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武汉专题】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753.157 KB
  • 2024-10-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武汉专题】.docx,共(13)页,753.1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43c3b8c9df220f9a481c1b9b1515f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起点一、选择题1.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

A.原始民主传统犹在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王权观念逐渐强化D.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周公旦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

议和指责”(太甲因暴虐无道,不理政务而被伊尹放逐,周公因周成王年纪小代理其职)两个时期比较而言,百姓对于“王权”本身的出身是否正当更加关注,而非依据代理政事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原始民主传统无关,排除A项;周公的做法并未破坏宗法制,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

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材料仅涉及到大臣代行统治者行政权之下百姓的态度表现,故“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和汉水界划出一大片沃野,楚人在其间过着优游闲适的生活,和北人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这种差异从他们的神话

可以看出:楚国王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农神,而是飞扬缥缈的火神。楚人神话里,没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执斧钺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是有披着荷衣、系着蕙带、张着孔雀盖和翡翠翎的司命(主持命运的神)。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楚国据长江之天险,国家强大,亦无强劲之敌B.楚人天性

温和,不尚武力C.江汉流域土壤肥美,水旱稀少,人口的密度低D.楚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从周初以来,楚国没有受到别国别族的侵略,也不惧怕别国别族的侵略,这种安全是黄河流域的诸夏国家所没有的。除了军事上的安全以外,因为江汉流域的

土壤肥美,水旱稀少,人口密度又比较低,楚人更有一种北方所仰羡不及的经济的安全,C项是主要原因,故选C项;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楚国有强劲之敌,排除A项;楚人尚武,排除B项;是楚国文化孕育了道家文化,而非道家思想影响楚国,排除D项。故

选C项。3.中国古典诗歌《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全诗二十四个字,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下列史实能够与上述诗歌形成互证的是()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一举攻占河套地区B.霍去病出征匈奴,控制阴山以

南、河西走廊大片区域C.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D.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失我焉支山”、“失我祁连山”,联系教材内容,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

大片区域,B项正确;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攻占了河南地即河套以南之地,指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排除A项;西域是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包括今新疆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4.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

悠久的历史。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下图是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该图体现了()A.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B.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社会稳定繁荣

的时代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可知画像砖石描绘了民间的游戏活动,将体育活动与艺术表达有机融合,C项正确;宋朝市民阶层逐渐兴起,排除A项;画像中不能体现出胡

汉民众生活的差异,排除B项;“稳定繁荣”不符合魏晋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5.据史书记载,古国高昌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

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有利于回鹘发展B.国家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C.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D.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高昌由“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土地自由买

卖现象逐渐消失”的转折是唐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设安西都护府统辖,此时唐朝封建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对土地兼并持抑制政策,D项正确;高昌在安史之乱后才被回鹘侵占,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是在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经济区域化分

工范围扩大”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6.1059年春,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王安石()A.重视经济改革忽略政治革新B.欲从增加社会财富进行改革C.解决了北宋政府的财

政危机D.裁汰冗员,为国家节约开支【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的含义是凭借全天下的力量,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即想要从增加社会财富进行改革,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重视经济改革,但材料并未反映其忽略政治革新,排除

A项;王安石是在宋神宗时开始改革的,材料中的上书发生在宋仁宗时,排除C项;题干中王安石想要增加财富,而非减少开支,排除D项。故选B项。7.古代陕西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

生意兴隆算夏口(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以下朝代与夏口所属的行政归属对应正确的是()A唐代一淮南路B.北宋一淮南西道C.明代一湖广承宣布政使司D.清代一河南行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夏口即今汉口,明代属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C项正确;夏口在唐代属于淮南道,排除A项;夏

口在北宋属于淮南西路,排除B项;夏口在清代属于湖北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8.洪武四年,朱元璋制定法律,规定庶民衣服上不得有金绣、锦绮以及绫罗,庶民只能穿由绸、绢以及素纱制作的衣服;到了天启年间,庶民服饰的奢靡以及逾礼犯上已经非常严重,朝廷也无力管制。这

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B.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秩序..C.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D.传统社会结构面临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希望摆脱封建束缚,B项正确;明朝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

,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界限依然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近代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9.李贽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

,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材料明李贽()A.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B.批判传统理学的空谈倾向C.想把天理人欲相结合D.开启了新时代的民主启蒙【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最好的文章,

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李贽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旨在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心”并未批判理学空谈,排除B项;据“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其主要涉及对人性的解放,并未提及人的欲望,排除C项;明代李贽思

想很快便湮没无闻,新时代的民主启蒙开启于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派驻藏大臣1762年设伊犁将军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A.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C.康乾盛世君主专制的强化D.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均属于康乾盛世时期王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属于对外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1689年到17

93年在位的清朝君主不仅仅是康熙,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A.加重了中国人民

经济负担B.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不能改善中外贸易的出超局面,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

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A.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C.两派代表不同

阶级的利益D.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背景下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D项正确;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A项;两派都属于资产阶级,都是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

排除BC项。故选D项。13.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A.实现了国家政权

和平交接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帝退位诏书是辛亥革命过程中清朝皇族、袁世凯集团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妥协的产物,D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标志清朝统治的

结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和平过渡,但是不能说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因为此后还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排除A项;退位诏书是一种政治文件,并不具有宪法的性质,排除B项;诏书的颁布,宣告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没有彻底结

束整个封建制度,如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

表露。”上述材料说明该运动中()A.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B.工入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C.马克思主义思想行得到广泛传播D.爱国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运动是五四运动,从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得出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D项正确;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觉醒,排除A项;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非历史舞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

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沦丧问题。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衡。这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A.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趋势B.救亡图存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C.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D.知识分子对西

方文明批判继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论丧问题”,可知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即认识到先进性,也认识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C项正确;

知识分子强调中西调和,并不是融合,排除A项;救亡图存早在鸦片战争后就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排除B项;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不是批判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16.从1927到1936年的十年间,整个中国近代工业有一

定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是美国的1/26.造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因素有()A.农村经济衰败,广

大农民购买力低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全面开展C.美国凭借特权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D.军阀割据混战而导致交通中断【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1927到1936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在于,农村经

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限制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美国凭借特权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发生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军阀混战中断交通的局面已基本结

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门阀政治】材料一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

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撞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的平稳……淝水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

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势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

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材料二在教育不普及而又信奉经典信仰的社会中,知识阶层极易获得平人们的尊重,而这种情况常常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淡薄。在魏晋南北期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总体上来说,士族子

弟即使不学无术,普通平民仍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一方面,他们所自矜的礼法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寒

庶成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出现了不少家风沦替的例子,两方面的合力使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的理解。(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答案】(1)理解:①门阀政治强调的是士族特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是什么);②东晋门阀

政治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为什么);③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它从皇权政治而来,又在一定条件下回归于皇权政治

。(怎么样)。(2)原因:①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②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③政治因

素:隋唐时期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答门阀政治的崩坏亦可);④内在因素: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答士族门风日趋败坏亦可)。【解析】【详解】(1)理解:根据材料“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

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撞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的平稳”可知,门阀政治强调的是士族特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

;根据材料“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门阀政治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根据材料“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

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可知,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它从皇权政治而

来,又在一定条件下回归于皇权政治。(2)原因:①经济因素:根据材料“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

样相对稳定);②文化因素: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可知,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③政治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答门阀政治的崩坏亦可);④内在因素:根据材料“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出现了不少家风沦替的例子,两方面的合力使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可

知,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答士族门风日趋败坏亦可)。18.【瓷器发展】材料一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

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多探索出来的。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两代是中国无

高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置要为生产瓷器的官窑,又对民富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令则止”的手校,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也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

瓷器的烧造中心。——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处于社会动荡、百业表败之中,瓷业生产也一直在低谷中挣扎。同明清时期瓷器生产一样,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也是景德镇瓷器。综观民国景德镇的

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缓慢发展再到最后衰亡的过程,但明显缺少辉煌时期。清末民初因洋瓷的入侵,景德镇无器的国内市场日渐缩小,大量传统窑厂倒闭,产瓷数量大幅度减少——摘自《文物天地》20201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

代瓷器发展的特点。(2)结合清末民初社会状况,请你以民族生业安的身份为复兴最德镇瓷业提出合理化化方案。【答案】(1)特点:①历史悠久;②技术先进;③享誉世界;④官民结合;⑤景德镇地位显著;④瓷器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任意三点)(2)方案:①追求稳

定的社会环境;②创办瓷业公司(或股份公司),扩大瓷器销量;③引进国外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④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⑤由传统手工制瓷向机械化制瓷模式转变;⑥兴办新式瓷业教育学校(或瓷器研究所),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⑦仿制高端古瓷,抵制

洋瓷;……(任意四点)【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

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多探索出来的。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可知,技术先进;根据材料“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可知,享誉世界;根据材料“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置要为生产瓷器的官窑,又对民富采取‘官搭民烧’”可知,官民结合;根据材料“

民窑也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可知,景德镇地位显著;根据材料“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两代是中国无高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可知,瓷

器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2)方案:根据材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处于社会动荡、百业表败之中,瓷业生产也一直在低谷中挣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追求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据材料“景德镇

无器的国内市场日渐缩小,大量传统窑厂倒闭,产瓷数量大幅度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办瓷业公司(或股份公司),扩大瓷器销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进国外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争取更多的资金投

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传统手工制瓷向机械化制瓷模式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兴办新式瓷业教育学校(或瓷器研究所),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仿制高..端古瓷,抵制洋瓷。19.【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一这枚银币(如上图),很像古代流通的铜钱,只是体积略大,

正面有四个很像汉字的文字,有学者考释认为写的是“天朝万顺“四个字。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枚辽代银币上铭刻的是契丹大字。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银币背面刻有契丹小字,专家译为“天地契丹,万世永顺”。但这枚银币并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所谓的“压胜钱”(注;压制邪魔,

取得胜利)。这枚银币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以及辽代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摘编自《国宝档案》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辽代银币所反映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说明少数民族文字有何共通之处?结合史实

,谈谈你对少数民族文字的认识。【答案】(1)历史信息:①辽代借鉴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或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②辽代银币的制作既承袭了中原汉钱的特点,又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2)共通之处:在汉字基础上创制。认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字

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解析】【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枚辽代银币上铭刻的是契丹大字。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可知,辽代借鉴汉字

创制了契丹文字(或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根据契丹银币样式和内容解释可知,辽代银币的制作既承袭了中原汉钱的特点,又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2)共通之处:根据材料“西夏文”“女真文”可知,在汉字基础上创制。认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华文化

的多样性,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等方面分析。20.【历史中的文物】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与苦难。围绕“历史中的文物”,提取以上-幅

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辉煌与耻辱(主题鲜明)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阐述历史与文物的关系)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

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图1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马首造工精美、栩栩如生,无论眼神、张口和微伏耳形等姿态都自然逼真。毛发的刻画也是纤毫毕

现、细致动人,实为清代铜器中的精品。既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亦展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水平的精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被

侵略被掠夺的耻辱印记。马首铜像被掠夺后藏于法国,2007年由何鸿燊先生购得后捐献国家。(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正所谓“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小结)示例2:屈辱的民族记忆(主题鲜明)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阐述历史与文物的关系)图2北洋水师“镇

远”舰铁锚遍体鳞伤,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印痕,诉说着不堪回首的往事。“镇远”舰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主力铁甲战列舰之一,(1885年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它们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的中国洋务自强时代,最终又消逝在决定近代中日两国命运的甲午战争中。“镇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俘

获,后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服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拆解,1947年回到祖国。“镇远”舰铁锚不仅见证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也见证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遭遇与耻辱。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

求也遭遇了挫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如今,“镇远”舰铁锚静静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世人牢记过去的耻辱,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切屈辱永远成为过去。(小结)【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

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与苦难”并结合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历史信息可以得出观点:辉煌与耻辱(主题鲜明)。首先总论,阐述历史与文物的关系:文物是历史的记忆

,是后人眼中的“历史”。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如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图1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马首造工精美、栩栩如生,无论眼神、张口和微伏

耳形等姿态都自然逼真。毛发的刻画也是纤毫毕现、细致动人,实为清代铜器中的精品。既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亦展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水平的精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被侵略被掠夺的耻辱印记。马首铜

像被掠夺后藏于法国,2007年由何鸿燊先生购得后捐献国家。最后得出结论:正所谓“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小结)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