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21)页,56.4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1a29d8c3b3bf2c81329f11858922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北省襄阳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公讳光,字君实。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
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
“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
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
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
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日:“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新国/用轻
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B.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
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C.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D.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
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意为断绝,文中“绝编”借此指读书专心,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含义相同。B.“举进士甲科”,指科举
考试中了进士,“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C.“天圣”,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D.“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烟”的活用现象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
年幼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的能力比不上别人,便专心刻苦地读书,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身不忘。B.庞籍转任麟州时,因事被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C.王安石主持政事时,吕惠卿指出司马光意在讽刺朝廷变法
,做法不对,便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复,希望安石听从他作修改。D.在司马光看来,巧言令色的谄媚之人缺少仁义。他曾经指出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4分)
(2)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4分)14.针对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是如何提出反对意见的?请简要分析。(3分)10.B(原文标点为: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
匠美材不成。)11.A(“而绝江河”的“绝”是“横渡”的意思。)12.C(给王安石写信阐明道理的人是司马光。)13.(1)但是将领郭恩勇猛而且狂傲,(他)在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得分点:夜、引各1分,大意
2分)(2)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如果有可以用来使王氏覆灭的事情,他没有不做的。(得分点:苟、覆各1分,大意2分)14.①以萧规曹随的典故,指出国家目前不用改革;②以修理房子为喻,指出变法
条件不成熟;③多次给王安石写信阐明道理。(答对1点给1分,共3分)湖北省仙桃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献帝建安..元年冬十月,
公征杨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
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
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与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
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曹军还
谯。丞相掾...和洽言于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操善之。十五年春,操下令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①。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
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
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注】①《论语》所载孔子之言。意思是孟公绰担任赵、魏等有权势的家族的长官才能是绰绰有余的,但却不能担任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B.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
此格物所失或多C.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D.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安”是年
号,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一个皇帝拥有一个年号,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宣统皇帝等。B.“属以河北事”中“属”是嘱托、托付的意思,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C.“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可为古代王侯的
自称;文中属后者,译为“我”。D.“丞相掾”,汉置,为丞相属吏。丞相府分曹办公,每曹长官为掾,掌曹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昱建议杀掉刘备,曹操却认为此举有可能失去天下人心,并未采纳。B.张邈劫持了毕谌的亲人,毕谌被逼无奈,只好挥泪跟曹操辞别
。后吕布兵败,毕谌被活捉,曹操任命他为鲁国国相。C.曹操赏识魏种的品行,对其信任有加,认为魏种不会背叛他,结果却事与愿违。D.丞相掾和洽主张施行教化应秉持中庸之道,如此方能长久,曹操对此十分认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2)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14.《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反映曹操广纳贤才,这种胸怀和气度,在选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答案】10.C11.A
12.B13.(1)攻下射犬城以后,活捉了魏种时,曹操又说:“只因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啊!”于是便给他松了绑,仍然重用他。(2)齐桓公的行为像猪狗一样,但管仲并不以为羞耻而依然辅佐齐桓公,是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14.①
任用有负于自己的人,如毕谌、魏种;②任用降将,如薛洪、缪尚;③选才不避卑贱低微之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的人,才干和品德各不相同,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以过分的节俭朴素来约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这标准来限制别人,或许就会出现许多失
误。依据语法结构,“材德”二字是并列结构,“才干和品德”两方面,做句子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以”是介词,和“以此”构成介词结构,比较独立,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一个皇帝拥有一个年号”错误,有的皇帝拥有几个乃
至十几个年号。B.正确。“属”:嘱托、托付。句意:把黄河以北的地方都托付给他治理。/“属”:嘱托、托付。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可见,两处的“属”含义相同。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毕谌被
逼无奈,只好挥泪跟曹操辞别”错误。从“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可知,流泪的是曹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以后;“下”,攻下;“禽”,通“擒”,捉住;“释”,松开;“缚”,捆绑的东西
。(2)“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羞耻;“相”,辅佐;“以”,认为;“济”,拯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以为鲁相”“以魏种为河内太守……释其缚而用之”可知,曹操任用有负于自己的人,如
毕谌、魏种;从“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可知,曹操任用降将,如薛洪、缪尚;从“操下令曰:‘……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曹操选才不避卑贱低微之辈。参考译文:汉献帝建安元年冬十月,曹公领兵征讨杨奉,他南逃到袁术那里,于是曹公进攻他在梁县的驻军
,占据了梁县。吕布袭击刘备,攻克下邳。刘备投奔曹公,程昱劝说曹公:“依我看刘备有雄才大略,又深得民心,不会久居人下,不如趁早除掉他。”曹公回答:“如今正是招揽贤才之时,为杀一人而失天下人心,得不偿失。”当
初,曹公做兖州牧时,任命东平人毕谌为别驾。张邈叛乱,劫走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儿女,曹公便辞退毕谌,对他说:“你的老母亲在叛贼那里,你也可以离开我。”毕谌向曹公叩头,表示决不因此而怀有二心,曹公十分赞赏
他的行动,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毕谌离开曹公后,就跑到张邈那里,归附了张邈。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活捉时,众人为他担心,曹公说:“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难道不也是忠君之人吗?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建安四年春二月,曹公回师
昌邑县。张杨被部将杨丑杀死,杨丑又被眭固所杀,眭固带领他的部队归附袁绍,驻扎在射犬城。四月,曹军到了黄河岸边,派史涣、曹仁渡过黄河进攻眭固。眭固命令张杨原来的长吏薛洪和河内太守缪尚原地驻防,自己则领兵北行,迎接袁绍,请求援兵,不料却和史涣、曹仁在射犬城遭遇。两军交战,曹军大胜,眭固被斩首
。曹公渡过黄河,包围射犬。薛洪、缪尚率众投降,被封为列侯。曹公回师敖仓,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的地方都托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叛乱时,曹公说:“只有魏种将来不会反叛我。”当听到魏种逃走的消息,曹公愤怒地说:“只要你魏种南逃不到越地,北逃不到胡地,
我一定不会饶恕你!”攻下射犬城以后,活捉了魏种时,曹公又说:“只因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啊!”于是便给他松了绑,仍然重用他。(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曹操班师回谯。丞相掾和洽向曹操提出建议说:“天下的人,才干和品德各不相同,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以过分的节俭朴
素来约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这标准来限制别人,或许就会出现许多失误。树立榜样以供人仿效,最好采用中庸之道,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曹操认为他的见解很好。十五年春季,曹操下令说:“从前,孟公绰做晋国赵、魏两家贵族的家臣首领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胜任滕、薛等小国大夫的职务。假如必须是清廉的人才能使
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于世!大家要帮助我显扬高明人士,即使身份卑微也要推举,只要有才能就进荐上来,让我能够任用他们!”臣司马光曰:“孔子对于仁德的评价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子路、冉求这些杰出的门人,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些诸侯的贤能大夫,都不够资格,而唯独称赞
管仲的仁德,岂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很大的恩德吗?齐桓公的行为像猪狗一样,但管仲并不以为羞耻而辅佐齐桓公,是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汉末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绝顶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既然这样,那么
荀彧如果舍弃了曹操,他还能去辅佐谁呢?”(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
亡不送。”君曰:“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为①也。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
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晏子方食,君之使者至,分食而食之,晏子不饱。使者返言之景公,景公曰
:“嘻!夫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过也。”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晏子再.拜.而锌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厚取之君而厚施之人,代君为君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
君而藏之,是筐箧存也,仁人不为也;厚取之君而无所施之,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婴也闻为人臣进不事上以为忠,退不克下以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使者三返,遂辞不受也。(节选自《说苑·臣术》)【注】①为:同“伪”。10.下列对文
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B.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
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C.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D.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裂地指分割土地,封赏臣子。周代卿大夫在封地上行使统治权,但须受命于诸侯。B.驽马指劣马,即不能快跑的马。与《劝学》“驽马十驾”中的“驽马”意义相同。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又作为敬辞,用于书信开头或末尾。D.三族在文中指父族、母族和妻族。有时指父母、兄弟和妻子,有时又可泛
指亲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子见识高远,对忠臣的看法与齐侯不同。他认为忠臣要恪尽职守,建言献策,使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避免君主出现有难和出逃这些情况。B.齐景公派人送去高大华美的马车,晏子多次辞谢。景公不高兴,认为晏子是给自己难堪,表示晏子不乘坐
这样的马车,那么自己也不会乘坐。C.晏子将食物分给景公的使者,结果自己没有吃饱。使者向景公报告此事,景公于是命人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送给晏子,晏子仍然辞谢了。D.晏子认为,忠臣不会将君主赏赐的很多财物大量施舍,仁人不会将君主赏赐的很多财物储藏起来,智者不会像主管
收藏的官员一样对待财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4.晏子身为齐国国相,却能厉行节约,是出于哪些原因?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D(“赖君之赐”语意完整;
“得以”指可以、赖以,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以奉其身”语意完整;“于臣”是“足矣”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故选D。)11.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不对。再拜指拜两次,或拜了又拜。“再”在文言文中有“第二次”“两次”“
多次”等义项。《曹刿论战》“再而衰”中的“再”指第二次,本文“再拜”中的“再”则指两次。)12.B(“认为晏子是给自己难堪”不对。从原文中看不出景公有这样的想法,也看不出晏子“乘弊车,驾驽马”是为了使君主难堪。)13.(1)晏子的家境竟是这样的贫困!我却不知道
,这是我的过错啊!(“若是”“是”各1分,句子大意2分。若是:如此,这样。是:这。)(2)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嫠妇”各1分,句子大意2分。)14.①安分知
足。晏子不重物质享受,能照顾亲友,衣食无忧,就已感到满足。②以身作则。晏子担心国人生活奢侈,不顾品行,于是节衣缩食,率先垂范。(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参考译文】齐侯问晏子说:“忠臣侍奉自己的君主,该是怎样的呢?”(晏子)回答说:“(君主)有难不为他殉死,(君主)出逃不为他送行。”齐侯说:“(君主)割裂土地封赠他,分封爵位让他显贵,君主有难却不殉死,出逃也不送行
,这能够称得上是忠臣吗?”(晏子)回答说:“如果臣下的进言被采用,(君主)就会终身无难,臣子又为谁去殉死呢?臣下的谋划被采纳,君主就终生不会出逃,臣子又为谁去送行呢?如果向君主进言不被采用,(君主)有难而去殉死,那就是白白地送死:规劝君主不被听从,(君主)出逃而去送行,那就是
奸诈和虚伪。因此所谓的忠臣,是要能将善言善行献纳给君主,而不是与君主一起陷入灾难之中的人啊。”晏子上朝,乘坐破车,驾着劣马。齐景公看见他这个样子说:“嗬!是先生您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的车马这样不堪呢!”晏子回答说:“靠着君主的赏赐,能够保住我们三族的衣食,并且国内的朋友,也都
能靠此生存了。我只要穿得暖和吃得饱饭,有破旧的车和劣质的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他高大华丽的车马,(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景公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来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车马,那么我也就不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君主
您命我监临文武百官,我理应节衣缩食,为齐国人作个榜样,即使这样,还恐怕他们在生活上奢侈而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有高大华丽的车马,在上的君主乘坐它,在下的臣子也乘坐它,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我就没有办法来制止他们了。”终于辞让了那些
车马没有接受。晏子正在吃饭,国君的使者到了,(晏子)便将食物分给使者吃,晏子因此没有吃饱。使者回宫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咦!晏子的家境竟是这样的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命官吏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送给晏子,晏子拜谢了两次,推辞说:“我的家境并不贫困,
靠着君主的赏赐,恩惠遍及父、母、妻三族,还推广到我的朋友,并以此赈济百姓,君王的赏赐太丰厚了,我的家是不会贫困的。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又大量施舍给别人,这就是代替君主施恩,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
而储藏起来,这是把自己变成了筐箧(qiè),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而没有施舍给别人,自身死后财物又转移到他人之手,这就跟主管收藏的官员一样,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我还听说,做臣子的在朝廷上不奉承国君就是忠,离开朝廷不亏待下属就是
廉,八升粗布,一盘食物,也就足够了。”使者奉命往返三次,(晏子)始终辞谢不受。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
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
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
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
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
/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飨庙,“飨”通“享”。是指帝王祭祖庙。文中的“飨庙及郊”
是指玄宗到城郊祭祖庙。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文中“六经”和《师说》中的“六艺”相同。C.省视,指看望父母、尊亲等。文章的“省”和《劝学》“参省”中“省”的含义相同。D.李杜,杜甫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号称为“李杜”。“小李杜”
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很有文才。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年间受到皇上的赏识。B.杜甫时有率性。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而杜甫对待严武时
有放肆行为。C.杜甫仗义执言。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受牵连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救助。D.杜甫常年漂泊。杜甫年轻时曾游历吴越齐赵,曾经寓居西南天地之间,最后客死在耒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
不中第,困长安。(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14.简要概括杜甫为什么要替房琯辩驳。(3分)10.D【解说】“瞪视”的意思是“瞪着眼”,意思完整,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外若”修饰“不为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11.C【解说】C项,
“文章的‘省’和《劝学》‘参省’中‘省’的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劝学》中“省”指“省察”。故选C。12.C【解说】C项,“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
免大臣’”可知,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由此可知,原文只是说他们是“平民之交”,并不是“深交”。故选C。13.(1)李邕对他的
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2)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行在(皇帝的住处),(中途)被寇贼捉住。参考赋分点:(1)奇:意动用法,感到……奇怪。不中第:科考
落第。困:困居。(2)羸服:疲困衰弱。行在:皇帝的住处。为贼所得:被寇贼捉住。14.①房琯罪小;②房琯有才能;③房琯深忧君主;④房琯有大义【解说】由原文“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可知,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由此可知,因为房琯罪小;由原文
“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可知,房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树立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由此可知,房琯有才能;由原文“观其深念主忧,
义形于色”可知,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由此可知,房琯深忧君主,有大义。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
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
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
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适逢安禄山叛乱,皇上逃入四川,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
疲困衰弱(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行在(皇帝的住处),(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
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房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树立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
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但是皇帝从此很少视察并录用(登记)人才了。当时,杜甫所
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
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
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
。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作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
义。湖北省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上①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
世南、褚亮、欧阳询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②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
,副朕此意。”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
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帝王。文中指唐太宗。②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
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B.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C.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
岂为民父母之意邪/D.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士,旧时泛指有学问的人,也指六朝以后掌
管编纂撰述的官名,唐置学士掌整理经籍图书、起草诏命等。文中“学士”的意思是指前者。B.己巳,干支纪日法,如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C.少师,古代官名,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
。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D.大理,指大理寺,为中央司法机构,长官为大理寺卿,次官为大理少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善于征求他人的意见,遴选才学之士,临朝听政之暇,常在内殿与其讨论古人之言、过往之事,或是商量
政务,有时直到夜半才结束。B.唐太宗重视人才。封德彝久未举荐贤能,理由是没有奇才,唐太宗告诫他,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应当取其所长,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说国内没有贤才。C.唐太宗见识超人。窦轨诬陷獠人反叛,请求征讨。唐太宗认为獠人只是
偷窃,并非反叛,地方官员倘能施以恩德信义,他们自然归服,最终不许出兵。D.唐太宗处事周全。长孙顺德受贿事发,唐太宗反而赐予他绢帛,目的是以此羞辱他,令其反躬自省;如果顺德不知羞耻,则是禽兽,杀掉他也是无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
而无其实。②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14.唐太宗作为一代圣君,从弓矢事件中获得了什么启示?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3分)10.D、“山林”为“依阻”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以恩信”为“抚”的后置状语,中
间不可断开,排除C。句意:獠人倚仗山林之险,不时出外偷窃,这是他们的习俗。州郡长官如能以恩德信义安抚(獠人),(他们)自然相率归服,岂能轻易动用武力,掠夺其人,视他们为禽兽,(这)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本意吗!故选D
。11.A、“文中学士的意思是指前者”错误,文中“学士”指后者。12.C、“窦轨诬陷獠人反叛”错误。所谓“诬陷”,是指明知事实并非如此,却为达到个人目的,有意诬告陷害。从原文“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中语页告陷害;至于唐太宗认为獠人只是“鼠窃”,州郡长官应当“抚以恩信”,而不应轻易动用武力,这正
是太宗见识超过常人之处,从这里也推不出窦轨的上奏是诬陷獠人的结论。故选C。13①我凭诚信统治万民,不愿徒有慰问救济之名而无恩惠之实。(“御”,统治;“存恤”,慰问救济;“其实”,古今词,指慰问救济的实际。)②常常思考治国之道,有时直到夜深才睡。您等也应恪尽职守,与我的心
意相符。(“或”,有时;“公辈”,你们;“副”,与……相符。)14.第一问:天下事务繁多,自己不能全部知晓,应虚心求教。第二问:①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在中书内省轮番值宿;②多次召见值宿官员,询问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每点1分,共3分)【参
考译文】太宗在弘文殿聚集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共二十多万卷,又在殿旁设置弘文馆,精心挑选天下闻名的博学之士虞世南、褚亮、欧阳询等人,命他们以原官身份兼任学士,隔日到宫中值宿,(太宗)临朝听政之暇,(将其)召入内殿,讨论前
人之言、以往之事,商讨政务,有时直至夜半才散。甲申,民部尚书裴矩上奏:“遭受突厥侵凌的百姓,请(朝廷)赐予每户一匹绢帛。”太宗说:“我凭诚信统治万民,不愿徒有慰问救济之名而无恩惠之实。各家户口有大有小,怎能同样赏
赐呢!”于是根据人口确定赐予标准。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上奏称獠人谋反,请求发兵征讨他们。太宗说:“獠人倚仗山林之险,不时出外偷窃,这是他们的习俗;州郡长官如能以恩德信义安抚(獠人),(他们)自然相率归服,岂能
轻易动用武力,掠夺其人,视他们为禽兽,(这)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本意吗!”最终没有答应。太宗对裴寂说:“近来很多人上书进言,议论政事,我(将奏章)都贴在房屋壁上,可以进出观看,常常思考治国之道,有时直到夜深才睡。您等也应恪尽职守,与我的心意相符。”太索命封德彝举荐贤能,很久没有推举
。太宗诂问何故,(封德彝)回答说:“并非(我)不尽心尽力,只是如今没有奇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同用物,重在各取每人的长处,古代治国安定清平的君主,难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吗?你正应忧虑自己不能了解(贤才),怎能抹杀一国之内的贤才呢
!”壬申,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少时喜好弓箭,得到十几张良弓,自认为没有超过(它们)的了,近来给制弓的人看,(他们)竟然说‘都不是优质的木材’。我问这样说的缘故,制弓者说:‘木心不直,脉理就都弯曲,弓力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
不是笔直向前。我这才醒悟从前辨析不精。我凭弓箭平定天下,对弓箭的认识尚且不足,何况天下事务繁多,哪能全部知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在中书内省轮番值宿,多次召见,询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长孙皇后堂叔)接受别
人赠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太宗说:“长孙顺德如果能对国家有益,我与他共享府库的资财,何必贪财到如此地步呢!”太宗仍然爱惜他有功,没有治罪他,只在朝廷赏给他几十匹绢帛。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反法律,接受贿赂,罪不可
赦,为何还赐给他绢帛?”太宗说:“他有人性,得到赐绢的侮辱,比受刑还重;如果不知愧耻,(不过)是一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
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
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味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
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
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节选自《唐才子传·李贺》)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
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味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
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选自杜牧《李贺集》序)[注]
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B.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C.贺诗稍尚奇诡/
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D.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礼记》说:“幼名,冠字。”古时婴儿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
礼的时候取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B.总角,古时少儿未冠、少女未及笄时的发型,泛指童年时期。因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而名。《诗经
》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C.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的并称,后指宫廷音乐。晋曹毗《江左宗庙歌·歌哀皇帝》有“愔愔云韶,尽善尽美。”后句的“律吕”一词亦指音乐。D.表兄,舅、姑、姨的儿
子,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作表兄;分为姑表和姨表。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姨表兄妹,和薛宝钗属于姑表兄妹。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贺,幼年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其作品,感到很惊讶,不相信是其所写,甚至到李贺家当面看虚实。B.李贺的表哥受人所托,
访求李贺遗失的作品,但拿了费用后一年多不见其踪影。原来是恨李贺傲气十足,把他的诗文都烧了。C.杜牧赞扬了李贺在风格、意趣等方面的成就,认为他是《离骚》的继承者,特别是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D.两篇选文都肯定了李贺的文学才华,并表现出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惋惜,认为他如果没有那么早离世
,能写出更多杰作。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4分)(2)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4分)13.李商隐《李贺小传》有:“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
,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联系文章内容概括李贺之“奇”。(3分)9.B(“贺诗稍尚奇诡”句意是李贺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句中“贺诗”作主语,“尚”作谓语,“奇诡”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这样应在“奇诡”后停顿,所以排除A、C项。“所得皆惊迈”句意是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句中的“
惊迈”译为“高超惊人”,都作谓语,所以应在“惊迈”后停顿,排除D项。)10.D(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姑表兄妹,和薛宝钗属于姨表兄妹。)11.C(“特别是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错。原文是“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可见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
的感慨的是《离骚》,而不是李贺的作品。)12.(1)李贺就从婢女手中取来写的诗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书”,写的诗句;“足”,补足;“吊丧”,参加丧礼;“率”,通常,全都。)(2)如果稍微宽限他的年岁,使他能修
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少”,稍微;“假”,借用,宽限;“行年”,年龄,年岁;“涵养”,动词,修养、使……涵养。)13.①外貌清奇②诗歌创作过程奇特③诗文内容奇诡④离世之奇(一点1分,任意答出三点得全分)参考译文:李贺,字
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
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
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
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结构犹如花草,片片都有文采,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
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
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
求李贺遗失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找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别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
》五卷,流传至今。孟子说:“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群,二十岁声名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微宽限他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
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真是令人痛惜啊!(节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李贺,唐王朝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非常称道他的诗歌。云烟连绵,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姿态;河水遥远,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才情;春意盎然,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温和;秋日爽朗,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风格;风中的桅杆上阵的战马
,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勇气;瓦制的棺木刻有小篆的铜鼎,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古朴;艳花美女,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色彩;荒凉的国家,废弃的偏殿,枯木丘坟,不足以表现他诗歌怨恨悲凉的情感;巨鲸鳌跃、牛头鬼卒、人身蛇首,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虚无缥缈、
荒诞奇异。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说理上也许比不上屈原,在言词上或许能超过他。《离骚》对君臣治乱有讽谕作用,有指责怨恨,说到君臣治乱之迹,时时有激发人心的感慨。只是李贺的诗歌,恐怕有没有这些呢?李贺探寻以往的历史典故,这就是他深深的感慨古今不曾有经道之人的原因,李贺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
说:假使李贺不早死,诗歌上稍稍加一点说理,就可以称《离骚》为奴仆了。”(选自杜牧《李贺集》序)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小题。文本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
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
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C.“庠序”,指古代的地
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
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
亲师信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4分)10.B(句意: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
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乎”是句末语气词,因此应在其后断开,“乎”和“力”连用语意不通,排除AD
。“语之”是告诉他的意思,两个“语之”连用句意不通,应在第二个“语之”前断开;且“然后”表示承接,因此“然后语之”与“力不能问”之间应为承接关系,“然后”前断开。排除C。故选B。)11.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
‘书’‘数’六种技艺”说法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故选D。)12.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
在从师求学方面,尊敬教师是最难的”。故选B。)13.(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参省”检验、反省;“乎”相当于介词“于”;“知”通“智”)(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
依附归顺。(“然后”,这样以后;“化”,教育、教化;“易”,改变;“说”,通“悦”,高兴;“怀”,归附。)【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
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
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
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
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文本
二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
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
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
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时也有课余作业。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杂乐,课内就很难将琴弹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设譬取意,课内就很难将诗文学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服饰弁冕知识,课内就很难将礼仪学习好。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因此,君子
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休息在家也要将各种杂艺学好。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团结同学,并深信所学之道。即便离开老师和同学,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在从师求学方面,尊敬教师是最难的。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主在两种情况下是不
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是主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一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被君主召见,给君主讲书时,不要北面行君臣之礼。这便是尊敬教师的意思。单靠死记一些零
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