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5月)历史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docx,共(14)页,1.19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a8b1823b081ba92262f956ddc56b5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月考试题历史卷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DDABD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ACDCB
CB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CDDCAABD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CBBDDABDA1.【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
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
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2.【答案】A【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3.【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无法推出铜镜的准确制造时间,
故选C项;据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得出的历史信息是郡县制,排除A项;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排除B项;据材料“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得出宣扬儒家伦理思想,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此题
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D。5.【答案】D【解析】秦汉都在中央设丞相,故①错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
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故②正确;汉承秦制,在中枢设御史大夫,故③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汉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6.【答案】A【解析】材料军机处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其
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体现出这一职能,故选A项;B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B项;明朝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C项;秦朝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除D项。7.【答案】B【解析】通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
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结合所学,密折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故B项正确;枢密院,五代至元的
最高军事机构,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不对应,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不对应,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公元前4世纪”和“他混入民众法庭(陪审法庭)骗取津贴”
可知此时已有津贴制度,这是伯利克里的改革措施,可知德摩斯梯尼生活在伯利克里改革之后,故①正确;根据所学,到伯利克里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故②错误;根据所学,有权获得城邦发放的津贴的仅限于雅典公民,故③错误
;根据所学,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等政治职务只能是雅典公民,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9.【答案】D【解析】材料“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看出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故A项错误;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能扩大罗马统治基础,但与材料“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无关,故B项错误;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缓和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有利于帝国统一,但体现不出“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
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故C项错误;从“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改变了对罗马的感情,从而导致罗马失去了原来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10.【答案】C【解析】材料中这一事件没有反映出人
民的权力的来源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没有体现出天赋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事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而民主共和下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的,故B项错误;材料“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表明世袭的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体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国会、法
律对王权的单向限制,不符合双向的权力制衡,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结合所学,美国由邦联制到联邦制转型,关键因素是1787年宪法的颁布,选择C项符合题意。12.【答案】A【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B项错误;鸦片贸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
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1843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
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
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15.【答案】D【解析】
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可知曾国藩
认为农民起义是因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不作为激起民愤所致,故D项正确。16.【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不是日本人,排除A
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没有日本人,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据材料“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
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独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
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民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临时大总统与国务员共享行政权,与总统制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总统职权受到国务员制约,结合所学,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D项错误。19.【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
,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
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20.【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
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结合所学,1924年国共合作,1926年正式出师北伐,讨伐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D项;1911年湖北新军起义,即辛亥革命,排除A项;191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
帝制的护国运动,排除B项;1913年,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力主武装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排除C项。22.【答案】C【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作于1927年,遵义会议是1935年,两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
”是1945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比“工农武装割据”慢,故B项错误;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根据第,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在抗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共七大的召开表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故C项正确;遵义会
议是长征期间,井冈山道路是1927年,《论持久战》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前两个时间错乱,故D项错误。2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长征期间”信息予以判断。“长征期间”是指1934年~1936年,八七会议是1927年,故A
项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的会议,但它是解决党内矛盾问题,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八一宣言是1935年红军在长征中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
族矛盾加剧”,中共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七大是在1945年,不属于长征时期,故D项错误。24.【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发起雁北攻势,取得不小的功绩,表明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故选D项;1938年武汉会战后,
抗日战争进入防御阶段,排除A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民开始奋起抗战,排除B项;1948年济南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排除C项。25.【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1年末”“国难日亟”可知,此
事的背景是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变,再据“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可知,其意在呼吁民众共同抗日,不要让甲午海战惨剧重现,故选D项;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的顽强抵抗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据材料“国人当如
何造成光荣之历史”可知,《良友》此举意在渲染这种民族精神,号召民众积极抵抗,而非呼吁和平,排除A项;据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可知,抗战期间中国并未出现变革的思潮,《良友》此举并非鼓动变革,且甲午海战发生于1894年,已不属于时事,排除B项;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
可知,“甲午惨剧”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清政府的消极抵抗,因此《良友》此举意在呼吁国人只有积极抵抗才能避免惨剧,而非抵制战争,排除C项。26.【答案】C【解析】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符合材料“聆听毛泽东同志的七大报告”的描述,故选C项;洛川不是中共七大
会址,排除A项;瓦窑堡不是中共七大会址,排除B项;西柏坡不是中共七大会址,排除D项。27.【答案】A【解析】抗战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的道路;一是蒋介石继续坚持独裁内战,黑暗的道路。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代表了中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的心声,即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28.【答案】A【解析】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并不是与国民党设想的那样,从而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计划。29.【答案】B【解析】《四
月提纲》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指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它对于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因此与题干信息“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不符,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
主义,它为各国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工人运动的状况反应了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状况,而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状况又取决于该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故B项正确;《大抗议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与王权斗争的产物,与工人运动无关,故C项错
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与工人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30.【答案】D【解析】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1.【答案】D【解析】新政协是1949年
9月召开,齿轮和麦稻穗分别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体现出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选D项;新政协的召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其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排除A项;B项是1956年中共提
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B项;C项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32.【答案】C【解析】《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
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
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
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33.【答案】B【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
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
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34.【答案】B【解析】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
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35.【答案】D【解析】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
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
、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
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D项正
确。3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
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37.【答案】A【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并打败了美国,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合国,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
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38.【答案】B【解析】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不符,故A项错误;“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表明参加会议的都是独立前受到殖民侵略
的国家,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故B项正确;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周恩来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重返联合国与材料的内容“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不符,故D项错误。39.【答案】
D【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
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
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40.【答案】A【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正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无力顾及战略重点欧洲;中国与苏联关系紧张。基于上述原因
,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综上所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二、非选择题41.【答案】(1)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2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
是“本”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2分)(2)“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或思想解放);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答2点,共4分)(3)认识者的立场、思
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任答2点即可,共4分)42.【答案】(1)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2分)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4分)(2)主要表现:政治
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2分)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
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4分)43.【答案】略【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
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
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升华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