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江津中学、实验中学等七校2020届高三6月联考(三诊)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3)页,528.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ca06e4748d9c82d7aafc51e3c71dd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江津中学、实验中学等七校2020届高三6月联考(三诊)文科综合历史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朝时,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
中华文化“人本”色彩逐渐加强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人每遇事必示鬼神、问吉凶;周朝提出“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
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表明对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敬而远之,这一变化表明中华文化中“人本”的色彩逐渐强化,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鬼神态度的变化,未体现神权政治相关内容,
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神权是为王权服务的,并且材料没有强调王权对神权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具有民本色彩,但不具有民主色彩,故D项错误。2.司马迁在《循吏传》中,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叔
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五位勤政爱民、奉公守法的“循吏”立传;同时作《酷吏传》,入选的12个官员,居然全是滥用职权、专司酷刑的汉朝官员。这反映出司马迁A.赞赏儒家教化的治理思想B.主张礼法并施治理社会C.反对法家倡导的治国模式D.以古讽今批
评当朝吏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李离等五位勤政爱民、奉公守法的‘循吏’立传”“居然全是滥用职权、专司酷刑的汉朝官员”等信息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勤政爱民、奉公守法的官员“循吏”立传
,为滥用职权、专司酷刑的汉朝官员立《酷吏传》,反映了司马迁对汉代吏治的批评,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对汉代吏治的批评,而不是赞赏儒家的教化,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反对专司酷刑的官吏,没有体现主张礼法并施,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司马迁对汉代吏治的批评,没有反映反对
法家治国,C项错误。3.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导致的,说明节
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正确,B排除;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A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4.黄虞稷《千倾堂书目》所录明代经济史著作统计(节选)如表所示,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田赋类漕运类水利类荒政类盐政类钱法类13本57本50本22本30本4本(注:漕运指利用
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B.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C.经济国家主义明显D.白银外流引起货币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控制,表格第一行所列的经济活动关系国计民生,都受到政府
的直接管理控制,相应的介绍研究这些政策的经济史著作也就十分齐全,这说明明朝经济的国家主义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田赋类著作的状况,不能反映农业税的比重上升与否,A选项排除。结合材料注释可知,漕运指内河的南粮北运,B选项排除。白银外流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5.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商战”一词“首先出现在1862年曾国藩的一份家书中”,台湾巡抚刘铭传也曾指出国家可“不与民争利”,但“不能不与敌争利”,“欲自强必先致富,致富必先经商”。这反映出洋务派官员A.商战思想蕴含民族情怀B.中体西用思想C.主张抵制外国经济
侵略D.极力维护中国商民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意欲通过商战实现国家富强,说明洋务派官员的商战思想承载着民族富强的希望,故选A项;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官员商战的目的,没有涉及中体西用,排除B项;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排除C项;其实行商战的目的是
意欲实现国家富强,不是为了维护商民权益,排除D项。6.下面图文材料记载的事实反映出长征途中A.川贵地区民族多且军情复杂B.红军的宣传播撒了革命火种C.红军努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D.沿途群众积极参军补充了兵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长征途中,
红军通过及时有效地文化宣传,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纲等新思想、新主张灌输到劳苦大众心中,把革命真理火种播撒在长征途中的每一个角落,故B正确;川贵地区民族多且军情最复杂,不是材料所指,故A错误;中共政治纲领缺乏实施的条件,是对材料“留下话儿
暖心肠”的误读,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沿途群众补充了红军的兵源,故D错误。7.1933年,重庆的工厂和手工工场数只有415家。抗日战争时期,有400多家工厂迁往重庆,使全市工矿企业增加到1690家,占当时国统
区工厂总数的三分之一。重庆工业的变化说明A.内迁使工业布局平衡B.传统工业向近代工业的转型C.工业发展受环境影响D.战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重庆工矿企业增加,结合抗战背景
下工业内迁和国民政府政治中心转移,可以说明工业发展是受到环境影响,故选C;重庆占国统区三分之一说明国统区工业是不平衡的,而全国工业布局信息则没有体现,A错误;从材料看工矿企业增加是由于抗战沿时期沿海工厂内迁,并无法得出传统手工工场转型,排除B;战争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艰难,结合特征可以排除D。8.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邓小平意在强调A.农村改革的影响力较小B
.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金石C.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展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全面展开,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农村改革,排除A;当时城市经济改革
刚开始实行,不能说是试金石,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有企业改革,C错误。9.梭伦规定:除军事职务外,其他的职位通过抽签给予。但又规定:只能从白荐的人们中进行挑选;中选的人还将接受评判官的审查;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对不合资格的候选人提出指控。这说明当时雅典A.限制了公民民主参政权利B.
意识到抽签选举存在弊端C.保证了职务面前人人平等D.努力提高公民的参政素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只能从自荐的人们中进行挑选;中选的人还将接受评判官的审查;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对不合资格的候选人提出指控”可知,梭伦意识到
了抽签选举的弊端,从而进行了纠正。B正确;材料“其他职位通过抽签给予”说明几乎所有官职都对公民开放,保证了公民的参政权利,而不是限制,A错误;依据材料“除军事职务外”来看,并非所有的职务人人平等,C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参政的条件,而没有涉及到公民的素
养,D错误。故选B。10.1813年的《印度贸易垄断废止法》有以下规定:除“中国皇帝的疆域”以外,包括印度在内,东印度公司所有贸易区域、港口的贸易权、交易权、投资权都必须向所有国民开放。该规定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基本形成B.表明英国放弃了打开中国市场的愿望C.说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效果明显D.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13年中国还没有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英国无权开放中国市场,而除中国之
外的印度等其他地区,向所有国民开放,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诉求,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而不是《印度贸易垄断废止法》的颁布,故A项错误;1813年英国侵略中国的条件还不成熟,并不是放弃中国的市场和
“闭关锁”政策所起到的作用,故B、C项错误。11.16世纪,西欧各国物价平均上涨2~4倍多。传统的解释将其归因于美洲贵金属的大量涌进,后来有研究者提出,其重要因素是人口快速增长与气候恶劣引起欧洲农业欠收,粮食价格飞涨叠加造成的。据此可知,关于西欧物价上涨的认识A.因研究者立场不同而形成差异B.缺少
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观察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的认识,传统观点归因于美洲贵金属的大量涌进,后来的
研究这则认识到了人口增长和农业歉收的影响。这表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选C;材料未提到研究立场,排除A选项;B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选项说法太绝对,排除。12.以下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丹尼·罗德里克提出的全球化发展的“三元悖论”(世界经济的
三难选择,即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无法同时存在。)据此可知,作者意在A.表明维护主权就必须抵制全球化B.说明全球化下出现多重利益的冲突C.指出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D.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深化全球
化,就要放弃一部分主权或一部分民主;选择高度全球化和国家主权,就要财政从紧、小政府、低税收、放松监管和对外开放;如果选择高度全球化和民主抉择则需要放弃一些国家主权,融入更高程度的全球治理体系。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下出现了多重利益冲突,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故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意义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国际法》部分内容,成了中国真正接触西方国际法的发端。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代表着国际法在中国运用的萌芽期。中法战争期间,上自总理衙门和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御史、道员,还有活跃在
报刊舆论中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即便如此,清政府却对国际法采取本土化的理解和应对,依照中国情境和自身利益加以采择。19世纪80至90年代,国际法引导并融入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当中……1902年中美商约谈判
中,国际法被清政府自觉地运用于商约谈判。——摘编自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材料二西方国际法学说叙事模式的最近一次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二元对立的思维。这就使得走出国际法学说的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的一条未绝的主线。……七十年来,中国
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中国的条约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缔约5300余项,主要为涉及国家关系的政治性条约。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
1990年,中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1990年至今,中国共加入300余项多边公约,缔结1.7万余项双边条约,上至外空,下达洋底,大到维护和平,小到保护稀有物种;服务对象也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中国全面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摘编自
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运用国际法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国际法实践中的发展并阐释其对战后国际法学说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做出的贡献。【答案】(1)背景:国际法在西方世界不断发展,其相关知识传入中
国;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特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在精英阶层的推动下逐渐推行;清政府对国际法表现出本土化理解和功利主义运用的特征;国际公法与宗藩
体系并行融合。(2)发展:①从理念上看,突破了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②从内容上看,从以政治性条约为主,到领域更宽阔的双边以及多边条约;③从服务对象上看,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④从地位上看,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与建设者;⑤从数量上看,有显著增加
;⑥从程序上看,更加规范化、法制化。贡献:①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冲击了原有的二元对立观念,拓展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②中国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法知识体系,丰富了世界国际法的内涵;③中国
积极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在实践上发挥建设性作用。【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近代意义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国际法》部分内容,成了中国真正接触西方国际法的发端。”可知国际法在西方世界不断发展,其相关知识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一“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
代表着国际法在中国运用的萌芽期。中法战争期间,上自总理衙门和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御史、道员,还有活跃在报刊舆论中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1902年中美商约谈判中,国际法被清政府自
觉地运用于商约谈判”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林则徐翻译国际法到“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19世纪80至90年代,国际法引
导并融入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当中”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在精英阶层的推动下逐渐推行;清政府对国际法表现出本土化理解和功利主义运用的特征;国际公法与宗藩体系并行融合。(2)发展:根据材料二“这就使得走出国际法学说的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的一条未绝的主线。”可知从理
念上看,突破了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缔约5300余项,主要为涉及国家关系的政治性条约。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可知从内容上看,从以政治性条约为主,到领域
更宽阔的双边以及多边条约;根据材料二“服务对象也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中国全面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可知从服务对象上看,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另外根据所学还可以从地位上看,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与建设者;从数量
上看,有显著增加;从程序上看,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等方面分析回答。贡献:根据材料二“西方国际法学说叙事模式的最近一次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二元对立的思维。……七十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
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中国的条约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冲击了原有的二元对立观念,拓展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根据材料二“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
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1990年,中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1990年至今,中国共加入300余项多边公约,缔结1.7万余项双边条约,”可知中国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法知识体系,丰富了
世界国际法的内涵;以及从中国积极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在实践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分析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问题上,19世纪末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化是可望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
社会必须西方化”。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增进人民的福祉,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
案”。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现代化之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观点:将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
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阐释:近代前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甚至一度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一度照搬苏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学习他国文明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之,中国现代化的事实证明,只有将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论点,注意观点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斗,论证要史论
结合,论从史出,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化是可望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西方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增进人民的福祉”,可以提
炼观点:将学习其他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用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说明一味学习西方并不能实现现代化;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说明学习其他文明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闻释时要注意史论结合。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汉口市政发
展是近代汉口城市史的重要内容之一。19世纪90年代湖北新政之前,汉口市政观念传统,体制陈旧,举措保守,市政规划欠缺,各级地方政府缺少发展城市经济的主动意识和开拓精神,体现了以控制维系城市社会安全与稳定为主旨的传统市政的特点,远远不能满足
城市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相比之下,湖北新政时期的汉口官办市政则是一种新型官办市政,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历任湖广总督采取多方举措积极开展汉口市政建设,他们十分关注商业重镇汉口的发展,大力开展市政建设,积极加强市改管理,汉口市政变革在体制上因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湖北省府在主导汉口市政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对汉口市政的整体布局:学习西方城市管理的先进办法,以警察制取代保甲制。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市政理念,市政体制以及具体的市政举措,成为湖北地方政府革新汉口市政的重要内容。——摘编自罗威廉(美)《汉口:一个中国的城市冲突和社区(1796-18
95)》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北新政时期汉口官办市政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新政时期汉口官办市政改革的主要特点。【答案】(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使社会矛盾激化;清末市政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先进市政管理体制影响等。(2)政府主导,积极主动;借鉴西方,成效显著;详细布局,整体规划;初步建立近代警察制度,市政管理更趋规范化。【解析】【详解】(1)根据“晚清”结合时代特征可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使社会矛盾激化;根据“远远不能满足城市
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得出清末市政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所学可得出其经济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学习西方城市管理的先进办法”得出西方先进市政管理体制影响等。(2)根据“官办市政则是一种新型官办市政”得出政府主导,积极主动;根据“学习西方城市管理的先进办法”得
出借鉴西方,成效显著;根据“逐渐形成了对汉口市政的整体布局”得出详细布局,整体规划;根据“以警察制取代保甲制”得出初步建立近代警察制度。从管理的角度概括得出市政管理更趋规范化。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
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也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
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
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答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战争神圣
化;突出英雄主义色彩;与文明传播和宗教教义相结合;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具有狭隘民主主义色彩)。(2)美化战争,增加战争风险;促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加深了民族仇恨;成为一战爆发的推动因素之一。【解析】(1
)特点:根据“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得出战争神圣化;根据“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得出突出英雄主义色彩;根据“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得出与文明传播和宗教教义相结合;根据“宣扬光辉的
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得出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2)影响:根据“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得出美化战争,增加战争风险;根据“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分析得出促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加深了民族仇恨;根据“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
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分析得出成为一战爆发的推动因素之一。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
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少时曾在外游学,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此外,他还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
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佗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症),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症),非泻下难于为治。华佗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
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黄疸病流传较广时,华佗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据360百科(1)据材料概括华佗的贡献。(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华佗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1)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医术全面,医技高明,对症施治,救民于疾苦。(2)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缺医少药。华佗不求名利,
不慕富贵,仁心仁术。勤于专研,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并结合所学可知,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开创了全身麻醉手
术的先例;依据材料“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来看,华佗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依据材料“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华佗花了三年时间……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来看,华佗
医术全面,医技高明,对症施治,救民于疾苦。(2)依据华佗生活的年代可知,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缺医少药;依据材料“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并结合华佗的个人品质来看,他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仁心仁术,勤于专研,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
学术成果,又有着前人经验,最终创立了新的学说。