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15)页,26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b2e8246a467a4199eb1ae48e92832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形成性检测历史一、单选题1.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对这三个阶段排序正确的是A.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原始人群B.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原始人群C.原始人群,母系社会,父系社会D.原始人群,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主要依次分为原始人群、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三个历史阶段,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排列顺序不符合中国原始社会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相关史
实,故排除。故选C。2.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是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
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排除A,B符合题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故CD不符合题
意。故选B。3.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A.考古资料的发掘B.古本文献的考订C.神话传说采用D.口述史料引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资料的发掘是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的主要原因,A正确,BCD
排除。4.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这一年处于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指的是公元前8世纪前期,故C正确;公元前7世纪
前期指的是公元前699—公元前650年,故A错误;公元前7世纪后期指的是公元前650—公元前600年,故B错误;公元前8世纪后期指的是公元前750—公元前700年,故D错误。5.做人不数典忘祖。三皇五帝中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的是A.黄帝和炎帝
B.尧和舜C.舜和禹D.神农氏和有巢氏【答案】A【解析】【详解】华夏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华夏始祖,A正确;B、C、D都不能被称为华夏始祖,排除。6.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B.青铜材质的耒、耜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D
.铁、钢材质的犁、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故A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是礼器,BC错误;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D错误。7.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A.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土地公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土地国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其性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故A正确;土地公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都不符合史实,
故BCD错误;8.下图为距今(2019年)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B.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C.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
,图片中形象展现了陶器上栩栩如生的动物画像,这表明当时人民可能具有一定审美意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比较南北
方牲畜驯化的信息得出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春秋时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出自其著作A.《道德经》B.《论语》C.《墨子》D.《韩非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
道德经》主张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故选A;《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论,排除B;《墨子》、《韩非子》分别是墨子和韩非子的著作,与老子无关,排除CD。【点睛】10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①克己复礼②提出“有教无类”③兴办私学④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识记的能力。结合所学,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其
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提出“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故选D。克己复礼是要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其思想的保守的一面。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
家争鸣·孔子【名师点睛】对特定的表述,要结合时代特征和表述者自身原始的表达意思来全面理解。如“克己复礼”字面意思是克制自己,是要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其思想的保守的一面。11.商鞅变法设立了军功爵制度,其作用不包括()A.废除官爵世袭制B.增强军队战斗力C.加强对
人民控制D.有利于秦的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军功爵制度主要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废除官爵世袭制以及秦朝统一具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手段,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均正确。12.中国历史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是在A.夏
商西周时期B.秦汉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魏晋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产生,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3.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
,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民贵君轻B.兼爱尚贤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民贵君轻、兼爱尚贤、无为而治尽管也是当时的主流思
潮,但是并不能代表当时社会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14.确切地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A.文化革命活动B.社会革命活动C.学术交流活动D.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D【解析】【详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各个学派争鸣,故D正确。15.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A.赋税沉重B.徭役繁重C.刑法残酷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公元前209年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建立时间尚短,不可能出
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故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后奉行严刑峻法,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人民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法残酷,这些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主要意义在于A.有利于社会的安定B.有利于经济的发
展C.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他的主要意义是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17.嬴政统一全国
后,以“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根本意图是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将皇权神化C.设立严格的等级制度D.保护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皇帝…
…朕……制……玺……根本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的根本意图是突出皇帝权威,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正确;皇权神化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故B排除;严格的等级制度仍然服务于皇权,故C排除;皇位世袭并不属于根本意图,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
“皇帝……朕……制……玺……根本意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皇权至高无上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8.汉武帝时期,禁止其它思想传播,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这一措施被称为: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百家争鸣C.焚书坑儒D.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详解
】汉武帝时期,禁止其它思想传播,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的措施被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与“禁止其它思想传播”不符,B项错误;“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的措施,C项错
误;“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不是文化专制的措施,D项错误。19.东汉中后期,皇帝大都年幼,寿命较短,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A.土地兼并严重B.外戚宦官专权C.“党锢之祸”D.黄巾军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短命,直接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B项正确;“土地兼
并”是封建经济现象,不是皇帝年幼的直接后果,A项错误;“党锢之祸”是外戚、宦官乱政的产物,不是皇帝年幼的直接后果,C项错误;黄巾军起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产物,是皇帝年幼无力控制政局产生的间接影响,D项错误。20.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A.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C.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D.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有利于神化封建统治,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还主张大一统,所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
专制统治,故选D。21.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分割王国的封地C.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D.分割王国的财政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推恩令,推恩令是指诸侯王将
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故B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诸侯王,而不是加强诸侯王的权力,排除A;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排除C;分割王国的财政权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排除D。故选B。22.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
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的起点是A.长安B.洛阳C.扬州D.泉州【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故A项正确,BCD均不是汉代丝绸之路起点,排除。故选A。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呈现
出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时代特征,故D符合题意;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指的是盛唐时期,而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A排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有很多成就,而非文化停滞,故排除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割据,中外交流不
频繁,故排除C。故选D。2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三长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B、C、D四项都是重要的改革措施,但符合题干“开创性”措施的一项是“颁布均田令”。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
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人和徭役征发。所以答案选D。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5.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
是A.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B.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C.华佗--写成《伤寒杂病论》并发明麻沸散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不是华佗,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东晋
著名画家顾恺之创作了《洛神赋图》,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2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东周、五代B.东周、秦朝
、三国C.秦朝、东周、五代D.商朝、秦朝、三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所以与图中①②③对应的
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因此D选项正确。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其他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7.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C.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大运河走向自北向南,起点分别为涿郡和余杭,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和浙江杭州,和攻打高丽没有关系,高丽位于朝鲜半岛,开凿大运河之前已经灭掉陈朝,这一重要举措主要是为了贯通南北交通,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服务,答
案为B。考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对有关陈朝和高丽的相关史实也要熟练掌握。28.唐朝历史由盛转衰出现在A.唐太宗时期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D.唐
玄宗后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执政后期不理朝政,安禄山与史思明掀起反唐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激化了统治阶层与农民阶层的社会矛盾,摧毁了唐朝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后唐朝进入藩
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9.某文献记载:“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该文献评述的是A.唐蕃和亲B.开元盛世C.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
图D.唐蕃会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故材料中评述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西汉时期,西域
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C选项排除;唐蕃会盟是在唐穆宗统治时期,D选项排除。30.隋朝后期的统治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根本的是A.阶级矛盾尖锐B.江南经济发展C.政局动荡不安D.生产力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
】【详解】首先能准确识记隋末暴政的表现,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确知:暴政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社会生产水平下降,D正确,B排除;AC不属于根本影响,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31.历史学界关于夏仍有争论,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不
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地区年代(距今(2019年)长江上游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西辽河6000?仰韶文化早期北辛文化汤家岗文化马家
浜文化赵宝沟文化6000—5800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大汶口文化早期大溪文化崧泽文化红山文化5800—53005300—4700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小河沿文化4700
—4300庙底沟二期文化4300—3800宝墩文化齐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钱山漾广富林类型雪山二期文化3800—3500三星堆文化寺洼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马桥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二里岗文化材料二二里头遗址的聚
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
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材料三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使用甲骨为材料占卜,得以保存。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
忆中夏的时空范围找到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摘编自孙庆伟《追迹三代》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实质,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
3)据材料三,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答案】(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2)实质:形成早期国家、出现阶级分化、文化影响向外辐射。特征: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3)依据:文字。方法:考
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详解】(1)从表中“4300-3800”“3800-3500”依据黄河流域可知是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的信息可知形成早期国家
;依据材料二“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的信息可知出现阶级分化;依据材料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的信息可知文化影响向外辐射。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多元一体、兼收
并蓄以及绵延不断等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三“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筒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的信息可知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是文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应该相互印证。32.
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
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
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答案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教育服务于政治
、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解析】(1)根据“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可得出目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强调“仁”和“礼”。(2)主张:根据“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可直接得出结论;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在当时相对其它思想派别来讲具有加强统治的实用性,同时也推动了秦国等国变法的出现。(3)主张:根据材料“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可以知道结论是“社会教化”;理由:根据材料“因为民
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等可以得出结论;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兴办学校加强儒学教育;特点:从目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析挤得出。33.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
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
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
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
通鉴》(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并分析隋唐大运河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所做的贡献?【答案】(1)①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
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②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贡献①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立下功劳②吸取隋亡的教训
,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③击败东突厥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解析】【详解】(
1)经济原因:根据“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得出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政治原因:根据“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
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得出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
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贡献:唐太宗的贡献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即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立下功劳;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的统治期间出
现了贞观之治。击败东突厥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