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1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143.034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1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4)页,143.03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9d9ab11a7a094a091638809d79fdf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九月模块检测参考答案1.C【详解】周的天命观强调“天命无常,有德行的统治者才会得到拥护”,结合周人改造“天命观”的背景即“周灭商”可知是为了阐释了新政权的合法地位,C正确;当时孔子尚未诞生,A错误;材料与改善西周民生无关,B排

除;后世并未一直持续稳定,D排除。故选C。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在武三思和李显的王位传承中,最后武则天在大臣的建议下选择了李显,体现的是血缘继承关系,B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皇帝独尊,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

与材料无关,排除。唐朝未对地方实行分封制,D选项排除。3、【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4.B【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

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5、【答案】D【解析】根据示意图中签名机构可知,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

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6.A【详解】题干突出了为城邦服务的荣誉意识,激励更多的人为城邦服务,说明城邦重视教化功用,故选A;为城邦牺牲的公民子女享有特殊的荣誉不能体现所有公民享有特殊权利,B错误;激励体制是很多政治的共性,不

能体现民主的特性,C错误;从题干中不能体现一个历史现象的开始状态,D错误。7.A【详解】由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强调贵族组成的议会而非

选举产生的议会,排除B项;“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8.C【详解】限制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法国议会可以修改宪法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故C正确;英国有国王,不是共和政体。排除A;材料

中体现不出法国司法是独立的。排除B;材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体现行政权受到制约,排除D。9.A【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共中央指示要切实落实民主,避免出现“一党专政”以获取人民的支持,说明中共

中央旨在团结人民,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故选A;1940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此时并没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目的,排除B;此时的中共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坚持全民族抗战,并非是为了组建民主联合政府和扩大自身阶级基础,排除CD。10.A【详解】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人民刚从帝国主义、

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对社会主义前途还没有切身实践,因此没有将社会主义前途写入《共同纲领》,这体现了《共同纲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故选择A;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排除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排除C;1998年

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11.A【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

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③是1954年颁布;④完成于1956年底,因此与题意不符。12.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

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13.A【详解】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14.A【解析】中国的早期

现代化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的现代化发展为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在之后则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据此可知新政中的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和派遣留学生,这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而这一过程为接下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思想和军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兴起和

发展,从此中国在学习政治制度上有了进展,所以说A的表达符合题意,故选A;新政之后中国并没有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故排除B;戊戌变法在新政实施之前发生,故C错误;新政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的内容,故D不符合史

实。15.B【详解】卢商出身贫寒,通过自学奋进,“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也说明科举制不注重出身,有助于扩大人才选拔范围,B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科举制并不注重门第,排除A;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排除

;科举制只是唐代众多入仕途径的一种,排除D。16.【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

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D【解析】由材料“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故选D。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的颁布,英国的最高权力归属于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

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普选权是选举权的延伸,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英国并未推行普选权,排除B;议会是民主政治的立法机构,尽管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不能将其等同于专制独

裁,排除C。19.D【详解】学堂选官制度将毕业考核成绩与官品相对应,而且官品显示着浓厚的风建色彩,由此证明当时的学制改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当时的改革是将学堂和选官结合,并不能得出教育近代化的结论,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且当时清政府在学堂中教授

的内容依然以儒学为主,排除B;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C。20.D【详解】据材料“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很多学生加入了社会运动,引起传统社会的结构性变动,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

”,而不是“价值观念的颠覆”,A错误;材料未涉及学生运动,只是强调学生“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B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运动的性质,故C说法错误。21.C【详解】由材料“将文官分为

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的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受内阁的变动而变动,未必附和复辟帝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官员

的等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

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23.D【详解】通过材料中的“霸王道杂之”、“无教五刑”、“礼、法”可以看出统治者都强调两种手段——礼与法,因此D项正确;其余的选项都只强调一种手段,故排除ABC。24.D【详解】材料

案例判决中,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是人之常情,并未违背人伦,因此释放了甲,说明儒学影响司法审判,D正确;董仲舒对司法案例进行解读判决并不等于干政,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25.【答案】A【解析】材料“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

故三载考绩”大意是:人民勤恳耕作三年,家里才会出现剩余,人民丰衣足食后就会知晓荣誉和耻辱,这就会减少犯罪和争讼现象,因此对官员的考核要三年一次,由材料可以看出,人民是否知晓荣辱、犯罪现象的多少是对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该官员治下的犯罪多少和人民是否知晓荣辱,BCD三项均和材料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26.【知识点】罗马法——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影响【试题解析】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

响,是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但与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无关,故B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于其法律制度,而不是民主制度,古希腊雅典对后世的影响才是民主制,故C项错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法律和反封建斗争产生影响,但并不

能就此判断它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27.A【详解】据材料“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

裕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是指新兴资产阶级,故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目标并未涉及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B项排除;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没有市民阶层,故C项排除;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在宗教领

域的表现,故D项排除。28.【答案】A【详解】根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可得出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城邦中的重要政治事务,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祭司的特权,排除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排除C;津贴制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D。29.A【详

解】材料“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程序公正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30.【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法律文件体现的是中国注重

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制的完善,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31.(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3分)(2)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

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4分)(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

力日趋削弱。(6分)32.(1)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代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但又降低了行政效率,并酿成“三冗”局面。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③

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重文轻武,武将受到过多的牵制,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发挥。④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长治久安。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法克服统治危机,北宋走向衰落。评价:有利宋朝统治的稳固,造成宋朝政治保

守和僵化。(10分)(2)理念: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应该进行变革。主要方面: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4分)33.(1)基本特点:监察对象,既察官又察民;监察范围,既“察人”又“察事”;监察内容,既察违法犯罪,又察一般事务;监察

功能,既罚又赏;监察方式,既事后纠劾又事前监察。(4分)(2)原因:清朝官场腐败的现状;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对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学说和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反思;孙中山积极探寻救国之路。(4分)(3)变化:确立

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评: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

象严重。(6分)【详解】(1)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来看,监察的对象,既包括官员又包括百姓;依据材料“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

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来看,监察的范围既包括人员,也包括事物,监察的内容既包括违法犯罪,也包括一般事物;依据材料“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来看,监察的功能既可以赏赐,又可以惩罚;依据材料“古代监

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来看,监察方式上,即有事后弹劾,又有事前监察。(2)依据材料“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检察权”

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国际因素。即清朝官场腐败的现状;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对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学说和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反思;孙中山积极探寻救国之路。(3)第一问新变化由“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

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可以分析出确立相关法律制度;由“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

绩审查。”可以分析出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由“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可以分析出具有政治色彩;由“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可以分析出与国际接轨。第二问评述可以从法制化和公务员体系

两个角度分析积极影响;由“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分析其弊端

。34.(1)特点:起源较早、源远流长、注重继承前代成果;重视“例”的作用(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6分)(2)不同:欧洲法律体

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6分)(3)一定时期的法律体制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法律体系又反过来影响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2分)【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

朝……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信息结合所学从起源较早、源远流长、继承前代、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影响:依

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等方面说明其影响。(2)不同:依据材

料一中“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及材料二中“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形成了‘大陆法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等信息从欧洲法律体系强调法律至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中国古代法律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等方面指出两者的主要不同。原因:结合所学从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及君主专制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及法律体制相互影响的角度说明对法律体系的认识。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262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