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人教版语文周一限时练1.doc,共(10)页,6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0ad11585a4f60f13745bbb5711ce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语文周一限时练(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下的影视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占据市场显著位置的穿越、魔幻、宫斗、戏说题材逐渐隐退,而一度呈现式微态势的现实题材创作却在政策的支持和舆论的引导之下持续发力,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一大批
影视作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火热现实,获得了业界口碑与市场成绩的双赢。不过,我们在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繁荣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现实主义旗号,却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只靠凭空想象和道听途说拼凑编造,使作品悬浮于现实之上,片面地
反映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现象。还有的创作者虽有深入生活、表现现实的勇气和自觉,却不具备运用艺术手法回应大众情绪、引导理性思考的意识和智慧,一味渲染世间险恶,放大社会黑暗,揭露人性的短处。一些现实题材影视剧忽略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与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
,自始至终被负面情绪笼罩。这种脱离主流价值宣泄情感、把“糟糕的个别情况”夸张放大为社会普遍现象的做法,给观众带来感官体验的不适,容易对其内心世界造成巨大冲击,使人感到心情低落,更有甚者出现怀疑人生、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须知,除了艺术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也是评价影视作品的重要指
标。新时代,影视创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们安顿精神的栖息地和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不可否认,现实中存在虚假、罪恶,但这些负面内容只是现实的一部分。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党领导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
和奋斗历程,这才是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影视创作的素材富矿。影视创作应秉持积极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将视野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社会主流价值所追求的真善美。即使要表现负面的内容,也应将接地气的生活熔铸为能够进入审美视野的“第二现实”,发现、提
炼、挖掘其中的美好、温情,努力使“糟糕的个性化”变成丰盈饱满、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将“琐碎的小情感”升华为人间大爱,在此基础上启发广大观众审视自我、恩考人生、陶冶情操,在他们心中形成更加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换句
话说,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需要“立地”,更应该“顶天”,既要接地气,也要提人气、有生气,这才是影视创作应当追求的更高境界。(摘编自范咏戈、李蕾《创作应观照积极的现实生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下,一大批反映当今火热现实的优秀作品正在替代穿
越、魔幻、宫斗、戏说题材作品,成为影视剧市场的主角。B.有的创作者,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单凭想象道听途说,胡编乱造,他们的作品不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甚至扭曲现实。C.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有表现现实的勇气和自觉,具备用艺术手
法回应大众情绪,引导理性思考的意识和智慧,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D.那些渲染世界险恶、暴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会对观众内心世界造成冲击,使他们情绪低落,甚至怀疑人生,不能正常生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传统议论文写法有
些不同,第一段只是介绍影视剧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并没有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开头写有的创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而有的却没有深入生活,进行对比论证,论述创作者不能脱离现实。C.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当今影视剧市场存在弘扬正能量不足的现象,这样使议论更具现实
针对性,论证更有力度。D.第三段用理论论证的方式阐述现实题材作品既要“立地”又要“顶天”的观点,这是影视创作应当追求的更高境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叙写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这是我们这
个时代要弘扬的主流价值。B.对一部影视作品,相比它的艺术价值、经济效益,它的社会效益才是评价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指标。C.影视作品要更多地追求真善美,即使是表现负面内容,也要弘扬正能量,使观众获得健康向上的人生体悟。D.现实题
材的影视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使作品成为积极的精神力量。(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
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
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
存在之“体”。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
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
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
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
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
儒学》,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B.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
上系统地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C.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D.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
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B.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C.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D.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
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B.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
打破有关。C.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D.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每题1
0分,共40分)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
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舟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已。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
,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
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
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
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
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
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
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高二语文周一限时练(一)参考答案1.C(A“替代”错,“成为影视剧市场的主角”也无根据;B“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不准确,原文是“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片面”也不等于“不真实”;D“渲染世界险恶、暴露社会黑暗”错,原文是“一味渲染世间险恶,放大社会黑暗”)2
.B(“对比”错,这两种都是没有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从同一角度来议论的)3.B(“除了艺术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也是评价影视作品的重要指标”,“也是”说明三者没有谁“最重要”)4.C(A.“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原文说“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不能等同于“儒家学派就是孔子”,原文说“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选项变成了“儒家学派”,偷换概念,且“系统”无中生有。D.“形成于”错,“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5.A(论证话
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
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6.B(A.结论绝对化。C.原文是不断的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D.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
”,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7.画波浪线句子的大意是:恰逢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
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
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8.D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由原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和周武王。孙武是有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故选D。9.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
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10.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
)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翻译: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循名责实(按照名称来考察实际内容,要求名实相符)、慎赏明罚(有功有过就要给出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但一定
要谨慎核实,不让人冒功也不能冤枉人)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
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了
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他,他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
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批评责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
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
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
。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印,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
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用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