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593.273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9)页,593.27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52336959058b1edc8e1f28fe35ccf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模拟测试高一历史试卷2022.10第Ⅰ卷1.考古学家采用新的技术复原了一位原始社会的人(下图)。他手握一把双刃石矛,背后是一处河畔,散落几处茅屋,山间炊烟袅袅。这是一个宁静而美丽、原始而淳朴的世界。在“原始而淳

朴的世界”之中他们①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②使用彩绘陶器③用石铲耕地。他们生活在A.黄河中游B.黄河下游C.长江下游D.辽河上游2.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作用圈”理论,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古代A.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一体性B.各文化遗存之间基本趋同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各地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3.某学者的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这

位学者引用的两段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世袭制的确立C.私有制的起源D.早期国家的诞生4.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交融C

.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5.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6.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

期的青铜器——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B.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

权C.诸侯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D.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须经周王认可7.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①继承了周

人的文化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③各国文化完全相同④社会上层垄断文化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2.第Ⅰ卷共9页,每小题有一个

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共3页,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0.5mm)写在答题纸上。3.试卷卷面分5分,如不规范,分等级(5、3、1分)扣除。8.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

取得重大成就,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陆续建成。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但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

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

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为考虑点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11.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12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1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

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14.据《衡湘稽古》记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A.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D.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1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16.“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与之对应的措施依次是A.焚

毁诗书;什伍连坐;重农抑商B.什伍连坐;焚毁诗书;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土地私有D.取信于民;移风易俗;土地私有17.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产生B.以法

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C.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模式D.小农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18.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如齐、魏、韩等。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中的有利地位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

制度变革要求1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2

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

是官僚政治21.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

法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22.下表为史籍中有关汉代经济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记述出处鲁人曹邴氏,“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齐刁间“逐渔盐商贾之利”“连车骑,交相守”“起富数千万”《史记·货殖列传》“重装

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汉书·伍被传》“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A.商业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B.商品经济取得一定发展C.交通便利推动了商业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繁荣23.西

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这则材料旨在说明A.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B.分封制有利

于政权长期稳定C.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24.《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时,“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25.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

,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26.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冀等新植物品

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上述传播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27.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

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8.盐、铁、酒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和销售量极大的商品,并称“三业”。起初皆可私营,武帝时收归官府,实行专营。这一

做法旨在()A.促进商品流通B.稳定市场秩序C.加强经济控制D.维护小农经济29.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

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0.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

,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31.北魏重臣李冲主张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冯太后称赞:“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

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孝文帝立即“遣使者行其事”。据此可知,“三长制”有利于A.基层体系的完备B.大一统国家的巩固C.国家赋役的征收D.民族间的交流融合32.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个说法源出于北魏史

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下列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指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B.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C.形成与南方政权南朝的对峙D.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之时33.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

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34.东晋政府设置侨州郡县以安置流民,以其原

籍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登记临时户籍,以白纸书写,故称白籍,入白籍的侨人享受免调役的优待。据此可知,白籍制度()A.造成基层组织的混乱B.加快士族制度的形成C.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D.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35.孝文帝亲政后,曾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

、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孝文帝此举的用意主要是A.为其接受汉族文化扫清障碍B.缓和与西晋政权的矛盾C.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制造舆论D.表明其中华正统的地位36.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

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荷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7.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战于淝水,前

秦军多系强征北方各族丁壮组成,本无斗志,前锋既败,后军竞相奔逃,南征遂告失败。战后,前秦征服的鲜卑等族纷纷起兵,前秦亡,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据此可知,前秦败亡的重要原因是A.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治国失当B.东晋开发江南实力强大C.北方各族尚未实现充分交融D.北民南迁北方兵源不足38.(2022·江苏省百

校大联考高一上期中·7)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如图),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据此可以得出()A.文献记录可以与文化遗存互证B.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C

.历史遗迹的价值源于学者发掘D.《魏书》能够充分印证历史真实39.孝文帝改革时期制定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发放,不允许自筹。同时,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权威。这样做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会导致北

魏政治的动荡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D.利于鲜卑政权的封建化40.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原本存在与汉族传统大不相同的“贵少贱老”传统。孝文帝改革期间仿效中国古礼,在中原地区逐步全面恢复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尊老养

老礼制。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A.生产方式影响统治政策B.民族融合提升族群认同C.三教合流推动风俗变迁D.移风易俗巩固专制集权第Ⅱ卷4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字大行的时代,财产私有化迅猛发展;人们为争私利熙熙攘攘而奔

走上下,直至大打出手,朝野不安;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的大改组;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传播天下。总之,私字布满社会各个角落。——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材料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革新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是否以君主集权为旨归。结果,国君权力分散走

低的趋势至此出现转机,开始了君主集权占据主流的时期……君主集权成为最可行能救急的模式,故制度的调整或改良就成为巩固权力的一个硬性要求,客观上促进了革新的深入与加速……数量日益上升的国家编户齐民,扩大了兵源,重纳租移点了国家财政的相当比重……乡里行政制度渐渐严密

,国家控制加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整个行政权力架构对下层民众的倚重。……因此,全面的社会变革导致了新的国家形态产生,童书业先生指出:“春秋之末,'宗法’'封建’之制开始解体,新国家已在形成过程中。”——

摘编自苏辉《春秋战国之际的动荡格局与权力更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字大行”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国家”的内涵并概括其各方面的表现。(10分)42.(22

分)材料时间(朝代)事件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9—23年(王莽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490—499年(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选择材料

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5AADBD6-10DACCC11-15ACBAB16-20ABBCD21-25BBADD26-30CBCBC31-35:ADDCD36-40:BCADA41.【答案】(1)

时代背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提高;随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封建经济产生并快速发展;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瓦解;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的推动。(8分)(2)新国家”指国家走向君主集权。(2)表现:国家编户齐民成为主要财政来源和兵源;乡里行政制

度使国家控制加强;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8分)42【答案】评分标准【答案示例】观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2

分)论述: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6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将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外儒内法,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等举

措,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6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改汉姓,说汉话,崇儒学等,这些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

下了基础。(6分)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改革创新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

河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和创新,一定会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2分)(也可以拟定其他观点并加以说明,例如不切实际或者加重人民负担的改革也会激化矛盾、引起激烈争议。应用王莽推行不切实际的一系列改革、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负担、北宋实

行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军事积弱、、内部政治运作中文武关系严重失调,也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等等加以说明)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8206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