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docx,共(9)页,39.68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53496250101118df2f8396e0a044e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答案1.B2.D3.C4.①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②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
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为……张岱提出了……”错误,根据原文“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知,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错误,根据原文“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给人“中”
的感受,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错误,根据原文“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
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可知,“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C.“是‘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的体现”错误,根据原文“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后者如在蘅芜苑中……‘俗
’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可知,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用典要
“中”,即根据景来命名。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
景依据”。A.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B.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洞门“穿越性”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D.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
园林造景和诗文无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由“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可知,首先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
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由“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可知,紧接着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第三句由“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在‘曲径通幽’……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可知,然后列举《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第四句由“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可知,最后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题干
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由材料一“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
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犯忌者……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雅’虽要切景,但却
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可知,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由材料三“诸人都道……就名‘
翼然’”“贾政笑道……‘泻玉’二字妙”可知,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知,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
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由材料三“宝玉听说,连忙回道……亦觉粗陋不雅”可知,“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由材料三“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沁
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6.C(“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错误,从李二婶子可以看出这些妇女只是担心而已,并非“思想落后,不愿反抗”,作者这里非批判她们。)7.B(A.“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错误,后面并未
“举事”,所以不能说“举事失败”,另外“被偷听”也跟后面不再“举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能说是“伏笔”。C.“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错误,从赵三对刘二爷的话转述中可以发现,刘二爷是地主的狗腿子,欺压农民,这里“说好话”,只是赵三
这个农民被蒙骗后的朴实看法,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D.“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错误,赵三的“有良心”反映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并非是赞美,而是讽刺,正话反说。)8.参考标
题一:加地租理由:①情节上,小说围绕“加地租”这件事展开,“加地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因为要“加地租”,所以赵三他们想要反抗,组成镰刀会,最终失败,地租加成功了。②人物上,小说通过“加地租”这件事刻画了觉醒想要反抗却又缺乏斗争经验、容易被收买的农民形象赵三,也塑造了机敏谨慎、坚决反抗的女
性形象王婆,还塑造了狡猾、虚伪的地主“少东家”及其狗腿子“刘二爷”。③主旨上,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参考标题二:镰刀与良心理由:①情节上,“镰刀与良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前半段情节主要围绕“镰刀”这一物象展
开,后半段情节则围绕“良心”这一因素展开。②人物上,通过“镰刀”塑造了农民的反抗性,通过“良心”则凸显了农民的单纯性,二者揭示了农民本身的矛盾性。③主旨上,通过“镰刀与良心”的矛盾,揭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④艺术上,“镰刀与良心”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
在一起,新颖别致,引起阅读兴趣。解析:小说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类:①主要人物,如《哦,香雪》、《装在套子里的人》;②主要物象,如《百合花》、《促织》;③主要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④关键环境,如《祝
福》等。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环境”、“艺术”等方面来分析拟题的理由。标题可拟为“加地租”。从情节分析: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加地租”展开的。起初赵三神神秘秘的出去“谋划”大事的原因是地主要“加地租”,因此几个人组成“镰刀会”,想找机会杀掉地主;接
着因为赵三把小偷当成来加地租的地主、砍伤了小偷的失误,“镰刀会”的谋划失败;最后“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交代加地租成功。“加地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从小说人物形象上看,“加地租”是小说的背景,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小说
展现了觉醒想要反抗却又缺乏斗争经验、容易被收买的农民形象赵三;也展现了大部分缺乏斗争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还塑造了为男人的“谋划”准备土枪的王婆这样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还从反面塑造了反面人物狡猾、虚伪的地主“少东家”及其狗腿
子“刘二爷”。从对主旨的作用上看,有觉醒意识的赵三,最终认识却是“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
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标题可拟为“镰刀与良心”。情节上看,“镰刀与良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前半段情节主要围绕“镰刀”这一物象展开,交代了为了反抗地主的压迫,农民起来组成“镰刀会”,想杀掉地主;后半段情节则围绕“良心”这一因素展开,交代了赵三被捕入狱后就失去了斗志
,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这“镰刀和良心”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变化。从人物上看,通过“镰刀”塑造了赵三和其他几个男人的反抗性,因为他们想组成“镰刀会”除掉地主;通过“良心”则凸显了农民的单纯性,以
赵三为首的农民没有认清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反而用懦弱的“报恩”来表现自己的“良心”,最终不仅被加了地租,还失去了耕牛。“镰刀和良心”揭示了农民本身的矛盾性。从主旨上看,“镰刀”代指的是以赵三为首的一部分农民的反抗精神,“良心”代指的是农民的局限性,以妥协和顺从来表现
自己的“良心”;文章通过二者之间的矛盾,揭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艺术上,“镰刀”是农具,文中指“镰刀会”;“良心”在文中指赵三的对地主营救他的“报恩”。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
放在一起,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比较人物形象:《祝福》中祥林嫂的安分温顺、吃苦忍耐、命运悲苦,虽偶有反抗想法但终无反抗能力;小说中的王婆敏锐机警、胆大心细具有坚决的反抗精神。②“明丽和新鲜”:《祝福》通过祥林嫂展现了贫贱女性的可怜,本篇小说则通过王
婆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王婆的形象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的阴霾中增添了一抹亮色。③“明丽和新鲜”:《祝福》通过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的坚决反抗与赵三的“有良心”形成
鲜明对比,思考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王婆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的希望。【解析】通过课内学习《祝福》,我们可以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安分温顺、吃苦忍耐、命运悲苦,虽偶有反抗想法但终无反抗能力”;本文中王婆知道丈夫要谋划除掉地主后并没有犹
豫和恐惧,反倒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丈夫失去斗志后王婆说“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可见,她是一个敏锐机警、胆大心细具有坚决的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从本文人物形象的“明丽和新鲜”角度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展现了贫贱女性的可悲可怜;本篇小说则通过
王婆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农民被地主不断“加租”搞的生活艰难,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王婆这个农村妇女的觉醒让人感觉难能可贵,她的反抗精神甚至高过男人,比如男人只准备镰刀,她却能准备“土枪”,即使在丈夫妥协后,她
表现出了对丈夫的鄙夷之情,王婆的形象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的阴霾中增添了一抹亮色。从本文主旨的“明丽和新鲜”角度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而王婆的反抗是坚决的,她甚至为男人准备出掉地主的土枪,并从精神
上鄙视丈夫后来对地主的妥协和顺从,而赵三对地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他把地主从监狱里解救他看成了地主的善良,并用自己的感恩和“良心”来回报地主,最终又成了逆来顺受的农民,二人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启发读者思考农民阶级自主反抗
的局限性,王婆则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希望。10.B11.B12.D13.(1)这次我办的事情成败也都取决于张君。你这个年轻人有没有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啊?(2)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
而行,通过门卒向范雎认罪。【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中的“所以”表示原因,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C。“恋恋”是一个叠词,表示依恋之情,不可断开;“故释公乃谢罢”中的“公”是“释”的宾语,不是“谢罢”的主语,“释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划线句子的
意思是:“但是你之所以能不被处死,是因为从今天你赠我一件粗丝袍看还有点老朋友的依恋之情,所以给释放了你。”于是辞开须贾,结束了会见。随即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责令须贾回国。故选B。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
力。B.“顿首,叩头,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错误。“顿首”不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最隆重的是“稽首”。故选B。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心系魏国,不忘故土”错误。“心系魏国,不忘故土”的归纳和事实依据不当。文中“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是针对当时诬
其“有外心于齐”而言,并非言现时的心态。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去留”,成败;“孺子”,年轻人;“客”,朋友;“习”,熟悉;“客习于相君者”,定语后置,译为“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
”。(2)“见卖”,“见”表被动,译为“被诓骗”;“乃”,就;“肉袒膝行”,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因”,通过。参考译文: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
。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雎说:“是啊。”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
。”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须贾趁便问道:“秦国的相国张君,你知道他吧。我听说他在秦王那里很得宠,有关天下的大事都由相国张君决定。这次我办的事情成败也都取决于张君。你这个年轻人
有没有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啊?”范雎说:“我的主人很熟悉他。就是我也能求见的,请让我把您引见给张君。”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
“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
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于是范雎派人挂上盛大的帐幕,召来许多侍从,才让须贾上堂来见。须贾见到范雎连叩响头口称死罪。范雎说:“你的罪状有三条。从前楚昭王时申包胥为楚国谋划打退了吴国
军队,楚王把楚地的五千户封给他作食邑,申包胥推辞不肯接受,因为他的祖坟安葬在楚国。现在我的祖坟在魏国,可是你前时认为我对魏国有外心暗通齐国而在魏齐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当魏齐把我扔到厕所里肆意侮辱我时,你
不加制止,这是第二条罪状。更有甚者你喝醉之后往我身上撒尿,你何等的忍心啊?这是第三条罪状。但是你之所以能不被处死,是因为从今天你赠我一件粗丝袍看还有点老朋友的依恋之情,所以释放了你。”于是辞开须贾,结束了会见。随即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决定不接受魏国来
使,责令须贾回国。14.(1)知晓,明白(2)称赞(3)推究原理(4)伤害(5)夸耀(6)用木匣装(7)同“黜”,罢免官职(8)认为……豪壮(9)责备(10)登上15.C(“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之‘空’相同”说法错误,含义不同,这里的“空
”是只是的意思,句意:只凭纸上几行字;“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是空自、空有的意思,句意: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说法错误,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
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16.《致酒行》最后两句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将进酒》中最后两句“呼儿”“与尔”,诗人口气甚大,
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意思对即可)【解析】《致酒行》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雄鸡一袄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
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思是:即便千金
散尽,也当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
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既在悲叹美好的时光的消逝,也有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17(1)空里流霜不觉飞,汀
上白沙看不见(2)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志勇多困于所溺18.A19.D20.C【解析】18.本题考查
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推介:推荐并介绍,多与“事物”搭配。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语境是介绍作品,应选“推介”。第二空,触动:因外界某种因素而激发思想、情感等。感动: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语境为读书激发了思想感情而要写作,应选用“触动”。第三空,抑扬顿挫
: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语境不是指诵读文章,指语言特点,应选用“抑扬顿挫”。第四空,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语境是赞赏文段好,应选用“拍案
叫绝”。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有新意的文章比喻为赏心悦目的美景;把深邃的思想比作难寻到的宝物。A.借代,“丝竹”代“音乐”。B.对比,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
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C.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客下马上船”;借代,“管弦”代音乐。D.比喻,把“万事”比作“东流水”。故选D。20.本
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除第一句外,其他句子的主语都是他的序文,可将第一句改为“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二是语序不当,“载道明理”比“文采斐然”更深一层,应放
在后面。故选C。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