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92.000 KB
  • 2024-09-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doc,共(17)页,9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7a750622e3948561ebcd6e4a1bcb3b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渭滨区2019-2020-2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

了A.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B.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C.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答案】B【解析】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可以看出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故选B

;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C;“唯一”一词表述太绝对,排除D。2.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可知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

施有效控制;由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B项正确。材料强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排除A。材料强

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排除C。百家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提出各自的主张,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3.在雅典,对为国阵亡的将士都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凡是愿意

的人皆可参加游行和致哀,遗骨埋在雅典郊外的风景区公墓中。遗骨埋葬后,还要请一位最有智慧、最享盛名的人发表演说,以歌颂和悼念阵亡者。这些举措意在A.表达对逝者深切怀念B.号召公民参与政治C.实现阵亡者生前愿望D.培养民众爱国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对

为阵亡的将士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并请一位最有智慧、最享盛名的人发表演说,以歌颂和悼念阵亡者”,对阵亡者隆重的悼念活动目的是培养广大民众热爱祖国的精神,故选D;A、B两项不能突出“为国阵亡的将士都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的意义,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阵亡者生前愿望”,排除C。4.有学者指出:“《十二

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该学者认为罗马法A.拥有完备体系B.代表了平民的意愿C.司法程序完善D.利于规范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罗

马坚持用《十二铜表法》等成文法和司法实践,全面保障平民反对贵族滥用职权,反映出罗马法利于规范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体系“完备”,A项错误;罗马法本质上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司法程序完善”,C项错误。5.下表是秦

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

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点睛】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

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

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说,政事堂的由来是因为要克服“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的弊端,唐太宗“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中设立政事堂无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A

项错误;政事堂的设立并没有扩大三省长官的权力,B项错误;设立政事堂为的是解决三省议政程序中存在的弊端,不是要终结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7.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

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初地方州郡长官为知州和通判,为实现对地方控制,地方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以实现两

者之间的制衡,选项D正确;频繁更换知州并不能体现出“长贰之间相互牵制”,选项A排除;选项B中涉及的是中央官员,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地方州郡长官与禁军统领权无关,排除C。8.唐代宦官是天子家族中有影响力的一员,所谓“定策国老、门生天子”。

到了明代宦官在得到天子恩宠时拥有权力,恩宠衰退时势力亦随之全失。这一变化说明了A.宦官冲击着官僚政治B.三省六部制权力的衰弱C.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D.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时期,皇帝的恩宠决定宦官权力的大小,说明宦官的权力削弱了,君主专

制不断加强,故造D;宦官不是正规的官员,无法体现宦官对官僚政治的冲击,排除A;明代没有实施三省六部制,排除B;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9.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

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结合所学可知,无论出身高贵还

是低微,科举应试者都需要进行同等严格的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与应试者的身份地位无关,不是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的完全平等;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

体现科举考试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

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

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

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

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11.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

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A.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B.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C.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D.西方学者在评

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中是从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以及全球史观评价租界,都体现出史观评价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故C正确;这些史观都是从自身立场和标准评价,但不属于根源,故A错误;新史观和旧史观不同视角,不能说明新史观不了

解租界真实情况,故B错误;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采用西方标准,不是双重标准,故D错误。点睛:所谓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涉及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则认为:将人类社会的

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去考察历史,即“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而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工

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2.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

贫困化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

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息,故排除C。从材料“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和材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

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见传统的宗法关系和宗族庇护日益被抛弃,而宗族是传统的基层社会机制,故D表述符合题意,选D。13.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民生主义,反对少数人操纵土地所有权,操纵国计民生;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

。这说明孙中山A.支持建立共产主义B.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联合工农展开革命D.决定发动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联合工农展开革命,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主张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不可能建立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孙中山没有实行土地改革,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是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强调改善农

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的分析理解,注意材料时间。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据记载,英王乔治二世12次离开英国去汉诺威,每逢

前往故国,总要指定王后凯瑟琳摄政,而谦卑恭顺的沃波尔则成了王后理想的股肱之臣,许多重要事宜,王后悉凭他做主处理。英国国王的做法A.破坏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B.加强了英国王后的立法权C.削弱了英国首相的行政权D.推动了君主立宪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减少管理行政事务,行政事务逐渐由内阁大臣沃波尔进行处理,国王成为虚君,逐渐形成了责任内阁制,推动了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故选D;材料反映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首相,与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无关,排除A;议会掌

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反映内阁首相的行政权扩大了,排除C。15.法国革命之初,仿效英国,在1791年宪法中宣布“路易十六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后,1884年法国议会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一决议的通过说明法国A.违背了英国制度创新的理念B

.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C.树立了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D.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材料中的法国经过近百年的斗争,从“仿效英国”进行君主立宪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体现出它最终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B正确;选

择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并不违背制度创新的理念,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树立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而是反映法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C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国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故D排除。16.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俄国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段开始,而是先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取得实现社会主义

的政治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再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材料主要表达十月革命A.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B.开创了城市中心论模式C.超越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取得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然后在工

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再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结合所学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然后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选D;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进入帝国

主义阶段,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基础,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17.1926年,瞿秋白在《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的演讲中强调:中国国民革命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用各阶

级的联合战线,工人阶级的领导来斗争,才能得到胜利。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A.开始将农村作为革命的重心以解决农民问题B.确立了系统的农民政策以推动土地革命开展C.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D.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瞿秋白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建立联合战线,工人阶级领导革命,说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将农村作

为革命重心,故A项错误;仅从一次演讲,不能得出确立了系统的农民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故C项错误。18.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

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A.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B.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C.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D.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使英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政治民主,所以责任内阁制旨在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故D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契约无关,排除A;天赋人权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材料

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C。19.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

家作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党制度,再依据材料中“核子”“小”而重,“电子”“轻”而“自由

”,且“环绕”“核子”的相互关系可知,毛泽东这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了“核子”与“电子”的关系,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实现少数

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应该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主要应该依靠“一国两制”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不能体现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排除。

2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

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为国家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D.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必

须依据宪法,因此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为国家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1954年宪法不可能为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D。21.中新社2019年7月9日报道:今年前五个月往来港珠澳大桥旅客突破了千万人次。港珠澳大桥,是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B.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C.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

建设D.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答案】D【解析】【详解】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将促进港澳大湾区内经济流动更加便捷,从根本上反映了一国两制的实践的巨大成功,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领先于世界”,排除A;BC是影响,不是根本原因,排除。22.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

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A.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C.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

脑举行了首次会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日内瓦会议的特点,这次会议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B正确。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不属于日内瓦会议,故A排除。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万隆会议,故C排除。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

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23.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表明A.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

义外交B.二战后两极格局已最终形成C.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D.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濒临破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反映了美国开始实行冷战政策,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濒临破

裂,故D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外交,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材料未涉及,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而是通过美苏关系的变化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濒临破裂,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从20世

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4.近年来,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希望不断减少美国在该国的驻军数量;2019年1月2日,美国石油

勘探船冲进委内瑞拉海域作业后,委总统马杜罗强硬要求24小时内驱逐所有美国船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加剧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欧、日崛起对美国冲击D.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与委内瑞拉不是盟友关系,所以美国与

盟友矛盾加剧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菲律宾、日本、韩国和委内瑞拉的行为都对美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反映欧洲对美国的冲击,故排除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对美国的挑战,没有涉及美国控制力的减弱,故排除D项。25.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

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发展中国家影响

力增强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任务从维护各国民族权益到争取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说明B项正确。A、C项说法不符合当今世界史事实;D项与第三世界的追求不对应。【点睛】两极格局结合后,“强权政治”

和“霸权主义”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依然存在,大国和国家集团争相对世界加强影响,争夺和合作复杂而相互重合,使世界形势有很多不确定性。新的格局尚末实现最后定型。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5分,28题15分,共50分)26.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

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有孙武之制造炸

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光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材料二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

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价值: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问题: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2)参考思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

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

型的影响。【解析】【详解】(1)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可得出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由“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可得出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由“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可得出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

。价值:这等于在考查材料一中的张知本口述史料的价值。根据所学可知,当事人的口述史料由于是其亲身经历,所以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问题:由于是个人口述历史,所以难免存在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才更

能说明问题。(2)参考思路:题干中的第一部分观点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分析论证可以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给中国带来的转折性变

化即可。具体来说就是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

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另外一部分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这是由于从那时起中国的社会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而且中国的社会转型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可以说

上述观点有失偏颇,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是其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点睛】这一题里的第二小题是属于观点评析题,考生首先应该

明确题干中的观点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另一部分是“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所以在对观点进行分析时,需要注意对两者分别判断才更科学合理,分开判断和论证是符合题意的。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别判断之后,再进行论证时需要

注意要有理有据,结合史实分析论证即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答案写成一段话。27.债务压力使政府开始寻找新的税收来源。1798~1799年,小威廉·皮特引进了所得税的概念。由于18世纪后半期经济快速增长,资本主义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分配愈加不公,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所以向商人和工

业家们征收渐进所得税是当时所需要的。1799年预计可征收1000万英镑的所得税,结果只征收到了一半左右。亨利•阿丁顿在1803~1804年的财政预效果中,修改和调整了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修订后的所得税后来以财产税而知名。他认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不在于提高税率,而在于保障对财产的准确估价,从而

有效地征收税收。他的最高税率为收入在150英镑以上者纳1先令,较小威廉·皮特的税率少了一半;而收入介于60~150英镑者,纳3便士。这样温和的税率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而实现的税收与预算计划十分接近,如1803年预算

收入为450万英镑,结果却征收到了476万英镑。有些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亨利·阿丁领是现代英国税制之父。----摘编自胡怡建、马伟、田志伟、杨志银《个人所得税税制国际比较》请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括亨利•阿丁顿所得税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亨利•阿丁顿所得税制度改革的特点和所带来的影响。【答案】(1)背景:政府债务压力大,需要扩大税源;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原有所得税制度效果不理想。(2)特点:强调财产评估有效征收税收;税率温和。影响:提高了政府财政

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后来的税制改革。【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债务压力使政府开始寻找新的税收来源”得出政府债务压力大,需要扩大税源;根据“社会财富的分配愈加不公,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得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

锐;根据“1799年预计可征收1000万英镑的所得税,结果只征收到了一半左右”得出原有所得税制度效果不理想。(2)特点:根据“保障对财产的准确估价,从而有效地征收税收”得出强调财产评估有效征收税收;根据“这样温和的税率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得出税率温和。影响:根据

“实现的税收与预算计划十分接近”得出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这样温和的税率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得出缓和了阶级矛盾;还可从影响后来的税制改革等角度分析总结。28.材料一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医药书籍几乎全部靠手抄笔录或者口传

心授保存下来。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的著作问世以后,若干年后,要么流失殆尽,要么经过反复传抄,错误百出。北宋初开宝年间和嘉祐年间,由政府组织人员编写并刊印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但是上述两次官修本草时,对古代的医药书

籍只是有选择的采录,还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了。尽可能让前人所有的药学知识流传千古,就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摘自《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的比较浅析材料二《证类本草》所增加的注文资料丰富,涉及宋代、宋代之前的本草、方书、经史、笔记小说、地方志、诗赋、佛教书籍及

道教书籍中药物相关资料。在新增的资料中,最重要的是补充了一些本草和文书文献。唐慎微所补充的这些文献,使《证类本草》具备了综合性本草的特点,囊括了药物学别名、性味、形态、产地、采收、功效、主治、炮制、附方等方面的内容,使人开卷了

然,检索方便,而这些前世本草所不及的。唐氏所开创的“方药对照”编写方法切合临床实用,自此而下的本草书籍,也多有沿用。----摘编自张卫《证类本草》的学术思想及来源分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慎微编著《证类本草》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唐慎微在中国医药学的贡献

。【答案】(1)原因:以前医药书籍流传有误;印刷术进步使医书准确传承成为可能;政府修著医书存在问题;唐慎微希望医书流传千古。(2)贡献:保存了以前医药学资料,为传承做出贡献;分类详细,便于人们阅读、使用;开创了“方药对照”编写的方法,影响到后世药物学编写。【解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国的医药书籍几乎全部靠手抄笔录或者口传心授保存下来……要么流失殆尽,要么经过反复传抄,错误百出”可知,以前医药书籍流传有误;根据“两次官修本草时,对古代的医药书籍只是有选择的采录,还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进步使医书准确传承成为可能,政

府修著医书存在问题;根据“尽可能让前人所有的药学知识流传千古,就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可知,唐慎微希望医书流传千古。(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证类本草》所增加的注文资料丰富,涉及宋代、宋代之前的本草、方书、经史……”可知,保存了以前医药学资料,为传承做出贡献;根据“《

证类本草》具备了综合性本草的特点,囊括了药物学别名、性味、形态……等方面的内容,使人开卷了然,检索方便”可知,分类详细,便于人们阅读、使用;根据“唐氏所开创的‘方药对照’编写方法切合临床实用,自此而下的本草书籍,也多有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创了“方药对照”

编写的方法,影响到后世药物学编写。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