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pdf,共(11)页,520.15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c9d0fb435674da83d718833eb0ae5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0页2022年11月绵阳南山中学2022年秋季高2021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胡俊梅审题人:陈小丽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周时
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六艺”科目。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
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带有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B.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C.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过渡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2.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
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D.“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3.汉代,太学隶属九卿之太常(国盛常
存)管辖。东汉规定太常卿选任在职官员为太学博士(教师),每选均需测试,最后皇帝审定。为验证博士学识和论辩机智,皇帝经常“会诸博士论难于前”,以问难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皇帝裁决。这些做法A.目的为弘扬墨家的尚贤主张B.反映了思想界斗争形势严峻C.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D.有利于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4.下表是关于秦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比较表格中的材料,得出的认识是第2页共10页《过秦论》(西汉贾谊)《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司马迁)《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王怀
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A.历
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B.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C.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D.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5.战国时期,“天下”主要对应“冠带之伦”的中原诸侯;秦始皇“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天下”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
边“四夷”所处的区域;汉武帝时期复“外攘四夷”,“天下”范围进一步扩展。“天下”范围的演变A.保证了民众生产生活的稳定B.消除了国家分裂隐患C.促进了华夏共同文化心理的增强D.凸显了中原核心地位6.魏晋南
北朝时期,儒学从“天下儒学”转变为“家族儒学”;哲学上从独尊儒家价值走向了儒释道多元文化并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权分裂社会动荡的影响B.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C.三教合一潮流的推动D.士阶层兴起活跃的结果7.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强调“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具一太
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这样,朱熹便将个别与一般绝对对立起来,朱熹想以此论证A.“尊卑贵贱”等级社会的合理性B.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C.佛教和儒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理无
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8.王夫之在《尚书引义·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据此判断,王第3页共10页夫之这一说法A.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为主要目标B.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D.具有一定民主启蒙色彩9.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
旁落C.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10.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橄榄枝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上,都镶嵌着一个参赛国的名称,代表一个参赛国。设计理念体现
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文化核心内涵。这理念主要指A.天人合一B.和而不同C.天下为公D.道法自然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
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落后于西方国家B.求善而不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缺乏理性精神12.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节气。在商朝时已有四个节气,周朝发展到了八个,西汉时期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
气订于历法中,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并影响至今。这反映出二十四节气第4页共10页A.形成了完整的历法体系B.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D.是领先世界的天文成就13.元末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的“副末开场”中明确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宗旨。明太祖
则说:“五经四书,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由此可知,《琵琶记》A.表演形式受普通民众喜爱B.其创作旨在满足统治阶层要求C.与儒家经典内容极为相似D.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14.北宋郭若虚评价文人画:“人品
既己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发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A.《洛神赋图》B.《步辇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15.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
行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A.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B.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标准D.唐代书法迎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16.明末士人朱宗元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
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说明当时A.天朝上国观念走向崩溃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C.传统观念受到西学冲击D.知识分子强烈的危机意识第5页共10页17.《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
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
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D.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郑观应指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A.继承了康梁的维新思想B
.提供了反清革命的理论依据C.维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D.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19.19世纪末,严复以牛和马为例阐释自己的体用观,说牛有牛的“体用”,马有马的“体用”,牛的“用”是负重,马的“用”是竞走,不能让马去负重,牛去
竞走。这一观点A.意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纲常名教B.传播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旨在论证进行制度变革的必要性D.沿袭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20.有学者认为:蔡元培、胡适理想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批评、扬弃了传统文化的正统东西,他们又选择了清代朴学方法、白话文、古
典小说、戏曲,他们研究先秦诸子,发掘墨子的思想价值。该认识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A.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B.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C.是民主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D.改变了绝对化的倾向性21.19世纪末,《申报》发表《行乐有益无益辩》和《中西行乐不同说》两文章。文中提
到对于冰雪运动,“西人斗天寒”,重人性竞技潜能的展第6页共10页示;而国人“猫冬”“陶性情”,注重人性的自然表达。这说明当时A.已意识到中西文化存在差异B.国民性批判成社会焦点C.近代报刊事业取得巨大进步D.体育
强国观念深入人心22.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A.联合中共,借鉴社会主义理念B.民族革命,实现国家独立C.土
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关注民生,缓和阶级矛盾23.表中中共理论术语“实事求是”的来源及阐述原始文献《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即做学问注重事实根据。中共阐述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1
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
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A.侧重于对历史成就的经验总结B.始终指导着革命与建设C.实质上是传统儒家文化D.运用了民族语言进行理论创新24.1930年毛泽东给林彪的
回信:“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但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亦是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条件”。“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斗争应与农民阶级结合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C.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
领导作用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7页共10页25.1945年,中共七大在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结合的基础上,经代表们充分酝酿和讨论,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投票之后,当毛泽东看到秦邦宪、王明最终选上中央
委员时,显得十分高兴,他对计票员们说:“这就好了,七大真正成为一个团结的大会。”他意在A.对王明的左倾路线让步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建立党内民主集中制D.实现政治和思想的统一26.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
发挥作用。“1958年,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表明当时中国A.已经明确经济改革的方向B.已经找到符合国情的
建设道路C.开始探讨市场经济的理论D.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27.如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A.和平与发展的论断B.科教兴国战略C.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阐述28.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
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A.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B.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C.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8页共10页
29.“它凝聚着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对‘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关系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它是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材料中的“它”应该是A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科学发展观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30.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如宋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丰村的《美丽》等一批文学作品。他
们涉及了以往不敢轻易描写的爱情生活题材,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折射时代的变迁。这一现象A.得益于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B.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C.说明文学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D.根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6分)。材料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
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
社会基础。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梁启超
指出“有第9页共10页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实学发展的原因。(8分)32、(24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易经)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说法。“变通久”的思想代代相传,每当社会环境激变之时,它便结合时代的需要突显出来。近代较早提出“变局”思想的是黄遵宪、丁日昌、郭嵩焘、李鸿章等人,有学者统计,1861——
1900年间,意识到并深深优虑于“变局”的人不少于37位,虽则37人成不了思想主流,但这毕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思想启蒙力量。主张变局论的士大夫纷纷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倡导在改革中寻求出路。——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
”,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
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语、个体意识的觉语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第10页共10页——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清醒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就是使马克思主义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摘编自田克勤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产生变化的社会条件与主要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说明: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8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