祖,排除D项
。故选C项。2.司马迁自叙其所著《史记》宗旨时有“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之言。东汉学者班彪则认为《史记》“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班彪对《史记》的认识反映了东汉时期()A.民
众生活水平提高B.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D.经世致用的治史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所谓“六经异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今古文之学和不同传注,“百家杂语”
指儒、墨.道、法、阴阳、纵横等各派学说)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写作宗旨是要对汉初以来并存共生的百家流派学说博采众长、融汇贯通、成--家之言,而班彪生活在儒家思想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的东汉早期,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对司马迁的思想体系就有了冲突,材料"其论术学,则崇
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充满着对司马迁的批评,认为他有些离经判道(当然该评价是很不客观的),两人认识的不同正是西汉、东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流变所致,即东汉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B项正确;材料不能质量观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项;“社会等级差异”一般与个人政
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题千主旨于此无关,排除C项;经世致用是历史学的重要理念,主要是围绕着王权合法性、纲常名教、政治治理、政权地位以及政治统绪等问题展开的,而题干材料仅是对《史记》的不同认识,两者所指有明显差距
,排除D项。故选B项。3.据唐代文献记载,怀素“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李白赞美怀素“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怀素的书法风格A.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C.
体现了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D.反映了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怀素的书法“运笔迅速”“随手万变”“法度具备”,艺术性极强,李白盛赞美其笔走龙蛇,能使“神鬼惊”等,反映了唐代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与怀素书写草书时“
运笔迅速”“随手万变”等不符,排除A项;怀素运笔迅速、线条多变和李白的描述等,不能说明其书法风格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怀素的书法风格与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宋代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政府设立十三个
“山场”和六个“榷货务”来经营茶叶贸易。园户生产的茶叶除了缴纳租税之外,其余全部卖给“山场”,不允许自由出售。商人买茶也要在“山场”和政府官员交易。这一制度()A.推动了边地贸易的繁荣B.保障了茶户的基本收益C.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D.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答案】C【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置专门的机构对茶叶贸易进行了严格管理,这就有利于从中收取商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这一制度是政府干预茶叶交易的表现,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并不一定推动边地贸易的繁荣,也不一定能有效保障茶户的基本收益,排除AB项;材料中的制度利于缓解
政府财政危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B.雇
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可知,徐一夔《织工对》中记录了杭州相安里当时出
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手工作坊,说明当时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杭州相安里出现了雇佣关系,无法体现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富人组织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与
家庭副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英美传教士在华团体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遂引起朝野官绅之广泛注意”。1896年底,《万国公报》公开声言:经甲午之役,本刊发行量“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国人关注时局变化B.大众传媒发展
迅速C.朝野官绅奋发图强D.维新变法蓬勃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受到朝野广泛关注,”,“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表明当时国人关注时局变化,A项正确;材料涉及只
有一种报刊,不能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朝野对报纸报道的关注,未涉及他们自身的奋发图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排除D项。故选A项。7.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
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江西地方议会的做法()A.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B.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C.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D.揭露了复辟帝制的企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江西地方议会以
‘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可知,江西地方议会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抵制袁世凯任命的官职,体现了民权与法治理念,A项正确;该事件属于民权与法治事件,不属于“地方自治
”的史实,排除B项;该事件地方议会无法“弱化临时总统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总统权力,排除C项;江西地方议会的抵制行为发生在1913年,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暴露出“复辟帝制的企图”,1915年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才开始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
项。8.下面漫画选自《旧世百态:漫画时政》,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沈阳各制旗店赶做清朝的国旗——三角龙旗的情景。它可以用来说明()A.近代中国帝制与共和的生死较量B.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已严重破坏C.东北人民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无奈D.日本企图实现“以华治华”
的战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沈阳各制旗店赶做清朝的国旗———三角龙旗”,可知9.18事变后日本积极筹划伪满洲国,企图实现“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D项正确;日本积极扶持东北傀儡政权,不是近代中国帝制与共和的较量,排除A、B项;沈阳各
制旗店赶做清朝的国旗,无法体现东北人民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排除C项。故选D项。9.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
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答案】D【解析】【详解】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
国问题,因此社会各界认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各界希望国家实现和平民主,D项正确;这一时期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悼念活动包括国民党要员,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国民党要员并不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表是
1978~1997年我国工业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时期()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9.1%17.9%18.5%A.个
体私营经济出现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产业结构升级完成D.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中数据可知,从1978年到1997年,我国工业产值中国有所占比例下降,集体增多,个体和其他经济类型从无到有,这种变化是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B项正确;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产业结构升级完成说法绝对,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才得以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前18年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法令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
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这说明罗马法()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B.强调国家利益至上C.压缩了公民的权利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
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可知,罗马法鼓励生育,有利于解决社会少子化的情况,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说明罗马法强调国家利益至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罗马法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未体现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压缩了公民的权利、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排除A
CD项。故选B项。12.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这种契约关系()A.强化了专制王权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削弱了教会特权D.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的契约关系并不会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会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
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发展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加重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
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加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变革,排除D项
。故选B项。14.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A.维护和平实际作用有限B.有效制止了
军备竞赛C.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可以得出,美国主张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诉诸武力,这就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这种做法会导致《非
战公约》的约束力和实际作用大打折扣,A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会使得《非战公约》的约束力下降,不可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排除B项;“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与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非战公约》在制约战争方
面的约束力,和“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图为1980一200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对比情况。据此可知()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A.全球贸易规模持续扩张B.
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C.发达国家逐步走向衰落D.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受到了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发达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占比下降,但是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占比上升,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在上升,冲击了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项正确;材料没
有提供全球贸易规模的具体数据,无法得出当时贸易规模的变化,排除A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规模下降,不等于其贸易额下降,更不能证明其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
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00余公里。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力,还专设都水监及下
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
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新航路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久。1854年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但十几万埃及
劳工因此丧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占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直到1956年,埃及政府才通过艰难斗争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伊士运河开凿。(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发展的认识。【答案】(1)举措: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设置机构,严格管理。意义:便利南
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2)评价: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是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运河的开
凿缩短了欧洲通往亚非的航程;密切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联系,加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客观上提升了埃及的国际战略地位。但是也激化了西方国家对埃及的殖民掠夺,给埃及人带来巨大苦难。(
3)认识:运河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物质生产的丰富、技术的进步促进运河的开凿;运河的畅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整体化进程;政治变动影响运河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举措:根据“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
,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得出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根据“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力,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得出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设
置机构,严格管理。意义:根据“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并结合所学得出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
遗产。【小问2详解】评价:根据“新航路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久。1854年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丧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并结合所
学可得出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是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运河的开凿缩短了欧洲通往亚非的航程;密切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联系,加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客观上提升了埃及的国际战略地位。但是也激化了西方国家对埃及的殖民掠夺,
给埃及人带来巨大苦难。【小问3详解】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运河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物质生产的丰富、技术的进步促进运河的开凿;运河的畅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整体化进程;政治变动影响运河发展。17.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以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
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知识简要评析你选取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参考观点从中
国政治角度(1)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制度化,这一观点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2)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法治,这一观点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从西方政治角度(1)钱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政治偏重人治,没有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2)钱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政治重视人
民意愿,这符合西方代议制的特征。示例观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制度化,这一观点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评析:从古代中央官制来看,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家国一体到家国两
分的转变,表明古代官僚政治日益成熟。同时,三省制还将位高权重的独相制发展为相互牵制的群相制,减少政府决策失误,这说明古代封建王朝注重从制度上加强政治建设。从选官制看,古代选官经历了从世官制到察举制、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由此可见,古代选官由注重血
缘出身到注重才能德行,由官员荐举到考试选拔,选官制度日益公平公正,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选官的制度化、科学化为中华文明兴盛奠定了人才基础。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制度调整与制度创新,为中国古代政治注入了制度化的基因,更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
了制度保障。钱穆先生的观点正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知识简要评析选取的观点。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
容易评析的,观点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可得出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制度化,这一观点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根据材料“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可分析得出钱穆先生认为
西方近代政治偏重人治,没有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评析。要注意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最后,对所评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一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如果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
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葛洪用柏芝散预防疫病,孙思邈研制出雄黄丸以避疫疾,
这些都为疫病防治作出重要贡献。——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材料二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
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
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
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重要经验。(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的主要作用。【答案】(1)经验:预防为先,强身健体;及时报告,隔离患者;政府主导,社会辅助;医疗防治,勇于创新。(2)变化: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化的的防疫机制;采用西方医疗技术加以预防。原因:民国成
立后,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西方医学技术的传播;思想解放与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3)作用: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
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解析】【详解】(1)经验:根据材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可知预防为先,强身健体;根据材料“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如果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
离措施”可知及时报告,隔离患者;根据材料“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可知政府主导,社会辅助;根据材料“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可知医疗防治,勇于创
新。(2)变化:根据材料“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可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化的的防疫机制;根据材料“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
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可知采用西方医疗技术加以预防。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思想以及西方医学技术的传播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西方医学技
术的传播;思想解放与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3)作用:根据材料“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初步建立了有效
的疾病防控机制,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移风易俗巩固政权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