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docx,共(29)页,103.54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cba7330c50d6e9ed8d6eff81687eb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
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缘的壁垒,造就了按地区划分居民的前提条件。由此可知,周王的举措()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C.直接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D.促使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2.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携长子姬括与少子姬戏至镐京朝
觐周王。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公室内乱,材料反映出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王室衰微已成大势C.诸侯争霸战争不断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3.《吕氏春秋》载:“
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钟鼎壶滥,轝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随葬品之昂贵,比大国诸侯尚有过之。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中山国率先建立集权统治B.丧葬风俗有鲜明的等级特征C.礼崩乐坏,社会急剧转型D.儒家厚葬思想破坏社会秩序4.“封禅”是古代帝王在秦山祭
祀天地的国家礼制,下图是《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唐玄宗封禅仪式的流程。据此可知,当时的封禅活动()A.彰显了皇权的神圣性B.体现了教化的广泛性C.折射了礼制的普适性D.强调了专制的独断性5.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
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6.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
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7.西汉初年,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东汉时,
诸侯王多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离洛阳皆近。其中,离洛阳最远者为河间国,2500里;离洛阳最近者为陈国,700里;其他王国离洛阳一般在1000里左右。东汉王国封域的变化()A.改变了郡国并行的局面B.扩大了郡县官员的职权C.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
D.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8.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9.明朝从嘉靖即位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朝,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直至被迫辞职。严嵩任首辅十余年,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
面白而后草奏”。这表明首辅制度()A.源于皇权政治现实需要B.导致中枢权力运作异变C.推动了相权进一步独专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10.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
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A.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B.国王垄断国家权力C.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D.监
察官是国家元首11.公元前457年后,第三和第四等级公民取得担任执政官的资格。于是,雅典全体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获得了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出任各级官职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做是为了()A.鼓励公民参政议政B.扩大雅典
妇女权利C.调动外邦人积极性D.缓和城邦阶级矛盾12.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
。这一变化()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13.1831年3月1日,英国辉格党格雷政府公布提案,取消衰败选邑,把原属107个镇的席位转让给大城市和各郡,同时扩大选举制,实行财
产资格制,农村、城镇中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民或房产持有人都可以得到选举权。该提案()A.改变了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现状B.结束了新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局面C.回应了中等阶级对参与政权的需求D.旨在限制国王对英国议会的影响力14.19世纪8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确立了司法审查最终决定行
政法的合理性的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审查政府的某一部门是否有权决定某一政策,还可以审查决策的合理性和实施政府决策的程序的合理性。这反映出美国()A.联邦政府权威受到削弱B.分权制衡体制不断完善C.民主共和政体出现危机D.总统行政权力得到强化15.1912年,中国出现了3
00多个各种大小政党团体。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这使得当时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蔚然成风。这表明当时()A.政党政治呈现活跃局面B.民主思想开始得到传播C.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D.普通民众参政意识强烈16.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
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17.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数据:第一届代表总数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为66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74人,无党派人士为284人;第二届代表总数为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70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84人,无党派人
士为234人;第三届代表总数为3040人,其中中共党员为1667人,民主党派为565人,无党派人士为808人。对以上数据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全国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C
.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D.全国人大是统一战线组织形式18.北魏初期,民间私养、私藏工匠者,将受到灭族的严惩。孝文帝改制后,“工匠杂技,尽听赴农”,允许民间纺织、冶炼、煮盐,工商业者与“更民”同列,准予其与自由民通婚,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
变化()A.表明工商食官局面开始被打破B.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C.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开明与开放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的19.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
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
立宪不得民心20.1952—1978年,中国工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44%。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工业化建设()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D.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21.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
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22.有思想家批评中国古代的某一选官制度是“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该
制度为()A.世官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23.秦律规定以“五善”考核官吏,吏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说明秦朝()A.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B.选官强调德才兼备C.延续法律至上传统D.高度重视吏治建设24.自隋唐以来,负责选用、考核官吏的中央部门是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25.宋朝苏洵在《嘉祐集》中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他强调的是()A.官员选拔依据考试成绩B.对
官员进行严密的监察C.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D.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26.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一职,负监察全责。此外,又建立了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等监察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这反映出汉代()。A.监察制
度具有多元制特征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D.官僚制度引发腐败的严重性27.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都有监察机构和官职,属于唐朝的是()A.“中台(御史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B“部刺史奉使典州
,督察郡国,吏民安宁”C.谏官“往往分行御史之职”D.“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28.有人在浙江某地发现一石雕牌坊,北面镌刻“谏议坊”,南面横额刻有“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史立模说:“今之给事中,即古谏议也,以言为职。”由此可知,史立模当时
的职责是()A.稽查兵部诸事B.负责考满和考察C.参与审核计簿D.类似大计的功能29.迁都之前,围绕礼制问题,北魏的汉人士族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孝文帝遣使江南,通过引入儒家典籍并阐释,解决了该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重心南移进程完成B.儒家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C.社会变革加剧民族矛盾D.社会审美意趣出现新风尚30.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A.不符合启蒙精神内涵B.保证政府工作的稳
定性C.有利于监督政府决策D.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31.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
朝的察举制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C.有助于选拔多样治国人才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32.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内容。这反映出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33.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唐(830名进士)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的士族子弟小姓寒素家庭子
弟三代不仕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其他70.96%13.14%15.96%53.86%22.63%23.51%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34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高等考试令》之后所附的考试科目表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法律、文学、数学、测量、化学、地质、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1919年8月公布的《文官高等考试法》,将23个专门学科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
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商业等专门学科。这说明()A.官员升迁程序更趋成熟B.传统考试模式影响深远C.西学东渐影响阶层流动D.政府选才顺应经济发展35.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类各级文官选拔考试都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党义不及格
者无论其他各科成绩如何都不能录取,但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A.实施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B.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C.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D.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36.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
,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A.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37.古
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
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38.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39.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这主要说的明王安石变法()A.改革措施违
背客观经济规律B.指导思想主要偏重开辟财源C.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D.加深了官僚化致与民间争利40.明代白银货币化来自市场的萌发,但张居正改革却推动了白银由民间自下而上发展到国家事实认可,并自上而下推行全国,这种
趋势与全球同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互动。此观点意在强调,明朝()A.有意识融入世界市场B.具有向近代转型趋势C.实行单一的货币体制D.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二.材料解析题(41题12分、42题16分、43题12分,共40
分)4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
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
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
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
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
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
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
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
、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
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并分析其意义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鉴于政党分肥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
。法律规定: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化录用;取消公务人员承担向政治基金捐款和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
,负责文官的考核,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摘编自王锦《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材料二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
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度;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文官制度和现代中国
公务员制度的相同作用,并指出后者不同于前者之处。哈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
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缘的壁垒,造就了按地区划分居民的前提条件。由此可知,周王的举措()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C.直接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D.促使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周王的举措
是分封制,并且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是郡县制,排除B项;西周的分裂是因为之后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分封制并没有直接导致国家走向分裂,排除C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促使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周宣王十二
年,鲁武公携长子姬括与少子姬戏至镐京朝觐周王。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公室内乱,材料反映出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王室衰微已成大势
C.诸侯争霸战争不断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公室内乱”可得出宗法制之下的核心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当时少子姬戏却继承大统,最后导致内乱,说
明当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瓦解,排除A项;王室衰微已成大势从材料主旨中不能得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内部的争斗,而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3.《吕氏春秋》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
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钟鼎壶滥,轝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随葬品之昂贵,比大国诸侯尚有过之。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中山国率先建立集权统治B.丧葬风俗有鲜明的等级特征C.礼崩乐坏,社会急剧转型D.
儒家厚葬思想破坏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钟鼎壶滥,轝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随葬品之昂贵,比大国诸侯尚有过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中山国王墓中的随葬品昂贵,超过了礼乐制度的规
定,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得知此时礼崩乐坏,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C项正确;战国时期尚未出现高度集权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表明丧葬风俗体现的等级特征逐渐减弱,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家厚葬思想破坏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4.“封禅”是古代帝王在秦山祭祀天地的国家礼
制,下图是《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唐玄宗封禅仪式的流程。据此可知,当时的封禅活动()A.彰显了皇权的神圣性B.体现了教化的广泛性C.折射了礼制的普适性D.强调了专制的独断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
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图片所示封禅仪式的流程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帝王是天地之间的中介者,帝王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以求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诸多美好愿望,通过封禅这种神秘而神圣的仪式,体
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超越常人的特殊地位,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帝王的祭祀礼制,没有明确对于民众教化的具体受众范围,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帝王的祭祀礼制,没有明确这一礼制对其他群体的适用情况,排除C项;古代帝制专制具有独断性,但
材料仅涉及到帝王的祭祀礼制,没有明确对于事务处理过程中皇帝的具体判断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5.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
反映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九卿中廷尉和内史地位最高,到汉朝时则是太常和郎中令的地位最尊,体现了汉代政治思想变化,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制度成熟的标志
,排除B项;九卿不是相权,不存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汉承秦制,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6.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
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
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西汉初年,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东汉时,诸侯王多
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离洛阳皆近。其中,离洛阳最远者为河间国,2500里;离洛阳最近者为陈国,700里;其他王国离洛阳一般在1000里左右。东汉王国封域的变化()A.改变了郡国并行的局面B.扩大了郡县官员的职权C.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D.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东汉时,诸侯王多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离洛阳皆近。”可得出把诸侯王安排在靠近都城的位置,是为了加强对诸侯王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从材料来看,郡国并行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职权变化
,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对于解决王国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排除C项。故选D项。8.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
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
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积极作用
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
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明朝从嘉靖即位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朝,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直至被迫辞职。严嵩任首辅十余年,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
,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这表明首辅制度()A.源于皇权政治现实需要B.导致中枢权力运作异变C.推动了相权进一步独专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
突出”“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等信息可知,嘉靖时期,出现杨廷和、严嵩等人被罢黜和独专首辅的现象,主要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以及世宗不理政务有关,这说明皇权的现实需要和君主的好恶决定了首辅的任期长短和权力大
小,这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A项正确;B项错在异变,权力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B项;宰相已经在明朝初期废除,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且削弱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
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A.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B.国王垄断国家权力C.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D.监察官是国家元首【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和“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可知,在斯巴达的
寡头政治下,国王的权力受到监察官一定程度的限制,具有一定民主色彩,A项正确;据材料“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可知,国王的权力受到监察官一定程度的限制,排除B项;斯巴达是寡头制,并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
国王是国家元首,排除D项。故选A项。11.公元前457年后,第三和第四等级公民取得担任执政官的资格。于是,雅典全体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获得了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出任各级官职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做是为了()A.鼓励公民参政议政B.
扩大雅典妇女权利C.调动外邦人积极性D.缓和城邦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希腊)。依据题干信息“公元前457年后,第三和第四等级公民取得担任
执政官的资格。于是,雅典全体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获得了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出任各级官职的权利和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鼓励公民参政议政,A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权利,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有民主政治的权利,排除B、C项;题干信
息与缓和城邦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
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这一变化()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
(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是构成罗马的统治基础,公民权范围的扩大利于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罗马公民权的扩大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后期就已经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国,排除C项;奴隶
无法大规模获得公民权,排除D项。故选B项。13.1831年3月1日,英国辉格党格雷政府公布提案,取消衰败选邑,把原属107个镇的席位转让给大城市和各郡,同时扩大选举制,实行财产资格制,农村、城镇中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民或房产持有人都
可以得到选举权。该提案()A.改变了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现状B.结束了新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局面C.回应了中等阶级对参与政权的需求D.旨在限制国王对英国议会的影响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
时空是1831年(英国)。据材料“取消衰败选邑,把原属107个镇的席位转让给大城市和各郡,同时扩大选举制,实行财产资格制,农村、城镇中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民或房产持有人都可以得到选举权”可知,在城市及农村
实行财产选举规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适应了新兴中等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举措并不能改变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现象,排除A项;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现结束了新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约束国王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4.19世纪8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
确立了司法审查最终决定行政法的合理性的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审查政府的某一部门是否有权决定某一政策,还可以审查决策的合理性和实施政府决策的程序的合理性。这反映出美国()A.联邦政府权威受到削弱B.分权制衡体制不断完善C.民主共和政体出现危机D.总统行政权力得到强化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据材料“确立了‘司法审查’最终决定‘行政法’的合理性的原则”等信息可知,继1787年宪法后,
美国进一步规定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这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表明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无法得出“联邦政府‘权威’受到削弱”,“民主共和政体出现危机”的结论,排除
AC项;总统为首的政府行政权力受到了限制,不是得到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2年,中国出现了300多个各种大小政党团体。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这使得当时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蔚然成风。这表明当时()A.政党政治呈现活跃局面B.民主思想开始
得到传播C.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D.普通民众参政意识强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2年,中国出现了300多个各种大
小政党团体。”可得出政党团体数量较多;“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这使得当时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蔚然成风。”可得出政党参政意识较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政党政治比较活跃,A项正确;“民主思想开始得到传播”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仍然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民主权利并未得到保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普通民众参政意识增强的信息,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
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是廉政建设,“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
,B项正确;材料与表达抗战决心无关,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属性,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数据:第一届代表总数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为66
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74人,无党派人士为284人;第二届代表总数为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70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84人,无党派人士为234人;第三届代表总数为3040人,其中中共党员为1667人,民主党派为565人,无党派人
士为808人。对以上数据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全国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C.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D.全国人大是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
国)。题中信息反映出全国人大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C项正确;“三权分立”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我国无关,排除A项;题中信息只反映了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并未反映出其产生方式
,排除B项;D选项错误,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政协才是统一战线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18.北魏初期,民间私养、私藏工匠者,将受到灭族的严惩。孝文帝改制后,“工匠杂技,尽听赴农”,允许民间纺织、冶炼、煮盐,工商业者与“更民”同列,准予其与自由民通婚,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
一变化()A.表明工商食官局面开始被打破B.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开明与开放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
。根据材料“孝文帝改制后,‘工匠杂技,尽听赴农’,允许民间纺织、冶炼、煮盐,工商业者与‘更民’同列,准予其与自由民通婚,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及所学可知,孝文帝改制后,允许民间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并且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有利于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B项正确;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局面开始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北魏政权开放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魏时期各民族交流与交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9.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
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
0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公布的《宪政筹备九年清单》中将很多一般行政事务列为预备立宪应办事宜,农工商部所列清单无一与宪政有关,可见清政府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宪政缺乏诚意,预备立宪计划不周、推进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新政在改革政治体制方面突破不大,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旧
势力间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地方自主权增强,看不出中央集权式微,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措施,未提及民众的态度,不能得出“不得民心”,排除D项。故选C项。20.1952—1978年,中国工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达11.5
%,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44%。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工业化建设()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C.为
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D.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可知1978年前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C项正确;
“世界工业大国”,不代表就是“世界工业强国”,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1.据学者统计
,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B.社会阶层
的流动加速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东周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官制,这说明当时世官制仍有较大的影响力,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表明当时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
世卿之族手中,社会阶层流动加速一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22.有思想家批评中国古代的某一选官制度是“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该制度为()A.世官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可以看出是按军功授予相应的官职,结合所学可知是军功爵制,B项正确;世官制是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排除A项;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人的品行,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发展到
后期,依据的是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秦律规定以“五善”考核官吏,吏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说明秦朝()A.儒学地位显著提高B.选官强调德才兼备C.延续法律至上传统D.高度重视吏治建设【答案】D【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可知,秦国统治者认识到官吏品德的重要性,规定了对官吏的原则要
求,高度重视吏治建设,D项正确;秦朝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材料中的法律规定正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对官吏德行的考核,不是对官.吏的选拔,排除B项;秦朝是皇权至上,并非法律至上,排除C项。故选D项。24.自隋唐以来,负责选用、考核官吏的中央部门是A.吏
部B.户部C.礼部D.工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以来,官员的考核归吏部,故选A项;户部负责掌管户籍财经;礼部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排除BCD。25
.宋朝苏洵在《嘉祐集》中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他强调的是()A.官员选拔依据考试成绩B.对官员进行严密的监察C.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D.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大意是:有职官但是
没有考绩等于没有官职;有考绩但是没有赏罚分明也是没有考绩。这里的“课”有盘查、考问的意思,考课,就是古代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的制度。因此材料反映苏洵强调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D项正确;材料反映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并非官员选拔,
也不是对官员进行严密的监察,排除AB项;材料反映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与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6.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一职,负监察全责。此外,又建立了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等监察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这反映出汉代()A.监察制度具有多元
制特征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D.官僚制度引发腐败的严重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一职,负监察全责”,“建立了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等监察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
监察体系”可知,汉代不仅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一职,同时又建立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等监察机制,说明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化的特征,A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涉及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无法得出“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而非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
项;汉代腐败的严重程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27.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都有监察机构和官职,属于唐朝的是()A.“中台(御史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B“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C.谏官“
往往分行御史之职”D.“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地方设道为监察区,“分为十道巡察使”符合唐朝设置的监察机构,D项正确;根据“中台(御史台)建于大都”,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廉访司,隶属三台。排除A项;“
部刺史”“督察郡国”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设刺史监察郡国,排除B项;宋朝谏官与御史合一,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排除C项。故选D项。28.有人在浙江某地发现一石雕牌坊,北面镌刻“谏议坊”,南面横额刻有“兵科给事中
史立模”。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史立模说:“今之给事中,即古谏议也,以言为职。”由此可知,史立模当时的职责是()A.稽查兵部诸事B.负责考满和考察C.参与审核计簿D.类似大计的功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
、“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可知,史立模当时的职责是稽查兵部诸事,A项正确;考满是对任期已满的文职官员政绩考核,考察则是定期对任职期间的文职官员称职与否进行品评,史立模主要负责稽查兵部,排除B项;从材料内容可知,他不负责审核计簿,排除C项;大计
主要考核外省官员,兵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兵部诸事,无法从材料看出两者的相似点,排除D项。故选A项。29.迁都之前,围绕礼制问题,北魏的汉人士族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孝文帝遣使江南,通过引入儒家典籍并阐释,解决了该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
文化重心南移进程完成B.儒家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C.社会变革加剧民族矛盾D.社会审美意趣出现新风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北魏孝文帝遣使江南,推动了北魏解决礼制问题,体现出北方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认同,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文化重心南移,经济
重心在南宋时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地位的动摇,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矛盾加剧,且北魏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30.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A.不符合启蒙精神内涵B.保
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C.有利于监督政府决策D.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史(资本主义国家)。据材料“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分析可知,有利于
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项正确;“不符合启蒙精神内涵”,与文官制度不相符,排除A项;文官不能监督政府的决策,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关文官队伍素质的优良,排除D项。故选B项。31.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
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C.有助于选拔多样治国人才D
.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以……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可得出,察举制有多种不能的选拔标准,能够扩大选拔的范围,选拔多种的人才,C项正确;
A项太绝对,并没有针对各阶层,排除A项;察举的范围有限,基础并不会扩大,排除B项;“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2.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
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魏晋南
北朝时期为强化门第观念,士族子弟注重遵守儒家的“礼”制,在日常生活中以“礼”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客观上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受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族望是选官的主要依据,排除B;材料未涉及阶层固化,排除D。33.下
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唐(830名进士)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士族子弟小姓寒素家庭子弟三代不仕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其他70.96%13.14%15.96%53.86%22.63%23.51%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
性得到加强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从材料数据可
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占比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所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34.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高等考试令》之后所附的考试科目表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法律、文学、数学、测量、化学
、地质、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1919年8月公布的《文官高等考试法》,将23个专门学科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商业等专门学科。这说明()A.官员升迁程序更趋成熟B.传统考试模式影响深远C
.西学东渐影响阶层流动D.政府选才顺应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法律、文学、数学、测量、化学、地质、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商业等专门学科”可知,政府重视对经济、技术
类学科的考查,这正是为了满足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官员升迁程序更趋成熟,排除A项;材料所体现的文官考试科目与传统考试不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西学东渐影响阶层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35.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类各
级文官选拔考试都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党义不及格者无论其他各科成绩如何都不能录取,但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A.实施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B.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C.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D.无法真正
实现文官中立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选拔考试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意在加强文官对国民党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是为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服务的,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
不能实现对全国文官考试的统一领导,这与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有关,“拉帮结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将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为国民党党员进入政府大开方便之门,限制了不同政见者进入政府,有违开放性、平等性原则,排除B项;根据材
料“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得出国民政府未能实现对文官考试的统一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36.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现代(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村干部选任标准也不同,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贫下中农、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体现的是选任标准变化,并非能力水平,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
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7.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
,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的【解析】【详解】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
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说明科举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项。38.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
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
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可知,涉及选官制度,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举的话语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9.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
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这主要说明王安石变法()A.改革措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B.指导思想主要偏重开辟财源C.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D
.加深了官僚化致与民间争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可知是青苗法。材料“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说明青苗法损害了这些官员的利益,因而遭到其强烈反对,C
项正确;青苗法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是因为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未体现改革措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40.明代白银货币化来自市场的萌发,但张居正改革却推动了白银由民间自
下而上发展到国家事实认可,并自上而下推行全国,这种趋势与全球同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互动。此观点意在强调,明朝()A.有意识融入世界市场B.具有向近代转型趋势C.实行单一的货币体制D.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答案】B【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明朝白银货币化是市场、国家和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这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已出现与传统模式不同的趋势,同时白银货币化促进了明朝与世界发生互动关系,并且这也有利于后来中国确立银本位制,这体现了明代时期已具有向近
代社会转型的趋势,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明朝更多的是被动地融入,排除A项;明朝时期还有铜钱流通,排除C项;当时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解析题(41题12分、42题16分
、43题12分,共40分)4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
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
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荀子的儒家立场。(2)评价:积极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
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可知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
根据材料“隆势诈,尚功利”可知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根据材料“无礼义教化”可知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没有纪律约束。【【小问2详解】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辩证看待,主要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后世等角度
分析,具体分析可得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
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
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
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
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
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
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
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并分析其
意义【答案】(1)特点:承袭秦制,有所损益;政府重视,制度严密,内容详实;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2)认识: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意义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
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可知,承袭秦制,有所损益;根据材料“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考核分为九等”可知,政府重视,制度严
密,内容详实;根据材料“‘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可知,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2)新认识:根据材料“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可得出清末时期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材料“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可得出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
的重要性;根据材料“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可得出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根据材料“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等信息可得出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意义: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是继承古代德
才兼备的人才观,也体现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更适合时代需要的德才观,这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鉴于政党分肥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
国文官制度。法律规定: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化录用;取消公务人员承担向政治基金捐款和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确立
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摘编自王锦《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材料二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
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度;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
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文官制度和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同作用,并指出后者不同于前者之处。【答案
】(1)特点:立法保障;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公平竞争;重视考核。(2)相同作用: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员队伍结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不同之处:政治
立场鲜明;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不搞“两官分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据材料“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可知,实行立法保障;据材料“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
择优录用”可知,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材料“设立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政治中立;职务常任;据材料“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公平竞争;重视考核。【小问2详解】相同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公
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员队伍结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回答。不同之处: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知,政治立场鲜明;据材料“录用公务员时
,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度”可知,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据材料“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可知
,实行党管干部原则;据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可知,不搞“两官分途”;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可知,坚持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