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docx,共(19)页,79.74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825084f39ed19ce4ac32f86bd47db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东周初期,齐孝公领兵攻打鲁国,鲁僖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军。展喜说:“从前周
公、齐太公均是周朝股肱之臣(周王的亲威),两人协力辅佐成王。成王赐其盟约: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你现在出兵鲁国,把先君放到了什么位置啊?”齐孝公于是领兵回国了。据此可以得出()A.齐国的军事实
力明显强于鲁国B.亲缘关系仍然影响着政治关系C.宗法制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D.争霸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2.《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承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B.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C.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D.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3.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
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
散了相权4.哈利法克斯是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他在激烈的党争中因态度超脱,不参与任何政党而被称为“骑墙者”,并以此为傲。他宣称:“国王可以在两党之间游刃有余,而两党终归要合二为一,共同效忠国王。”这表明英国()A.政党政治尚未完善B.内阁集体负
责尚未形成C.两党制度形同虚设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5.有学者认为,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实现了君主制和议会制的妥协,一方面维护了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议会选举,使容克资产阶级的执政地位合法化。同时,联邦制也较大程度上
容忍了各邦的分离主义和自决权。该学者意在说明1871年德国确立的政治体制()A.与英国政治体制有根本区别B.掩盖了众多的矛盾和隐患C.是依据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D.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残余6.有学者指出,俄国临时政府“犹如一头‘倔牛’,自始至终
不去解决包括除政权组织问题之外,诸如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之初便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推至遥遥无期的立宪会议。据此可推知,临时政府的做法()A.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主意识B.削弱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C
.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D.有利于巩固二月革命的成果7.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狂热和义和团的反基督教狂热,“文化方向似乎相反,制度土壤却大体一致。太平天国封王;义和团奉旨造反”,大闹京师,不仅反“洋教”,而且对戊戌维新反攻倒算。该学者意在说明()A.两者在本质上都不利于现代化B.
义和团盲目排外愚味无知C.二者都是西学在中国的异化D.太平天国推动了文化更替8.虽然从形式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受到共产国际的极大影响,但其反映的诉求却完全是中国的,现阶段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A.找到了工农
武装割据的道路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确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D.尝试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图为1928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毛泽东革命论断的正确性B.日本侵华对中共发展的影响C.“工农武装割据”的日
益发展D.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不断调整10.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A.“依法
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B.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C.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D.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11.1932年11月,中国第一大刊《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向社会征文。这些征文中多次提及“民族”“阶级”“帝国主义”“日本”“计划”等关键词。这次征文活动()
A.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变化B.推动了各界政治立场趋同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传播12.如表为一国际组织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二、四次国际会议情况。该国际组织的发展()会议时间与会国数量会议通过的文件1961年9月25个《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19
64年10月42个《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1973年9月75个《经济合作行动纲领》A.使联合国内力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B.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C.从经济合作为主转向经济政治合作D.推动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13.冷战结束
后,全球治理模式呈现出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这种变化()A.源于两极格局解体的冲击B.反
映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C.旨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地位14.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
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皇权仪式加强B.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C.重农抑商一直推行D.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兼并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6.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
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7.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
味着()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C.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D.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18.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
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
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19.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
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
之一20.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21.《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
说明()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2.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
,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
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23.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
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2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25.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
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26.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
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27.《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
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28.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29.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
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C
.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30.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的部分代表设计了一系列立宪的规范性原则:不能做自己利益的裁判者;以野心对抗野心;控制和利用党争;减少制度挑战良心的机会;限制政治决策的范围等。这些原则旨在()A.调和大小州之
间的矛盾B.运用理性追求理想政治C.赞同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D.支持赋予联邦政府广泛的权力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湘军施行“将必亲选、兵
必自募”的原则:曾国藩挑选统领,统领挑选营官,以此类推,直到最基层士兵。曾国藩一般是从同乡、师生、友朋、同学中挑选将领及幕僚,他手下将领同样如此。曾国藩热衷于向士兵灌输儒家思想。他以礼义忠信为本,制定严格的军事纪律。湘军待遇远优于绿营军。营
官每月工资是50两银子,这个工资水平相当于朝廷从一品的高官。湘军在编制方面,以营为基本单位,分为水、陆两师,装备火器与冷兵器各半。火器中洋枪洋炮部分外购部分自主制造。--据王盾《湘军史》等材料二:民国倾覆,军阀混战,孙中山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护新生的共和
政权。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建议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1924年1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军校主要设政治、教授、教练等部。政治部主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教授部和教练部(后合并为教育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学与训
练。一批苏俄专家直接参与军校的筹建和顾问工作。1924年,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教导团效法苏俄红军,实行党代表制度。军校规定所有员生均需加入国民党,学员必须同时受军纪和党纪的约束。军队党化,破除了过去军队私有
化的许多弊端,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湘军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埔军校建立的背
景及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埔军校的建军思想与湘军的不同之处。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五四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1917年年初到1921年年底的五年之间,不过我们也不应把“五四”时代严格限定在这几年之内,有些民族思想和新思潮早在1915年就已
经成形(如表所示)。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历史内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之变期。时间事件1915.5“中日民四条约”签订1915.9《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底“中华帝国”建立;反袁护
国运动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1917年夏张勋复辟1917.8护法运动开始1917.11十月革命1918.11一战结束;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1巴黎和会的召开1919.5.五四运动爆发1919.6上海“三罢”4
争;拒签《凡尔赛和约》1920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共产党成立--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五四时期历史之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从前周公、齐太公均是周朝股肱之臣(周王的亲戚),两人协力辅佐成王。成王赐其盟约: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你现在出兵鲁国
,把先君放到了什么位置啊”可知,鲁国与齐国具有亲缘关系,齐孝公在听了展喜的劝说后下令退兵,这表明亲缘关系对政治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齐国的军事实力强于鲁国,故A项错误;宗法制虽然瓦解,但是宗法观念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争霸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故D项错误。故选
:B。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前周公、齐太公均是周朝股肱之臣(周王的亲戚),两人协力辅佐成王。成王赐其盟约: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你现在出兵鲁国,把先君放到了什么位置啊
”的主旨,结合宗法制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答案】C【解析】A.材料信息是大臣惧怕赵高,且无法得出皇权加强,故A错误;B.材料内容不涉及朝议的影响,故B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
,在朝议中,赵高指鹿为马,秦二世怀疑,群臣有沉默。有攀附赵高,可知君主专制受到朝议传统反制,故C正确;D.材料能够说明群臣怕赵高,秦二世无能,秦亡得不出,故D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朝议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本题主要考
查的是朝议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参知政事最初的设置是没有实权的,设立这一职位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处理政务,因此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
理,故B正确;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改变早在汉朝以后就不断开始被削弱,故A排除;C材料未涉及,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依据材料“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等信息并结
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4.【答案】A【解析】根据“共同效忠国王”可知当时国王还掌握有一定的国家权力,说明此时的英国政党党争的目的之一是效忠国王,政党政治尚未
发展完善,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政党政治,和内阁无关,排除B;“形同虚设”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共同效忠国王
”。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71年德国确立的政治体制掩盖了众多的矛盾与隐患,只是双方达成了妥协,故B正确;1871年德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英国政治体制有根本区别,但是A项与题干主
旨内容无关,故排除A;在当时德国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背景下,1871年德国确立的政治体制是向封建势力和各邦妥协和容忍的结果,并不是根据国情的制度创新,故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德国政治体制下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残余,故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德意志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实现了君主制和议会制的妥协”“较大程度上容忍了各邦的分离主义和自决权”。本题主要通过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6.【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拖沓、无作为,和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有明确的解决民生问题口号和目标成为鲜明对比,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C项正确;政府的无作为不能激发俄国民众的民主意识,A项错误;临时政府的做法削弱了其
统治的合理性,没有削弱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B项错误;临时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巩固政权的做法,不利于巩固二月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犹如一头‘倔牛’,自始至终
不去解决包括除政权组织问题之外,诸如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之初便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文化方向似乎相反,制度土壤却大体一致。太平天国封
王;义和团奉旨造反”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不符合近代文化发展的潮流,本质上都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B.选项只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没有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C.义和团运动没有学习西方;D.太平天国运
动并没有推动文化的更替。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8.【答案】D【解析】根
据材料中“但其反映的诉求却完全是中国的,现阶段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可知,中国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以中国现实的政治需要为依据的体现,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
料信息没有涉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但其反映的诉求却完全是中国的,现阶段纲领是打倒
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历史背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9.【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革命力量得到极大发展。后期由于在王明等“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这从正反两反面说明了毛泽东革命论断的正确性,故
A正确。B.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与日本侵华无关,故不选B。C.“工农武装割据”的日益发展与示意图信息不符,故不选C。D.从示意图中无法得出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不断调整,故不选D。故选A。10.【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
信息。【解答】B.邓小平这段话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出现了领导人的话大于法的现象,可见该讲话表明我国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故B正确。A.“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的九
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A错误。CD.C项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CD错误。故选B。1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吞并中国东北,中国的局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而征文中多次提及“民族”
“阶级”“帝国主义”“日本”“计划”等关键词,都宣扬了救亡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统一,故选D;一次征文活动不可能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A;“立场趋同”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1932年尚未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
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通过的文件可以判断出该组织是联合国,因为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从材料中的与会国数量来看,
数量明显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的是联合国内力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A正确;联合国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联合国的发展趋势多方面协调国际社会发展,并非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合作,C
排除;此时美苏处于对抗的状态,D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考生可结合材料中不结盟运动国家第一、二、四次国际会议情况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13.【答案】B【解析】根
据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模式呈现出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可知,这种全球治理模式反映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所以B项正确;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得多极
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所以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无关,所以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依旧是发达国家主导,所以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生
可结合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模式呈现出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皇帝亲耕、皇后亲蚕”说明国家重视农桑,故选B;材料反映国家重视农桑,并非“封建皇权”,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排除C;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生可结合材料“皇帝亲耕、皇后亲蚕”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
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5.【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正确。A.此
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A错误。B.此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D.经济重心南移与海外贸易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故选C。16.【答案】B【解析】略17.【答案】C【解析】“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
、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故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B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18.【答案】D【解析】【分析】第一步:明确引导语,明确具体题型。依据题干的引导语“据此可
知”,可知本题属于推理推断类选择题。第二步:阅读材料,明确所述现象。依据信息可知,材料阐述的是1957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世界贸易总额的占比和1951-197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的占比,西欧的比重在上升,美国的比重减少。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推演判断,得出正解。【解答】第材料描述的现象实际反映了西
欧经济实力上升、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根据“主要国际力量的变化会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D项符合题意。A项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1945年,时间不符,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B
项与史实不符,错误;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西欧与美国竞争加大,矛盾会加剧,C项错误。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可知民间经济活动是在经济体制改革
中产生的,并不起引领作用,故A解读错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体制改革,民间经济活动并非宏观调控下产生的效果,故B解读错误;“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不能体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解读错误;民
众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从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可见D解读正确。故选D。20.【答案】D【解析】A.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70年代。B.材料是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没有涉及到应对苏联的威胁。C.中苏关系当时
还没有破裂。D.从材料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之间有了明显的贸易联系,这体现了和平共处的特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征和中日关系的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发展的内容,还要搞清楚当时国际环境
的特征。21.【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应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出现失误以后得出的教训,没有体现出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迅速增长。B中共成立以后,组织领导工人进行运动,在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但结果遭到了反动力量的镇压,中共认识到中国反动力量异常强大,所以必须要建立统一战线。材料体现的正是这一认识的变化特点。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应该是在30年代。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五四运动。故选B。22.【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
,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此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主要目的是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
项正确。B项是表面现象,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近代中国面临的是列强的侵略,因此世界列强不可能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A。本
题考查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需要掌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结合材料时间和19世纪末2
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B【解析】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
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救亡图存的阶级发生了变化,从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革命性日渐增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从宗教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到马克思主义,日渐科学;同时社会性质实现了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现了
历史进步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演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演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
力。24.【答案】B【解析】略2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罗马的政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据“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可得出意大利人作为非
公民,与罗马公民的不平等,故A项正确。B.这些斗争缘于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外邦人非公民得不到保护,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故B项错误。C.题干反映出罗马公民与外邦人非公民的矛盾,而不是公民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错误。D.这些斗争缘于非公
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故D项错误。故选A。26.【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解答】A.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B.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B项错误。C.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D.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
支持,故D项正确。故选D。27.【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A.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不选A。B.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主旨,故不选B。C.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C正确。D.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
汉初的实际情况,故不选D。故选C。28.【答案】D【解析】略29.【答案】A【解析】A.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陕甘宁边区允许剥削阶级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由于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要团结一切力量来进行抗日。B.为了提高参选率是错误的,与材料没有关系。C.材料是强调变化,材料
中的选举都体现了人民选举的特征,都是新型的民主模式。D.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政权的选举制度,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当时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中国抗战政策的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
清楚抗日战争的时代特征,特别是搞清楚当时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30.【答案】B【解析】材料中叙述了制宪会议的一系列立宪的规范性原则,“不能做自己的裁判者”、“控制和利用党争”、“减少制度挑战良心”、“限制
政治决策范围”等,都在说明不能出现一权独大的局面,要限制权力,这说明赞同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也没有体现如何去调和,故排除A;材料中说的是分权以实现理想政治,而不是运用理性,故排除B;
材料在说分权和限制,而不是支持赋予政府广泛权力,故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能做自己的裁判者”、“控制和利用党争”、“减少制度挑战良心”、“限制政治决策范围”。本题主要通过美国1787年
宪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31.【答案】【小题1】特点:地域性特点突出;官兵关系紧密;用儒家思想管理军队;待遇优厚;装备优良。影响: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镇
压农民起义,维护清廷统治;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小题2】背景:吸取前期的教训;继续革命的需要;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国共合作的推动。意义:破除了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国共两党培养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民主革命做
出重要贡献。【小题3】不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学习苏俄的军事经验;政党控制军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军事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湘军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军事发展的表现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近代军队建设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
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32.【答案】根据“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可提出论题:中国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论述:根据““中日民四条约”签订”“《青
年杂志》创刊”,结合所学,说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危机的加剧,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根据“五四运动爆发”,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说明五四运动是一
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得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标志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根据“共产党成立”得出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最后总结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解放和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开启新篇章。故答案为:示例:论题:中国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论述: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危机的加剧,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使
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标志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历史呼唤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总之,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思想解放和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开启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
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