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品解析: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共(20)页,56.99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04e0264e2425755ce0091af644aded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
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
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
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
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
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
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
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我记
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
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
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
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
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希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
出来的一套。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
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
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
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因为生活所需而不断发展记忆,动物以本能应付
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B.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C.指头上打结是视觉记忆中最为直接、重要的方式,能够帮助人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记忆。D.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
,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能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并根据这个确定生活的需要。B.乡土社会历世不移,同一方式反复重
演,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C.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D.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3.下列选项,最
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B.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C.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D.乡土社会个别
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4.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简要分析。5.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D3.C4.①引用论证。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
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②类比论证。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③举例论证。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
,记忆都是多余的。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列举两种即可)5.①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②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
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推断错误,原文“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
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是说“没有文化的动物”不必需要记忆,不必有记忆。B.“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错误,原文是“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C.“指头上打结是视觉记忆中最为直接、重要的方式”于文无据
,原文是说“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表述错误,根据文章“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
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强调文字下乡的条件,推断不出“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选自费孝通《乡土中
国·再论文字下乡》,其论述的中心是文字下乡的问题,A、B、D并未涉及,而C项交代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举例
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先指出论证方法,再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其论证效果。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生于斯,死于斯”“日出而起,日入而息”“不知老之将至”都是典型的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增强论
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
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这是同类事物类推方式,属于类比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浅出。如“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
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如“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
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
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可知,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
结合“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可知,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
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枯井(节选)冯骥才在这荒郊野外、杳无人迹之地,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而我们自己是绝对没办法爬出这枯井的。渐渐地,我看清楚了我们身处的环境。这口
致命的井大约两丈深,井内早已无水,井底的稀泥是多年雨水所致。由于下宽上窄,湿滑的四壁无法攀登,我们手里的工具只有两杆枪,枪比人还短,有什么用?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二表哥发出声音:“那是一根树根
,从井壁伸出来的,与上边没关系。”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我逐渐看到二表哥的脸。在井里朦胧的光线中,他的圆脸不再是红润的,更像一个素色的苍白的瓷盘,五官像用墨笔画上去的,刻板而没有任何表情。“我刚刚真的把你的腿砸坏了?”我对他说。二表哥的回答叫人胆寒:“用不了太多时候,我们就该捯气了,还管
它腿不腿的。”二表哥似乎已经超然世外,我却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后来竟忍不住对二表哥痛哭起来,并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很快要死了吗?”没想到二表哥如此淡定。他说:“已经死了!你要是不甘心,最多也是等死。”我坐在井底的烂泥里,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耳边响着二表哥不
绝的呻吟声。他的腿肯定在我掉下来时砸断了,因为他一直背靠井壁斜卧着,一动不动,他明显已经动不了了;他清醒时没有发出一丝叫苦之声,睡着后便不停地发出痛苦的呻吟。这表明,他的心已经死了,只有肉体还活着。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
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这圆圆的天空正中,是明亮、苍白、冰冷、残缺的月亮。除此纤尘皆无。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这景象是神奇还是离奇?在我直面月亮时,忽然想老婆、家人、二表嫂,一定在着急地找我们。他们一定会来找我们的!他
们知道我们到南郊这边来,但我们这次改了地方,到潮白河故道这片荒村来了,他们会想到吗?能猜到吗?找得到吗?这个想法曾一度重新燃起我生的渴望。我想出一个好办法,我身上有火柴,我应该把衣服脱下来点着,扔到洞口外,引起野火,引来找我的家人。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我
身上的烟卷和火柴早已被井底的泥水泡烂!随后,月亮从井口处一点点移走,阴冷的井底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把眼睛闭上一动不动,更因为饥饿使然。昨日进入荒村前,二表哥叫我轻装上阵,我没带任何吃的。坠入枯井已经快一天了,渐渐饥饿难熬。洞里没有任何可以充填空腹的
东西。我感觉到了低血糖,心慌、昏眩、抽搐,一度真有吃烂泥甚至咬自己一口来充饥的幻想。后来,很奇怪,我感受不到饥饿,原来饥饿和疼痛都可以慢慢麻痹和接受。我相信,人的身体在极度饥饿时,一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站出来,对饥饿感进行自我抑制。但是,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
就是衰竭。我觉得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我像一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了。我第一次感到生命其实是身体里的一种精气。一旦散了,没法抓住。这就是死亡前的幻灭感吗?我在这感觉中渐渐睡着了,也可能是
昏迷了。迷迷糊糊醒来时,洞里变得朦朦胧胧,略能看见一点东西。二表哥倚着井壁还在睡。我忽地发现他的脸好像缩小了,还有一点变形;怎么,他死了吗?我叫他两声。“我还没走——”他忽然出声,“快了。”死亡正向我们
走来,我已经感到了,我也没有心思说话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死亡的哲学。(有删改)6.下列
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无人相救的险境,“我”误以为从井壁伸出来的树根是一根来营救的绳子,这是出于求生的本能。B.“我”痛哭,二表哥却“似乎已经超然世外”,将二人的表现放在一起比较,目的是突出二表哥看淡生死的洒脱
。C.“我”把眼睛闭上,既是因为月亮从井口移走后井底很黑,更是因为已经近一天没吃东西的饥饿。D.“我”在枯井中经历了“抱有希望—绝望—放下”的心路历程,在死亡哲学中完成了自我蜕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A.文章开头描述细致,“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井大约两丈深”“湿滑的四壁无法攀登”等,写出了“我”和二表哥面临的绝境。B.文章以“我”的视角观察二表哥的脸色,之前是红润的,现在是苍白的,在对比中可
以看出二表哥糟糕的身体状况。C.文中“我”与二表哥的对话虽简短,但从中可以看到在绝望艰困的环境中,“我”对二表哥的关心以及“我”的恐慌。D.文章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描写“我”在枯井中的感受,如“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
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8.文本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博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9.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点展示了“我”的心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6.B7.D8.①博喻的本体是“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喻体分别为“一
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了”,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的身体衰竭状态。②用多个喻体描绘一个本体,化抽象为具体,使“我”当时的状态更让人理解和感知。③连用三个比喻,起到了强调
的作用,能给人深刻而明晰的印象。9.①深入“我”的心灵,全面真实地展示了“我”在枯井中的内心变化,使“我”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真实。②对“我”的心理描写使“我”的行为更合理,情节自然流畅,如见到绳子垂下来,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
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③剖析“我”的内心世界,能够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更了解人物的处境。【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B.“目的是突出二表哥看淡生死的洒脱”理解错误,二表哥超然世外不是因为看淡生死,而是没有希望的绝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
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味觉”错,“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是嗅觉描写,“耳边响着二表哥不绝的呻吟声”是听觉描写,“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是视觉描写,文中并没有味觉描写。故选D。【8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指出博喻的构成,交代出比喻本体是“从身体内部出现……的感觉”,喻体是“一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了”,这样由三个喻体构成一组连续的比喻句,形成博喻。其中“像”是比喻词,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要抓
住“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就是衰竭”来理解,突出“我”的身体衰竭状态。博喻的表达效果,从两个角度分析,先从比喻看,本体是一种感觉,感觉具有抽象的特点,而喻体“气球撒气”“珠子散挂”“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都
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景象,具体可感,这就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描述的感觉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取得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效果。再从三个比喻来看,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一个本体,强化突出的效果明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心理描写是本文塑造“我”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结合“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我却还在做
最后的挣扎,后来竟忍不住对二表哥痛哭起来”“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这景象是神奇还是离奇?”“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就是衰竭”“
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已经感到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可知,这些心理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了“我”在枯井中的内心变化,“我”在枯井中经历了“抱有希望—绝望—放下”的心路
历程,在死亡哲学中完成了自我蜕变,使“我”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真实。“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使“我”的行为更合理,以为有人营救来了。“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
以为有人营救来了”“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很奇怪,我感受不到饥饿,原来饥饿和疼痛都可以慢慢麻痹和接受”“我觉得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这就是死亡前的幻灭感吗?”
“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已经感到了”“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些心理描写直接揭示“我”的内心感受和处境,剖析“我”的内心世界,更真实地表现“我”的从抱有希望到绝望再到放下的心路历程。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程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颍川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卒完三城以待操。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吕布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曹操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
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乃进攻之。秋八月,吕布有别屯在濮阳西,曹操夜袭破之,未及还。会布至,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甚急。操募人陷陈,司马..陈留典韦将应募者进当之,布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
。”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持戟大呼而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操乃得引去。拜韦都尉,令常将亲兵数百人,绕大帐左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操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
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操突火而出,至营,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九月,操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冬十月,操至东阿。袁绍使人说操,欲使操遣家居邺。操新失兖州,军食尽,
将许之,程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之韩、彭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
愿将军更虑之!”操乃止。(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B.及战/军败
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C.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D.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可专指宰相;文中程昱被封“东平相”,是地方长官。B.泰山与衡山、华山、恒山、嵩山并称五岳,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C.司马是非常重要的军职,负责管马匹,白居易的
“江州司马”就是这样的官职。D.反间,三十六计之一,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昱派兵截断仓亭津阻止了陈宫渡
河。他又与枣祗一起率领、督促官吏和百姓闭城坚守,为曹操保全了三座城,得到了曹操的举荐。B.吕布得到兖州后不占据东平,没有切断亢父、泰山的要道凭借险要地势来阻拦曹操,曹操因此作出吕布没有多大作为的判断。C.曹操乘夜袭击吕布驻扎在濮阳以西的军队,遇
到吕布前来教授,在战斗呈胶着状态时,典韦率领壮士英勇抵抗,才使吕布的军队后撤。D.濮阳之战中,曹操被俘,侥幸逃脱后回到自己的军营,亲自慰劳将士,命令军中紧急制造攻城器械,再次攻击濮阳,和吕布相持一百多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2)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14.程昱劝说曹操放弃将家眷送到邺城居住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C12.A13.(1)曹操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尽力
守卫,我就无家可归了。”(2)后来发生蝗灾,百姓饥饿,吕布的军粮也吃完了,于是曹操和吕布就各自撤军回去了。14.①袁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他智谋不足,难以实现。②曹操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不能屈居其下。③有程昱、荀彧(文若)等
谋士,可以建立霸王之业。【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和吕布交战:曹军大败,吕布的士兵俘获了曹操,但不认识他就问:“曹操在哪里?”曹操说:“前面骑黄马逃跑的人就是曹操。”吕布的骑兵于是放开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军败”是说曹军
大败,“布骑”作下一句的主语,“布”修饰“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释”是动词,宾语是“操”,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白居易的‘江
州司马’就是这样的官职”错,江州司马是江州刺史的副官,白居易被贬官任此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与枣祗一起率领、督促官吏和百姓闭城坚守”错,原文是东阿颍川人枣祗已经率领、督促官吏和百姓闭城坚守。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执”,握着;“微”,如果没有(不是)。(2)关键词:“起”,发生;“引”,撤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袁绍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可知,袁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他
智谋不足,难以实现;结合“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之韩、彭邪”“将军之神武”可知,曹操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不能屈居其下;结合“能战之士,不下万人”“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可知,有程昱、荀彧(文若)等谋士,可以建立霸王之业。
参考译文:程昱又派部分骑兵截断仓亭津,陈宫到达仓亭津,无法渡河。程昱到达东阿县,东阿县令颍川人枣祗已经率领、督促官吏和百姓闭城坚守,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等待曹操回来。曹操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尽力守卫,我就无家可归了。”曹操于是上表举荐程昱任东平相,驻守范县。
吕布没能攻下鄄城,向西驻扎在濮阳。曹操说:“吕布一下子就得到兖州,但却不占据东平,切断亢父、泰山的要道,凭借险要地势来阻拦我,而是屯驻濮阳,我知道他没有多大作为。”于是就进攻吕布。秋季八月,吕布另有军队驻扎在濮阳以西,曹操乘夜袭击,把它击败,还没来得及撤军,就遇到吕布前
来救援,他亲自冲锋陷阵,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傍晚,大战几十个回合,战斗呈胶着状态,情况危急。曹操招募壮士冲锋陷阵,司马陈留人典韦率领应募的壮士进攻,吕布军中弓弩齐发,箭如雨下,典韦视若无睹,毫不畏惧,对应募的壮
士说:“敌人离我们十步的时候再告诉我。”应募的壮士说:“已经十步了。”典韦又说:“离我们五步的时候再告诉我。”应募的壮士害怕了,立即说:“敌人到了!”典韦手持铁戟,大叫而起,抵御他的人无一不应声倒地,吕布的军队终于后撤了。这时天色已晚,曹操
才得以率军撤回。曹操于是让典韦担任都尉,命他带几百亲兵在大帐左右巡逻。濮阳豪强大族田氏施行反间计,曹操得以进入濮阳城,烧毁东门,表示没有回来的意思。等到和吕布交战,曹军大败,吕布的士兵俘获了曹操,但不认识他就问:“曹操在哪里?”曹操说:“前面骑黄马逃跑的人就是曹操。”吕布的骑兵于是放开曹操,
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从火中突围而出,回到自己的军营,亲自慰劳将士,命令军中紧急制造攻城器械,之后又进军,再次攻击濮阳,和吕布相持一百多天。后来发生蝗灾,百姓饥饿,吕布的军粮也吃完了,于是曹操和吕布就各自撤军回去了。九月,曹操回到鄄城。
吕布到乘氏县,被乘氏人李进打败,向东退到山阳驻扎。冬季十月,曹操到达东阿。袁绍派人劝曹操,想让曹操把家眷送到邺城去居住。曹操刚刚丢掉兖州,军粮也吃完了,想答应袁绍。程昱说:“我想大概将军是临事畏怯,不然,为什么考虑得这么不周全呢!袁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他智谋不足,难以实现,将军自己考虑考虑,
能做他的部下吗?将军您有龙虎威风,能做袁绍的韩信、彭越吗?现在兖州虽然残破,但是还有三座城池,能作战的士卒不下万人,以将军非凡的军事才能,再加上荀彧和我等谋士为您效力,建立霸王之业可以完成,希望将军再仔细考虑。”曹操于是放弃了先前的打算。(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同石守游周
敦颐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人与石守同游,感慨在俗世不知道世外游的快乐。B.第二句描写游览中的情形,两人走
在幽静山林中,在杉松的影子里吟唱。C.这首诗叙述、议论、抒情等交错并用,叙述曲折,哲理深刻,情感浓烈。D.全诗内容以作者的所见及所思为主,与《爱莲说》表达的作者操守有相似之处。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答案】15.C16.思想
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恬淡自然的山林生活的向往。表达方式:①直抒胸臆。尾联诗人说出旁人不要笑话“我”长时间地凭栏远望,因为“我”留恋山里的居所,正做着归隐的打算。②运用拟人手法。颈联借
野鸟将人当作伴侣而不惊,白云不说话似在挽留人,以自然的多情,表达出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C.“叙述曲折,哲理深刻”错误,本诗记述诗人与石守二人同游,以及诗人在幽静山林中的所见
所思,“争名逐利千绳缚”直接表明作者对世俗名利的厌倦之情,所以叙述简明,哲理浅显。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抒情对象和抒情原因两方面加以分析;分析表达情感所运用的手法可以结合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等加以分析。思想情感:
颔联“争名逐利千绳缚”一句写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束缚了作者,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颔联“度水登山万事休”和尾联“为恋林居作退谋”两句写作者寄情山水,把名利抛诸脑后,表明作者对恬淡自然的山林生活的向往。表达方式:尾联中“傍人莫笑”“作退谋”写诗人说旁人不要笑话自己
长时间欣赏自然之景,因喜爱山林而打算隐居,“为恋林居”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颈联通过“不惊”“无语”“似相留”等词语把野鸟、白云模拟成人的神情、动作来写,野鸟不惊是将诗人当作伴侣,白云不说话像在挽留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婚事写出周瑜的年少
得意、英气勃发。(3)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小乔初嫁了④.雄姿英发⑤.极天云一线异
色⑥.须臾成五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注意的字,如“衿”“初”“姿”“臾”“采”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手机App上查单词、背
单词,已成为当下学生及英语学习爱好者的习惯,App上的电子词典几乎取代了日常学习中的纸质词典。但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电子词典的质量__________,频频出现拼写、音标、翻译等内容错误的现象,乃至粗制滥造,与公众寄予的权威、科学、准确的期许还有很大距
离。()。没有过人的学识,没有一股子潜心编撰的“铁屁股精神”,没有一种“__________”的职业使命感,没有一种“宁叫青丝成白发”的__________,断然编不出一部好词典。就编校制度而论,当前市场上的很多电子词典且不说像《新华字典》那样经过15
遍校次,就连最基本的“三审三校”都不健全,有的甚至只是东挪西抄、数据整合而已。词典编写当然应该__________,适当借助科技手段,但绝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更不要否认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参差不齐如履平地费
尽心机与时俱进B.杂乱无章如履平地苦心孤诣革故鼎新C.杂乱无章如履薄冰费尽心机革故鼎新D.参差不齐如履薄冰苦心孤诣与时俱进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实质都一样的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
,形式上也许不同B.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形式上也许不同,但实质都一样C.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形式上不同,但也许实质都一样D.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实质都一样,形式上也许不同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绝不能
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更不要以为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B.但绝不要以为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更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的生意。C.但绝不要否认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
能搞出一部词典来,更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D.但绝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的生意,更不要否认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答案】18.D19.B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此处强调水平不一,有优有劣,应选择“参差不齐”。第二空,如履平地:比喻从事某项活动或做某些事情十分轻易。如履薄冰: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强调的是谨慎,应选择“如履薄冰”。第三空,费尽心机:挖空
心思,用尽计谋。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地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此处强调的是费尽心思钻研,应选择“苦心孤诣”。第四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革故鼎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此处强
调要跟上时代,应选择“与时俱进”。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材料陈述的对象是电子词典,由此判断是“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相比较,排除A、C;根据后文来看,应该强调的是词典实质,故“实质”放在后面,与后文
更衔接,排除A、D。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但绝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缺少宾语的中心语,需在此句后加上“的生意”;二是语序不当,“更”提示这是一个递进式的复句,从句意可判断,应是“但绝不要以
为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更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的生意”;三是不合逻辑,“更不要否认”,否定失当。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随着生活节
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加,失眠、睡眠不好的人越来越多,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以前①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睡眠障碍群体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年轻人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多数人对于睡眠健康并不重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认为缺失的睡眠可以通过补觉来代替、饮酒助眠、鼾声越大睡得越香等。现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熬夜的经历,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熬夜伤身,却总是无法避免熬夜,有时熬夜加班工作,有时报复性熬夜娱乐。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
乐项目,让熬夜变得越来越常见。那么,③____________________?睡眠拖延和强制性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后期补觉无法完全弥补。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
线处是个“让”字句,请分别改成设问句和被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①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①以中老年人群为主②存在很多睡眠认识误区③补觉能弥补熬夜的损伤吗22.①.为什么熬夜变得越来越常见?因为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乐项目。②.被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乐项目影响,熬夜变得越来越常见。【解析】【
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段是说睡眠障碍问题,“以前”与“现在”对比,分析睡眠障碍群体特征,现在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那么以前就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据此应填“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第二空,前面“多数人对于睡眠健康并不重视”是说
原因,后面应说结论,“包括……”例举的是睡眠认识误区,此处应填“存在很多睡眠认识误区”;第三空,这是一个问句,结合后文结论“后期补觉无法完全弥补”可知,此处应填“补觉能弥补熬夜的损伤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让”字句是一种主动句式,此句是说熬夜变得越来越常见的原因。(1)改成设问句,有问有答,问句问现象,“为什么熬夜变得越来越常见?”答句回答原因,“因为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乐项目”。(2)改成被动句,用“被”“受”等表被动的
词语,或者呈现被动语意。“熬夜”是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作句子的主语;“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乐项目”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添加“被”字和相关成分,变为“熬夜被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乐项目影响,变得越来越常见”或者“被繁重的工作、丰富的娱乐项目影响,熬夜变得
越来越常见”。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韩愈在《师说》中却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出发,阐述你对“学习”的看法。要
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中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在告诉我们不断更新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人
非生而知之,有所学,乃有所进。综观人生之路,总免不了迷茫困顿,而学习,则是这条路上的光芒,如明灯照亮着漫长人生。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用英文致辞,流利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他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而此时的他已是一位89岁高
龄的老科学家。不止英语,袁隆平的爱好广泛,他还会讲俄语,拉小提琴,跳踢踏舞……袁老深入地贯彻了时代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要求,他学习是为了活得更充实有趣。泰戈尔早在百年前就说过:“当我们爱这世界时,我们便活
在这世界上。”乐于学习,无疑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学如攀山,山间的景物便足以让人流连,我们在其中翻山越水,所见日丰。每个人都在学习,每个年龄段都可以学习。把时间的碎片汇集起来,可以著书立说,可以提升自我,可以培养兴趣,可以涵养家风,岂非人生乐事?一个社区,因为每个爱学习的居民,而成了充盈
书香的学习型社区;万万千千个学习型社区,便构建起风气蔚然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中国21世纪的青年,我们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年轻力量,不该也不能停滞不前、满足于现状。《素书》有言,“畏危者安,畏亡者存”,我们应该意识到,学习不是也不该是一份苦差事,只有热爱学习,终身学习,
才能与时俱进、不负人生。曾国藩功成名就之后,不是如释重负地扔下史书,而是每日读史,毫不间断;雷海为的职业是快递员,但他不是扔下诗书多送几个包裹赚钱,而是在世间喧嚣中坚持读诗。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人静下心来,终身学习,心有山川。熊培云在《自由在高
处》中写道:“上帝眷顾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让我们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向往远大,向往山川,不懈努力,把自己发展成新时代需要的学习型人才。人生如逆旅,人生亦如短梦,人生浩浩数十载,人生短短一瞬间。浮华
皆会散尽,沉淀下来的并非欢愉,而是智慧与哲思,唯有知识永恒,唯有学习永恒。功利皆为人生的伪命题,学习才是透过表象的根本真谛。让我们始终牢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终身学习,方成大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从自己
在学习中的体会出发,阐述对“学习”的看法。材料来自我们学过的两则关于学习的名言。荀子《劝学》中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广泛学习并不断反思;韩愈《师说》中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便是古代远超一般人的圣人,也会向老师请教。这只是关于“学习”的两个思考角度,
考生可在此引导下继续思考。比如可以联系当前知识爆炸的特点,论述终身学习的概念;可以从当下知识庞杂的角度,阐述学习应当有所取舍的道理;还可以从知与行的关系出发,分析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总之,学生可以围绕“学习”思考,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等等。最好能够联系现实阐述当下的学习
特点。“从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出发”意味着文中应该有“我”,或者是“我”学习的经历,或者是“我”学习的感悟。比如可以以“终身学习”为核心论点,联系当下的知识特点,网络学习特点等,从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论述;以袁隆平、季羡林等人为例,论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尤其是青年,应该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这样会受益无穷。立意:1.学与思,托起梦想的翅膀。2.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3.以学习之我,创学习之中国。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