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1月份周测(11月9日)历史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6.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1月份周测(11月9日)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1月份周测(11月9日)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1月份周测(11月9日)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1月份周测(11月9日)历史.doc,共(5)页,2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23c05022773b1040239188ddd2d8d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定远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度11月周测(11月9)高一历史(范围1-11课)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出题人: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

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

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据现有的考古资

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

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4.《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政权更替频繁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尚未实

现高度集权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家族宗法观念浓厚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个人观念淡

漠D.专制王权强大6.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家学者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7.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8.(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

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A.立功将士的利益B.富裕农民的利益C.新兴地主的利益D.没落贵族的利益9.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B.百姓安居C.文化统一D.国家统一10.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这说明了当时A.亟需遏制地方腐败势力的膨

胀B.专营专卖政策产生负面影响C.盐铁专卖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D.推行集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1.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

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B.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史实C.历史史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D.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12.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

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三级管理体制大大优于两级管理体制C.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13.西晋永嘉年间

,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14.唐

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分配土地严重不均B.官吏们的腐败贪污C.

均田制已遭到破坏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1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的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

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棉”“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丝织技术

超过唐朝D.外来文化改变唐代社会生活17.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18.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是A.陈桥兵变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D.偏安江南19.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对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B.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C.知识分子决定

了科学技术发展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20.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B.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21.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22.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6次”、“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玄奘西行

B.唐蕃和亲C.鉴真东渡D.唐蕃会盟23.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主要反映了A.元曲兴盛原因与政府政策改变有关B.商品经济的发展提

高了元曲的地位C.元曲反映社会现实,赢得人民的喜爱D.科考功名的需要促使才子们投入创作24.传说黄帝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昆仑山”往来于天地之间。之后颛顼时代发生了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绝地天通”事件。这一变化A.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B.适应了政治权威萌芽的需要C.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提高D.意味着社会产生了阶级对立25.“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

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维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A.社会动荡不安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郡县制已确立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26.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汉高祖刘邦体恤民情,曾下

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朝廷“下巴蜀粟以赈之”;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汉政府“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这说明汉代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蜀郡经济地位重要D.社会经济百废待兴27.公元前124年

,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2

8.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29.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

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30.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

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政事堂的变迁说明A.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B.行政机构不断健全C.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D.相权扩大威胁皇权31.《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

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租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A.轻罪重刑B.礼法结合C.细密严苛D.条文清晰32.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

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33.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重进士轻经生,进士

重诗赋,诸科重贴经、墨义。北宋中期以后,则力求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这一变化A.禁锢了士人的思想B.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完备C.确立了理学的正统D.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34、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应正确的是A.品行、学识—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品行、学识—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考试成绩—品行、学识—门第声望D.门第声望—品行、学识—考试成绩35、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

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共两题,36题10分,37题20分,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周道衰,

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

“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

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6分)材料二中,欧阳

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4分)37.(20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

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

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

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秦始皇、刘邦在地方推行的措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据

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6分)(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宋元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