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2.562 M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8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0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2.562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e78ea23dbb7a20b4d9fa64949772e3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2级高一下第2学月考试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凌日现象是指地内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下图为太阳

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地球上观测到凌日现象时,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A.B.C.D.2.图中反映的地球有高等生命存在的条件是()A.质量体积适中B.大气成分适宜C.日地距离适中

D.太阳光照稳定【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凌日现象是指地内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CD错误;发生凌日时,太阳、水星或金星、地球三者恰好排成一条直线,水星或金星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A正确,B错误。故选A。【2题详解】读太阳系示意图,该图直接反映了地球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的条件是适宜的日地距离,C正确;质量体积适中、大气成分适宜、太阳光照稳定都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BD。故选C。【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宇宙环境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

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

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文中记载的现象是()A.太阳黑子B.太阳耀斑C.日珥D.日食4.该现象发生在太阳的()A.色球层B.光球层C.日晕层D.日冕层5

.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是()①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②两极地区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中断④江苏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答

案】3.A4.B5.B【解析】【3题详解】太阳黑子是太阳大气光球层中磁场聚集之地,温度比周边略低,亮度下降,因此显得较暗一点,好似光亮的太阳上出现黑色斑点,马王堆汉墓的彩绘帛画中的红色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

南子》提到太阳中有骏乌,应该是指太阳黑子,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4题详解】由上题可知:该现象指的是太阳黑子,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最内层的光球层,B正确,排除ACD。故选B。【5题详解】黑子剧烈爆发时,即太阳活动较

为活跃时,会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①③正确;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在江苏不能看到;“南极冰山融化速度明显加快”的原因是地球变暖,②④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大气层从内至外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

宽层。太阳活动就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一些现象,比如太阳黑子、耀斑、日耳、太阳风等。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表面颜色较暗(温度较低);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发出强大的短波辐射;太阳风发生在太阳的日宽层,发出带电粒子流。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颗恒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A.太阳内部的核裂变B.太阳内部的核聚变C.地球内部的核聚变D.地球内部的核裂变7.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辐射关系较密切是()①生物的生长②大气的运动③地震的发生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A.①

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以下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能有关的是()A.地热能B.核能C.潮汐能D.煤炭、石油【答案】6.B7.A8.D【解析】【6题详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聚变,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7题详解】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

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故①②正确;地震发生是地球内力作用的原因,③错误;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④错误。所以选A。【8题详解】地热能来自于地球的内部,A错误;核能是原子爆发产生的能量

,B错误;潮汐能是受到太阳和月球引力形成的,C错误;煤炭、石油是在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辐射能,D正确。所以选D。【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利部分):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太阳辐射

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太阳能热水器)和间接能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④太阳辐射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传输和物质交换等。的地球的历史好像是一本“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分别是指()A.标本、化石B.标本、地层C.地层、化石D.岩石、化石10.如果把地质年代比作一本4600页的书,下列地质年代中,占有页数最少的是()A.元古宙B.太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答案】9.C10.D【解

析】【9题详解】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就像“书页”一样。在不同的地层中,可能含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化石,通过研究化石,可以研究生物的演化规律,确定化石所处沉积岩层的形成年代,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沉积时的地理环境,即

化石就像“书页(具有时间顺序和层理结构的地层)”中的“文字(地球的生命历史和沉积时的地理环境)”,所以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分别是地层和化石,C正确;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

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各种研究之用;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主要物质,标本和岩石均不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据题意可知,4600页的地质年代书中每页代表100万

年;地质年代时间越短,占有的书页越少,新生代是最近的地质年代,因此所占页数最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同一

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所包含的化石,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地震中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

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

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12.下列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岩浆的发源地B.位于莫霍面以上C.横波不能通过D.由各类岩石组成【答案】11.A12.D【解析】【11题详解】从图中看,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

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选A。【12题详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由各类岩石组成,D正确。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A错误。莫霍面位于岩石圈内,B错误。横波可以通过岩石圈,C错误。故答案选D。【点睛】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到达地表后表现

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

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这也是横波为什么比纵波破坏大的原因。大气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必要条件,读“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3.关于图中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

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丙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D.丁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14.丁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A.工业发展

,化石燃料燃烧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C.围湖造田,水域面积缩小D.制冷剂使用,导致臭氧层空洞【答案】13.A14.A【解析】【13题详解】甲占干洁空气78%,是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正确;乙占干洁空气21%,是氧,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

物质,B错误;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丙占干洁空气0.93%,是氩,C错误;丁占干洁空气的0.038%,是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丁是二氧化

碳,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与人类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就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A正确;火山喷发和森林大火不是人为因素,B错误;围湖造田对二氧化碳含量影响很小,C错误;制冷剂的使用,其产生的氟利昂会影响臭氧层,与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无关,D错误。故选A。【点睛】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干洁空气是大气的主体,平均约占低层大气体积的99.97%(水汽平均约占0.03%,杂质可忽略)。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78%)、氧(21%),此外,还有氩、二

氧化碳、氢、氖、氪、氙、臭氧等。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下图为太原市的航迹云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1月份,在太原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散逸层16.太原市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飞机尾气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且通常只有当

环境温度在-41℃~-60℃,才有可能出现。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并且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至-60℃,因此太原市上空出现的飞机尾迹最可能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根据上题可知,太原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

温最高,环境气温在-41℃~-60℃的海拔高度在一年四季中最高,形成的飞机尾迹下限高度最高,B正确。冬季反之,春、秋季温度比夏季地面温度低,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比夏季低,比冬季高,ACD错误;故选B。【点睛】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

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它的厚度不一,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2021年10月23日为霜降节气,霜降之后,秋天正式结束,寒冷的冬季就要来了。人们常根据霜来推测天气,并采取对庄稼不断喷水和覆盖稻草等措施,来减少霜冻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浓霜形成的原因是()A.①较强B.②较强C.③较弱D.④较弱18.防霜冻时,对庄稼不断喷水主要是为了()A.增强①和④,减少地面热量散失B.增大比热容,提高土壤升温速度C.增强②和④,减缓田间温度下降D.降低反射率,

吸收更多太阳辐射【答案】17.D18.C【解析】【17题详解】据图可知①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散热,天空中缺少云和水汽,大气逆辐射较弱,即④较弱,地面温度低,易出现霜或

霜冻。ABC错误,D正确。【18题详解】防霜时,对庄稼不断喷水主要是为了增加近地面空气湿度,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散失,而且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可以减缓田间温度下降,C正确。夜晚时,地面出现散热状态,增大比热容,降低地面降温速度,B错误;霜冻多

出现在温度较低的夜晚,夜晚没有太阳辐射,不是为了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大气增温主要吸收地面辐射,A错误:喷水和覆盖稻草不能降低反射率,主要是为了保温,D错误。故选C。【点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

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下图为该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图中

甲地的风向是()A.西北风B.东南风C.南风D.西南风20.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9.A20.B【解析】【19题详解】从图示看出甲地西侧气压高,东侧气压低,所以

气压梯度力向东,北半球风向右偏,所以甲地的风为西北风。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20题详解】考查近地面等压线风力大小的判读。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风速也越大。从图示可知甲

、乙、丙、丁四地乙地的等压线最密集,所以风速最大即B符合。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呈正相关;地转偏向力与风速无关;摩擦力与风速呈负相关。下图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准确反映海陆间循环过程的是()A.①—②—④—⑤B.⑤—④

—⑨—⑦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22.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的水循环环节是()A.②B.④C.⑥D.⑧【答案】21.D22.C【解析】【分析】【21题详解】①是海洋上的降水,②是海洋水汽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④是陆地上的降水,⑤

是陆地水体蒸发,⑥是地表径流,⑦是地下径流,⑧是植物蒸腾,⑨是下渗,所以准确反映海陆间循环过程的是②—③—④—⑥。故选D。【22题详解】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C正确。故选C。【点睛】水循环从发生区域来看可以分

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类,其中交换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风助潮涌,潮借风威,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左图为“杭州湾至钱塘江口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日、地、月三者的

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图中,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位置.当钱塘江出现大潮时,月球位于()A.甲、乙位置B.甲、丙位置C.丙、丁位置D.乙、丁位置24.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主要有()①日地、地月连线近乎垂直,天体引潮力最大②杭州湾为喇叭形海湾,口大内小③钱塘江进入

汛期,上游来水对潮水有明显顶托作用④夏秋季节,东南风盛行,加剧潮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①潮汐发电②稻田灌溉③候潮进港④滩涂养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23.D24.B25.D【解析】【23题详解】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大潮。所以当钱塘江出现大潮时,月球处在乙和丁的位置,故D选项正确;甲丙位置不会出现天文大潮,ABC选项错

误。所以选D。【24题详解】太阳、月球和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海水受到的天体引潮力最大,故①项错误;杭州湾为喇叭形海湾,口大内小,潮水涌进海湾不断堆高,形成钱塘江大潮,故②项正确;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风向

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③项正确;钱塘江进入汛期,上游来水对潮水起到明显的顶托作用,形成钱塘江大潮,故④项正确。所以选B。【25题详解】潮汐可以发电,节省能源,潮汐发电是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

之一,故①项正确;稻田灌溉需要淡水,而潮汐水为咸水,故②项错误;候潮进港是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故③项正确;潮汐可以进行滩涂养殖,故④项正确。所以选D。【点睛】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

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又使得江河下游发生潮汐。由于夏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夏历是古时指导海事活动指南。

月球对地球海水有吸引力,地球表面各点离月球的远近不同,正对月球的地方受引力大,海水向外膨胀;而背对月球的地方海水受引力小,离心力变大,海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向背对月球的地方膨胀,也会出现涨潮。下图中①②为洋流,M、N为渔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图中①②两洋流均()A.流向为自北向南流B.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C.由盛行风主导形成D.使沿岸地区等温线向北弯曲27.受沿岸洋流的影响,P岛屿北部在夏季最容易出现()A.海雾B.风暴潮C.台风D.海啸【答案】26.D27.A【解析】【26

题详解】结合洋流环流模式图,读图,根据经纬位置信息可知,①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洋流环流中大陆西岸的寒流,自南向北流动,A错误。②洋流为北半球副热带海区洋流环流中大陆东岸的暖流,自南向北流动,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B错误。①②两洋流主要是受陆地阻挡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形成的

,C错误。海洋中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结合前面分析,①②两洋流均使沿岸地区等温线向北弯曲,D正确。故选D。【27题详解】根据经纬位置信息,结合所学,P岛屿为纽芬兰岛,北部有南下寒流流经。北部沿海在夏季时

气温高,但受寒流影响,下垫面温度低,空气中水汽易凝结形成海雾,A正确。大西洋海域的台风称为飓风,会在途径的沿海地区发生风暴潮,但P岛屿纬度高,很少受其影响,BC错误。海啸因海底地震诱发,不具备季节性,D错误。故选A。【点睛】洋流的分布:读我国东南地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

成下面小题。28.图中水流较急的河段是()A.ab河段B.cd河段C.ec河段D.ef河段29.图示a、b、c、d四处中,适合建设水坝的是()A.aB.bC.cD.d30.图示地区有()A.一处陡崖B.两处陡崖C.三

处陡崖D.四处陡崖【答案】28.D29.B30.C【解析】【28题详解】读图,与其他河段比,ef河段穿过的等高线最多,说明此处坡度最陡,水流较急,D对,排除ABC。故选D。【29题详解】根据已学知识,坝址应该选择

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或者盆地出口处,尽量使工程量减少,节省投资。对比图示a、b、c、d四处,b处为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适合建设水坝,工程量少,节省投资,b以上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B对,排除ACD。故选B。【30题详解】根据已学知识,等高线地形图中

“重叠为崖”,读图,西北两条等高线(100m、150m)重合为一处陡崖;图中b以东三条等高线重合为一处陡崖;图中d处偏东南河谷处三条等高线重合为一处陡崖。综上所述,图示地区有三处陡崖,C对,排除ABD。故选

C。【点睛】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2)“同图等距”。(3)“密陡疏缓”。(4)“凸低为脊”。(5)“凸高为谷”。(6)“重叠为崖”。在不同地图中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流向的判断主要根据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势的高低状况来判断;根据等

高线的弯曲方向进行判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河流流向与河流处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在景观图中可以根据各种地形景观判断,也可以根据河流支流的分布情况判断,当然有时候还可以根据河流的宽度判断。在示意图中,根据河流上的水利工程符号来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中水库与坝址位

置要求:1、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者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2、坝址:应该选择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或者盆地出口处,尽量使工程量减少,节省投资;同时避开断层以及喀斯特地貌地区和

地震多发地带。二、非选择题(40分)31.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

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b②.近地面气温在20℃左右③.地面(2)①.A②.上部冷下部热,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水汽和杂质多,容易成云致雨(3)①.航空飞行②.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解析】【分析】本题以气温垂直变化图为材料,主要考查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大气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

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大气分层,图中A层为对流层,近地面气温在20℃左右,图中b曲线近地面气温在20℃左右;a曲线近地面气温为零下50℃左右,c曲线近地面温度约为50℃,d曲线近地面温度约为100℃,acd曲线都不符合实际,只有b曲线符合;所以正确

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b曲线。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小问2详解】图中A层为对流层,B层为平流层,C层为中间层,D层为电离层,CD两层属于高层大气。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也就是A层,原因是对流层大

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上冷下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因此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小问3详解】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同时,水汽、杂质含量极少

,无云、雨现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所以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航空飞行。32.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和某观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左图所示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且正值__

______季。(2)右图中水温分布符合左图中的________点。(3)右图说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1000米以下________。【答案】①.北②.冬③.A④.递减⑤.保持低温【解析】【分析】本题通过

考查海洋水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转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详解】(1)首先应判断左图中的半球位置和季节。从等温线的分布可看出水温由南向北递减,可判断为北半球;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是冬季(因北半球1

月份海洋等温线向北凸),正值冬季。(2)其次根据右图表层水温可判断数值介于10-20之间,大约15,与左图中的A点数值相同。(3)读右图可知1000米以上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保持低温。【点睛】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

异,导致不同季节同纬度水温不同。通常同一纬度无论海洋还是陆地,只要水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水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3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A图地貌为____,是____作用下形成的。(2)C图地貌为____,是____作用下形成的。(3)上图所形成的地貌,位于入海口的是____图,

位于出山口的是____图(填字母)。(4)B图中迎风坡坡度较____,背风坡坡度较____。【答案】(1)①.三角洲②.流水堆积(2)①.冲积扇②.流水堆积(3)①.A②.C(4)①.缓##小②.陡##大【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

地貌、风力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提取图中信息的能力。【小问1详解】A图地貌核查纵横,地形平坦,应是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的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减弱,同

时受海水顶托,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故河口三角洲是在流水堆是积(河流堆积)下形成的堆积地貌。【小问2详解】C图地貌为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降低,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因此冲积扇是在流水堆积(河流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堆积

地貌。【小问3详解】结合上题可知A图为河口三角洲,C图为山麓冲积扇。故位于入海口的是A图,位于出山口的是C图。【小问4详解】依据图中表示风向的箭头可知,迎风坡为缓坡,坡度小、背风坡为陡坡,坡度大。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

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