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docx,共(5)页,4.08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c6d9641d80a27b969563ad3536d04e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A.早期国
家特征出现B.属于父系氏族社会C.女性地位高于男性D.尚未出现私有现象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
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制度D.统治阶级的提倡5.语言
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
,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6.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A.废
除井田制B.建立二十等爵制C.普遍推行县制D.“燔诗书而明法令”7.《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
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8.读百家争鸣表(部分)。由此可以推知百家学者()A.治国思想具有优劣之分B.重视吸收其他派别优秀思想C.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D.为后世治国理论提供了借鉴9.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0.秦朝的“三
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分工合作B.唯才是用C.家国一体D.官员众多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2.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B.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C.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D.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13.完全脱离历史事实而胡编乱造的“伪历史剧”“穿越剧”流行,引起了历史学者的批判和担忧。下列情节均摘自时下热门电视剧,其中可能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是()A.汉文帝宠臣邓通因经营铸币而致富B.北宋士子章敦在家中温习四书五经C.西周商人孟孙纠贩卖青铜农具而发家D.北
宋商人李汉章在广州销售汝窑瓷14.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在地方设通判C.颁布“推恩令”D.实
行三省六部制15.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16.董仲舒建
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建议的实施()A.加强了地方的监察B.削弱了丞相权力C.有利于思想的统一D.增加了政府收入17.董仲舒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在此董仲舒宣扬()A.君权神授B.春秋大一统C.三纲五常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
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汉朝丞相位高权重B.汉朝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19.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0.迄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几乎全部位于长江以北。另据文献记载,直到西晋
咸宁年间,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人无牛犊”。这些资料表明,在汉代至西晋时期()A.国家分裂阻碍南北交往B.冶铁行业为国家所垄断C.江南农耕经济较为落后D.犁耕技术长期停滞不前21.曲辕犁(如下图,又名“江东犁”)是唐朝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它的发明说明()A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人民生活质量根本改变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22.下表为五代十国部分开国君主即位前的任职情况,据如图可知()A.经济实力决定权力归属B.南方受到战乱影响较小C.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D.社会动荡使
得经济萧条23.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作品《步辇图》(下图),集中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和亲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管辖B.政治婚姻需经册封制度认可C.大唐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与向心力D.少数民族画风影响中原地区
绘画2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5.唐代的政事堂逐渐发展为宰相集议军政大事之所,政事堂集议一般由秉
笔宰相(因事而定,非固定官职)面奏皇帝批准,宰相们按皇帝旨意讨论以后,由秉笔宰相先行在起草的决策文书上署名,待其他几位宰相附署后,上报皇帝御批付诸实施。唐代政事堂集议()A.实践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凸显了民主政治的原则C.强化了皇帝的专制统治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6.下图是始建
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位于山西恒山的峭壁间,原名叫“玄空阁”,“玄”取自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寺庙最高处的三教殿供奉着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B.儒家思想走向衰落C.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D.大一统思想的渗透27.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C.扭转了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弱势D.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28.宋朝初期,转运使专门掌管各地财赋的转运。至977年,宋太宗尽除节度使所辖支郡,“天下物宜,民间利病,惟转运使得以
周知,令更互赴阙,延见询问”。转运使职能的扩大()A.提升了行政效能B.埋下了割据隐患C.调整了决策方式D.加强了中央集权29.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用人不当加重百
姓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有效抑制了高利贷盘剥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30.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D.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31.《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招牌清晰的店铺,如著名的酒楼“十千脚店”,除设立招牌外,还在酒店门两边墙上书有“天之”“美禄”(开封本地名酒之一)四字,横头有“稚酒”(意为酒醇、新酒)的字样。该店的彩门欢楼上高挑一大幅酒招
,还写有“新酒”二字。这从侧面反映了北宋()A.绘画再现日常生活B.书法艺术走向自觉C.市民生活丰富多样D.城市商业活力凸显32.研读下面两则文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
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政治中心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南宋时期江南人口大量增加D.南宋时期江南一直比较富庶33.和汉唐相比,南宋亡国时,臣子慕义,相率蹈节,矢
不奴异族者众。门人故吏“与崖山倾覆死忠死节之仁人志士”“几无可胜计"。造成南宋忠义死节之士多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理学的熏染B.儒学思想佛教化C.元朝的四等人制D.商品经济的发展34.朱熹提倡的“天理”论能够得到封建统治者
赏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和谐了人际关系B.扩大了儒学的影响C.维护了封建伦理道德D.发展了儒家学说35.下列图片展示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创制的文字。这可用来说明()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民族史研究资料丰富C.文字能促进文明发展D.民族间文化联系增强二、材料分
析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图一:西周
图二:秦朝图三:元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代、唐代、宋代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幅图片中不同朝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的制度名称,并分析其各自产生的
积极影响。(9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部族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
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材料三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
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吗》(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负面影响予以说明。(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
突出表现。(6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