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解析

PDF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702.977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解析.pdf,共(18)页,702.97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22018a66ed32b2e1e8970f13798e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4届高三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

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

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

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

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

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

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

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第2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夜,裸股掣肘时欢

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

。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

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

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

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论。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

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

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

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

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

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第3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

耐人寻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

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

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

别”的特点。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

作具体分析。插秧歌宋代·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答案】1.C2.A3.B4.(1)农

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2)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3)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5.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

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第4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C.

“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

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没有明确表明世界上其他国

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错,原文“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是说这类诗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故选B。【4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

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可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结合“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

”,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可知,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结合“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

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可知,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第5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民安于更重土地。【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可知,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

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兄妹从军老舍话说山东济南市,水秀山明,人烟稠密。①说不尽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好不热闹风光。这且不言

,单表东关碧云街,住有一户人家。黑漆大门,门框上朱牌黑字,划着三槐堂王。院里整整齐齐的三合房,有些鱼鸟花木。屋里俱都几净窗明,显出小康之家的气派。王老夫妇俱已年过六十,慈眉善目。老夫妇生有一儿一女,儿名金树,女唤银娥,正是:金树银娥兄妹好,国恩家庆子孙贤!

金树性喜读书,不愿营商作贾,老夫妇爱子心切,也就不便勉强,教他在中学毕业。在学之时,他用功甚勤,也好踢球练队,真是文武双全。妹子银娥,看哥哥读书明礼,也愿去入学。金树自然乐意,就央求父母,准妹妹也去读书。银娥入学读书,更是聪明;要用彩纸剪个花朵,或用色笔画个虫鸟,不亚似真

的一般。亲戚朋友见王家家道小康,金树又长得体面,就都争着来给他提亲。一来二去,便说定北关的路家二小姐,名唤秀兰的。成婚之日,两家都高搭彩棚,喜气盈门,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过了些日,小夫妇摸着了彼此性情

,倍加恩爱。金树仍旧读书不懈,秀兰操持家务之外,作些活计,灯下更陪伴着小姑银娥习字温功课。秀兰诗文甚好,帮助小姑作作文章;银娥会作手工,教给嫂嫂织打编物,一家甚是和美快活。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而且教给人民一套假话,说什么中国人必须教日本管着,才会老老实实,要不然就终

日不消停,乱七八糟。大凡有心吞灭邻国的,就必定先教国民看不起邻国的人,以邻国的人为禽兽,才能养起狂大骄傲之心,好去欺侮邻国。到了最近,日本军人觉得狼心狗肺耍坏手段,还嫌不痛快,不如明火打劫,硬来抢夺,倒更

快当干脆。所以六年前日本就硬占了东三省,紧跟着又拿去热河。到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又在卢沟桥借演操为名,想一鼓而下,攻取华第6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正是:心毒意狠无人道,弱肉强食动野蛮!卢沟桥变乱一起,我们全国同胞都知道日本军人狼子野心,得寸进尺,非协力同心迎杀上前不可

,若再服软退让,必至国破家亡。②这才展开了各路血战,上下一心,奔去抵抗。我同胞英勇作战,有进无退,气震山河,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说书的只好单表金树银娥这一段美事,别的暂且不提。话表金树平日关心国事,一听到北边日本鬼子造反,念完报便紧皱

眉头。王老者见爱子郁郁不乐,以为是和媳妇吵了嘴,就婉言相劝。金树把河北之事说了一番,老人方才明白,嘱咐金树不必着急,战事不久就会完结。③老人还当做这又是内战,三两个月就会平定,故发此言。金树微露一点心意,要去为国尽忠。老人却着了急,道:“你若前去投军,媳妇还未怀孕,你不幸死在外边,岂不

断了王氏香烟?真乃不孝!况且你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处,断难受营盘的管束和辛苦。有福不享,愿去受罪,岂非自寻苦恼?真乃不智。”金树听罢,只说对父商量,原无必去之心。老人这才转怒为喜,不再生气。此事被王老太太知道,赶紧到佛堂烧香祷告,一愿天下太平,二愿儿女孝顺,三愿媳妇早生娃娃。金树看见老母

烧香许愿,心中暗笑,又是难过,一言未发,依然闷闷不快。这一晚,金树秀兰与妹妹银娥在一处商议。金树道:“日本地薄人少,不堪久战。我们人人奋勇,个个当先,保卫江山,打退日本,方是正理。适才父亲责我不孝,我不敢多言,但为国尽忠,即难尽孝,与你二人商议

个万全之策。”银娥闻言,看看嫂子,心实不忍,便答道:“哥哥一片热心,无奈嫂嫂年轻,也恐难于割舍?”秀兰听了,微笑说道:“妹妹明里知道,爱国之心男女同样,你兄若去从军,我情愿在家服侍二老,绝无怨言!”这话激动了银娥,立起身来言道:“嫂子如此贤明,为妹的也不甘落后,嫂

子在家伺候双亲,我愿与哥哥一同前去,即使我不能效那木兰从军,也当去作看护,或作些别的事情,胜似在家虚耗光阴!”金树暗自思想:今日中国已非昔年腐败的样子,看这俩女子倒也这般深明大义。全国之中,这样的女子必还有很多,男女一齐舍身报国,哪怕那小小的日本强盗?想到

这里,便说道:“只是我们怎样对父母言讲?”银娥低声道:“我俩为国即难顾家,倒是偷跑的为是。”金树再三思索,便对秀兰说:“我心已决,必去杀敌,只是苦了贤妻。我若死在战场,你回娘家,或是改嫁,不必为我守节受苦!”秀兰闻言,含泪答道:“那都是后话

,眼前该作的事是你应当走,我应当在家侍奉公婆。万一不幸贼兵来到,我当照应二老逃走:若逃走不及,贼兵一有歹意,我就拼上一死!”这一番话,说得金树银娥都落下了泪。银娥拭泪开言,叫声哥哥:“事不宜迟,你我今晚就走。等到明日,你我神色失常,恐被父母看破

,反为不美。”金树点头称是。三人收拾已毕,彼此相对无言,难以割舍。金树紧握秀兰的手,泪在眼眶中乱转。④随后,三人同到院中,静悄悄一无人声,二无犬吠。老人屋中已无灯光,想已安寝。银娥低声唤了声妈妈,抹泪一同轻轻走出去。秀兰看他兄妹走远,才闭好街门,回到屋中。正是:第7页/共

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夫妻恩爱难相舍,兄妹英明雪国仇!1938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通过对王家居住环境以及王老夫妇的描述与评价,介绍了兄妹二人成长的条件与氛围,暗示他们从小受到的熏

陶。B.小说插叙日本国相关情况,压缩时空使叙述节奏变快,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突出日本统治者想吞灭邻国的狼子野心。C.小说中王老夫妇虽然慈祥善良,但得知儿子打算为国尽忠后又着急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封建保守,缺少爱国之心。D.小说中写金树对秀兰叮啊以及秀兰对金树的回应和支持,这体现出小夫

妻之间心意相通,彼此恩爱并且崇尚民族大义。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句式相似,表现济南一带人烟阜盛、热闹风光。B.句子②中“这才展开”表明全民族觉醒,积极开展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发生的。C.句子③中“这又是”表明当时军阀间混战时有发生

,普通百姓对此已经习以为常。D.句子④中“一无人声,二无犬吠”以人与犬对比,突出环境静寂,渲染离别氛围。8.小说中用不少篇幅写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经历,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9.老舍曾自述,《兄妹从军》等作品是用“旧瓶装新酒”办法写成的。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日子,尽显一家人和美快活的氛围。这氛围与后文日本人妄图侵略中国、奴役国人的险恶用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更强化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之情。②兄妹二人读书明礼,为后文他

们决定投军报国做下了铺垫。9.①采用说书艺术形式展开故事、推进情节发展,这是“旧瓶”。②故事内容展现的是卢沟桥事变前后的时事政治,而非传统的、古老的英雄传奇,这是“新酒”;且书中展现了年青一代男女双双把国报的新思想、新理念,这也是“新酒”。【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缺少爱国之心”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老人还当做这又是内战,三两个月就会平定,故发此言”可知,两位老人实际上并不知道这场战事的严重性。故选C。的的的第8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D.“以人与犬对比”说法有误。句子意思是说既没有人声,也没有犬吠,两者并非对比,而是并列关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写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经历时,展现的是“金树性喜读书,不

愿营商作贾,老夫妇爱子心切,也就不便勉强,教他在中学毕业”“金树仍旧读书不懈,秀兰操持家务之外,作些活计,灯下更陪伴着小姑银娥习字温功课”“秀兰诗文甚好,帮助小姑作作文章;银娥会作手工,教给嫂嫂织打编物”等一

家人和美快活的场景。而这美好场景下紧接的就是“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即日本人妄图侵略中国的祸事。前后对比,更可见日本人破坏中国人和美安定日子的可恶。根据原文“妹子银娥,看哥哥读书明礼,也愿去入学”可知,读书学习使得兄妹二人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能“明礼”

。因此,才有了后来两人“男女一齐舍身报国,哪怕那小小的日本强盗”的决定。可见这里写读书学习的场景,也为后文做了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旧瓶装新酒”往往是指在外在的旧形式之内,隐含有新的思想内容。根据文中“话说山东济南市,水秀山明……”“正是:金树银娥兄妹好,国

恩家庆子孙贤!”“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正是:心毒意狠无人道,弱肉强食动野蛮!”“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说书的只好单表金树银娥这一段美事,别的暂且不提”“正是:夫妻恩爱难相舍,兄妹英明雪国仇!”可知,文章采用的是说书这一种中国传统文艺表现形式,这是“旧瓶”。而根据

文中“卢沟桥变乱一起,我们全国同胞都知道日本军人狼子野心,得寸进尺,非协力同心迎杀上前不可,若再服软退让,必至国破家亡”可知,在内容上,故事紧跟当时的时事政治,这是“新酒”的表现之一。在思想内容上,故事中借金树的想法与“银娥”“秀兰”两人的选择,展现了“今日中国已非

昔年腐败的样子,看这俩女子倒也这般深明大义。全国之中,这样的女子必还有很多,男女一齐舍身报国,哪怕那小小的日本强盗”等当时国人的新想法、新理念,这是“新酒”的表现之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第9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

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

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

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

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文本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有删减)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

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认为,做学

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D.

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第10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

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1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BDI11.B12.D13.(1)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死抠,所以读不懂。(2)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端端

正正地坐着。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14.文本一:选文《传习录》中“稿木死灰”“盗贼”“猫之捕鼠”等比喻将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化为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哲学的道理豁然开朗。文本二:《劝学》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

体、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运用了博喻,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不明白、行不通

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明不得”与“行不去”两句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式,其间断开,选B;“行不去”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须”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属于下一个句子,其前断开,选D;“须反在自心上”是状语,“体当”作谓语,其后断开,选I。故选BD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两者都用作动词。懂得;亲近。句意:读不懂书。/亲近贤臣。B.错误。间断;参与。句意: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C.正确。句意: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

的决心。/马上纠正。D.正确。句意: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错误。文本二节选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必须积累、持之

以恒、用心专一。第11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穿求”,搜寻、寻求;“故”,所以;“不明”,不懂。(2)“私”,私欲;“克”,克制;“端拱”,正身拱手

,恭敬有礼,庄重不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理解能力。文本一:《传习录》是本哲学类型的书籍,很多篇章记录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书中的许多睿智、巧妙的比喻更是贴切,很多日常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者信手拈来便能作比,常常把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点拨得通体透明。如选文的“如稿木死灰亦无用”“如去盗贼”“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很难一时悟透的一些道理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比喻令入顿时豁然开朗。文本二:节选《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博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参考译文:文本一:(陆澄)问:“读不懂书

,怎么办?”先生说:“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死抠,所以读不懂。像这样,还不如去学旧时(程朱)的学问。他们倒是读得多,也解释得通。只是他们求学虽然讲得很清楚明白,但终生没有什么收获,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因为《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

是这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是求学的关键所在。”一天,(师生)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先生说:“教导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思不专,精力不集中,其(心中)考虑的大多是人的本能欲望方面的事。所以先教他静坐安定

思绪。时间久了,等待他心意稍微安定(的时候)。(这时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像槁木死灰,也第12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没有什么用,必须教他审察克制私欲邪念。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

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的私欲逐一省察,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这才叫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妄念一起,马上纠正。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给它方便,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

自然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浑全,那就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了。”文本二: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

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

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

心浮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偶作二首(其二)刘禹锡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养生不但药,悟佛不因人。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真。【注】燕石:燕山之石,类似于玉

而实属凡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卷”“堆床”写书籍多而乱,突出只有学者才能甄别出书的优劣。B.诗的颔联写久在江上弄潮的征夫,能够在万里长江之上顺利渡过要津。C.诗人认为养生的关键,不仅是用药得当,而参悟佛性,也不要事事因人。D.这是一首

抒怀之作,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意,言浅而意深,令人回味。16.这首诗对我们求学有哪些启发?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案】15.A16.①在学习中要抓住学习重点。②在学习中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不可有畏难的情绪。③在学习中也应自己思考,钻研,不可只接受书本的知

识而缺失了思考的能力。的第13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突出只有学者才能甄别出书的优劣”说法错误,“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的意思是读书贵在得要领。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是指读书贵在得要领,在学习中要抓住学习的重点。颔联“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意思是久在江上弄潮的征夫,能够在万里长江之上顺利渡过要津。喻指不论路途多么艰

险,只要勇于实践,总是能被人征服。在学习中要勇于实践,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不可有畏难的情绪。颈联“养生不但药,悟佛不因人”意思是养生的关键,不仅是用药得当,而参悟佛性,也不要事事因人。强调依靠自己而不要事事假手于人或

物。在学习中也应自己思考,钻研,不可只接受书本的知识而缺失了思考的能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华立于泰山之顶等待日出,当看到天空出现奇幻变化时,他不由吟诵出姚鼐《登泰山记》中关于日出前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苏轼常用“舟船”场景刻画人物,如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突出曹操英雄气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表现周瑜盖世功业。(3)管乐器

和弦乐器是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古诗文会直接提及古代的弦乐器,仅魏晋时期就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极天云一线异色②.须臾成五采③.舳舻

千里④.樯橹灰飞烟灭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⑥.一觞一咏/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臾、舳舻、樯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第14页/共

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西瓜田里什么都懒洋洋的,瓜叶儿蔫蔫地垂下来;西瓜因为有秧子牵住,也只得昏昏欲

睡地躺在地垄里。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铺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徐宝册个子矮矮的,身子很粗,裸露的皮肤都是黑红色的,只穿了条黑绸布镶白腰的半长裤子,没有腰带,将白腰儿绾个疙瘩。他老是笑着看

西瓜的模样儿倒像在端量睡熟的孩子的脑壳。他有时弯腰拍一拍西瓜,有时伸脚给瓜根堆压上一些沙土。白沙子可真够热的了,徐宝册赤脚走下来,被烙了一路。这种烙法谁也受不了的,大约芦青河两岸只有他一个人将此当成一种享受。一阵徐徐的南风从槐林里吹过来。徐宝册笑眯眯地仰起

头来,舒服得了不得。槐林就在瓜田的南边,墨绿一片,深不见底,那风就从林子深处涌来,是它蓄成的一股凉气。徐宝册看了一会儿林子,突然厌烦地哼了一声。他并不十分需要这片林子,他又不怕热。倒是那林子时常藏下一两个瓜贼,给他送来好多麻烦。那树林子摇啊摇啊,谁也不敢说现在的树

荫下就一定没躺个瓜贼!18.下列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和文中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B.她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这些是他看重的。C.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D.

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都是真的人物。”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树林子摇动着,说不定现在的树荫下就躺个瓜贼。”

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C19.他看着西瓜,那模样儿倒像在端量睡熟的孩子的脑壳,老是在笑。20.原文中“那树林子摇啊摇啊”,将树林的动态生动的表现出来,更好的表现了徐宝册心中对树林感到烦恼。原句采用双重否

定句,更加强调了徐宝册对树林中藏着瓜贼的担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冒号作用的分析能力。文中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A.冒号引出说话内容。B.冒号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C.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D.冒号用于“某某说”之后,表示

后面是其说话的内容。第15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关于长句变短句,先要找到句子的主干,使其独立成句,再找到比较长的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宾语等,

将其改写成独立的句子。最后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调整句子的先后顺序。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提炼出主干为“他那模样儿倒像在端量睡熟的孩子的脑壳”,将其独立成句;再看其他成分,如定语“老是笑着看西瓜”可以改写成两个单独的句子,主语则为“他”,“他看着西瓜”“他老

是在笑”。然后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调整句序,并省略多余的主语。改写后的句子为:他看着西瓜,那模样儿倒像在端量睡熟的孩子的脑壳,老是在笑。【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首先,在原句中,“那树林子摇啊摇啊”写出了树林摇动的动态,这是树林给徐宝册留下的印象,从

而突出了徐宝册心中对树林感到烦恼,而改后的句子“那树林子摇动着”的表述比较直白,没有表现出树林摇动的动态,也没有突出徐宝册心中的烦恼。其次,“谁也不敢说现在的树荫工就一定没躺个瓜贼”采用双重否定句式,双重否定相当于肯定,但却起到突出强调的

作用。原文中采用双重否定句,就是为了强调徐宝册对树林中藏着瓜贼的担心。而改句为肯定句,就失去了强调的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顿饱餐之后,大脑总会不同程度地犯困,使身体反应迟缓。在有天敌的环境中,这

会增加危险。可是,这种调节机制既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留,自有其道理。研究者发现,团倦能够促使身体的活跃度下降,①,有利于能量的贮存。之后,身体再进行需要消耗能量的行为,就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量。困倦②、缓解身体疲劳外,其引发的睡眠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使

清醒时获得的记忆得到充分巩固。最新研究表明,在给果蝇进行记忆训练之后再把采蝇喂饱,果蝇对睡眠的需求量就会明显增高。但如果让记忆训练后的果蝇一直得不到睡眠,果蝇的记忆就不能得到巩固。有趣的是,假如果蝇一直处

于饥饿状态,它们在记忆训练后就不会产生睡眠需求。由此可见,餐后犯困其实是大脑为了巩固记忆而发出的一种内在信号,③,以更好地利用所获得的能量,从而达到维持记忆功能的目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0个字。第16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2.请给上面的文字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①能量消耗减少②除了保存能量③通过督促睡眠22.饱食犯困可利用能量巩固记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文“身体再进行需要消耗能量的

行为”可知,应是关于能量消耗的叙述,根据“有利于能量的贮存”可知能量消耗减少,可填:能量消耗减少;②根据“缓解身体疲劳外”可知句式应是“除了……之外”,“缓解身体疲劳”是“困倦”带来益处,上文所述“困倦”带来益处是可以保存能量,故可填:除了保存能量③根据“如果让记忆训练后的果蝇一直得不到睡眠,果蝇

的记忆就不能得到巩固”可知“为了巩固记忆”的方式是睡眠,可填:通过督促睡眠。【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第一段文字主要叙述饱食后犯困可更好地利用所获得的能量,第二段文字主要叙述饱食后犯困可维持记忆功能,综合可

概括为:饱食犯困可利用能量巩固记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补齐短板可以完善自我,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长处的发挥上。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涉及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补齐短板可以完善自我,即通过弥补自己的不足

之处来提高整体素质;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长处的发挥上,即专注于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合理性和可取之处,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完善自我:补齐短板可以完善自我,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弱

点,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种观点认为,通过克服自身的不足,能够增加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并在各个方面都能表现出色。发挥长处: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长处的发挥上。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擅长领域,只有在这些领域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相对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补齐短板,

更重要的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自己的优势上,取得更好的成果。针对两种理论,可以赞成“短板理论”,也可以赞成“长板理论”,还可以合二为一“扬长也需要补短”,根据具体情况对二者进行比较权衡。补齐短板与发挥长处并非对立的选择,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

人目标来权衡取舍。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既要关注自身的不足,努力弥补短板,也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补“短”续发展,精“长”开天地。再

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补短板,弥补弱点,续个人之长远发展,无畏困难险阻。二、精长板,发挥个人优势,开新天地,于新时代展芳华。三、“精长板”与“补短板”齐飞,为国家发展蓄动力。立意:1.补齐短板,增长长板。2.精耕一隅,杂耘四方。3.

择己善者而扬之,补己弱者而改之。4.避短以行稳,扬长以致远。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