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五单元测评.docx,共(7)页,33.60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ec32c65d00e89902b14201fc895aef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乾隆、嘉庆时期,英国派出使团来到中国,希望通过与中国谈判以实现中英之间的自
由贸易、在广州以北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但无果而终。后来,英国通过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上述目标(C)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D.《马关条约》解析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五口通商,故选C项;其
余选项中的条约均在《南京条约》之后签订,排除。2.有学者指出,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A)A.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理论实践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
“中体西用”束缚解析西方的真正优势在于工业化,强大的军事技术仅仅是工业化的一部分,魏源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A项正确。3.(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
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这一条款中(D)A.“贸易通商无碍”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实现自由贸易B.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对中国无不良影响C.“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体现双边贸易中英平等协商原则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解析条约中的内容都是关于通商方面的规定,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D项;“贸易通商无碍”指的是在规定的五口按照约定进行贸易,而不是在华自由贸易,排除A项;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
宜必然会对中国产生不良影响,排除B项;“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是在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被迫协商得出的,所以并不是双方的平等协商,排除C项。4.(2021·福建漳州高一期末)《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1845年,上海道台因
害怕华洋杂居滋事,自愿把上海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上述现象说明,清政府当时(A)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能妥善化解华洋间矛盾C.谙熟国际法及外交规则D.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解析材料反映清政府官员主动划给英国人租界,说明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这并不
是妥善解决华洋矛盾,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府并未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排除D项。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介绍了欧洲
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D)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解析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都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使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引发了向
西方学习来抵御外侮的思想,故选D项;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书籍对西方的介绍还处于表面,所以知识界还未充分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的著作让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使得“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被完全颠覆,排除C项。6.(
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其内容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被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资政新篇》(A)A.学习西方符合时代
进步潮流B.成为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目的D.改变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方向解析《资政新篇》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被洋务派所实施,说明《资政新篇》中的一些内容是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借鉴其全面改革内政,排除B
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统治,所以二者的改革目的并不一致,排除C项;《资政新篇》并未改变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向,排除D项。7.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
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B)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解析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能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大部分封建官吏反对变法,因此戊戌维
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B项正确。8.(2021·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洋务派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A)A.期望保障
国家安全B.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C.致力改革封建政治D.大力发展官督商办企业解析材料反映洋务企业主要是军工企业,所产军事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国家安全,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军事产品并非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排除
B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办企业,而非官督商办企业,排除D项。9.(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期末)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它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一些西方轮船公司。这说明
洋务运动(D)A.将外商企业排挤出中国市场B.掌握了西方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C.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解析材料反映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故选D项;洋务运动并没有将外商企业全部排挤出中国市场,排除A项;洋务企业
的技术依赖外商,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C项。10.(2021·山西怀仁高一期末)鸦片战争后,各国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是非法的,后来美国曲解中法等条约中“工厂”一词,声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均享有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的权利,为清政府拒绝。列强最终取得
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C)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马关条约》中有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所以列强最终取得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马关条约》,故选C项。11.(2021·安徽高三质检)《南京条约
》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双方再次爆发战争。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上述“第三次失败”(B)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推动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促进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解析“第三次失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而不是迅
速发展,排除C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了,排除D项。12.(2021·山东滨州高二期末)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到:其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诸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民智之成何验乎
?验于议会。夫学校与议会,相联络、相终始者也。故学校未成,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A)A.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C.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解析康有为以英美为例
,说明开启民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启民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的必要条件,表明康有为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故选A项;康有为提出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无关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日本变政考》并没有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内
容,排除D项。13.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B)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戊戌维新运动宣
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解析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维新变法后不久,清王朝就被迫进行“新政”改革,
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C项错误;戊戌政变失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D项错误。14.(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义和团揭帖中写道:“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并表示要清除
一切与西方相关的事物。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义和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B.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C.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D.义和团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解析材料反映义和
团不能将帝国主义和先进生产力区分开,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故选C项;揭帖中体现了义和团存在许多落后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反对的是列强,排除B项;义和团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D项。15.(
2022·黑龙江哈九中二模)晚清某学者认为,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因此其结果只能使共同体蜕化变质。该学者认为(B)A.西学东渐应该在思想领域进行B.国家制度需要根本变革C.民主主义应该融入民族主义D.传统道德是正确的选择解析
“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意味着该学者反对君主专制,这显然是要求在国家制度方面放弃君主专制,从根本上实现变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对君主专制,并未提及民主主义
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16.(2022·重庆实验中学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A)A.维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进步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虽然失败了但却挽救了民族危机D.推翻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
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分析出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没有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戊戌变法没有推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排除D项。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
,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材料二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
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摘编自《李鸿章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2)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求富强”采取了哪些举措?洋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长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影响:使部分先进中国人突破封闭
狭隘的世界观,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初步形成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举措: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创办近代学校;创办新式海军。根本原因:单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与时代潮流相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
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摘编自张明之《
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材料二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
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参考答案朝贡体系的特点: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具有内敛性、不计经济成本、强调德治归化。朝贡体系的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
吸引力,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传统的华夷观(或儒家思想的影响)。条约体系的特点:西方列强主导,具有侵略性、本质上属不平等的殖民体系。条约体系的原因: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或列强的经济军事优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自由贸易(或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的扩张
性。19.(2021·浙江台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全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建设海防、图强御侮的方案;一部分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概况。前一部分包括《筹海篇第一》《筹夷章条第十四
》《夷情备采第十五》《战舰条议第十六》《火器火攻条议第十七》《器艺货币第十八》各篇。后一部分包括《各国沿革图第二》《东南洋海岸各国第三》《东南洋各岛第四》《西南洋五印度第五》《小西洋利未亚第六》《大西洋欧罗巴各国第七》《北洋俄罗斯国第八》《外大洋弥利坚第九》《
西洋各国教门表第十》《中国西洋纪年表第十一》各篇。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所在皆有,近边尤众,伏莽遍于山泽……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皇上若决定变
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
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人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
,乃不谬紊。——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4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
主张的目的和措施。(4分)参考答案(1)《海国图志》;魏源。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2)历史背景: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3)目的:挽救民
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施: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20.(2021·广东珠海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
4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1883—1885年法国发
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
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4分)参考答案(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2)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
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