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缺答案.doc,共(6)页,11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f89dfab5e5f955b816f5129eec91a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下学期期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尚书》记载,禹曾向皋陶请教如何做到诚信。皋陶说:“谨慎自身,思虑深远。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由近及远,还要知人善任,使民众安居乐业。”禹拜谢认同。这一记载表明()
A.儒家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B.禹的成功缘于他知人善任C.诚信蕴含浓厚的家国观念D.私学是贵族主要求学途径2.李贽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
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由此可见,李贽()A.抨击了宋明理学的虚伪性B.挑战了传统儒学的权威性C.改变了孔孟之道的合法性D.增强了经世致用的普适性3.王阳明出任地方巡抚时,曾发布大量的“告谕”,制定“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
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总之,人人要去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这反映出王阳明()A.关注下层民众的经济诉求B.引导官民的道德自觉意识C.倡导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D.宣扬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4.中国古代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
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微班进京,道光年间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对于清中叶后京剧能终结“花雅之争”的原因,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西方文化传入的趋势B.京剧具有完备的戏剧形态C.市民阶层发展
的必然D.京剧蕴涵更多的文化价值5.魏源在《海国图志》写道:“二十七部西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
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先公举,可不调周平?”。材料反映出()A.十分推崇美国的民主制度B.对政治的度层面有所思考C.“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D.改变了器变道不变的文场6.张鸣在《历史与看客》中
写道:“革命党只要起义成功,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剪辫子。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是不肯剪辫子的人,不予公民权。更多的时候,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到就剪,害的农民不敢进城。”材料主要反映了()A.风俗流变推动社会发展B.传统习俗在城市中消亡C.辛亥革命彰显民主共和精神D.新旧观
念并存的时代现象7.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李大钊主张“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步废除”。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文学革命8.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从原理的介绍转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于是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和革命史方面的意义更为突出了。这说明此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处于萌芽和
初生的阶段B.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C.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D.与三民主义思想已趋同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系统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④其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10.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诸
多成就。如表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前后对应不正确的是()时间历史事件地位及影响A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标志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B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世界首例,被誉为“东方魔稻”C1978年“银河﹣I”
型巨型计算机诞生是中国第一台研制成功的巨型计算机使中国成为少数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D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标志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A.AB.BC.CD.D11.1954年4月,政务院批准的《关
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加强俄文教学工作,培养翻译干部和俄文师资……高等学校应开设俄文课,高中和中等技术学校可设俄文课。这一精神的贯彻,适应了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C.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12.从普罗塔戈拉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开创性地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到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性地将人类从自然的中心“降”到与动物同等的地位。这个过程()A.体现了人类自我认识不断深入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瓦解了基督教教会的统治地位D.冲击了上帝创造万物的学说1
3.有学者指出,16~17世纪“明快鲜艳的色彩已经遍布欧洲,而体现悲观情调的灰色和黑色逐渐让位给了代表尊贵的金色、代表热情和爱情的红色、代表优雅和风度的黄色、代表希望和勤奋的绿色,以及代表清醒的海蓝色”。该学者的观
点可用来说明当时的欧洲()A.人开始成为哲学思考的主题B.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C.机器工业丰富社会文化生活D.理性主义被民众普遍接受14.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15.一位画家曾说过:“殊不知我并不着力谋求准确表现我眼前所见的事物,我是在相当随心所欲地运用着色彩,我是在更有力地表现自己。”他要用明快的色彩、粗犷的线条表达自己内心的激
动和喧嚣。下列表述的艺术特征与画家的观点相符的是()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B.重视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C.重在表现色彩发生微妙变化D.反对传统束缚和理性的压制二、材料题(共5小题)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此时的儒学以“仁”为思想内涵,重视人伦,推崇王道;虽然在当时诸侯争霸和社
会变革的时代没有被统治者太多重视,但……周游列国,兴办私学,聚徒讲学,社会影响巨大,有非儒即墨之说。糅合道、法和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阐释君权,以“独尊儒术”巩固统一,以纲常伦理维护秩序。……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年)开办太学,以研究儒家经学,造就儒家治术人才。自此百余年间,经学极盛,成为官学的统一教材。提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儒家伦理道德和人性都是理的体现,通过“格物致知”或内心反省才能获得理。……将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至深至巨。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君主专制主义,提出“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学发展变化的特点。(6分)材料二:在儒学两
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似乎可以划分为两大流派。“内圣”:颜回→子思→孟轲→程颢和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王阳明→孙奇逢……“外王”:子夏→荀况→叶适→王廷相→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龚自珍和魏源……,呈现出两大流派此起彼伏、交相发展
的局面。﹣﹣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2)依据材料二指出儒学的两大流派各有何侧重,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7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权问题,《时务报》……大胆地、直白地在报刊上呼吁“民权”,要求在中国设立议院,从而使得“民权”一词
在维新时期成为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如何“兴民权”,《时务报》提出了两套方案:一套是从上至下的“兴民权”的方案,即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让士绅能够参与政治决策;一套是自下而上的“兴民权”的方案,即强调“开民智”,从学校、学会、科举等方面进
行社会改革,为政治改革造就人才,为设议院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围绕着《时务报》倡导的“民权”,有来自读者的热烈表扬,有保守官绅文辞激烈的批评,还有来自维新知识分子阵营抱有担忧的劝阻,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劝阻,《时务报》对民权的第一声呼出,可以说加速了民主思想在维新时
期的迅速发展。﹣﹣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务报》关于近代中国民权问题的宣传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7分)(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突厥、吐蕃、靺鞨)的方式有哪些。(6分)(3)如果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2分)19.19世纪中叶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刚开始的时候,明治政府完全依靠那些支持自己的藩国武装
来维持秩序,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不适当的。因此,明治政府的领袖们开始组建一支脱离地方联系的新式武装力量。新式军队和征兵制完全消除平民和武士之间的区别,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战士了。到1870年的时候,普通民众也被允许拥有姓氏了
,同时以前对他们职业和居住地的限制也被取消了。对于很多武士来说,新秩序意味着自己可以从以前的诸多限制中解放出来,但是,很多武士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转行从事那些新的职业,同时也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收入在新的领域进行发展和投资,急剧没落,对
政府极度不满。﹣﹣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材料二在日本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摘编自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
武士阶层地位的变化,并概括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2)据材料二,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