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 含答案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59.378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 含答案.docx,共(9)页,59.37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ec565b3ec07b57218c31617b271a7d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翻译就一个字,就是差异的“异”,翻译因“异”

而生,为“异”而译,就是因为有了差异、为了差异,我们才进行翻译。为什么?因为语言的差异背后有大量文化的差异、生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思维的差异。翻译面对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不同的差异引到新的

民族或文化中来,只有差异才可能引发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翻译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翻译的精神就是打开自身,面对外部世界,去寻找对自身有用,与我们的思想、生活、成长相关的东西,拿来和大家分享,这是翻译最为朴素、也最为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培养了我们对于他人的

关注,体现了对于交流、理解的渴望和尊重。翻译不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換,背后有精神结构的加入、观念的变化以及创造性。所以才有了海德格尔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借人的言语在说话。在社会大变革的时候,语言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

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水远是先锋,是思想革命、思想创新的排头兵。(摘编自《许对话毕飞宇:朝译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材料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译”“诱”“媒

”“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

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

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起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

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

”,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到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最终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

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

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因缘”。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

、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

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自负好手的译者恰恰产生了

失手自杀的译本,他满以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去读原作,但是一般人在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

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摘编自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材料三:翻译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把一个国家的文字翻译成另一个

国家的文字,努力保留原作的神韵并进行润色。当然,做翻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不但要对两种语言达到驾驭自如的程度,还要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等。中文、外文都要好才能搞好翻译,缺一样都不行。如果外文很好,中文表达能力不行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果中文很好,外文看不懂也不行。比如“神父”和“牧师

”之间的区别,字典上没法查,如果不对宗教背景有了解是无法准确地翻译出来的。另外,做翻译工作,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好翻译。比如我在翻译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之前,就认真阅

读了巴金、沈从文、郁达夫、老舍等作家的小说,力求使译文语言符合他们的气质和风格。(摘编自《文学翻译的使命与跨域功能一一访翻译家文洁若》,《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翻译最重要的不是转换作品不同的语言,而是传递不同的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形态和思维。B.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但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C.字典并不

能完全反映某些文字的区别,如果单靠字典来确定,翻译工作难免会产生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讹”。D.文洁若在把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译成中文时,借鉴了巴金、老舍等中国作家的创作风格。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翻译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和理解,我们要关注外部世界,打开自身,到外部世界去寻找对自身有用的东西。B.语言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反映,社会大变革一定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

言的变化。C.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异、译者的理解跟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差异、译者表达能力的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D.为了方便大众,让大众不必去学外文、读原作,却反而促使大众去学外文、读原作的译本不是好译本。3.下列说法中,可以

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林纾四十四五岁,在逛石鼓山的船上,开始翻译。他不断译书,直到逝世,共译一百七十余种作品,几乎全是小说。”B.“我读了林纾翻译的《林译小说丛书》,オ发现西洋小说那么迷人,后来虽然发现一些谬误,但不影响我对

林纾的敬佩。”C.“林纾的小说很多运用了西洋小说创作的笔法,他在翻译时,碰到他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会按自己的想法修改。”D.“林纾的主要助手魏易单独翻译的《二城故事)就只有林、魏合作时那种删改的‘讹’,却没有合作时那种增改的‘讹’。”4.材料二为什么能使读者觉得有一种亲切感

?请简要说明。(4分)5.翻译工作者应怎样做好翻译工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将军的头施蛰存为了挽救本镇市和全蜀甚至说全个大唐土地的运命起见,镇上的人民不得不派了急足到成都来请增加军队驻扎,以便随时保护了。花将军便是奉

了这样的使命,而来到这个镇市上的。将军的骑兵队到达的时候,恰当镇上的武士败退了一队一二百骑的吐蕃和党项的混杂军之后。镇上正在举行着欢喜的视贺会。当将军从一个不很高的山崖旁边首先转出来,向着镇尾前进着,随后便是双人行列的骑兵队逐一地出现了的时候,镇上

的那些沸着胜利的热血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轰集在一家酒店门前的散列在大树下的桌子上的,立刻被其中的一眼光锐敏的人警告着,都含着怀疑的神色,立起来瞭望了。大唐的军队明显安定了虛惊着的镇民。最先迎着将军的,是按照着他们的礼仪,那些形式主义的戍兵。他们立刻从饮着的酒桌边,抛弃了适才的疑心是吐蕃兵又来攻

的惊慌,齐集了队伍,装着威武又整肃的军容,由吹着欢迎的号角的兵率倾着,向将军及其骑兵队迎上来了。戍兵的头目战栗地在将军面前,下了马,行着军礼。“我们是从五六年前就驻扎在这里的边戍兵,因为望见了将军的旗帜,知道是得到了这里的警报由朝廷里派的大军,故而特地赶来迎

接的。”花将军看了他一眼,说:“你是头目吗?”“是,是的,因为从前的头目这回给番兵打死了,弟兄们推举着升做头目的。”“好,有劳你们了。在前面走,领我们前进到镇上去罢。”将军及其部下进行到镇上,找好相当的营舍,散队休息的时候,正是任申牌光景。这天天气很晴期。将军独

自浏览着风景,信步走到那家酒店门前,拣一个桌子坐下了。他凝看着溪水、树木和远处的山峰。前前后后围合了许多因为震惊了他的威名而来瞻仰一番颜色的镇上的武士们和妇女们,他也好像没有知道。赔着小心的酒保,承着笑脸来问:“将军,可要用一点酒食吗?”将军依旧沉默着,眼色注着在远处。将

军的眼光好像很空蒙,虽则似乎远望着,但当那些围看着将军中间的一个人一一任何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就够了一一仔细地注意到将军的视线,就可以很容易地发觉将军其实是并不在看什么。这是因为这些人中间终于竟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于是,大众愕视着被窘了的酒保,心中震慑着将军的严肃了。好

久好久,将军如从幻梦中觉来似的,一回头看见了手持着食巾的酒保和四周的观众都呆立着,便笑着说:“给我酒罢,有什么下酒的也给我拣两色来。”将军的微笑,再加上他的美丽的男性的眼光的流眄,是有着大大的魅力的。当酒保替将军抹好了桌子得意地回进店铺里去的时候,围看着的大众顿然间如

像感受了一什么爱力似的觉得将军是很和蔼可亲的人了。“为什么刚才觉得这将军是很凶猛的呢,不是错估了他吗?”“这个不像是能够杀掉勇悍的叛贼段子璋的头颅的人呀,为什么他这样地和善呢?”各人心中同时这样搜索着。将军独自饮酒,在几日的行程上所未曾宁静过的思绪,到了这边境的小镇上愈为

纷乱了。现在是已经接近了番寇的疆域,究竟应该怎样地决定呢?如果今夜番兵得知了大唐派了骑兵队来征伐他们,因而连夜就来进攻,这也未使不是可能的事呀,那么应取着何等的态度呢?奋勇地抵抗着甚至扑灭他们吗?还是

,依照着前两天的不稳的思想,索性欢迎着自己祖国的武士,反戈杀戮这些跟随着来的贪鄙的部下,长驱直入地侵略了大唐的土地呢?关于这两极端的态度,将军任一想到自己从前平东川以后的功高而不受赏,甚至连汉族的诗人杜甫也看得替他代为不平了,于是作着一首《花卿》歌,想起了那对于朝廷很有

些讥嘲口气的结句:“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将军也很容易毅然地决定他的新生命的。但是将军之所以到了这里,还没有把这个问题取一个果断的解决者,是因为将军对于第二故乡的成都实在也很有些留恋。将军虽则未曾娶妻,而且父母双亡,并没有什么室家之累,但自己本身就是在成都生长的,至今

也有三十四年了,就温柔的将军的思想来讲,对于祖国吐蕃的感情倒似乎不如对于成都的感情热烈;但另一方面,将军的英雄的思想,却专力地要把将军曳回他的祖国去。将军同时有着这样的两个心,所以觉得烦乱了。将军是企慕着从祖父嘴里听到的武勇正直的吐蕃国的乡

人,而一面又不愿意放弃了大唐的如在成都一般的繁华的生活,同时又不忍率领着乡人,攻击进成都,代替了汉族人而生活着。将军不时地擎了空酒杯痴想。“无论如何,对于这样贪鄙的汉族人是厌恨的了。虽然汉族中也有着许多正直不苟的,但我是,如果没有新的出路,将永远被埋混在这些

贪鄙者的人群中了。就只为了这一点,实在也已经使我有了充分的理由可以反叛起来的。啊!我是要反叛了啊!”酒酣了的将军的思想是有所侧重了。将军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想回进自己的营舍了。可是不成,将军把烈性的酒喝过度了,才站起来,只觉

得眼前一圈的红色滚旋着,两脚一软,终于又坐了下来。将军眼睛蒙昽地望四周看了一下,看见那么许多人,老是定着眼看他一个,好像从他的身上能够获得什么永恒的乐趣似的。将军又酡颜微笑了。(原标题为《将军底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将军受到热烈欢迎,“大唐的军队明显安定了虚惊着的镇民”,既肯定唐朝军队的强大,也暗示吐蕃攻袭给边地军民带来巨大恐慌。B.将军信步来到一家酒店坐下,独自凝看着溪水、树木和远处的山峰,他的沉默让镇上的人很失望,他们觉得将军有些懦弱。C

.正值壮年的将军有着吐蕃血统,但他出生、成长都在成都;他对吐番乡人勇武而又正直的印象,来自他的祖父对他的讲述。D.将军一直在忠于唐朝与归顺吐蕃之间苦苦挣扎,“酒酣了的将军的思想是有所侧重了”表明他厌憎汉族人的贪鄙,倾向于归顺吐蕃。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部分称镇上的戍兵是“形式主义的戍兵”,说他们迎接将军一行人时是“装着威武又整肃的军容”,语言含有讽刺意味。B.戍兵们“抛弃了适才的疑心”、头目“战栗在将军面前”行军礼,与将军的平静、镇定对比,突

出将军好整以暇的大将风度。C.“将军的英雄的思想,却专力地要把将军曳回他的祖国去”,运用拟人手法,揭示渴望建功立业的想法正促使将军叛唐投弃吐蕃。D.文中多次写到将军微笑和眼神的变化,如“眼睛蒙昽地望四围看了一下”“又酡颜微笑了”,生动表现出人物外表与内

心的差异。8.文中提到杜甫“作着一首《花卿》歌”,这首诗的标题为《戏作花卿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请谈谈本文引用这首诗的用意。(4分)9.小说节选部分有较大篇幅的心理分析,将将军的内心世界层层解剖,展现在读者面前。请简要分析心理描写在本文中的运用

技巧与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

.,以司徒高第为侍御史。及帝崩.,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

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允纳其言。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

,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

宜之计。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

,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傕乃收允,杀之。允时年五十六。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节选自《后汉书·王允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的一项是(3分)A.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B.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C.二年/卓

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D.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传,“经”与“传”的合称,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与解释的书。B.辟,古代指皇帝或王或诸侯等召见贤能之士,并授予其官职。C.崩,君主时代对帝王死亡的讳称,也用“驾崩”“山陵崩”等。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

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允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他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郭林宗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B.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董卓已

居高位,当意识到董卓有谋反的征兆,他毅然联合各路人马,为朝廷设法铲除董卓。C.王允深谋远虑,坚持不懈。为瓦解董卓的逆谋,他先与黄琬等谋划,借讨伐袁术之名分兵围剿董卓;虽未成功,但招揽士孙瑞等人,继续谋划。D.王允忠君爱国,受人爱

戴。李傕和郭汜起兵谋反,攻破长安城,他拒绝吕布逃走的建议;他被叛军杀害后,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2)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14.为了除掉董卓,王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杨亿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

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月下泛舟,客人不

由发出慨叹:当年曹操率军顺流而下,战船千里,声势浩大,他“,”,可谓一世英雄,如今已成过眼烟云。(2)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3)花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代诗人常

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春晨或大好春光。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大量的古典诗词,向

我们展示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而最能代表汉服精粹的,当属深衣。它因“被体深邃”而得名,为古代诸侯、士大夫阶层的居家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深衣”作为中国礼服的典型代表,深邃的中华文化隐含在背后。深衣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

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天然拥有恢宏大度

、公平正直、包容万物之东方美德。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起居B.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C.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

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起居D.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权衡规矩符合行动进退,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更长。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们

至今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趣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

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①,等着取代它的位置。这些都是具有社会规模的妄想狂的幻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实话说,细菌致病是这样罕见,虽然地球上②,致病菌的种

类相对来说是这样少,这件事有着捉摸不定的一面。疾病的发生,通常是③,是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境线,是生物界里边界协定的误解。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使

用拟人修辞。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1: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

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喜欢站在田埂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2019年年初,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材料2:新时代领路人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说:“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材料3: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

己去学习;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有的学生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综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同学们“涵养心灵,美育人生”,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C【解题分析】A原文在材料一第一段,这些差异并没有哪个更重要的思。B依据材料二,只是一种理想的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D材料三中“力求使译文

语言符合他们的气质和风格”并非“借鉴了巴金、老舍等中国作家的创作风格”。2.D【解题分析】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好译本会“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3.B【解题分析】揭示材料二中论点的句子是“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

‘诱’产生了新的意义”,即翻译应尽量求“化”,避免“讹”,做好“媒”或“诱”。4.①说理形象化,设喻生动形象。②行文口语化,避免晦涩术语。③举例生活化,释理通俗风趣。(言之成理即可,其他如答“有理有据,引用信手来,十分贴切”等可酌情给分)5.①选择有价值的作品。②提

升语言和文化素质。③翻译语言和文化忠于原著,且适合读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B【解题分析】将军的沉默,让镇上的军民惊愕,觉得他很严肃。将军的和善,反倒让镇上的军民疑惑。7.B【解题分析】不是突出将军好整以暇的大将风度,而是表明将军因为满腹心事而有些心不在焉。8.①丰富内容,这首诗

能印证将军的遭遇和心理。②推动情节发展,这首诗表达了对朝廷昏的批评,自然引出下文将军的心理挣扎。③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有历史记载的诗歌和创作背景,能给读者以真实感。(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9.(1)运用技巧:刻画将军心理不是静态描写,而是结合将军的神态变化、动作变化,对将军心理活

动的变化过程的处理,能够遵循现实辑,清断合理。(2)表达效果:心理描写使将军形象立体、丰满。(3)心理描写篇幅较多,但没有给读者以冗长繁复之感,反而有新奇之趣。(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参考答案】B(3分)【试题分析】二年,卓还长

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11.【参考答案】D(3分)【试题分析】请霁,祈求上天停止下雨的活动,而非“求雨”。12.【参考答案】D(3分)【试题分析】“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为他

收尸”不正确,文中的意思是百姓感到丧气,情绪低落,没有人敢去为王允收尸,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13.【参考答案】(1)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4分。大意2分

,“既”“循”各1分。)(2)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苟且免于损害(或: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4分。大意2分,“恃”“苟”各1分。)14.【参考答案】①联合同道,共同谋划;②结交吕布,作为内应;③假意逢迎,从长计议。(3

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王允字子师,是太原郡祁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郡府中任职为官。同郡郭林宗曾经看到王允,认为他奇特,说:“王生进步真快啊,有辅佐君王的才能。”王允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经常诵

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三公都征召他,他因司徒考试成绩最佳担任了侍御史。灵帝逝世后,王允回京师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找了王允商量。献帝继位,他担任太仆,后又调任守尚书令。王允看见董卓的祸毒越来越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显露出来,就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谋议共同诛

杀董卓。于是奏请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都带兵从武关出发,假借讨伐袁术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分路征讨董卓,然后保护天子回到洛阳。董卓怀疑而留下王允,王允于是推荐士孙瑞任仆射,杨瓒任尚书。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

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封爵,)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王允接受了他的意见。三年春,一连六十多天下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登台祈祷上天放晴,再次商讨

诛杀董卓的事。士孙瑞说:“自从岁尾以来,都不见太阳,一直下雨没有晴天,这是上天暗示董卓气数已尽,接受预兆发动攻击的人要获胜。机会不可以错失,您赶快图谋吧。”王允于是暗中联合董卓的部将吕布,让吕布作为内应。当董卓入朝祝贺(献帝病愈的时候),吕布趁机诛杀了董卓。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开始

害怕董卓这只豺狼(怀疑),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假意跟随董卓。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董卓原来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先前率兵驻守在关东,一起合谋作乱,围攻长安。长安城被攻破,吕布逃跑。(逃走前)吕布停马招呼王允说:“您可以走了吗?”王允说:“如果

承蒙祖先神灵的保佑,在上能够保护国家安全,这是我的愿望。如果做不到,就献出生命来殉国难。天子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拜托驻守关东的各位,务必要以国家为念。”(后来)李傕就逮捕了王允,杀害了他。

王允当时五十六岁。皇帝十分悲痛,百姓们感到丧气,没有人敢去收殓王允的尸体,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参考答案】C(3分)【试题分析】“诗人的清冷心境”与诗意不符。16

.【参考答案】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情;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名篇名句】(6分)(1)酬酒临江横槊赋诗(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8.B(A项,与上文对应顺序,应先讲“地道”,再讲“人间正道”,且应是“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C项,

应是“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和“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前后顺序一致。D项,与上文对应顺序,应先讲“地道”,再讲“人间正道”,且应是“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才与后文次序一致。)19.D(文中“红

巾翠袖”代指年轻女子,用了借代手法。A项,运用比喻的修辞。B项,运用互文的修辞。C项,运用夸张的修辞。D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樯橹”代指曹操的船只。)20.(示例)“深衣”作为中国礼服的典型代表,蕴含了深邃的中华文化。(主语中途易辙,前后主语

应该一致;仅指出错误原因,未修改正确,只给1分;无论是否指出错误原因,修改正确即给满分)21.(示例)①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②细菌家族人口是这样众多③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每句2分,其中衔

接恰当1分,拟人修辞运用1分;超过15个字扣1分)22.(示例)①人们认为疾病的肇事者主要是细菌(或: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2分)②实际上,细菌致病是很少的。(3分)23.解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20

19全国卷Ⅰ的选材方向为劳动教育,本题的选材方向为美育,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材料先通过“一朵云”的启示介绍美育的实质,而后阐述了新时代领路人对于美育的提倡,最后落到“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

设美术课”这个问题上来。这就要求考生针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完成“涵养心灵,美育人生”这个主题演讲稿。同时题目也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目的真实情境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1用具体

的事例强调美育的作用,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材料2通过新时代领路人的话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但美育在不少学校遭遇尴尬,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这是考生联想和

思考的基点,作文任务正是针对此而设。若考生只围绕美育如何重要或“发现美”“如何审美”去立意,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2.典型任务的限制。“请综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同学们‘涵养心灵,

美育人生’,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这一典型任务包含这样几个任务要素:写作对象是本校同学,文章体式为演讲稿,就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文章主题是倡议同学们“涵养心灵,美育人生”,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更强调理性思考,宜

写成议论文,考生要能够综合材料内容展开论证。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1和材料2用不同的方式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这是命题人的价值判断,考生不得违背此价值取向。材料3则提出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甚至不开设美术课的问题,并列出老师、家长、学生的偏颇观点,对此,考生应在

前两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批驳和纠偏。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涵养心灵,美育人生”是文章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之下,可以辐射出很多立意,比如材料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一句就关系到作文的立意,这不仅仅是新时代领路人的要求,也

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学生的要求;目前有部分学校不关注美育,过分追求成绩,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反而是不利的。材料3中对美育的三种认识也是三个写作的切入点,只要找准关键句,根据它们或浅或深的含义,可选择的立意是多样化的。2.联想和思考是

开放的。关于美育的思考,从古至今,从内到外,都是不可缺少的话题。不仅可以思考当下,还可以关注未来。而对于不关注美育,甚至不开设美术课的现象更是各个中学,特别是高中学校的普遍现象,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议。参考

立意切题立意:1.学校要重视美育。2.用美温润眼睛和心灵。3.不忘初心,美育同行。4.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不可或缺。5.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涵养“美丽心灵”。6.涵养心灵,美育人生。……偏题立意:1.发现美。(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2.美育的重要性。(没有抓住核心问题)……获得更多资源请

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