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阶段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6)页,345.4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7d2c45b79c08afb879a2a526df2940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高2018级高三第四次阶段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2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A
.蕴含统一思想B.成为主流思想C.主张中央集权D.强调仁义礼法25.对下表中汉代政策变化的结果推断正确的是姓名出生地从事事业成就汉代之前的猗顿鲁盐铁与王侯争富汉代之前的郭纵赵铁冶成业与王侯争富汉代之前的巴寡妇清秦国开采丹砂礼抗万乘汉代之前的卓氏之先祖赵国用
铁冶富倾滇蜀之民汉代之前的曹邴氏魏国以铁冶起富至巨万汉武帝行盐铁官营政策获大量收入,供养大军击败了国内割据势力和北方匈奴A.大一统基础使秦代国富民强B.汉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C.汉代各封国的冶铁工业发达D.官营政策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6.南
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更为高效C.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D.封建君
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27.清代学者洪亮吉认为,“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此即终岁遑遑”。据此可知,该学者A.突出了社会转型制约因素B.否定了重农抑商传统政策C.产生了社会发展忧患意识D.发现了人口增长客观规律28.太平天国运动时
期,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进行就地筹饷,使地方督抚的财权进一步扩大,在东南地区尤其如此。地方财权的扩大A.导致官员腐败现象出现B.形成军阀割据的格局C.造就清朝积贫积弱局面D.有利于兴办洋务企业29.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
月,最初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什么是善”、“念书的意义”等。后来又增加了“国民的责任”、“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A.当时外交时局变化发展B.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30.右图
是画家丰子恺的漫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风格B.总在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C.有助于塑造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D.深受同时期西方流行艺术的影响31.如图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据如图可知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开放B.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提升C.中国的工业化体系最终
建立D.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严重32.公元前3世纪末,古罗马妇女有了从事社会公共劳动的权利,不再是丈夫附属物,市民法“有夫权婚姻”逐渐被万民法“无夫权婚姻”取代;在“无夫权婚姻”中,夫妻财产独立,妻子对嫁资、男方婚娶赠与、自权人物有产等财产拥有所有权。这一变化A.有利于
人文主义思潮在古罗马传播B.体现出万民法更加强调私法的实用C.表现了古罗马共和制度的巨大进步D.源于社会发展妇女获得了公民权利33.直到19世纪末,英国很多人都认为煤烟是很有价值的解药,烟中的硫黄和碳是强效消毒剂,可以对抗瘴气,为空气消毒。这种“煤烟有益健康”的观念在当时很有影响力。这
表明了A.近代医学停滞不前B.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C.人民思想封建落后D.对工业革命的盲目崇拜34.1929—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这说明苏联A.计划
经济具有优越性B.已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C.更重视改善民众生活D.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得力35.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个共同利益也将反映在超越特殊的国家利益的共同政策之上。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民族利益遭受重创B.全球治理成为共识C.国际旧
秩序已崩溃D.国家矛盾终将消失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近代科学本来就源于西方,科学在西方的发展与传播是主动创新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来看,西方科学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反观中国,晚清时期是近代科学
在我国的启蒙阶段,强调科学的实用性和知识性开始成为一种基本的诉求。但晚清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动接受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来看,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摘编自高建明、李斌《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研究》材料二在1950年8月召开的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中共元老吴玉章说:“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援助,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1950年制定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暂行组织方案要点》中提出科普的目的第一条是“使劳动人民确
实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力量”,这为中国科普规定了日后的发展方向;第二条是“以正确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因此反迷信、反伪科学是科普的一贯基调。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八条明确提出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摘编自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近代科技传播的不同点并说明其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学传播的作用。(6
分)(3)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有何启示。(5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图1和图2,围绕中国古代与近代城市建设的差异,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
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政界学界逐步关注西南边疆民族问题,一再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本已融合而成
为整个的国族。”1939年,中央研究院接到公函:“我国边疆民族之名称常因‘猺族’、‘獞族’、‘猡猡’等犬旁名词,引起国人之歧视,请予纠正……应如何修改方为妥善,拟请贵院详加研究。”经研究,修改西南少数民族名称的原则如下:(一)(1)凡属虫兽鸟偏旁之命名,一律去虫鸟偏旁,改为人
旁。(2)凡不适用于(1)项原则者,则改用同音假借字,如蜒、蛮等是。(二)少数民族成为其根据生活习惯而加之不良形容词,应概予废止,如“猪屎仡佬族”,“狗头猺”之“猪屎”、“狗头”等形容词。故《云南省边民分布册》所载云南少数民族的名
称,不再有虫兽鸟及反犬等字样,全部改为“亻”字旁,不再用歧视性的民族名称。——摘编自王连浩、陈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及知识界对大泰族主义之回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改西南少数民族名称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改西南少数民族名称的意义。(7分)46.(15分)【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战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和它争取获得太平洋上的海军霸权的企图引起美国的极度不安,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
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中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中、荷等国召开了“关于限制军
备”和“有关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的华盛顿会议。……通过此会议,恢复了列强太平洋上战前的力量平衡,日本也放弃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战利品——山东,同时英国和美国海军吨位的70%的比例也被削减到60%。——摘编自(英)卡尔《两
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列强在太平洋地区存在的矛盾。(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对国际关系的主要影响。(9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王崇伦(1927-2002),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1949年进入鞍钢轧辊厂工作。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车间接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紧急任务,他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之前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产品全部达到一级品标准,1953年,
王崇伦相继改进成功7种工具、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发扬王崇伦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号召在全国掀起学习王崇伦、改进技术的热潮。20世纪60年代初,王崇伦与鞍钢老英雄孟泰一起搞技术革新,实现了100多项革新,突破十几项重
要技术难题,试制成功大型轧辊等一些过去依靠进口的设备,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摘编自王恩宝《王崇伦与鞍钢建设》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的主要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归纳“王崇伦精神"的时代内涵。(7分)2020—2021学年高2018级高三第四次阶段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参考答案24.A25.D26.B27.C28.D29.A30.C31.B32.B33.D34.A35.B41.(1)不同:传播模式不同,西方是主动
创新型,由内向外传播,中国是被动接受型,从外向内传播;传播主体不同,西方是公众,中国是官员。(6分)原因:西方: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经济上对科学的需求;科普渗透文化领域。(任答两点4分)中国:近代中
国被迫打开国门,便利了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晚清创办洋务学堂、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和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近代教育学制的创设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保障。(任答两点4分)(2)作用:促
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建设;促进了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大众的科技认知水平;有利于思想解放。(任答三点6分)(3)启示: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应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鼓励大众创新,坚持
自主创新;当今世界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应保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跟上世界潮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互利共赢等。(1点2分,2点4分,3点5分)42.(12分)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
代城市功能不同。(3分)说明: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9
分)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3分)说明: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官署、武庙、军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力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
序性。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结论:随着历史的
发展,古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9分)示例三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3分)说明: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图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深沟高墙,布
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皆为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9分)示例四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交通条件不同。(3分)说明: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交通依赖自然条件,城市主要依靠河运与陆上驿道(官道)。进入近代,由于西方科技
和工业文明引入,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9分)45.(1)特点:关注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时间相对较晚;国家
较为重视,对于修改名称十分慎重;政界学界等多方面的参与组织,社会共识度高;修改内容包括偏旁、不良形容词,比较全面;少数民族称谓去歧视化;研究与落实十分迅速。(任答四点8分)(2)意义:有利于保障西南后方的稳定;有利于推动民族平等与交融;有利于加强对西南边疆与民族问题的
关注、研究;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抗战胜利;有利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两点4分,三点7分)46.(1)矛盾:美、日争夺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英、美、法、日等国军备扩张和军备竞赛逐渐升级;美、日等列强在华利益的争夺。
(6分)(2)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暂时平衡了列强在军备方面的力量;加速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埋下以后美日冲突的隐患;(任答三点6分)使中国重新回到了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3分)47.(1)贡献:
解决技术难题,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贡献力量;进行工具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一五计划工业建设;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大型工业设备自给率,促进国家工业发展;感召和吸引职工群众加入技术革新行列,投身中国工业化建设等。(任答四点8分)(2)内涵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主人翁精神等。(两点4分,三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