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武汉专题】.docx,共(19)页,208.30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e3e032884b6fbdc8f696d860f5c58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
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由此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特点,故B正确;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2.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土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建土地私有
制下,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由此则必然会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土地兼并现象出现,故选B;A项只是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并非根源,毕竟如果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那么贵族、官僚和豪强何来良田可占,故排除;中国古代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是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的,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3.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
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排除ABC,选D。点睛:此类题目的思路是要确定最晚出现的文物的年代,由之确定选项。4.
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说明A.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B.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D.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详解】铸币量的多少体现了商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宋代最高铸币量
是唐代的20倍,可以得知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故A正确。唐代商业发展并不落后,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冶炼水平,故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存在,故D错误。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
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答案】A
【解析】【详解】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A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答案为A;BCD不能体现这种关系,故排除。6
.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所反映的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C.“重租税以困辱之”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答案】D【解析】韩非子认为商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反对
经商的观点。A项侧重于从生活方式上压制商人,B项侧重于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C项是对商人征收重税,ABC与韩非子观点相同,故ABC三项排除。D项体现的是农工商皆本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
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出海贸易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的清朝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走私的问题,而是限制海外贸易的问题,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重农,保护森林等,故CD项排除。【点睛】“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是关键信息。8.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
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A.成为“海上马车夫”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C.率先开辟新航路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提取信息“16世纪”“葡萄牙”,据此可以排除A、
B、D,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海上马车夫”指的是荷兰,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垄断欧亚之间贸易及处于欧洲贸易中心的表述均不合葡萄牙的史实,而其只是率先开辟新航路,故选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
景【名师点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及由此引发的“寻金热”。③直接原因:转口贸易及高额利润的刺激,寻求与东方直接贸易的途径。④政治因素: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的需要
。⑤宗教因素:基督教会向外传教的需要。⑥社会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天文、地理知识进步;⑦目的:满足欧洲和亚洲的直接贸易、开辟市场和寻找廉价工业原料产地的需要。9.16世纪中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
国家是A.西班牙B.荷兰C.法国D.英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中期西班牙无敌舰队还未被打败,它是当时世界的海上霸主,故选A;荷兰在17世纪才成为航海和贸易强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法国和英国是在荷兰之后崛起为殖民强国的,故排除CD。
10.“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很害怕黑夜,因为黑夜来临意味着魔鬼、女巫可能乘着夜色飘飘荡荡来到你的床头。”工业革命时,结束这种古老夜间生活模式的是A.牛顿B.史蒂芬孙C.瓦特D.爱迪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束这种古老“夜间”生活模式只能是电灯,而
点灯的发明者是爱迪生,所以此题选D爱迪生。此题最好把工业革命时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更完善了。A.牛顿打开工业革命的大门。B.史蒂芬孙是火车。C.瓦特是蒸汽机。显然ABC不符合题意。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
命·爱迪生11.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A.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C.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D.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材料“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
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反映了工业革命也引发了民生等社会问题,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工业革命的带来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12.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A.发生的领域广泛B.各国统治者高度重视C.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强D.新技术新设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比较分析能
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是科技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名师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
到科学发现的影响。(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
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13.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机械特色不同B.通讯工具不同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C【解析】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都是以能源来命名一个时代,说明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两者都体现出的是工业化的机械;B选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出现新的通讯工
具;D选项错误,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和汽车的差异,与此无关。1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中因茶、丝的质量提高B.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崩溃【答案】C【解析】根
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棉纺织行业遭受英国工业产品的严重冲击而开始破产,但茶、丝产品大量出口,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中国商品要迎合世界市场的需要,C项符合史实和
题意,正确;A项是丝、茶产品大量出口的前提条件,排除;B项是丝、茶产品大量出口的结果,排除;D项“完全崩溃”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过于绝对化,排除。15.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
的是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呈现发展态势。结合所
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彻底解体”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甲午
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产;D选项错误,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6.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A.学习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B.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D.学习外国利器以挽救民族危机【答案】C【解析】题干中引
文大意为:李鸿章认为学习外国先进的器物,不如学习制造器物的方法;学习西方制造器物的方法不必全部任用西方的人才,而要寻觅国内可以制造器物的人才,专门设置一科进行选拔就可以集中国内制造器物的人才,据此可知李鸿章不仅要学
习西方的科技与科技人才,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旨在主张改革科举制,设置专门的西学科考以培养人才,故A项排除,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和“挽救危亡”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D项排除。点晴:理解“设一科取士”的真是意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强调人
才培养,改革科举制度。1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
伐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与民族工业发展分不开的,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产业工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抓住时间,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
的短暂春天。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8.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
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謇的企业受到
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大力支持,官府对其征收的各项税收也较低,这些都反映了政府对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的扶助,故C项正确。A项,张謇为民族资本家,大生纱厂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本国封建主义与外国资
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普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无法说明,排除。19.1946年11月,中美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缔约此方对缔约彼方之任何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之输入、销售、分配或使用,或对输往缔约彼方之任何物品之输出,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此条约的
影响是A.加强了中美经济交流B.致命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业C.不利于中美关系发展D.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表面上规定中美双方享有对等权利,但
实际上由于当时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及生产落后,根本无法与美国平等地实现其中规定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该条约的签订,事实上是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故选B;该条约对于中国来讲是不利的,它不会加强中美双
方在经济上的交流,只是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这一背景下签订的,它在短时期内不会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C;中国和美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这种方式不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排除D。20.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把握,曲线图主要反映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从产生标志看,A、C项正确,从消亡情况看,只有A项符合题意
。21.下表为1949—1956年国民收入构成表(单位:%)。据下表可知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1949年68.412.60.33.315.41952年57.719.53.64.314.91956年49.8246.24.215.8A.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B.人民物质生活逐
步改善C.经济部门比重基本平衡D.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答案】D【解析】【详解】表中数据显示,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有所下降,其余各行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均有所上升,由此可知,经历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故选D。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是在中国近代,排除A;农
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仍占据主导地位,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排除B;由表可知,经济部门的比重还不平衡,排除C。22.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
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改造城市小商店”“改组公私合营企业”可以看出,社论讨论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慎重地”可以看出,社论认为工商业改造应当
稳步推进。故答案为B项。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结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排除D项。23.“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
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运动。上述材料描述的山羊比大象还大的现象,反
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急于求成、“左”倾、浮夸风盛行,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24.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1980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304.77万吨、320.56万吨、407.31万
吨,油料产量分别为5.21万吨、7.69万吨、11.91万吨。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A.市场经济已取代计划经济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D.城乡经济交流稳步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才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8年-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都有了大幅的增加,说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城市经济的内容(粮油均属于农产品),
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后,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详解】25.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
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的实行B.香港澳门的回归C.经济特区的建立D.广电事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由材料“1982年初”可知,这是中国实行
了改革开放,所以答案选A。香港是在1997年回归,澳门是在1999年回归,所以排除B;C也是属于改革开放的具体表现,排除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广电事业,所以排除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
工具的进步·改革开放对电视事业的影响二、综合题26.经济观念影响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清·雍正帝语材料二《中国与世博:历
史记录》一书中记述到:1851年伦敦博览会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
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上海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
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1)依据材料一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做法也反映了上述社会经济思想主张?这些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博会上中国展品与西方国家的展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答案】(1)主张:“闭关锁国”、“海禁”。影响: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不同:中国多为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或工
艺品;西方国家基本为工业制造品和科技发明。原因: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晚;机器生产水平落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长期占据优势;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快;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制造居世界领先地位。【解析】【详解】(1)主张:首先由材料“士之外农为最贵”“工贾皆其
末也”可知,材料体现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其次,再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在对外贸易方面抑制商业的表现为“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的实施。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积极方面可从维护沿
海地区的稳定、对殖民侵略起到一定自卫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消极层面可从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进行分析。(2)不同:由材料“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中国馆的展品
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等信息可知,中国多为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或工艺品,而西方国家基本为工业制造品和科技发明。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西两个不同角度作出合理的推导即可。中国方面之所以以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或工艺品为主,可从一长一短展开分析,长即长处,指的是
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长期占据优势,短即短板,指的是近代工业起步晚,机器生产水平落后;西方方面可由中国方面作出反向推导,其原因是它们的近代工业起步早,工业化进程快,同时它们的科学技术发达,其工业制造居世界领先地位。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华商在上
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
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材料三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
,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四,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发展状况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迅速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衰落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对华经济侵略。(3)处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六家丝厂,
资本总额120万元”“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可归纳为资金少、规模小;由材料“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可归纳为技术力量薄弱。(2)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国内方面,其能取得迅速发展,主要受
辛亥革命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国际方面,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能取得较快发展,是因为当时恰好出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这为民族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衰落原因:由材料“到20年代中期”“每况愈下”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对华经济侵略,这使得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再次被挤压。(3)处境:由材料二“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
吞并”和材料三“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的描述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根本原因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有关。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
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
史教程》(下)材料二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
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
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
主义也有计划经济。——1990年《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材料五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动,大批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从1986年开始,农村改革主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畜牧业、私营业、渔业发展迅速,以集体经营为主兼有个体、私营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805万人,产值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李正华《论邓小平的
“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市场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3)结合材料三、四及
所学知识分析,为摆脱“路径障碍”,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镇企业的意义。【答案】(1)概况: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2)主要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调整: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1992年十四大确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意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
)概况:由材料“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可归纳为商人数量增加;由材料“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可归纳为市场商品种类繁多;由材料“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可归纳为长途贩运发达。(2)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
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市场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3)调整:由材料“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摆脱极“左”思潮带来的路径障碍,我国在改革
开放后进行了三次关于经济体制的调整,其分别是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9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4)意义:由材料“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805万人”可知,创办乡镇企业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由材料“产值47
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可知,创办乡镇企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由材料“农村改革主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创办乡镇企业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
基础。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