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52.354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52.35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0a06c566f6a69a1d12b3e7c2b4030e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开封前注意保密肇庆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本试题共9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

条形码粘贴处。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

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

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

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

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

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

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

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

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摘编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二:从认识过程来看,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实践检验真

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排除谬误,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真理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由于人的个体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又是受周围的物质环境制约的,我们认识的真理是绝对中的相对真理,是有限向无限发展的过程。在真理无限发展的过程中,我

们应该怎么样来检验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

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主观见之于客观,是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个

时期或一段时期就能完成的,对真理的认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它与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个相互印证的过程。正如列宁指出:“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

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人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受时间、环境、地点和历史的物质条件限制的,由此使得实践的确定性决定了真理认识的绝对性,同时人的实践活动

也是一个长期的、永无止境的发展并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实践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真理认识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决定了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即为有限向无限延伸、完善到更完善的循序渐进的不断延续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理论、任何

思想必须无例外地、不断地、永无止境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任何理论、任何思想,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不断发展中的实践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摘编自《再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B.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所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C.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只要实践,就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D.

材料一中,作者用科学史上的事实,证明了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认识过程来看,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排除谬误,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B.由于

人的个体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又是受周围的物质环境制约的,所以我们认识的真理都是相对的。C.实践的确定性决定了真理认识的绝对性,同时实践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真理认识的相对性。D.材料二中,作者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引

用列宁的话指出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不断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

是社会领域颠扑不破、不会改变的真理。C.牛顿提出的力学定律曾被认为是万能定律,但后来科学研究发现,在微观粒子领域和高速运动领域,其力学定律是不适用的。D.在孟德尔之前,人们认为孩子之所以像父母是因为有液体

混合,孟德尔在实践中发现了遗传因子,提出了“孟德尔定律”。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在内容上二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一句话未了

,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

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

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

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

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

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

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

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

,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再看下回便知。(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材料二: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

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瞎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

;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

是怔呵呵的站着。(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宝钗听到金钏的死讯后,前后说了两次“这也奇了”,而王夫人也认为金钏的死是“一桩奇事”,三个“奇”字突出了金钏之死的离奇,也反映出宝钗和

王夫人对此事的好奇。B.金钏之死不仅直接反映了封建礼教杀人的社会现实,还间接反映了贾府内部矛盾重重,为贾府最终走向衰败埋下伏笔。C.从贾政见到宝玉时的描述可知宝玉为金钏之死感伤失魂。宝玉为一个婢女之死而“五内摧伤”,是因为金钏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自尽,体现了宝玉的愧疚与自责。D.文章写

到王夫人多次垂泪,为金钏安排后事,给金钏母亲赏银,集中反映了王夫人对金钏的关怀备至,符合王夫人诵经念佛的慈祥形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老婆子对金钏之死的叙述中,有一处细节“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

会他”,不仅表现了周遭人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家对贾府内部主仆矛盾见惯不惯。B.袭人和金钏同为贾府丫鬟,面对金钏的悲剧,她一开始震惊不已,接着点头赞叹,最后伤心泪下,这一神态变化真实地表现了袭人的内心变化。C.作者通过老婆子、宝钗、王夫人等

人对金钏之死的多重叙述,真实地完整地展现了金钏之死的概貌的同时,也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D.作者在表现宝玉的心情时,主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悲痛,另一方面写

出了他的茫然。8.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最突出的价值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据此,选择选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分析

。(4分)9.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内容,分析“金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

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

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节选自《墨子·兼爱》)文本二: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①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

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②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节选自《墨子·非攻》)【注】①抛:同“拖”。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B.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C.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

非/从而誉之/谓之义D.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B.故贼.人以利其身贼:

偷盗。C.以亏.人自利也亏:使……亏损。D.罪益厚.厚:深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其中,

“兼爱”是其思想核心。B.文本一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出兼爱的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C.文本二从一系列日常的小是小非切入,最后引出攻国的大议题。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D.从两则文本的具体行文可看出,墨子一方

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取反复论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入人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2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14.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感遇

(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张九龄(678—740年),唐开元年间贤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诗人贬荆州长史,《感

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节选其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句,诗人写到“兰叶在春天葳蕤繁盛,桂花在秋天皎洁清新”,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它们各自合宜的季节。B.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

节,诗歌三、四句紧承前两句之意,衔接自然而贴切。C.诗歌后四句指出,“林栖者”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产生了爱慕之心,而草木本有芳心,无需美人相折。诗人委婉地表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D.全诗借咏物,巧妙地将叙述、描写和议论融合在一起,语

言清丽,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行和恬淡从容的人生境界。16.咏物诗往往借物喻人、托物言怀。在本诗中诗人是如何咏物,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君子和小人是两种不同的生命追求状态,

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探讨静、安、虑三者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道家思想常有突破俗见

之处。庄子指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普遍现象,《〈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性地说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象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______,基本规则简明易懂,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千百年来______。在中国古代,象棋也被

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可以说中国象棋是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开发智力,启迪思维,还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广大群众深受喜爱。在纵九横十的象棋棋盘之中,其实也包含

着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勇。中国象棋也很好地______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a):“红先黑后”,说的是礼让(b);“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也指出了为人处世之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说的是心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指的是启迪和警示。小小的棋盘,纵横之

间,所______的是千年的中华文化之道,是仁和义(c),是礼和智,是信(d)、是忠是勇,是我们的文化基石。18.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保留蕴含B.源源不断经久不衰

集中包含C.源源不断长盛不衰集中包含D.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保留蕴含19.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3分)A.a处B.b处C.c处D.d处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可以说中国象棋是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

,开发智力,启迪思维,还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B.可以说中国象棋是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培养顽强的意志,还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C.可以说中国象棋是集文化、科学、

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培养顽强的意志,还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广大群众深受喜爱。D.可以说中国象棋是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开发智力,启迪思维,还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

广大群众深受喜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最大的错误在于我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别人更容易犯错误,这是一种所谓的“偏见盲点”。这种“偏见盲点”根植于我

们发现他人错误的本能——我们总是擅长注意我们朋友的缺点——①。尽管这种选择性的认知偏见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这种偏见对任何思维活动都适用,意即:在每个例子里我们都能看到,我们对自己十分宽容,②。心理学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高

智商让人更容易犯错。心理学家对参与人员的“认知成熟度”进行了测试。报告中显示,所有的测试都显示了智商与偏见盲点之间的正相关性,报告指出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为两个单句,请你将它们改成一个复句。(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材料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材料三: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

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肇庆市2022—2023学年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语文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36710111215181920CDBBCABBDADB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比对信息的能力。原文是“只

有······才”,是必要条件,而选项替换成了“只要⋯⋯就”是充分条件,改变了文意。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比对信息和整体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D选项错在张冠李戴,作者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一个理论

是不是真理,引用列宁的话指出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3.(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应用文中重要观点的能力。B选项错在“颠扑不破、不会改变”上,材料二观点为“任何理论、任何思想,即使是已经在

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不断发展中的实践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4.(4分)材料一首先提出如何检验真理的问题,然后引用马克思的话提出总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着作者用毛泽东的话对观

点进行了阐释,并用科学史上的事实证明了该观点;最后作者指出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2分)材料二首先指出真理是无限发展的,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接着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个时期或一段时期就能完成的,对真理的认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并用列

宁的话加以印证;最后总结任何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不断检验。(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文本结构和梳理文本思路的能力。5.(6分)相同点:两则材料都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不同点:材料一主要通过引用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话,以及引用科学史上的事实来证

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材料并未对这个观点进行深入阐述。(2分)材料二在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任何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接受不断发展中的实践检验而得到

补充、丰富或者纠正。(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综合比较的能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选项“好奇”错误,王夫人本知金钏以死明志的

来龙去脉,“奇”只是她的自我掩饰;C选项“金钏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自尽”错误,金钏的死因是不堪受辱;D选项“关怀备至”不准确,此处是王夫人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与愧疚而作出的事后弥补。7.(3分)C【解析】本

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选项“真实地完整地展现了金钏之死的概貌”错误,这些叙述包含了道听途说、假设、谎言,并没有展现完整真相。8.(4分)示例一:宝钗的善解人意与无情冷漠。(2分)从宝钗忙来安慰王夫人,处处察言观色,拿自己的

衣服给金钏妆裹等事件中可见她的贤惠与善解人意。同时,从宝钗淡化金钏之死,甚至巧言猜测金钏因贪玩而失足的举动可看出身为主人阶级的她对仆人的冷漠。(2分)示例二:宝玉的真情与软弱。(2分)从宝玉为金钏垂泪、感伤、痛心

等反应可以看出他对下层阶级女子的真情。同时,从他面对王夫人的教训无可回说,茫然不知何往的表现可见他性格中具有极大的软弱性。(2分)示例三:王夫人的“冷”与“热”。(2分)从她撵走金钏可看出她的决绝,同时从她对金钏之死抱有愧疚与不安又见她存在“热”的一面。(2分)(共4分。准确概括人物两面

性格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9.(6分)①塑造了金钏虽身处微贱却性情刚烈的婢女形象。②刻画了袭人、宝钗、王夫人、宝玉等人鲜明的性格差异。③为后文“宝玉挨打”的情节作铺垫。④是《红楼梦》中悲剧故事中的一个部分

,体现了《红楼梦》反抗封建制度的主旨。(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情节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伐别人的国家,却没

有人知道去反对,反而跟着去赞誉他,称之为义。从内容来看,第一个“而”表转折,连接“知”和“非之”两个动作;第二个“而”表顺承,连接“从”和“誉之”两个动作,所以这两个“而”都应放在句中,不断,排除B选项和C选项。从结构来看,“谓之不义”和“谓

之义”是对立结构,“谓”前断,排除D选项。11.(3分)B【解析】贼:残害。12.(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鉴赏文章特色的能力。B选项“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表述不够完整,还有“盗贼、大夫、诸侯”三个方面,层层递

进。13.(8分)(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得分点为“以……为”,把……作为;“察”,考察;“所自起”,宾语前置,从哪里产生;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2)至于盗

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得分点为:“攘”,偷;“甚”,超过;“是”,这;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4.(3分)①兼爱的现实意义:假如

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就不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获利。②非攻的现实意义: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战并加以反对,那么就不会有主张与支持战争的人。(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

力。【参考译文】文本一: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由人与人不相爱引起的。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

君上,因而损害君上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即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使

自己得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即使在天底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

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以至于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都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都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文本二: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偷窃人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后就指责他,上边执政的人抓到后就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

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过分,罪过也更深重。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内偷取别人的牛马,他的不仁不义又比盗窃别人鸡犬、牲猪的更甚。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一旦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过分,罪过也更深重。至于妄杀无辜之人,又扒下他的衣服皮裘

,夺取他的戈剑,则这人的不义又大过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牛马。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一旦损人更大,那么他的不仁也更过分,罪过也更深重。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他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伐别人的国家,却没有人知道去反对,反而跟着去赞誉他,

称之为义。这可以说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选项“全诗借咏物,巧妙地将叙述、描写和议论融合在一起”错误,

诗歌中并没有叙述。16.(6分)诗人咏“兰草”和“桂花”,兰桂这些草木君子自有芳心美意,遇时而发。它们并无意于求得美人的相折。(3分)诗人借咏物来表达自己有像兰桂一般高洁的品行,同时表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求人赏识、博取高名,只是自己本心的需求,恬淡从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3)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

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词语的能力。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长盛不衰: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

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经久不衰”与前文“千百年来”重复。与“精髓”相搭配,应用“保留”比较合适。“包含”一般指事物在数量、大小、类别等的归属;“蕴含”则多指深层意义上的理解,或一种储备。19.(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此处顿号赘余,无需使用。20.(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原文语病有三处:一是“集……于一身”的固定搭配少了“集”字;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再“培养顽强的意志”;三

是暗换主语,应该是“(象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6分)①但是对自己的错误却视而不见②而对别人非常严苛③越是聪明的参与者偏见盲点就越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的能力。22.(5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最大的错误在于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别人更容易犯错误,而且进一步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加入关联词2分,用代词“这种”将上下两个句子连接起来2分,语句通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单句变复句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的能力。四、写作(60分)23.作文评分细则:一、试题解析1.材料解析本次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节选自课本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大意是“人们做事情,往往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

果能慎终如始,那么做事就不会失败了。”本则材料主要强调“慎终如始”的重要性。材料二节选自必修上册《劝学》,这段话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材料三则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用张华的困惑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困惑,即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

,在过程中坚持困难,在结束时浑浑噩噩,破罐破摔。在写作时希望考生能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身处地,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帮助张华认清问题,并给予他一定的指导。参考立意:(1)锲而不舍,慎终如始(2

)慎终如始,则事可成(3)锲而不舍勤耕耘,慎终如始事可成(4)锲而不舍长坚持,慎终如始莫大意2.引导语解析引导语给出了写作者的身份:张华的同学,考生写作时要注意写作者的身份,应该充分共情,并给予一定建议,但不要居高临下。同时材料给出了写作文体:一封信。“结合材料”要求考

生充分结合三则材料,要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给予张华一定的指导;另外“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要求考生能够对张华的情况设身处地地表示理解,并能够有所拓展;“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则要求考生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要帮助张华认清困扰他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一个是给他提供一

定的指导,也就是给他一些建议。二、评分细则赋分等级如下:1.一类文(54~60分):紧密结合材料,紧扣核心主题“锲而不舍,慎终如始”进行论证,对核心主题认识准确而深刻,能够解决张华的困惑并给予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拓展论证

,行文契合写作者身份,完成引导语中的所有写作任务,书信格式正确,内容丰富,分析透彻,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2.二类文A(50~53分):紧密结合材料,紧扣核心主题“锲而不舍,慎终如始”进行论证,对核心主题认识准确而深刻,能够解决张华的困惑并给予指导,并在此基

础上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拓展论证,行文契合写作者身份,完成引导语中的所有写作任务,书信格式正确,内容较丰富,分析较透彻,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二类文B(48~49分):能结合材料分析,能扣住核心主题“锲而不舍,慎终如始

”进行论证,对核心主题认识准确,能够解决张华的困惑并给予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一定的拓展论证,行文符合写作者身份,完成引导语中的所有写作任务,书信格式正确,内容较丰富,分析较透彻,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3.

三类文(43~47分):能结合材料分析,能扣住核心主题“锲而不舍,慎终如始”进行论证,对核心主题认识较准确,能够解决张华的困惑并给予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一定的拓展论证,行文较符合写作者

身份,完成引导语中的所有写作任务,书信格式正确,内容一般,分析一般,条理一般,文笔一般。4.四类文(36~42分):文章部分结合材料,也能从核心主题“锲而不舍,慎终如始”出发,但是行文中间有游离段落,能部分解决张华的困惑并给予指导,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展

开论证,但展开较少,论证不足。行文与写作者身份之间有偏差,没有完成引导语中的所有写作任务。5.五类文(35分以下):脱离材料行文,对核心主题认识不准确,也未能解决张华的困惑,将文章写成了话题作文或者完全无视引导语中的写作任务。三、其他评分说明1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书信格式不正确在应得分数基础上扣2分。3.残篇判定:(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

分,不再扣字数分。(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6)完全空白的,评0分。4.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按五类文给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