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PDF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656.530 KB
  • 2024-10-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共(14)页,656.53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804e3cf0887164bc48cdf74090c07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1龙岩一中2024届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

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

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

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

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

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

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

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2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

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

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

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

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

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

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

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

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

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

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3C.“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飞翔的故事

(三)李浩[注]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

,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

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他们来到

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

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

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

8页)4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

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

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挥了挥手。“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

女儿……”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孩子,他这样做其

实是为了保护你……”“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

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第二日早晨,炎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

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

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5C.文中多用反衬,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

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D.“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7.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B.“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自以为是、蛮横固执。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

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D.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8.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

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6分)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

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

于我。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

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

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

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高二语文试题第页

(共8页)610.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

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

/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期月”,一年或一月。期,原指服丧一年,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B.“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

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了这一说法。C.“七国”,是指西汉封国。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其主要行政官员并称“郡国守相”。D.“天子”,文中指

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西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汉景帝前元三年),因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引发“七国之乱”。12.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在这篇史论中,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的,对

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B.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C.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以致在七

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D.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作者论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1

3.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2)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14.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结局?(3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7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别前两

人一起游览了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B.颔联“何时”表明李白不忍离别,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C.颈联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D.尾联以“

飞蓬”喻指李白和杜甫,写出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说明两人难舍难分。16.诗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情景默写(本题共4小题,共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秦风·无衣》中将士们共同奔赴战场的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礼记·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似。(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共10分)18.下列各项中,全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或不免于洴澼絖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B.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19.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归.仁焉归:

称许B.文质彬彬..,然而君子彬彬:指气质文雅、从容的样子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D.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用绳结缀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①小子..何莫学夫《诗》②士不可以..不弘毅③一日..克己

复礼④物有本末..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⑦跨者不行..⑧剖之以为..瓢⑨君臣父子..皆能孝慈A.①③⑤⑦⑨B.①③⑤⑦⑧C.②④⑥⑧⑨D.②④⑤⑦⑧21.对下列句子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⑤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⑧当察乱何自起?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⑩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A.①④⑧/②⑥/③⑤/⑦/⑨⑩B.①

④⑧/②③⑥/⑤⑨/⑦/⑩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8C.①④/②③⑥/⑤⑦⑨/⑧/⑩D.①④/②⑧/③⑥/⑤⑦/⑨⑩22.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见贤.思齐焉③不贵.难

得之货④其坚.不能自举也⑤虽父之不慈.子⑥故贼.人以利其身⑦能不龟手一.也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⑨不足以事.父母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⑧/⑦/⑥⑨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D.①/②④/③⑤/⑥⑧⑨/⑦七、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3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始终把36万兰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与群众一道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体现他为官一任、立德一方的高尚品格。()。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右脚踩藤椅,

右膝顶肝部,为百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的热望奔波。最后,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7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不会过

时。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更应学习、传承、弘扬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争做焦裕禄式青年,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青春篇章。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他视人

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B.因为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C.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

当人民公仆。D.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所以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2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峰峦如聚,波

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八、材料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名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

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

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9龙岩一中2024届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

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

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

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

’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

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故选A。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

能力。材料二共4段。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

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第3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

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

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

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10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

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

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建设实践。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

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

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6.C.【解析】手法分析考查。这里用的是对比

。7.D.【解析】情节、主旨。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个性,但这句话不能展现文章的主题。8.①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节突出了精卫骄纵任性、蛮横偏执的个性,给人成长的思考,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

斗争的执着精神。②形象更加鲜明。结尾展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③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

间。【解析】运用比较法,从情节、人物、主旨和艺术效果等方面思考。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9.①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的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节真实,情节合理;精

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育悲剧,悲剧具有必然性。③现实生活中有精卫这样的年轻人,也存在养成他们的品性弱点的社会土壤。小说对神话故事的“再虚构”隐射了现代社会青年教育成长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解析】本题

考查对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解,也考查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可从“虚构”的艺术形式、艺术“真实”及生活“真实”层面展开思考。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0.C.【解析】结合“自将”“至危”“居守”“至安”分析,为两个句子,而且应该

句式内容对称的,“至危”“至安”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D;“己”作为“难首”“择”的主语,“择”前面需要断开;“以其至危”中的“其”为代词,指天子,“以”前面可以不断开,排除B。故选C。句意: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

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11.D.【解析】“西汉第三位皇帝”错误。应该是第六位。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

(即窦太后)。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1112.C.【解析】“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错误。结合“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分析,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

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文中的“不以察”是指不察七国动机,不是“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13.(1)天下人都为晁

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得分点:悲,以,有以,取。“悲”:以……为悲,为……悲痛;“以”:介词,因为;“有以”: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取”,此处意译为造成)(2)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得分点:“以

”,按照;“固”,本来;“重违”,难违,反对;“议”,建议)14.(1)原因是引发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压力和受到政敌(袁盎)中伤。(2)作者认为晁错如果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带兵平叛,是有成功的可能的。参考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

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

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

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

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

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

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

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

,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

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

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错误。应该是

“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离别时的开朗乐观之情”。故选C。16.(1)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12(2)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

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3)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

子里舍不得离开。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

,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

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

吐无遗。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17.(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3)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8.D【解析】A.“絖”通“纩”B.“行”通“形”C.“龟”通“皲”D.“累”通“蔂”;“当”通“尝”19.B【解析】B.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20.B【解析】(古今异

义①③⑤⑦⑧)21.A【解析】①宾前②定后③状后④宾前⑤状后⑥定后⑦省略⑧宾前⑨状后,判断⑩判断22.D【解析】(名作状:①;形作名:②④;形作动:③⑤;名作动:⑥⑧⑨;数词作形容词:⑦)2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的原因是“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D项因果倒置,排除D项;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造成中途易辙,排除B项;A和C相比,C项将结果提到前面,加上“之所以,根本原因是”,起到了突出强调作用,比A效果好。

故选C。2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比喻句,把“崇高精神”比作“丰碑”。A.“野马”比喻山林中的雾气,是比喻;B.“怒”是拟人手法;C.“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写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是比喻;

D.把洁白的浪花比喻成“雪”,是比喻。故选B。25.①“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去掉“在”;②“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介词开头淹没主语,去掉“在”;“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

语序不当,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26.【审题指导】生:生疏、生硬、生涩。熟:熟练、熟悉、熟习、熟谙、熟识、精熟、纯熟、娴熟生:①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熟能生巧、创造发展、跳出窠臼、超越前人、突破自我、打破瓶颈、颠覆传统、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出奇出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登堂入室、豁然开朗、自成一家、自有高格、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出神入化、臻于至境;②大巧若拙,返朴归真,洗尽铅华,古朴率真的意趣,去除雕饰后的自

然本真。由生到熟:注重基础,脚踏实地,稳打稳扎,狠下苦功,筑牢根基,勤学苦练,千锤百炼,反复实践。由熟到生:摆脱束缚,打破桎梏,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造突破,敢于求新求变;不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高二语文试题第页(共8页)13由生到熟再到生:由熟练工

到能工巧匠,由匠气到匠心,由匠人到大家,书法的进阶之道,循序渐进的人生,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由技而道的升华、飞跃。总结:汤临初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桎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范文示例】千剑终识器,

千曲后晓声《文心雕龙》有言:“观千剑终识器,操千曲后晓声。”《书指》有言:“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万事万物,凡不是经过淬炼而成器,莫不是在淬炼中涅槃,练就旷世之才。佛曰,看山是山为第一重境界。也正是如书法领域“先生后熟”中生之境,是潜意识的自

发状态。佛曰,看山不是山为第二重境界,是反复捻弦的岁月之茧,是历经千万吟唱的余音绕梁,是冲破黑暗风中摇曳的轻盈新芽。是故达芬奇画几万个鸡蛋方得扎实基本,挥就巨作;是故“一句三年得”方能”一吟双泪流“;是故几十年几十万字的文字量,默默无闻处积蓄力量,方得陈忠实巨著《白鹿原》。棋艺中有“本手”

故曰此道,莫不是苦练那一定式一局谱方能如鱼得水;书法中“先生后熟”不正是于方寸间临摹那一笔一画之妙,方能落笔行云流水、力透纸背。佛曰,看山是山为第三重境界。是划破指尖的世间绝弦,是灵活洒脱的世间绝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向阳而新。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味强调模仿,便会落入陈规定

式;一味埋头苦练,便易落入俗套窠臼。此时“先熟后生”便是潜意识的自觉阶段,是超凡脱俗的”天然去雕饰“,也正是六祖慧能之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真正的禅意不在嘴边反复吟诵,植根心间,方能永生;真正的书法不在于一笔一画的走势,而在于灵

活运用,懂得变通,以神似打通其“任督二脉”。是故他人画虾必着八足,而齐白石“六足虾”独有神韵;是故熟稔于“春风十里扬州路”之意,方能因势而异挥笔而作“春风十里,尽荞麦青春”的苍凉失落;是故颜真卿在笔架结构中反复琢磨,当草书与行书发展处于巅峰之后,善于另择蹊径,独

创“颜体”。岁月如流,星燧贸迁。没有千遍击弦划破指尖是难以弹出流水般的音韵;若无“量变”作基础,是难以达成“质”的飞跃。跳出原地循环式的固步自封,达成螺旋式上升的“看山依旧是山”。我们唯有苦练“千曲”,方能奏响人间至音;唯有苦识“千剑”,苦练“千锤万凿”

方能挑时代重任,成时代栋梁!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