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37.267 K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7)页,37.2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90b30a863df3f18776b89e4e4adb70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养正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卷高三历史考试范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时期时间起止诸侯国数量变化战争爆发频率(次)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没有战争的年份(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123—22031.85990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27—11501.527105A.大一统

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

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3.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

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

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5.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

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清政府

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6.有学者认为:如果排除革命史观的需要,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他们的使命就是破坏和与保守派的腐化

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B.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D.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7.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

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8.有学者在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

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9.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

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10.毛泽

东告诉他的战士们: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共A.团结一切力量革命的必要性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立足于城市发动工人的必要性11.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开始时间代议机关名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

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12.1948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将初稿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

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种修改是为了A.促成战略决战B.扩大统一战线C.转移工作重心D.实现民族平等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

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14.

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C.主要源于意

识形态的考量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15.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称:“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永远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的这种态度主要是考虑A.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B.经

济全球化趋势不可违逆C.孤立中国政策已破产D.取得越南战争的最终胜利16.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

时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B.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17.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当工业和商业一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

国家中.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A.①②B.①③C.②④D

.③④18.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

.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19.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

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20.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

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法国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B.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度C.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D.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21.《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

基础”。这一论断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22.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放弃了对非洲的大规模援助,并提出了“贸易而非援助的口号”。5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重新制定对非洲的援助政策,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这一变

化表明美国A.履行扶持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责任B.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C.对外援助政策逐渐趋于科学合理D.试图与苏联争夺新兴独立国家23.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

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24.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

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

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

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薛福成《变法》材料二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

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郑观应《盛世危言》(1

894)材料三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

,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思想意

识变化的背景。(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将古代罗马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人类法制史上

传承罗马法的螺煌的经典。罗马法私法体系由人法、物法、诉讼法组成,《法国民法典》基本上也是按人法、物权法、债权法三分法排列,许多法律术语也是直接从罗马法中援引而来。《法国民法典》在立法上首次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

、契约自由与过失责任等近代民法原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罗马自然法精神。——摘自叶秋华《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材料二1979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成立了民法典起草小组,开始了新中国成立

后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此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生活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难以在短期内制定一部完善的民法典,198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19

98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按照当时的立法规划,先通过《合同法》,之后通过《物权法》,最后制定民法典。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4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更改了立法规划,决

定仍先通过单行法而后制定民法典。隨后在2007年通过了《物权法》,2009年通过了《侵权责任法》,2010年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法典》。——摘编自房绍坤、张玉东《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中国民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建设的

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法典发展的认识。(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某学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计划编写一部主题为“中华儿女齐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通史著作《奋斗中国》

。该著作依据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以“奋斗”为主线展现了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改变家国命运的百余年奋斗历程。著作部分章节标题关键词节选如下:1.粵海杨威2.国门洞开5.中体西用14.庚子国难22移风易俗28.“以俄为师”3

1,开天辟地42.武装抗争56.共赴国难62.和平之光67.风雨钟山70.当家做主73.自力更生83.跨洋握手90.春天故事95紫荆旗耀98.复兴之梦。请从上述标题关键词节选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并根据所选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拟定一个论

题,并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选词恰当、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也减少,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

所学,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故选择A选项;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争霸,和平发展不可能成为时代主流,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C、D选项。2.B【解析】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

下”观念,B正确;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A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政绩,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D错误。故选B。3.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

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4.D【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

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

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6.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源于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故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的原因仍然在于阶级的局限性,故A排除。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也根源于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故B排除。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

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仍然根源于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特点7.C【解析】据材料“剪我最亲之藩属(朝鲜)”“威海”可知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帝国主义

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C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A与题意无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与题意无关;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D与题意无关。8.A【解析】从

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

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

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9.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因此它作为核心动力推动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洋务运动的特征;C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与实业救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B【解析】依据材料“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

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于开展革命斗争十分必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团结一切力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民主专政”,排

除C项;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张发动农民开展斗争,排除D项。【点睛】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根据这一思想在农

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从而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11.D【解析】根据材料“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来调整代议机关的名称,这是中共成熟的表现,1937——1945年处于全民族抗战阶段,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代议机关主要叫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或者参议会,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必然关系,主要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有关,A选项排除。从1840——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1937——1945年期间民

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选项排除。12.B【解析】将初稿第24条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民群众,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故答案为B项。这一口号的改变与促成战略决战无关,排除A项;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

;提出这一口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团结民众,而不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排除D项。【点睛】随着蒋介石集团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敌人,各阶级、阶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结成统一战线,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形成了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材料反映的对这一口号的修改是扩大了统一战线。13.B【解析】由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涉及政治、经济、会组织、国家机构、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由此可知,此时我国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故B项正确。巩固新生的人

民政权是1949年到1952年的任务,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法律法规并未具体涉及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故D项排除。14.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而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

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这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相同,故C正确;中苏结盟主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排除A;中苏结盟和苏联国际地位提升关系不大,排除B;材料表明由于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

盟,无法得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联系中国和苏联相同的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分析解答。15.A【解析】材料信息“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我

们实在不能永远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体现了尼克松试图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态度主要是基于美国霸权地位动摇、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的考虑,故A正确;这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关系,故B错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故C错误;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

潭不能自拔,故D说法错误。16.【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

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

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17.B【解析】材料信息是,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并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罗马法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发展起来。由此可知,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

私法精神得到激发,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产生了影响,故①③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罗马私法规则不够完善,故②错误;材料和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无关,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18.C【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

(《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

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点睛:本题考查考

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

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19.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院与各州间的关系,排除B项;宪法颁布后,联邦政

府的权力得以加强,并不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权力部门间的关系,排除D项。20.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而是含蓄地承认,这一现象说明当

时法国不同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故答案为D项;这一现象与资本主义发展速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B项中的“不适合”说法绝对,排除;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高潮,思想动员充分,排除C项。21.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唯物史观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

,根据材料关键词“经济生产”“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这一论断是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故A项正确;材料是从经济和政治精神的角度论述,没有涉及到阶级斗争,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22.D【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体现了美苏博弈的需要,故D选项正确;履行扶持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是美国主要的目的,故A、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美国政策的变化主要与当时

的国际背景直接关系,不存在科学合理,故C选项错误。23.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A;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

济集团,排除D。24.D【解析】“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

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

除C。25.(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2分)(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6分)(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

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6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归纳出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2)依据材料二“中国与各国

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丙国亦欲同沾利益”的信息和所学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晚清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导致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回答。(3)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材料三“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的信息和所学从“国家

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以及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但要从“国家主义”思想局限性分析回答。26.(1)继承:在法律形式上,《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的体系结构和术语制度(2分);在法律内容中,《法

国民法典》吸收了自然法的精神内核(2分)。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法立法原则(2分)。背景: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4分,每点1分)。(2)特点:与改革丌放进程相适应;循序渐进,曲折中不断发展;采取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法典的计划(

6分,每点2分)。意义:推动民主法治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社会法治理念的深入。(6分,每点2分)(3)认识:民法典的发展要符合实际国情;法律的完善和发展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民法典的发展;民法是不断发展完善

的过程。(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继承,根据材料“基本上也是按人法、物权法、债权法三分法排列,许多法律术语也是直接从罗马法中援引而来”可得出在法律形式上,《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的体系结构和

术语制度;根据材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罗马自然法精神”可得出在法律内容中,《法国民法典》吸收了自然法的精神内核。发展,根据材料“在立法上首次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与过失责任等近代民法原则”结合所学可知,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的体系结构、内容等,同

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法立法原则。背景,根据材料“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将古代罗马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民法典的发展经济方面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政治方面直接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思想方面受

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民主法治思想广泛传播和发展。(2)特点,根据材料“1979年11月……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此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民法建设与改革丌放进程相适应;根据材料“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时再

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等信息可得出我国民法建设采取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法典的计划;根据材料“先通过《合同法》,之后通过《物权法》,最后制定民法典”“再次更改了立法规划”等信息可知,我国民法建设循序渐进,曲折中不断发展。历史意义,根据材料“通过了《物权法》,2009年通过了《侵权责

任法》,2010年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信息可知,我国民法建设推动了民主法治的发展,推动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国民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全社会法治理念的深入。(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法典的发展和完善,同时民法典的发展完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不断发展完善;不同性质的国家其民法典性质不同

,民法典的发展要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法律的完善,法律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27.示例一关键词:粤海扬威、国门洞开论题: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使中国国门被迫开放(2分)阐述: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者的嚣张气焰,唤醒了中国人的爱国意识,但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加速了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鸦片战争中国败

于英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东南门户被迫打开,闭关锁国局面也被逐渐打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分)总结:虎门销烟加速了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步伐,却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2分)示例二关键词:国门洞开、紫荆旗耀论题:香港回归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2分)阐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败于英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之后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北京

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将九龙司和新界割让给英国。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与英国进行多次谈判,最终达成《联合声明》,并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紫荆花旗伴随五星红旗取代英国米字

旗意味着中国对香港正式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威望,为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8分)总结:香港被割让是中国落后的结果,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耻辱。(2分)示例三关键词:“

以俄为师”、开天辟地论题:新文化运动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必要的前提(2分)阐述: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由前期学欧美资产阶级思想以“欧美为师”到后期学苏俄马克思主义“以俄为师”。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

步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7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共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有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最终建立了新中国。(8分)总结: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之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

国共产党,给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2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从材料所述标题关键词节选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然后,根据所选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

该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如,根据关键词“粤海扬威”、“国门洞开”可以得出“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使中国国门被迫开放”;根据关键词“国门洞开”“紫荆旗耀”

得出“香港回归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根据关键词“以俄为师”“开天辟地”得出“新文化运动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必要的前提”等。“阐述”,依据相关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即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