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2.711 M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2.71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ab95be063ee6b0b25a643052a3bb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临潼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II卷非选择题必须使

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有关中国

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B.男耕女织C.土地私有D.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详解】由“耕火种”到“石器锄耕”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故方框中应是小农经济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即铁犁牛耕,A正确;

男耕女织在空缺方框下方已经出现,排除B;石器锄耕是耕作方式,C是土地制度,两者不存在演变关系,排除C;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而非原因,排除D。2.少府监创设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东汉以后,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

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由此可知,古代少府监负责管理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可知,

少府主要负责管理官营手工业,故选A。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市场需要、民间消费之用,与材料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成员日用,排除C;工场手工业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学生根据不同性

质的手工业在产品服务对象上的差异即可作出判断。3.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

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朝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使棉纺织品变得物美价廉,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因此A选

项正确。B选项错误,明朝时期西方工业化还没有开始;C选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与纺织原料变化无关;D选项错误,丝绸造价高昂,不是当时民众的主要原料,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不是造成麻种植减少的主要

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

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的5.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

研究的主题应是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A.安史之乱的危害B.文学体裁的演变C.经济重心的南移D.赋税制度的沿革【答案】C【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江南居十九”“军国费用,取资江淮”“苏湖熟,天下足”等信息可以看出,江南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因此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安史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体裁的变

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6.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基础。材料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的是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它的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是“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发生

在鸦片战争前夕,排除C项;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

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的是()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答案】C【解

析】【详解】材料主要内容是梁启超疑惑为什么西欧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而郑和下西洋后面就消亡了,没有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素新航路开辟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寻求资金和市场,而中国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政治利益,导致后面经济负担过重,无法继续下去。故能从

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的是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项正确;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项;郑和船队是得到了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的,排除B项;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8.

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诸多以“新”为前缀的地名,如新泽西、新阿姆斯特丹、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源于A.工业城市大量涌现B.殖民扩张与掠夺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垄断组织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诸多以

‘新’为前缀的地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6-18世纪正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开始对外殖民扩张,在美洲大陆建立殖民地,出现了如新西班牙、新泽西、新阿姆斯特丹、新奥尔良等新地名,因此材料所述现象源于殖民扩张与掠夺,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

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A项错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错误;垄断组织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9.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里,工人们听从机器

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这种现象诞生于A.早期殖民扩张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二战后科技革命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出现在第一次

工业革命时期,B项正确;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还没有诞生工厂制,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与资本集中,催生了垄断组织,排除C项;二战后科技革命时期,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带动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

10.学者马克垚在书中这样比较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1870年以后,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马先生表达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是A.多国几乎同时开始了技术革命B.

技能是成就大工业的唯一要素C.凸显出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趋势D.“电气时代”取代了“蒸汽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出自有经验的技工,由材料“1870年以后,科学家进入工业

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作用巨大;故相比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凸显出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趋势,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同时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但与材料强调第二次工业革

命凸显出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趋势不符,A项错误。B项中的“唯一要素”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凸显出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趋势不符,故错误。材料强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比较,没有涉及“电气时代”取代了“蒸汽时代”的信息,D项错误。【点睛】

抓住材料信息“1870年以后,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紧扣设问要求“马先生表达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

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

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12.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A.自然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官僚资本主义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曲线是

自然经济,排除A;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为国营经济,D曲线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出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被没收为国营经济,C曲线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战期间出

现黄金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后变为公有制经济,B曲线符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选B。13.张謇在江苏通州(今南通市)创办了大生纱厂等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实业工厂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胡适评价他“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张謇此举A.使当地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彰显了企业家的社会担当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许多学校与实业工厂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可以看出张謇的行为彰显了企业家的社会担当,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

及小农经济,排除A;B项是洋务运动,排除B;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排除D。14.“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450次,汽车900次,

马车1000次,黄包车18000次,独轮车1000次。”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A.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D.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电车、汽车、马车、黄包

车、独轮车看出,近代上海交通状况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D正确;A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5.每年的11月11日,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至今

已成为全民购物的“狂欢节”。推动这一转变的技术条件是A.高消费的狂热心态B.思想观念的转变C.互联网经济的发展D.社会产品的丰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成为全

民购物的‘狂欢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故项C正确;高消费的狂热心态、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产品的丰富不符合题干“技术条件”主旨意思,故排除ABD三项。16.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生产相对过剩,失业现象严

重,很多人体验到了“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B项正确;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生产相对过剩,牛奶、面包等商品滞销,其价格不会“上涨到天上去”,A项错误;为摆脱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引发了贸易战、货币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局势紧张,并非“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

平静”,C项错误;大危机中各国转嫁危机,世界经济秩序混乱,法西斯势力抬头,并没有“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D项错误。17.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兴办了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同时也吸纳了众多

的失业人口。与其相关的新政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B.实行贸易自由C.调整工业生产D.实行“以工代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府兴办了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同时也吸纳了众多的

失业人口”可知,美国通过修建大量公共工程,拉动了投资,增加了就业,起到了以工代赈的作用,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整顿财政金融主要通过颁布《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等方式,不符合题意,A

项错误;经济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没有实行贸易自由,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没有实行贸易自由方面的措施,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调整工业生产是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

,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等,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18.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答案】A【解析】【详解】政府加大公共事业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建立

国际金融组织等都是政府干预经济表现,由此可知反映出的理念是加大宏观调控和国际协调,A项正确;“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从根本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的举措反映的是加强政府干预,而非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面图表呈现了美

国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美国政府最终改变该状况的对策是的A.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刺激经济增长B.主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各领域的国际协调C.再次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建立“福利国家”缓解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趋势

及时间信息可以看出,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之后美国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排除A;B项与这一时期无关,排除B;福利制度已经建立,且这一时期要减少国家干预,排除D。20.

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下列选项中对斯大林模式理解最准确的是A.国民经济协调发展B.重视农业的发展C.扩大企业的自主权D.优先发展重工

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可知斯大林模式下重视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不是协调发展的,没有有限重视农业发展,更没有扩大企业自主权,排

除ABC项。故选D项。21.从1954到1958年,苏联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据此可知当时

苏联A.解决了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B.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C.成功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经济改革侧重农业领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54到1958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这说明当时改革的重点是农

业领域,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也并未成功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AC项;材料没有相关出口数据,无法体现苏联成为粮食出口大国,排除B项。22.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

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A.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B.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C.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D.现代信息技

术的发展滞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的情况

下形成的,但这不是其“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形成后与美国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军备竞赛活动,但这也不是其“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无关,故D选项错误。23.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种工业局

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A.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C.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D.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种工业局面,20世纪50年代”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因此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为解决“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局面,B项错误;“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24.邮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下列邮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

产党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共同体现的主题是A.土地改革运动B.国民经济恢复C.社会主义改造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以及公私合

营对应的是三大改造,C项正确;A项仅仅涉及农业,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三大改造之前,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这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25.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有一首歌谣这样写道:“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

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首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A.土地改革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的描述明显是

过度夸张,属于浮夸风的表现,由此可知这首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C项正确;浮夸风主要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而非土地改革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26.

1978年底,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在香港公开宣布:“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上,还有两个禁区。第一,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这一转变()A.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B

.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标志着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8年底”可知,处于改革开放前夕。根据材料“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

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可知,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政府取消对外贸易的禁令,遵照国际贸易原则与外交进行对外贸易,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

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27.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一个观代化城

市,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一夜崛起”主要得益于A.通商口岸的设立B.经济特区的设立C.上海浦东的开发D.特别行政区的设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由此可知,深圳“一夜崛起”主要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B项正确;深圳崛起与通商口岸的设立无关,排除A项;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香港、澳

门设立了特别行政区,深圳崛起与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8.20世纪70年代,我国基本实行计划内商品价格单轨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

市场形成价格。价格体系变化本质上反映A.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B.完全实行由行政来配置资源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D.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内商品价格单轨制”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计划内和计划

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和“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则是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结果,故选C。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就已经建立,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行政配置资源能力逐步弱化的过程,排除B;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是具体的表现,而不是本质,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解题的过程一定要牢牢抓住设问中的“本质”,做好现象与本质的区分。29.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A.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的发展趋势D.世界经

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图片中的机构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下的机构,反映出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机构不是区域集团化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而不是多极化,排除D项。故

选C项。【点睛】30.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

一国家.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不是统一的国家,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以后,封建神学在欧洲就已经不占统治地位了,故B项错误;罗马法和欧盟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12是完

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说明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

5分)3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

史》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摘编自包世

臣《安吴四种》材料三: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松太地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

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侵略。(3)特点: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原因: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4)特点:曲折发展。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得出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

冲击下纷纷破产”得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原因:根据材料“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得出外国商品的冲击,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洋务运动

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得出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得出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小问4详解】特点:根据材料“1915年--1919年中国纱厂经营状况示意图”得出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一战后列强侵略的影响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编自《苏

联兴亡史》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

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

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

政策?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改革中实施的具

体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苏两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冲击的方法”: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围攻的方法”:实行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变化:由市场和计划经济因素并存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

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变化: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或增强企业活力)。(4)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和创

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得出“冲击的方

法”: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得出“围攻的方法”:实行新经济政策。特点: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得出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小问2详解】变化

:根据材料“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得出由市场和计划经济因素并存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原因: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得出苏联模式的影响;根据材料“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

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小问3详解】变化:根据材料“计划

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得出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措施: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史实得出在农村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增强企业活力)。【小问4详解】启示:结合所学中苏两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可以从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模式

多样化等方面归纳启示即可。33.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

为,有两种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其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二,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材料三:西方逆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有些国家的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

薄,在国际发展上急功近利,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行为霸道任性,给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正义合作秩序造成了严重伤害。……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也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这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限,但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

加,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摘编自吴志成等《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材料四: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

都没有落空。(1)材料一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相同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技术上、体制上”这两种因素具体含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逆全球化

出现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三十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和行动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影响: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社的会经济的发展。(2)含义:信息技术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根本动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原因: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国家间发展不平衡;民族主义思想抬头。(4)措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析】【小问1详解】事件:根据材料一的第一幅图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一的第二幅图得出工业革命。影响: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得出促进

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问2详解】含义:根据材料“有两种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其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二,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并结合所学得出“技术上、体制上”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含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广

泛建立。根本动力:根据材料“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材料“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

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得出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根据材料“有些国家的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在国际发展上急功近利,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行为霸道任性,给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正

义合作秩序造成了严重伤害”得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根据材料“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得出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得出民族主义思想抬头。【小问4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中国

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并结合所学得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切从国情出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方面归纳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