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许昌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1)页,8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19f40eefd8930724d865335e3feaae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下表是同学们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时期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19世
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C.始终以民主与自由思想为指导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2.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
括()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19世纪晚期以来,石油成为重要能源,其直接原因是()A.污染物排放较少B.运输储存较方便C.内燃机普遍应用D.石油托拉斯出
现4.据1999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0家巨型国际垄断公司中美国有494家,占49.4%,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材料现象说明()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B.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贸易C
.国际垄断公司阻碍了全球化D.全球化排斥了发展中国家参与5.下列对于盛唐时期的诗歌评述正确的是①王勃的诗表达了文人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②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豪放③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反映了盛世闲适的生活④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
时代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6.下面为“九卿”的职能表奉常郎中令、卫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少府2尉史掌宗庙礼仪掌皇宫保卫掌宫廷车马仪仗掌司法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掌皇族事务掌财政税收掌皇帝私有财政由此可见,秦朝官僚机构()
A.家国一体色彩浓厚B.职无常守现象普遍C.分工明确效率较高D.互不相属互相牵制7.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
合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8.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除雇佣兵制B.创办法兰西银行C.编纂《民法典》D.承认天主教为国教9.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
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主要反映了()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
等现象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10.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最先为中国的巫师所知,他们用一个按北斗七星的形状、用磁铁矿做成的勺子,放在一个光滑的铜天盘上指示北极。”该项发明造成的影响有()A.推动地理大发现B.利于思想解放C.推动武器变革D.革新农耕技
术11.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
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312.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扶风县法门寺开塔,唐宪宗要迎释迦牟尼舍利入宫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列举历朝皇帝因信佛“运祚不长”结果被贬为潮州刺史。这次冲突反映的实质是()A.传统儒学受到
佛教冲击B.理学大师竭力复兴儒学C.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受阻D.唐初尊佛促进佛教发展13.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
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14.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导致东周王室衰微的政治因素是()A.宗法制的衰落B.分封制的瓦解C.郡县制的实施D.世官制的沿袭15.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
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A.反对尊崇孔子B.提倡独立思考C.反对专制皇权D.批判程朱理学16.“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有人说:“党这回提出‘百家争鸣’,我们解放后几年学习唯
物论不是白学了吗?”你认为应如何回答这一问题①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斗争,通过比较和斗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②没有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过斗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③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④“百家争鸣”就是彻底自由了,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
么说就可以怎么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7.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主要目的
是()A.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B.为社会治理提供导向C.强调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儒家学说政治地位1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B.①④C.③
④D.②③419.《札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规定()A.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D.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20.以下关于各派与其
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法家学派——韩非子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二、问答题(共2题;共1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
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材料二中国
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及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
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22.著名的明清时期画家郑板桥曾
任潍县县令,他关心民间疾苦,曾经为自己的一幅画《竹枝图》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州曹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请根据材料,归纳郑板桥的绘画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意境?三、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即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5——摘编自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材料二:从1978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其中: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199
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引发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潮流。——摘编自光明网《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史回望》(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
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三
:晚明(1522—1640年)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
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摘编自施威《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结合课本所学,概括宋朝分别在科技、书法、绘画与文学领域取得哪些成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四、综合题(共1题;共10分)25.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
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实】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6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
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
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史论】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问题】
(1)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2)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五、论述题(共4题;共20分)26.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编自秦国翘、胥学明《西欧与美日之
间贸易战的新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其中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7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
“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当它与封建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以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历史性的。中央集权一旦与君主制度结合在一起,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极易造成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君主专制。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
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真正的历史学家总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制高点,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摘编
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8.阅读材枓,完成下列要求。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
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
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
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楚。)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
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
事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8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2.【答案】D3.【答案】C4.【答案】A5.【答案】C6.【答案】A7.【答案】C8
.【答案】C9.【答案】D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A13.【答案】A14.【答案】B15.【答案】B16.【答案】B17.【答案】B18.【答案】D19.【答案】C20.【答案】B二、问答题21.【答案】(1)在政
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2)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22.【答案】明清时期郑板桥的画风必然打上
这个时代的烙印,风格奇特,不拘成法。作者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百姓的疾苦,借竹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三、材料分析题23.【答案】(1)思路:先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走渐进式开放之路。特点:点、线、面相结
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2)作用: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924.【答案】(1)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化发展趋势:文
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宋朝分别在书法、绘画、文学与戏剧领域取得的成就:①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
法”;②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还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③宋词繁荣,代表有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等;④宋代科技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⑤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的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2)内容:推崇以数学为基础的数学逻辑方法;注重实验和实践;主张科技为国际民生服务。原因: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对理学的反思、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等。四、综合题25.【答案】(1)意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量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
国的力量;两大阵营冷战正酣,留美欧学生归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归国留学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归国后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学业有成,报效祖国是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留学生冲破阻挠,力争归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富贵的精神财富。(2)同意乙。原因:清政府虽然派遣幼童留学,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限于学习外国技术,且固守小农经济,维护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这从反面证明【史论】。或同意丙。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
归国留学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从正面证明【史论】。五、论述题26.【答案】示例认识:贸易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发生的,国家通过
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论述: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在这种
情况下,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同时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但最终贸易战并没有使欧美逃脱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大幅度衰退。同时贸易战也使各国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总结:10贸易战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双赢。27.【答案】示例一:观点:我认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评析:首先,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之间保持相对统一和协调的关系。而专制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集中于一人或极少
数人,即使在统治者内部也没有民主,中央集权并不必然导致专制。其次,中央集权是秦朝以后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适应了巩因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观点从基本
概念出发,厘清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的区别。因此,中央集权是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产物,而非专制统治的工具。示例二:观点:作者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评析:唯物史观要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地看待是指要把历史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当时出现的原因,评价
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避免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辩证地看待是指分析历史问题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局限又要发现其积极作用和价值。作者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制度的认识,坚持了“历史地”与“辩证地”的统一,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因此,评价历史问
题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8.【答案】评分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相符。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论证:政治上,中
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
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
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相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礼会
发展落后。示例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同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
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11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
力易位。示例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提示: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示例5:观点: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提示: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围的分裂割据、辽宋夏金政权问战争等史实进行
论证。)示例6:观点:15、16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提示: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9.【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
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阐述: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持续发展、变革,呈现出成熟化、体系化的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管理制度,使后世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宗法社会国家,等级秩序和家国同构成为
中国政治管理的显著特点。而后历经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等演变,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逐渐确立并走向成熟。同时,历代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上不断创新发展,编户齐民、三长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
增强了古代政权的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数个盛世王朝,使古代中国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延续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
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