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40.785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6)页,40.78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1b7b737e263fbd7fece2293ef048d6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秦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2.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

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实质上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4.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

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此观点属于()A.儒家“仁政”思想B.道家“无为”思想C.法家“备变”思想D.墨家“尚贤”思想5.通过对良渚的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农作物和

牲畜遗骸的发现B.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C遗址内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和制陶容场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6.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A.依法治国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C.福祸相依D.仁者爱人,民贵君轻7.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

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霸主有“尊王”的义务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C.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8.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

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良渚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9.《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1

0.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1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政权更替频繁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12.《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牛耕最早出现秦国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1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

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利于加强皇权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4.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

阀政治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三国鼎立局

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在的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1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A.对外交往B.民族关系C.任用贤才D.虚心纳谏17.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

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国家统治1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19.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B.祭祀之

礼源于龙山文化时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20.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

等。士阶层的分化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二、简答题21.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

,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材料二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

之衰,实始于此。(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唐代,来华

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

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材料二唐代扬

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

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材料三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捃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3

)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

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

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的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

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

、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

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

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