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113.69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6e9e7b516a7bf3f75b07e45a290176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试题卷本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时间:7:40--8:40出题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都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天平上追逐文化的砝码。党的十九
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要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怎样理解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坚定文化自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自信成为
最为厚重的文化底色;近代中国由盛到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陷入了低谷;今日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树立正确
的文化心态。大国的文化心态应该是从容自信、开放宽容、温和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与世界的文化,既不会因自身发展的不足而自卑自怜,也不会因自身的快速发展而自以为是。传承文化基因。建设文化强国,需要面向未来,但也不能忘
记本来。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也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就此而言,传承文化基因、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个文化命
题,也是个政治命题,不仅事关文化发展,也事关道路认同。也正因如此,曾经“冷门”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到聚光灯下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学”。当然,高度关注并不意味着可以浮躁和喧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绝不是僵化模仿、简单复古,而是辩证取舍、
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化文化交流。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在当代中国,积极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基本文化政策。但也要看到,在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比上,我国仍
存在着一定的“逆差”。这种“逆差”,不仅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即我国“走出去”的文化主要集中在器物文化层面,思想文化则很难“走出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应是思想上的交流。要坚定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层次,不仅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
”,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不仅要让世界知道历史中的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维护文化安全。文化领域的斗争虽然较量无声,但影响深远。就此而言,维护文化安全,事关民族兴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近年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西方文化霸权冲击不断,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文化安全始终面临着现实的风险挑战。维护文化安全,根本在提高文化实
力。实力不足是最大的安全问题,文化实力不足则是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还要敢于斗争。对各种错误思潮,各方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既要敢于“亮剑”,
也要善于“亮剑”。(摘编自徐文俊《坚定自信建设文化强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各国追逐文化竞争,我党也自觉提出到2035年要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B.伴随今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再次达到了大国的高度。C.封闭的文化是无
声的,所以要“走出去”;封闭的文化也是无力的,所以要“引进来”。D.文化实力关乎文化安全,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始终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现实的风险挑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纵横捭阖,由
当今世界谈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涉及文化强国的国际国内背景,使论题具有现实性。B.文章善用引用,既有经典词句的引用,增强文采,又有概念引用,强调突出,也不乏化用仿用,灵活生动。C.“文化强国”既可理解成把文化作为手段,也可理解成把文化作为目的,材料中指后者,
即建成文化强国。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本论部分既有态度又有方法,结构工整,每层内部均有正反对照,论证严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于大国而言,正确的文化心态应是不卑不亢的,能够从容自信、开放宽容、
温和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与世界的文化。B.虽然传承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不仅事关文化发展,也事关道路认同,但也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C.我国文化交流不仅存在逆差,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层次也较低,仅限于“舌尖上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D.我们只
有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才能提高我国的文化实力,进而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答案】1.D2.D3.C的的【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面对各国追逐文化竞争,我
党也自觉提出……”错误,根据第一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要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可知,不是“由于各国追逐文化竞争”,而是因为“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B.“再次达到了大国的高度”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原文是“达到了新的高度”。C
.“封闭的文化是无声的,所以要‘走出去’;封闭的文化也是无力的,所以要‘引进来’”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在当代中国,积极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基本文化政策”
可见,“封闭的文化”的“无声”“无力”与“引进来”“走出去”之间并无此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D.“每层内部均有正反对照”错误,在“深化文化交流”“维护文化安全”两个层次中便没有正反对照
。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我国文化交流不仅存在逆差,中华文化‘走出去’层次也较低”,关联词使用错误,“逆差”包含“层次也较低”,另外“仅限于”的表述也欠妥。故选C。(二)实用类文
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且有继续迁徙的趋势。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
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眼看着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北上,有关各方围绕“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等问题展开研探和科普,人们重新认识了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云南为保护亚洲象所付出的努力。在这场“全民观象”中,构建
人象和谐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伤害、不冲突是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摘编自字强、赵珮然《“全民观象”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材料二:连日来,云南象群北迁一事,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媒
体的目光。可以看到,象群受到了沿途各地的优待。人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一路投喂;又疏散了沿途民众,封闭了相关街区,为它们让路。对待动物的态度,被公认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这批大象所受到的优待,就是中国社会文明水准的体现,也
向全世界传递了一种态度: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社会是愿意付出成本的。对此,外国网友纷纷写下诸如“感谢中国”“中国做得真不错”等留言。尤其是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温馨一幕,更引得各路网友用各种语言写下“可爱”。这群大象堪
称“国际象导”,带领全世界近距离地观察中国。话题不觉间溢出了大象之外,“原来中国还有热带雨”“位于西南的昆明居然有800万人”……这都丰富了国外网友对中国的认知,让全世界以独特的视角认识了中国,以及中国为生态保护
所付出的努力。一次大象北行的偶然事件,却在相当程度上推广了中国形象,并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正向反馈,这可以说是“中国故事”一次生动、成功的讲述。(摘编自夏研《善待“一路象北”,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材料三:近来,围绕象群北迁,各方人士议论纷纷,甚至
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搞直播,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应该说,针对亚洲象北迁引发大众关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是件好事。但是,对大象北迁事件,我们现在更需要冷静理
性的思考和全面科学的研究。相关专家指出,此次象群长距离北迁事出反常,可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现实的内外因素,不宜过度解读或过早下论断,也不应过度炒作或娱乐化,避免对科学研判和解决象群问题造成干扰。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保护野生动物,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成效显著,大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就是明证。各方都要努力创造人象和谐相处的条件,不要一哄而起“娱乐化围观”北迁大象。除非必要,尽可能不打扰大象的正常生活,以一颗平常心期待并祝福象群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摘编自任维东《专家呼吁不
可把亚洲象北迁事件娱乐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以至出现了这次象群北迁事件。B.由1
5头大象组成的亚洲象群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它们一路北上事发突然,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持续关注。C.在象群北迁过程中,沿途各地疏散居民,封闭街区,供给食物,为呵护这群大象做了很多事情,也付出了相当的成本。D.野生动物保护本来就是全人类共同
关心的话题,而这次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情景,因为特别温馨而更受网友关注。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大量自媒体播客、博主去大象迁徙路上搞直播,会对大象的生活和当地保护大象的行动带来干扰,有关方面应予以劝止。B.国外网友
通过观看象群北迁才了解到中国有热带雨林、昆明有800万人等信息,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还需要改进。C.大象迁徙过程传播不经意间展现了中国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是有益的启示。D.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次“全民观象”,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6.面对象群北迁这同一事件,三则材料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A5
.D6.①材料一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内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为“全民观象”相当于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态文明教育课;②材料二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际社会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为这一事件等于讲了一个推广中国形象的好故事;③材料三着眼于在对象群北迁的关注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反对把这一严肃
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解析】【分析】【4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以至出现了这次象群北迁事件”错误。根据材料内容,象群北迁的原因尚不清楚,不能将其归因为“大象种
群数量持续增加”。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D.“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错误。证据不足,“全民观象”只是“观”,而并不能体现文明程度的高低。故选D。【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所谓“着眼点”,就是观察和评论事物的角度。材料的标题常常是解答这类题目的钥匙,因为新闻类标题通常既概括全文的基本观点,也包含着作者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材料
一:结合关键句“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且有继续迁徙的趋势。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以及标题“《‘全民观象’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可知,材料一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内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
为“全民观象”相当于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态文明教育课。材料二:结合关键句“连日来,云南象群北迁一事,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以及标题《善待“一路象北”,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可知,材料二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际社会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为这一事件等于讲了一个推广中国形象的好故事。材料三:结合
关键句“围绕象群北迁,各方人士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搞直播,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以及标题《专家呼吁不可把亚洲象北迁事件娱乐化》可知,材料三着眼于在对象群北迁的关注中
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反对把这一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三),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丛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
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
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且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
,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骏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
·樊邮滕灌列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C.高祖尝病
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A.高祖,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C.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
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D.“陛下”,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
人,跟从沛公攻打沛县、胡陵、方与。B.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C.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D.樊哙胆识不凡,衷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
,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答案】7.C8.D9.A10.(1)沛公带一百多骑兵(或“沛公使一百
多骑兵跟从他”)(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2)这一天若不是(如果没有)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完了)。【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高祖尝病甚,
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从文中来看,这段话是说“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
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高祖”“人”“禁中”“户者”“群臣”“哙”“大臣”“之”“上”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恶”意思是“厌恶”“讨厌”,此处是说高祖讨厌见人,“见人”属于动宾短语做“恶”的宾语,所以二者不能
断开,排除AB两项;“上”意思是“皇上”,是“独枕……”的主语,且前一句中,“随”是动词,主语是“大臣”,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应在“之”和“上”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错误,“陛”应该指
殿前的台阶。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当初和高祖在丰
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错误,时间和事件不一致,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由此可知,刘邦称沛公,樊哙为舍人,是在攻下沛县之后。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从”,动词使动,使……跟从,或“率领”;“骑”,骑兵
;“因”,介词,通过;“面见”,当面拜见,“面”,名词做状语;“谢”,谢罪。第二句中,“是日”,这一天;“微”,(如果)没有;“诮让”,责备;“几”,几乎;“殆”,危险。【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
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
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
、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
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
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
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
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哈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哈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
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成阳
,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信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
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
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
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
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秋山中作①王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
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
典实。③蛩:蟋蟀。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
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
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1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1.A12.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辞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
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出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解析】【分析】【11题详解】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项,“他认为自己没
有才华”错误,“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
很明白。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
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
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
些许落寞。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
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
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共10分。13.补写出下列句
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了最富有农村特征的田园生活。(2)《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
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
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用来形容人们在探讨学问时遇到困难,进而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获得新
发现。【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⑥.使我不得开心颜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⑨.山重水复疑无路⑩.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颠”“矜”“摧”“赢”“疑”。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