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寿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共(13)页,84.22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3dcd21c1340762b5167c358d7c591e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寿阳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
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
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
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
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
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班级姓
名考号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
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
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摘编自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C.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D.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B.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C.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D.文章尾段立
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生的简化字应该得到推广。B.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
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C.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D.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
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
,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
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
访谈录)材料二:“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
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李登海说:“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
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海南
,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亩产超过100
0公斤的掖单13号,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摘编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一粒种子寄家国》)材料三: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
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
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当今世
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白皮书宣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
积极贡献。(摘编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锐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为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
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进行了采访。B.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C.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并结合数据
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D.中国在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
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B.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都已经非常高,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C.《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决心。D.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6.请从文体角度分析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李登海二人优秀品质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
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
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
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
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
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
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
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
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
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
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
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
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
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
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
”,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D.小说寓曲
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8.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9.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暮鼓”的深刻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
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
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道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
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
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10.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知徐州/河决/曹村泛/
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佑,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苏轼有同名著
作《嘉佑集》。B.殿试,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又称廷试。C.丁母忧,辞官回家为去世的母亲守制,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D.表,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
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自己应退让,使苏轼能超过自己。B.苏轼在徐州
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0分)①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②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
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B.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
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C.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15.本诗蕴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试从这一方面
写一文学短评(100字左右)(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每空0.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
虽有“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的结局。(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3)《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对
情人的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6)《归园田居》描写炊烟渐起、山村景色朦胧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杜甫《登高》中“,”两句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三、语
言文字积累与运用(18分)17.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今年我国南方先是持续大旱,江河湖泊几乎见底,而现在又是大涝,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各省暴雨连连,江河满溢,积水成渊,洪涝灾害频现。B.在
刚刚结束的“2012﹣海上联合”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中,中国的“022”轻型隐身导弹艇的上佳表现,引发了世界的关注,它的隐身性能和机动灵活的打击能力,不但赶上了世界同类舰艇,而且大有青出于蓝的势头。C.我们还年轻,风华正茂,应像伟人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要浪费自己的
大好青春。D.今年,正在西瓜上市的季节,江苏却出现“瓜裂裂”现象,大面积的西瓜因为不恰当地使用了膨大剂,导致西瓜一个个的“爆炸”,这种“瓜裂裂”现象,不能不叫人叹为观止。18.下列与例句划线字用法相同
的是()(3分)例句:小学而大遗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是故圣益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B.“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C.阡陌,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D.句读,句末的停顿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
点的,所以要学习句读。20.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暮去朝来颜色故C.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彼童子之师2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3分)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自言本是京城女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何以解忧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①”
,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②__________,_________。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
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
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__________,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遇见。在必修上册语文
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曾遇见独立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毛泽东,遇见行走在乡野间“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遇见站立在柜台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遇见屹立在高原上“立心天地厚”的钟扬,我们还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
、李清照等等诗意地相逢。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请以“____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从材料中自选一位人物,写在标题中,将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
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