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doc,共(28)页,551.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d5c63bfe2a590b02dcb81e1cec002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鹤岗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时间史实周平王四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二年卫弑其君桓公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礼崩乐坏,等
级不存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可知这两段史料都表明了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此时宗法制的破坏,贵族内讧,D项正确;封邦建国,众星拱月属于分封制初期的效果,A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诸侯兼并的信息,B错误;等级不
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虽然宗法制破坏,但是等级秩序依然存在,排除C。2.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A.传承了商朝的统
治体系B.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C.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D.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与周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排除A;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
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再分封的过程中,分封的诸侯将周朝典章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地方,进而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B;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C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D错
误。3.《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西周A.中央集权得到发展B.天子干预诸侯国政治C.天子直接控制诸侯D.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在分封诸侯国时,周天子根据诸侯国实力强
弱分层次对诸侯国官员任命,以加强统治,体现了天子干预诸侯国政治,选项B正确;西周尚未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周天子不直接控制诸侯;材料是针对于分封制,而非宗法制,选项D排除。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
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A.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B.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C.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
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具体体现,由此可知,材料所述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即互为表里。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存续问题,排除A项。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点睛】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
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做此类题目时,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5.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
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A.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B.“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C.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D.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包括诸侯在内的各级领主在其领地内都是君主
,在领地内的权威超过上一级君主,以此推论,周天子的权威不可能超过各级领主的领地,所以谈不上天子有效地管理地方,排除A;“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事随着西周分封制度建立起来,就是本题引用的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背景下形成的,与本题所述的各
级君主权威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历史现象,不存在因此而“淡化”的问题,排除B;地方权力过大逐渐销蚀周天子的权威与本题所述情景相观,并且实际发生了,故选C;D涉及的是诸侯和周天子之间的关系,与本题材料所述历史现象无关,排除D。6.周武王灭商
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秦王赢政在灭东周国后,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
祖”,这明显受到商周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赢政极力推广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秦王赢政封一地给东周君,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秦王是在灭掉东周国后,又分封的,王朝的疆域没有变化,故D项错误。7.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
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C【解
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排除A;商鞅变法是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排除B;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排除
D。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寻访长生不死药的术士(韩众、徐巿、侯生、卢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又牵引出460多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将他们处死,史称“坑儒”。上述材料旨在说明A.“焚书”直接导致了“坑儒”事件的发生B.“坑儒”可能与历史史实之间存在差异
C.秦朝中央政府内部斗争激烈D.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讲述的是“坑儒”事件,但历史上的坑儒事件说的是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可
知材料与历史事实不符,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焚书”,更不能得出“焚书”是否导致“坑儒”事件的发生,故A排除;坑儒事件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并不是中央政府的内部斗争,故C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郡县制,故D排除。【点睛】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9.下
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文物表明
秦朝政府致力于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
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颁发秦朝统一铸造“大量的秦权、秦量”等,从而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落实,故C项正确;A项是指郡县制,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改革政策的落实,没有体现出对六国贵族的反抗,故B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1
0.汉代初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如下图所示。汉代的诸侯王国以下是郡县,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之外,汉高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汉初的地方行政体制A.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短期内稳定汉朝政局D
.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分封刘姓贵族与军功大臣,有利于稳定汉初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A项,郡国并行制并未否定郡县制,排除。B项,封国制并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
项,为景帝削藩导致,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掌握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回答。11.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
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D.初创大一统帝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为大一统帝国,形成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等一系列制度,故被称为“波峰”,D
项正确。秦汉时期贵族政治处于发展阶段,排除A。门阀与皇权共治符合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B。C项属于唐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12.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
,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提高行政效率B.制约丞相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依据材料“汉代的三公九卿
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可知,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朝可以制约丞相的权力,但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加强君权的措施,没有体
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选项错误,中朝没有监督三公九卿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见下表时间州试录取率1106年3%1190年1.3%13世纪1%——(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这一现象说明A.考试
内容限于程朱理学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数据可以看出,科举的录取率下降,说明精英教育不断强化,人才选拔的要求更高,故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考试内容,也没有反映人数的变化,排除AB项;材料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C
项。14.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
动词曲文学发展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科举中限制势家与孤寒竞争、在考试程序上更加科学,而且更加注重知识才能,这些规范措施和评价标准客观有助于提升用人取士的信度,B正确;科举制的科学规范与基层官员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宋代科举考试注重“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显然不
能推动词曲发展,排除C;科举取士目的仍然是选拔官员,而非科学研究,排除D。15.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A
.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B.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极端化C.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得知,行省加强了中央集
权,同时也是是对地方管理模式的一种演进,因此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A正确;“极端化”表述错误,排除B项;没有实现制衡,排除C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D项。16.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
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3037422512114(人)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
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
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17.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
抄、科参(均指稽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具有侍从、规谏、封
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具有规谏和封驳之权,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能,并未涉及内阁学士;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
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能,并未涉及六部;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是明朝六科给事中设立的影响,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设置能够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并非重在体现皇权专制的强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
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A.明确地方行政区划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强化相互牵制监督D.简化地方行政层级【答案
】C【解析】【详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有利于强化二者的相互牵制监督,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明确地方行政区划、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无关,排除AD;材料主要强调“督抚同城”相互牵制的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9.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
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理藩院”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是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控制;通过以上的分析,体现了清王朝统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加强,B正确;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材料三个机构的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分治的内容,A错误;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一词可判断C错误,因为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早在西周就已存在,C错误;据材料“理藩院”是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
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可知清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较强,D错误。20.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
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可看出,清代的司法实践随着时间不断修改,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A;C不符合材
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代的司法实践随着时间不断修改,无法体现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1.下
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人物主张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荀子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管仲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
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A.反对征收赋税B.关注民众生活C.发展社会生产D.重视强国富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
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
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
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2.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
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事件诗歌A平定三藩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B册封达赖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旃。《塞上宴诸藩》(1681年)C收复台湾万里扶桑早挂弓,水
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D亲征噶尔丹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瀚海》(1696年)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旃”出自康熙帝《塞上
宴诸藩》,与蒙古贵族“围班”朝觐相关,故B符合题意;“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与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1683年,施琅水师攻下澎湖岛,统一台湾,故C不符合题意;1696年与康熙亲征噶
尔丹相关,故D不符合题意。23.从图1到图2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应该是A.传统主流思想的没落B.儒家思想的自我嬗变C.封建统治思想之确立D.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图6“程颐程颢”等都是北宋时期理学家,图7顾炎武、黄宗羲等是明清时期
思想家,这体现出的信息是儒家思想由理学到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为儒家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出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自我嬗变过程,故B项正确。此时期儒家思想并不是衰落,故A项错误;封建统治思想之确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C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宋明理学和明清之
际的儒家思想,近代民主思想此时尚未形成,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依据材料中图6“程颐程颢”以及图7顾炎武、黄宗羲,并结合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变化可知答案。24.下列图片所示为《西游记》中有关
孙悟空的三个故事。由此可以推知《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蕴含了A.社会众生平等的精神B.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C.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D.主宰自己命运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漂洋过海,拜师学艺”、“大闹龙宫”、“强勾生死簿”可知孙悟空不甘命运的安排,主宰自
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众生平等的精神;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悟空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并未体现反抗封建专制;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5.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
列结论最准确的是国籍人物观点古代希腊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古代中国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荀子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A.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B.中西方
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C.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D.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讲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到优先位置,排除A;由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和“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说明古代中西方都关注人,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所以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故选B;古希腊思想包含有哲理思辨,并非一概简单易懂,排除D;中西方思想存在明显差异,不能因为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而认为“
趋于雷同”,排除C。26.下表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主人公人格意识的比较。作品名称主人公呈现出的人格意识《罗密欧与朱丽叶》热情、奔放,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梁山伯与祝英台》含蓄、深沉、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出现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
A.人格个性特征B.文化心理态度C.男女社会地位D.道德伦理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主人公则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这种差异是与长期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相关的。中国受大河文明
及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影响,形成重整体,重家族,重人伦的文化心理;而西方受海洋文明及商品经济影响,形成重个体,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可知文化心理态度影响文艺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格意识,故选B项;材料中中西方著作中主人公的人格意识不仅是个例,能代表其它中西方文化作品,因而出现差异的原因不
仅仅是人格个体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两部作品所涉及的时代,女性均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因而出现差异的原因与男女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处的中世纪,道德上也有着父权与夫权色彩,因而道德伦理观念不是造成中西文艺作品差异的主要原因
,排除D项。27.18世纪的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在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聚在沙龙、咖啡馆和图书馆中交流思想,大学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心。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
思想。这表明A.理性主义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B.思想宣传功效受到了格外重视C.思想传播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D.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欧洲思想界正在进行
启蒙运动,根据材料“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可知体现的是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近代科学,A选项排除。思想宣传只是材料意思中的一
部分,比较片面,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政治运动,C选项排除。2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
变法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忠君爱国”指的是洋务运动运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抑君爱国”指的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之际提出学习西方君主
立宪制,“叛军爱国”指的是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走民主共和国的道路,故C项正确;清末新政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发起的改革运动,不符合材料“叛君爱国”,故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封建斗争,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忠君爱国”,故BD错误。【点睛】解
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题意,本题中,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然后,在阅读题干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阅读材料;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性文字和材料的出处,本题中的关键性文字是“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最后,根据
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选项,选出正确答案。29.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A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学习西方,托古改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民主义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成果,又汲取了西方近代学说,体现了古为
今用,洋为中用,故A项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思想,故B项错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托古改制”属于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
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学说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该信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0.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
》,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A.曾经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B.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C.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D.正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答案】A【解析】蒋介石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成功的,俄国革命是取之与法国
,可见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是赞同的,故A项正确;B中直接仿效说法错误;C中新三民主义,材料中没有体现;D中此时属于北伐合作时期。31.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主要是因为A.毛泽东从实践
中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C.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D.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时
期,时间大体上是自1935年至1945年,即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故C正确;AB反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根
据“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可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并非中共七大,排除D。32.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
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③社会主义革命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④⑥项,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
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故①②④⑥项正确;邓小平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包含革命理论的内容,故③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
的重要理论,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故⑤项错误。故答案为B。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内容33.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
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A.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B.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C.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D.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
队”可知体现的是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A选项排除;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的范围扩大,B选项排除;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34.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
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C.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答案】C【解
析】根据材料中“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可知,希腊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项错误。父母为战死的孩子而悲伤,为生还的孩子而庆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纲常伦理是
中国古代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B项错误。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现象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放在首位,即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状况。故D项错误。35.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
次改革的共性A.都是商品经济的结果B.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C.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D.都冲击了贵族的利益【答案】D【解析】【分析】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都冲击了旧式贵族的势
力,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详解】36.雅典法院的法官(陪审员)是由各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600人,他们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审判员被分配在哪个法庭,由抽签决定,在审理案件时,陪审员不必相互商议,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法庭作出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这体现出雅典A.权力制衡
的原则B.主权在民的原则C.天赋人权的原则D.人人平等的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法院的法官…以抽签方式”、法庭审判的最终结果由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作出决定,反映出公民在雅典城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说明雅典民主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
制衡,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来源,排除C项;雅典民主公民内部平等,不是人人平等,排除D项。【点睛】主权在民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传世之作《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
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然后再由全体公民把权力赋予给一个组织,即民选的政府。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37.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最高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
人之纠纷,其不囿于传统立法束缚,以公平、正义理念审理纠纷,成为罗马法的一部分。外事裁判官的设立A.基本放弃了传统公民法B.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形成C.平衡了贵族和平民矛盾D.直接推动罗马法体系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纠纷,其不囿于传统
立法束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理异邦人的纠纷,体现了万民法的特点,故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外事裁判官基本放弃了传统公民法,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贵族和平民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与
罗马法体系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38.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之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决乙
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A.重视人的基本权利B.限制原告的权利C.强调原告被告平等D.维护被告的利益【答案】A【解析】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这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
D选项错误,材料的判罚是有法律根据的,不存在限制原告的权力,维护被告的权利。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39.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B.价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C.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D.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对女性
歧视,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是受时代影响,B正确;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有性别歧视,而不是阶级性,A错误;民粹主义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而材料反映的是性别歧视问题,和民粹主义无关,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
权,而不是贵族政治,D错误。【点睛】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
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40.罗马法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做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有些法学家甚至认为“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材料说明罗马法A.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更加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D.忽略了对
财产所有权的规定【答案】C【解析】从“一切定义,在法学上都是危险的”可以看出,罗马法的法学家认为对事物的定义是容易出问题的,他们注重的是各个权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没错,但与题意无关;B选项错误,罗马法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没有那么密切;D选项错误,这种现象是故意为
之,不是忽略。二、非选择题41.如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林小标等《两汉候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指出图1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2)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
生了哪些变化。(3)结合图3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3)恩泽侯国、外戚
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解析】【详解】(1)特征:据图1中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成因:结合所学可从楚汉战争时,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陆续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据所学可知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刘姓天下,又陆续分封同姓子侄为王。(2)据图1中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据图2中信息可知,汉景帝晚期到汉武帝晚期侯国类型中功臣侯数量明显减少,而归义侯也明显增加,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此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3)据图3信息可知,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但外戚侯和恩泽侯相比以前增加迅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晚期到汉哀帝时期选官制度—察举制发生了变化,选官标准不再是“品德、才能”,已经重视出身门第的现象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建是封邦建国的简称,即分封制,由周人创立,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封建制中,个人是天下、诸侯国或家族中的一分子,必须为天下、诸侯国或家族承担责任。在封建制影响下确立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的集权形式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在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城邦制为西方各国的发展确定了模式,特别是城邦制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对西方影响巨大。——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封建制下,天下的“常道”是
所谓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君臣如父子,权力分配是一种宗法模式。每个人的血缘决定了他的特定位置,不能更换。封建制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天下“定于一”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的共识。在希腊城邦制下,公民具有什么权
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如公民担任公职是义务,也是个人自由。在古希腊思想家眼中,城邦的精髓就是公民的集体治权。此外,希腊城邦间的政体各有差异,就是城邦内的政治结构也是多元的。斯巴达是贵族寡头政治,希腊是民主政治。——摘编自李淑梅等《中
西文化比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答案】(1)相同点: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必须为国家(城邦)承担责任;都影响深远,为后世的政治生
活确立了发展模式。(2)不同之处:在制度的维系上,中国封建制强调血缘关系,希腊城邦制则强调民主自由;在权力的管理上,中国封建制强调大一统,希腊城邦制则强调多元化。原因:古代中国封建制:产生于内陆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政治上最终走向专制集权;思想上儒学强调宗法伦理。希腊城邦制:产生于海洋环境;以商品
经济为主;政治上独立自治;思想上侧重于人文主义。【解析】【详解】(1)相同点:根据“在封建制中,个人是天下、诸侯国或家族中的一分子,必须为天下、诸侯国或家族承担责任。”“在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可得出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必须
为国家(城邦)承担责任;根据“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特别是城邦制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对西方影响巨大。”得出都影响深远,为后世的政治生活确立了发展模式。(2)不同之处:根据“每个人的血缘决定了他的特定位置”“公民具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如公民担任公职是义务,也是个人自由”得出在制度
的维系上,中国封建制强调血缘关系,希腊城邦制则强调民主自由;根据“封建制追求……是人人皆知的名言,天下“定于一”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的共识。”“希腊城邦间的政体各有差异,就是城邦内的政治结构也是多元的。”
得出在权力的管理上,中国封建制强调大一统,希腊城邦制则强调多元化。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古代中国封建制:产生于内陆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政治上最终走向专制集权;思想上儒学强调宗法伦理。希腊城邦制:产生于海洋环境;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独立自治;思想上侧重于人文主
义。43.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
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材料二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
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三(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3)据材料三和所知识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应坚持怎样的原则。【答案】(1)目标: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变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形式主义的应用,而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例:照搬苏俄模式,导致城市中心
道路失败;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正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形势:国内:改革遇到种种阻力;国
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践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原则: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解析】【详解】(1)目标:根据“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得出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根据“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得出力图建立
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观点:根据“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得出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形式主义的应用,根据“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得出而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例:结合所学,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例:结合所学,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就
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3)形势:根据“8·19事件”可知,国际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结合所学,国内背景是中国改革遇到种种阻力。践行:结合所学,1
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解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了思想,深化了经济改革,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原则:综合材料,可从与时俱进和从国情出发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