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1.155 MB
  • 2025-01-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6)页,1.155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ee57b6bab64d579d5059f9108823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七校联盟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周初,“天下未集”。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如图中的哪个地方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

系”结合所学可知,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图中①处,A项正确;②在山东境内,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③应该是燕,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④地应该是楚,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2.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

关系示意图”(如图),根据如图理解正确的是①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③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

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嫡长子继任为天子”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①②正确;根据材料“余子皆分封为诸侯”可归纳出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正确;材料未涉及“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④错误

,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中“履至尊”指的是A.创立丞相制B.

创立皇帝制C.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答案】B【解析】【详解】“履至尊”是指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皇帝制度的创立,故选B;A属于中央官制,C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是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都不能体现“履至尊”的特点,排除ACD。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

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关于材料中的“它”叙述不正确的是A.唐朝三省六部制B.加强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

为三,相互制约,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ABD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中央集权无关,因此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5.宋太祖曾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道出了历代皇帝的心声。下列属于宋太祖的防范措施的是A.“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B.“外郡县,其朝廷远者,镇之以行中书省。”C.“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D.“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府三司制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C正确;A是朱元璋加强皇权

的措施,排除;B是元朝推行的行省制,排除;D是对明成祖时期设置内阁的描述,排除。故选C。6.某朝《大学士年表序》说:“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应该是A.中书省B.军机处C.枢密院D.司礼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雍正

以后”、“承旨寄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机构应该是军机处,所以B符合题意;中书省、枢密院和司礼监在雍正以前都存在,而且不是“承旨寄信”,排除ACD。7.中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历代王朝都设置专门机构对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道”②汉武帝设置

十三州部刺史③元朝宣政院长官称为“国师”④明朝司礼监负责佛教和藏族事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道”,①符合题意;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主要是为了监察地方,②不符合

题意;元朝宣政院长官称为“国师”主要负责西藏地区的事务,③符合题意;明朝的司礼监掌握的是批红权,④不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8.中国古代王朝在地方和中央设置监察机构,秦代监察机构的设置,已经受到最高执

政集团的重视。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地方监察体制,于是每郡任命一个监察长官该官员的职务是A.郡尉B.枢密使C.监御史D.刺史【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郡的监察长官是监御史,C正确;郡尉负责的是军事,A排除;枢密使是在宋朝时期出现的,B排除;刺

史代表中央巡查地方,D排除。故选C。9.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大大加深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的列强侵华。根据图二开放的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以后,所以①提取信息错误。从

图一到图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所以②提取正确。由图一到图二,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到沿江,说明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所以③提取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说明中国的贸易主权也一步步遭到破坏,所以④提取正确。故

排除A、C、D项,故选B。【点睛】图一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图二中的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所以这两幅图反映的是分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10.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

:“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事件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有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唐景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反割台斗争的描述,其中丘逢甲、徐骧、刘永福均是当时的英雄代表,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1895年清朝割弃台湾,台湾军民成立民主国,推唐为大总统领导抗日。当日军登陆台北,唐便携款内渡,颇受时论指责,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11.黄仁宇在《中国

大历史》一书中就某事件说:“革命党员在汉口的地下组织,不慎使一颗炸弹爆炸……事既如此,他们逼不得已提前举事,既无安排好的领导人物,也无预定计谋。”与这一事件无关的是A.得到了四川保路运动的支援B.由同盟会直接领导C.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D.改国号为中华民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武昌起义的描述,其中ACD均与武昌起义有关,不符合题意;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领导的,与同盟会无关,B符合题意。故选B。12.历史漫画是对历史信息的形象表达。下面漫画想要说明辛亥革命①推翻了清政府

的封建专制统治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③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④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革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因此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革命,①②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

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B.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C.运动最终取得完全胜利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C说法符合题意,故选C;ABD中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4.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下列主张出自该纲领的是A.“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B.“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C.“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D.“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答案】A【解析

】【详解】A选项说法正确,这体现出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选项是中共三大中提出的有关国共合作的内容;C选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军队整编问题;D选项涉及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15.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突出特点有①采用武装斗争方式②有广大人民

群众参与③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大革命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开展的斗争。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采用武装斗争方式和以反

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是两次革命的共同点,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

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6.三门县亭旁镇历史悠久,同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8年在包定、叶信庄等革命先烈的带领下,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亭旁起义

,在浙江省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那么包定所领导的亭旁起义的革命武装力量,有可能是A.国民革命军B.解放军C.红军D.新四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存在的时间是1927年到1937年,属于中共领导的武装,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8年、苏维埃政权”

可知,C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错误,排除。故选C。17.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是研究中国民主革命的珍贵史料。他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记录的历史事件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

向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一大批骨干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④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屈指行程二万”可知记录的历史事件是长征,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

批骨干,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②④正确,故选D;长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没有打击帝国主义势力,①③错误,排除ABC。18.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

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

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故选C。19.2015年,《南京大屠杀

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A.屠杀现场遗迹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C.历史文献记载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

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可信度低,故C项错误;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

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名师点睛】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类:分类含义学术价值第一手史料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

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20.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

一致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C【解析】【详解】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走向共同抗日是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②④正确;国共两党虽然合作

抗日,但是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①③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1.如图为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下列选项中关于这场会战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B.八路军参与了这场会战C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太原会战的描述,在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大捷,B正确;A是在广州、武汉沦陷之后,排除;C是淞沪

会战的意义,排除;D是在七七事变之后,排除。故选B。22.恩格斯说:“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下列不属于抗日战争对中国的进步做出的“补偿”是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

大了人民革命力量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D符合题意;ABC均是抗日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D。23.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观察如图

,请判断此次战役为A.徐州会战B.台儿庄战役C.淮海战役D.百团大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特点是“围点打援”,主要是以徐州为中心,围绕着“双堆集、碾庄、陈官庄”等地展开,C正确;徐州会战属于大兵团作战,与材料无关,A排除;台儿庄战

役位于山东,B排除;百团大战是在华北地区开始的,D排除。故选C。24.如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的政治结构图,正确的解读是A.存在于1949—1956年间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C.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演变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描述,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B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至今存在,A排除;制定了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C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演变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在1954年之后,D排除。故选B。25.申纪兰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荣获2019年“共和国勋章”。关于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的回忆有误的是A.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为全国人大代

表B.1953年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由此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在北京召开,

所以B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故选B;申纪兰是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次会议上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6.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讲

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一讲话A.体现了我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B.标志着

中国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C.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变D.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构想【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针对

党和国家的弊端,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选D项;拨乱反正是指消除错误,恢复正常秩序,与材料中“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不符,排除A项;“依法治国”提出是在

1997年,排除B项;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27.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3年,邓小平提出统一后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A.文化习俗B.政治制度C.经济模式D.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政治制度,B正确;ACD不属于最主要区别,排除。故选B。28.对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认识不

正确的是A.“粤海销烟”指的是虎门销烟B.中国彻底结束外国占领C.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D.香港回归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壮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香港回归后,澳门还处于被葡萄牙占领的状态,中国并没有彻底结束外国的占领,B项说法符合题意,故选B;ACD说法均正确,但不

符合题意,排除。29.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长足进展,所取得的成果排序正确的是①实现了30年来真正停火②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③两岸“三通”变成现实④达成了“九二共识”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30年来真正

停火是在1979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是在1987年;两岸“三通”变成现实是在2008年;达成了“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30.在出席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

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有关材料中“五项原则”有误的是A.1953年由周恩来首先提出B.目的是建立新型国际关

系C.在本次会议上周恩来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D.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显然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并不是在这次会

议上提出的,C错误,符合题意;ABD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31.周恩来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据此判断,周恩来出席的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访问印度D.不结盟运动【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求同存异方针,而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所以周恩来出席的会议是万隆会议而非日内瓦会议,访问印度时周恩来提出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也和不结盟运动毫无关联,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2.在某次国际会议之后

,有西方媒体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此次国际会议A.只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B.推动美国殖民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C.周恩来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进展D.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答

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进展,C正确;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撤出是在越南战争结束后,B排除;D是在万隆会议结束后,排除。故选C。3

3.一位长期旅居美国纽约的华人说:“前几天我还看到联合国总部门前高扬着的是青天白日旗,而今却变成了五星红旗。”这位华人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尼克松访华D.中美正式建交【答案】

B【解析】【详解】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故答案为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1949年,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

,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D项。34.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首先存在于时间的先后中。按照这一思路,下列事件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①中美建交②尼克松访华③乒乓外交④基辛格秘密访华A

.③④②①B.③②④①C.①②③④D.④③②①【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乒乓外交是在1971年4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是在1971年7月,因此正确排序是③④②①

,A正确,BCD排除。故选A。35.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青岛举行第18次元首理事会会议,中国第四次作为轮值主席国举办这次峰会。有关该组织不正确的是A.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B.以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C.标志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D.提供了新型区域组织合作之路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因此C错误,符合题意;ABD均是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非选择题3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

宫赋》材料二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请回答:(1)材

料一中“六王毕,四海一”指的是哪些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何共同历史意义?(2)材料二评论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的积极作用。【答案】(1)事件:秦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岭南;平定西南夷意义: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解析】【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六王毕,四海一”结合秦朝统一和巩固政权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些措施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制度:根据材料“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

进步。37.中国海军“太原”舰受邀赴日本参加阅舰式,引发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回望。材料一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日本学习的对象,但同时又是日本觊觎的目标,进入近代后,现代化道路更为顺畅的日本,发动了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侵华战争,欠下了累累血债。——来自

观察者网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这导致中日战争虽已结束,但是两国还是处于长期的敌对状态。——改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说明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日结束长期敌对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其推动因素有哪些?有何意义?【答案】(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2)标志:田中角荣访华。因素:中美关系的缓和;对华友好政党、社团、人士的推动(写“民间推动”也可得分)。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解析】【详解】(1)日本对中国

发动的侵略战争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主要包括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31-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2)标志: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中日结束长期敌对状态的标志是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的因素主要和中美

关系的缓和,对华友好政党、社团、人士的推动有关。意义主要在于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材料

一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建国初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材料二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

小平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建国初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的“基本构架”有哪些?并概括其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在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方面分别取得的成就。【答案】(1)框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制度”也可得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

4年宪法或五四宪法也可得分)。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成就:制定了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

写入宪法。【解析】【详解】(1)制度: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及宪法的制定进行作答即可。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2)成就: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制定了1982

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