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历史试题.docx,共(5)页,528.37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7b22ac106b9fae8dde481a09281ea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级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50分)1.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
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遗址的各类器具均在大中型墓内,尤其在大型墓中出现了成套的漆木器、陶器。这表明()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
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2.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A.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
流频繁B.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C.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D.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3.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
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4.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
统治5.春秋时期,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这说明()A.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
.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6.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7.“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则材料可以看出(
)A.秦朝土地私有制确立B.土地兼并带来社会两极分化C.秦朝赋税过重D.商鞅的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8.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9.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10.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
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1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
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
中央集权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然后再将
意见上奏,谓之集议。秦和汉初的朝议制度()A.蕴含制约君权的有利因素B.体现了政治决策的复杂多变C.扩大了相权造成皇权旁落D.实现了监督皇权和君臣共治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
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
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5.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建张楚政权,“张楚”意为“张
大楚国”。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下列选项对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
是()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阶级矛盾B.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C.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D.原六国贵族与秦矛盾尖锐16.汉初,在统治思想竞争中,儒家思想不敌黄老思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是()A.“汉承秦制”的安排B.“布衣将相”的格局C.“百废待兴”的现状D
.“郡国并行”的体制17.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
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18.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
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19.某部通史将盐铁官营列入《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中。其依据最有可能是盐铁官营()A.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统治能力B
.民众免于遭受更多商业剥削C.打击富商大贾有利稳定人心D.使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强20.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
发展2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日益衰落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22.对下图
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3.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休养
生息政策成果显著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24.将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的历史巨著是()A.B.C.D.25.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甘肃额济纳河岸出土的公元2世纪的兰州伏龙纸“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武威阜滩坡纸
“较薄……相当于现在一般机制原稿纸(40克/平方米)”。这可用于佐证()A.蔡伦纸的产量极大B.东汉造纸技术较高C.纸张的使用较普及D.东汉最早发明了纸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
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
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归纳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6分)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
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2)根据材料二,归
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8分)27.(36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
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
军事。都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終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都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
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10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条件。(12分)(3)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
采取的对策。(8分)(4)综合材料二、三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